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二化学人教选修4同步导学提分教程:1.1 第一课时 焓变 反应热【要点透析、提升训练】

2020年高二化学人教选修4同步导学提分教程:1.1 第一课时 焓变 反应热【要点透析、提升训练】

2020年高二化学人教选修4同步导学提分教程:1.1 第一课时 焓变 反应热【要点透析、提升训练】
2020年高二化学人教选修4同步导学提分教程:1.1 第一课时 焓变 反应热【要点透析、提升训练】

2020年高二化学人教选修4同步导学提分教程:

——焓变反应热

【自主导学】

一、焓变反应热

1.焓与焓变

(1)焓(H):与□01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2)焓变(ΔH):生成物与反应物的□02焓值差,决定了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2.反应热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03放出或吸收的能量。

(2)与焓变的关系:□04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等于焓变。

(3)单位:□05kJ·mol-1。

二、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微观角度

(1)化学反应的本质:

(2)以H

2(g)+Cl

2

(g)===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为例:

2.宏观角度

1.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吗?

提示:所有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因为旧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能量和新化学键形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可能完全相同。

2.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怎样理解H

2(g)+Cl

2

(g)===2HCl(g) ΔH=-183

kJ·mol-1中的“183 kJ”?

提示:从微观上看,断裂1 mol氢氢键和1 mol氯氯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

2 mol氢氯键释放的能量少18

3 kJ。从宏观上看1 mol H

2(g)和1 mol Cl

2

(g)所

具有的总能量比2 mol HCl(g)所具有的总能量多183 kJ。

3.H

2(g)和Cl

2

(g)在光照条件下也可以发生上述反应,那么该反应的ΔH是

否发生变化?

提示:焓变不发生变化,ΔH仍为-183 kJ·mol-1;因为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

二、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比较

2.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依据与误区

(1)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判断的“两大依据”

理论依据: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计算依据:断裂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判断的“两大误区”

误区一:与反应条件有关。

误区二:只要吸热就是吸热反应,只要放热就是放热反应。实际上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都是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升训练】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反应热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 )

(2)焓是用来描述物质所具有能量高低的物理量。( )

(3)焓变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焓值差。( )

(4)焓变的单位与能量的单位相同,均为kJ或J。( )

答案(1)×(2)√(3)×(4)×

解析(1)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和吸收的热量都是反应热;

(2)焓是用来描述物质具有能量的物理量,H越高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越高;

(3)ΔH=H

生成物-H

反应物

(4)焓变的单位一般用kJ·mol-1。

2.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①④B.②③

C.①④⑤D.②④

答案 D

解析①是吸热的过程,但不是化学反应;②④都属于分解反应,是吸热反

应;③⑤是放热反应。故答案选D。

3.对于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断开化学键的过程会放出能量

B.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氧化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解析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来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断开化学键的过程会吸收能量,A项错误;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化学反应时要放出能量,这样的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正确;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有些放热反应也需加热才能发生反应(如木炭的燃烧),C项错误;燃烧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反应为放热反应,D项错误。

4.已知H

2(g)+

1

2

O

2

(g)===H

2

O(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

(1)a、b、c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ΔH________(填“>”或“<”)0。

答案(1)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反应热(2)放热<

解析(1)H

2(g)和

1

2

O

2

(g)与2H(g)和O(g)之间的能量差是H

2

(g)→2H(g)和

1

2

O

2

(g)→O(g)过程中断开H—H键和O===O键需吸收的能量,所以a代表旧键断裂

吸收的能量,b代表2H(g)+O(g)结合成H

2

O(g)中的氢氧键所放出的能量,c则代表生成物总能量与反应物总能量之差,即反应热。

(2)由图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

5.已知H

2(g)+Cl

2

(g)===2HCl(g) ΔH=-184.6 kJ·mol-1,则反应

HCl(g)===1

2H

2

(g)+

1

2

Cl

2

(g)的ΔH为( )

A.+184.6 kJ·mol-1B.-92.3 kJ·mol-1

C.+92.3 kJ D.+92.3 kJ·mol-1

答案 D

解析互为逆反应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ΔH数值相等,符号相反;ΔH的大小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故选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焓变单位中kJ·mol-1,是指1 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当反应放热时ΔH>0,反应吸热时ΔH<0

C.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

D.一个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键能大于反应物的总键能时,反应吸热,ΔH 为“+”

答案 C

解析焓变单位中的kJ·mol-1,是指每摩尔具体的反应,不一定指参加反应的物质,A错误;在反应中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减少,反应就放热,反之就吸热,C正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形成,断键时吸收能量,成键时放出能量,所以D错误。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

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

1kJ,破坏1 mol 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

2

kJ,

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

3

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Q

1+Q

2

>Q

3

B.Q

1

+Q

2

>2Q

3

C.Q

1+Q

2

3

D.Q

1

+Q

2

<2Q

3

答案 D

解析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放出能量,所以形成2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和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之和。

8.反应A(g)+B(g)C(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E

1表示______________,E

2

表示______________,ΔH=________。

(3)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E

1和E

2

的变化是:

E

1________,E

2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放热

(2)断键所吸收的能量成键所释放的能量E

1-E

2

(3)否催化剂只能改变活化能,不会改变反应热

(4)减小减小

解析(1)反应物A和B总能量高于生成物C和D总能量,故反应为放热反应。

(2)E

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或者反应物A、B中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能量,E

2

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或者形成C、D的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ΔH=E

1-E

2

(3)催化剂只会影响活化能即E

1、E

2

的大小,不会改变焓变的大小。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4课后作业:第四章 复习课

本章复习课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铁表面镀锌,铁作阳极 B .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 C .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式:O 2+2H 2O +4e -===4OH - D .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式:2Cl --2e -===Cl 2↑ 答案 A 解析 铁表面镀锌,铁应作阴极而锌作阳极,A 错误;锌比铁活泼,在船底镶嵌锌块,可有效防护船体被腐蚀;钢铁的吸氧腐蚀中正极上O 2得到e -被还原;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反应中阳极上Cl -失去e -被氧化,故B 、C 、D 均正确。 2.如图所示,将紧紧缠绕不同金属的铁钉放入培养皿中,再加入含有适量酚酞和NaCl 的琼脂热溶液,冷却后形成琼胶(离子在琼胶内可以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 中铁钉附近呈现红色 B .b 中铁钉上发生还原反应 C .a 中铜丝上发生氧化反应 D .b 中铝条附近有气泡产生 答案 B 解析 依据原电池原理分析可知:a 中铁钉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铜丝作正极,发生O 2+2H 2O +4e -===4OH -的还原反应,可知A 、C 错误;b 中铁钉作正极,发生O 2+2H 2O +4e -===4OH -的还原反应,而铝条发生氧化反应,不会冒气泡,B 正确、D 错误。 3.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由甲醇和氧气以及强碱作电解质溶液的新型手机电池,电量可达现在使用的镍氢或锂电池的十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式为2CH 3OH +3O 2+4OH -2CO 2- 3+6H 2O ,则下列有关 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电时CH 3OH 参与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B .充电时电解质溶液的pH 逐渐增大 C .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 3OH -6e -+8OH -===CO 2-3+6H 2O 放电 充电

最新(超全)高二化学选修5第一章知识点总结-word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2CH2CH 3、CH3CH=CH2、HC≡CH等 (1)有机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如, 环状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含有苯环的化合物)按照组成元素分类烃(只由碳氢元素组成) 烃的衍生物(碳氢和其他元素组成) 3.按官能团分类 (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碳碳单键和苯环不是官能团) .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碳原子最外层有4 个电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 个共价键. (2)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碳原子不仅可以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形成长短不一的碳链和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所以有机物种类纷繁,数量庞大. 2、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书写键线式时注意事项: (1)、一般表示 2 个以上碳原子的有机物; (2)、只忽略 C-H 键、其余的化学键不能忽略。 必须表示出 C=C 、C ≡ C 键和其它官能团。 (3)、除碳氢原子不标注,其余原子必须标注(含羟基、醛基和羧基等官能团中氢原子)。 (4)、计算分子式时不能忘记顶端的碳原子。 共用电子对 省略短线 总结: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短线替换 双、三键保留 省去碳氢元素符号 键线式

3、“四同”比较 同系物的判断规律 一差(分子组成差若干个CH2)、两同(同通式,同结构) 三注意: (1)必为同一类物质; (2)结构相似(即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或相同的官能团种类和数目); (3)同系物间物性不同化性相似。 4、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概念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 异构体. 特别提示(1)同分异构体的分子式相同,因此其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化合物不一定 是同分异构体。如NO 和C2H6。 (2)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碳链异构:碳链骨架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如C5H12 有三种同分异构体: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或取代基在碳链或碳环上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氯丙烷有两种同 分异构体:1?氯丙烷和2?氯丙烷。官能团异构:(又称类别异构):有机物的官能团种类不同,但分子式相同。 如:①单烯烃与环烷烃;② 单炔烃和二烯烃、环烯烃;③饱和一元醇和醚;④饱和一元醛和酮;⑤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⑥芳 香醇、芳香醚和酚;⑦葡萄糖和果糖;⑧蔗糖和麦芽糖;⑨硝基化合物与氨基酸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电化学基础知识归纳(含部分扩展内容)(珍藏版) 特点:电池总反应一般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且为放热反应(△H<0);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极负极:一般相对活泼的金属溶解(还原剂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电极本身不参加反应,一般是电解质中的离子得电子(也可能是氧气等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原电池原理电子流向:负极经导线到正极 电流方向:外电路中,正极到负极;内电路中,负极到正极 电解质中离子走向: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制成化学电源(实用原电池);金属防腐(被保护金属作正极);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判断金属活性强弱 一次电池负极:还原剂失电子生成氧化产物(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正极:氧化剂得电子生成还原产物(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放电:与一次电池相同 二次电池规则:正极接外接电源正极,作阳极;负极接外接电源负极,作阴极(正接正,负接负) 充电阳极:原来的正极反应式反向书写(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原电池阴极:原来的负极反应式反向书写(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化学电源电极本身不参与反应(一般用多孔电极吸附反应物),总反应相当于燃烧反应 负极:可燃物(如氢气、甲烷、甲醇等)失电子被氧化(注意电解质的酸碱性) 电极反应正极:O得电子被还原,具体按电解质不同通常可分为4种 2 燃料电池碱性介质:O+4e-+2H O==4OH- 22 酸性介质:O+4e-+4H+==2H O 22 电解质不同时氧气参与的正极反应固体或熔融氧化物(传导氧离子):O+4e-==2O2- 2 第1页质子交换膜(传导氢离子):O+4e-+4H+==2H O 22

特殊原电池:镁、铝、氢氧化钠,铝作负极;铜、铝、浓硝酸,铜作负极;铜、铁、浓硝酸,铜作负极,等 特点:电解总反应一般为不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活性电极:阳极溶解(优先),金属生成金属阳离子 阳极惰性电极一般为阴离子放电,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接电源正极)(石墨、铂等)常用放电顺序是:Cl->OH->高价态含氧酸根(还原性顺序), 发生氧化反应,相应产生氯气、氧气 电解原理电极反应 阴极电极本身一般不参加反应,阳离子放电,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接电源负极)常用放电顺序是:Ag+>Cu2+>H+>活泼金属阳离子(氧化性顺序), 相应产生银、铜、氢气 电流方向:正极到阳极再到阴极最后到负极 电子流向:负极到阴极,阳极到正极(电解质溶液中无电子流动,是阴阳离子在定向移动) 离子流向:阴离子移向阳极(阴离子放电),阳离子移向阴极(阳离子放电) 常见电极反应式阳极:2Cl--2e-==Cl↑,4OH--4e-==O↑+2H O或2H O-4e-==O↑+4H+(OH-来自水时适用) 22222 电解池阴极:Ag++e-==Ag,Cu2++2e-==Cu,2H++2e-==H↑或2H O+2e-==H↑+2OH-(H+来自水时适用) 222 电解水型:强碱、含氧强酸、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如:NaOH、KOH、H SO、HNO、Na SO溶液等 24324 电解溶质型:无氧酸、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如:HCl、CuCl溶液等 2 常见电解类型电解溶质+水(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如:NaCl、KCl、MgCl溶液等 2 电解溶质+水(放氧生酸盐):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如:CuSO、AgNO溶液等 43 氯碱工业的基础: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 第2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5专题一第二节基础题(word有答案)

2019-2019 学年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5 专题一第二节基础题一.选择题(共20 小题) 1.能够测定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方法是() ①质谱②红外光谱③紫外光谱④核磁共振谱. A.①②B.③④C.②D.①④ 2.某气态烃1mol 与2mol HCl 发生加成反应,所得的加成产物1mol 又能与8mol Cl2 反应,最后得到一种只含碳、氯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则气态烃为()A.丙炔B.1﹣丁炔C.丁烯D.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①CH3﹣CH=CH2 和CH2=CH2 的最简式相同 ②CH≡CH 和C6H6 含碳量相同 ③丁二烯和丁烯为同系物 ④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的沸点逐渐变低 ⑤标准状况下,11.2L 的戊烷所含的分子数为0.5N A(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⑥能够快速、微量、精确的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物理方法是核磁共振谱法.A.2 种B.3 种C.4 种D.5 种 4.某物质的分子式为C2H6O,若要确定其共价键种类,下列方法能实现的是A.质谱法B.李比希法 C.红外光谱法D.核磁共振氢谱法 5.下列有机物分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给出一种信号的是() A.CH3COOCH3 B.HCHO C.HCOOH D.CH3OH 6.以下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方法错误的是()A.蒸馏用于分离 液态有机混合物B.燃烧法是研究有机物成分的一种有效方法 C.核磁共振氢谱通常用于分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D.对有机物 分子红外光谱图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基团 第 1 页

7.具有一个醇羟基的有机物A7g 与乙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后生成10.2g 乙酸某酯,经分析还有1gA 剩余,则A 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① CH3CH2OH ② CH3CH2CH2CH2OH ③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有机物燃烧时可能产生一定量的黑烟,下列各组有机物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最浓的一组是() A.CH3﹣CH2OH 和H2 B.CH4 和CH3CH2CH3 C.CH2═CH2 和CH2═CH﹣CH3 D .和H﹣C≡C﹣H 9.某有机物样品3.1g 完全燃烧,无论何种比例混合,燃烧后的混合物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共增重7.1g,经过滤后得到10g 沉淀.该有机物样品可能是() ①乙二醇②乙醇③乙醛④甲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 A.①② B.①C.①④ D.④ 10.燃烧0.2mol 某有机物,得到0.4mol CO2 和0.6mol H2O,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该有机物中含有2 个碳原子和6 个氢原子 B.该有机物中碳和氢的原子个数比为3:1 C.该有机物中含有2 个CO2 和3 个H2O D.该有机物的1 个分子里含2 个碳原子和6 个氢原子,还可能含有氧原子11.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物共0.1mol,完全燃烧后得到4.48LCO2(标准状况下)和3.6g 水,则这两种气体可能是() A.CH4 和C3H8 B.CH4 和C3H4 C.C2H4 和C3H4 D.C2H4 和C2H6 12.某化合物6.2g 在O2 中完全燃烧,只生成8.8g CO2 和5.4g H2O .下列说法正 第 2 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一章知识点(附练习)一、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性质和反应有机物无机物溶解性多数不溶于水,个别特殊除外(如乙醇、 乙酸) 部分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 耐热性多数不耐热,熔点低,一般在400℃以 下 多数耐热,难熔化,熔点一般较高可燃性多数可燃烧,个别除外(如CCl4)多数不可燃烧 电离性多数是非电解质,个别除外(如有机酸)多数是电解质(如酸、碱、盐、活泼金 属氧化物、水) 化学反应一般比较复杂,多副反应,反应速率较 慢一般比较简单,副反应少,反应速率较 快 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有机化合物按照组成元素可分为烃和烃的衍生物。 有机化合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按碳的骨架分类和按官能团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3CH2CH2CH3 有机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如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 2、按官能团分类 官能团的概念: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官能团和根、基的区别:基是有机物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或原子团,呈电中性,不稳定且不能独立存在,显然官能团属于基的一种;根是电解质电离后的原子或原子团,带电荷,稳定可独立存在于溶液或熔化状态。基和根可相互转化,如-OH和OH-。 具体分类情况见表. 脂肪烃

注意: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为酚,羟基与非苯环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为醇! 练习: 1、迄今为止,以下各族元素中生成化合物的种类最多的是( C ) A.II A 族 B.III A 族 C.IV A 族 D.V A 族 2、下面的原子或原子团不属于官能团的是(A ) A.Cl - B.-COOH C.-OH D.-CO- 3、下列物质中属于酚类的是( D ) A.CH 3CH 2CH 2OH B.CH 3CH(OH)CH 3 C. D.

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 2S(g)+3O 2(g)=2SO 2(g)+2H 2O(l) △H =Q 1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l) △H =Q 2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g) △H =Q 3 kJ/mol 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 . Q 1>Q 2>Q 3 B . Q 1>Q 3>Q 2 C . Q 3>Q 2>Q 1 D . Q 2>Q 1>Q 3 2.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 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 2(g)=CO 2(g);△H 1 C(s)+1/2O 2(g)=CO(g);△H 2 ②S(s)+O 2(g)=SO 2(g);△H 3 S(g)+O 2(g)=SO 2(g);△H 4 ③H 2(g)+1/2O 2(g)=H 2O(l);△H 5 2H 2(g)+O 2(g)=2H 2O(l);△H 6 ④CaCO 3(s)=CaO(s)+CO 2(g);△H 7 CaO(s)+H 2O(l)=Ca(OH)2(s);△H 8 A .① B .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3.已知H 2(g)+Cl 2(g)=2HCl(g) △H = ―·mol -1, 则反应HCl(g)=1/2H 2(g)+1/2Cl 2(g)的△H 为 ( ) A .+·mol -1 B .―·mol -1 C .+ D . +·mol -1 4.已知热化学方程式:①CO (g ) + 2 1 O 2 (g )=CO 2 (g ) ΔH=·mol -1 ②H 2(g ) +2 1 O 2 (g ) =H 2O (g );ΔH= kJ ·mol -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H 2的燃烧热为·mol -1 B .由反应①、②可知右图所示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O (g )+H 2O (g )=CO 2(g )+H 2(g ) ΔH= kJ ·mol -1 C .H 2(g )转变成H 2O (g )的化学反应一定要释放能量 D .根据②推知反应H 2(g ) + 2 1 O 2 (g ) =H 2O (l ); ΔH > kJ ·mol -1 5.已知:H 2(g)+F 2(g)===2HF(g) △H= -270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 的氢气和1L 的氟气吸收270kJ 热量 B .1mol 氢气与1mol 氟气反应生成2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 .在相同条件下,1mol 氢气与1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 .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高中化学选修4 第四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原电池: 1、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_______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较活泼金属) 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 总反应式:Zn+2H+=Zn2++H2↑ 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①__溶解的一极为负极__②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 第二节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一、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二、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负极(铅):Pb+SO 4 2--2e-=PbSO4↓ 正极(氧化铅):PbO2+4H++SO 4 2-+2e-=PbSO4↓+2H2O 充电:阴极:PbSO4+2H2O-2e-=PbO2+4H++SO 4 2- 阳极:PbSO4+2e-=Pb+SO 4 2-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PbO2 2H2SO42PbSO4 ↓+2H2O 3、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三、燃料电池

高二化学选修5归纳与整理 有机化学基础

高二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 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 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

高二化学选修5-第一章单元测试题(5)

高中化学选修5第一章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 .氰化钾(KC N)B.碳酸氢铵(NH 4HC O3)C .乙炔(C 2H 2)D.碳化硅(S iC) 2.下列化学式中只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C 3H7Cl B.CH2Cl 2 C.C 2H 6O D.C 2H4O 2 3.按官能团分类,下列物质与 同类的是 A . ??? B. ? C.???? D .CH 3COO H 4.已知丙烷的二氯代物有四种异构体,则其六氯代物的异构体数目为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5. 下列各有机物的名称肯定错误的是 A .3-甲基-2-戊烯 B.3-甲基-2-丁烯 C .2,2—二甲基丙烷 D.3-甲基-1-丁烯 6.有机物 的正确命名为 A .2-乙基-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B.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C.3,3,4-三甲基已烷 D .2,3,3-三甲基已烷 7.某烯烃与H 2加成后的产物是 , 则该烯烃的结构式可能有 A .1种 ? B.2种???C.3种?? D.4种 8.分子式为C 8H 10的芳香烃,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该芳香烃的名称是 A .乙苯 B.邻二甲苯 C.间二甲苯 D.对二甲苯 9.下列同分异构体中属于官能团种类异构的是 A.CH 3C H2CH 2CH 3和C H3CH (CH 3)2 B .CH 2=C(CH 3)2和CH3CH =CH CH 3 —O —CH 3 —OH —CH 3 OH —CH 2—OH

C.CH3CH2OH和CH3OCH3 D.HCOOC2H5和CH3COOCH310.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CH 32 CH 2 CH 3 CH 3 和 CH 3 CHCH 2 CH 2 CH 2 CH 3 CH 3 B.H2N-CH2-COOH和H3C-CH2-NO2 C.CH3-CH2-CH2-COOH 和H3C-CH2-CH2-CH2-COOH D.H3C-CH2-O-CH2-CH3和 CH 3 CH 3 CHCH 3 12.仔细分析下列表格中烃的排列规律,判断排列在第15位烃的分子式是 612 614712 D.C7H14 13.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贡献之一是发明了对有机物分子进行结构分析的质谱法。其方法是让极少量的(10-9g)化合物通过质谱仪的离子化室使样品分子大量离子化,少量分子碎裂成更小的离子。如C2H6离子化后可得到C2H6+、C2H5+、C2H4+……,然后测定其质荷比。某有机物样品的质荷比如下图所示(假设离子均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信号强度与该离子的多少有关),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完整版)化学选修4(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Q):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3)△H=H(生成物)-H(反应物) 3.微观角度解释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注:(高中阶段Q与△H二者通用) (4)影响晗变的主要因素:①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程正比。②物质的温度和压强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最新高二化学选修4第四章全套教案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4.1 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 +)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 +=Zn 2++H 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②满足所有守衡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5练习:专题五 脂肪烃

易错点一:饱和烃与不饱和烃 【易错题典例】1mol某链烃最多可与2mol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化合物A,化合物A最多能与12mol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化合物B,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烃分子内既有碳碳双键又有碳碳三键 B.该烃分子内碳原子数超过6 C.该烃能发生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 D.化合物B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答案】C 【错因分析】以有机物的推断为载体,考查饱和烃与不饱和烃的性质,其中不饱和烃易发生加成反应,饱和烃易发生取代反应,易错点:(1)烯烃或炔烃与H2加成的比值关系不明确,通常1mol碳碳双键与1molH2完全加成,1mol碳碳叁键与2molH2加成;(2)不能正确理解烃的取代反应原理,1mol该烃能和12molCl2发生取代反应,说明1个烃中含有12个H 原子;(3)忽视原子守恒,注意化合物A分子中有4个氢原子来源于氢气,原链烃分子中只有12-4=8个氢原子;(4)烷烃通式的应用,化合A是不饱和链烃完全加成的产物应为烷烃,可结合分子组成含有12个氢原子及烷烃的通式确定分子内碳原子数;(5)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可结合碳架异构,比照戊烷书写同分异构体。 【解题指导】明确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1mol某链烃最多能和2molH2发生加成反应,则分子中含有2个C=C键或1个C≡C,1mol该烷能和12molCl2发生取代反应,说明1个烷中引入12个Cl原子,加成时1个某链烃分子已引入4个H原子形成烷,所以1个链烃中共含有8个H原子,以此来解答。 易错点二:有机反应类型

【易错题典例】下列物质中,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同时催化氧化生成醛的是() A.B.C.CH3-OH D. 【答案】 【解析】A.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丙烯,发生氧化反 应生成丙酮,故A错误;B.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苯甲醛,但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B错误;C.CH3-OH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氧 化反应生成甲醛,但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C错误;D、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2-甲基丙烯,发生氧化反应生成2-甲基丙醛,故D正确; 故选D。 【错因分析】考查有机物的性质及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易错点:(1)对醇消去反应的原理理解错误,不是所有的醇均能发生消去反应,只有与羟基所连碳相邻的碳上有氢原子才能发生消去反应,形成不饱和键;(2)对醇催化氧化的原理理解错误,不是所有的醇都能发生氧化反应,只有与羟基所连碳上有氢原子的才能发生氧化反应,有1个氢原子能够氧化成酮,有两个氢原子能够还原成醛;(3)选项部分满足条件,发生取代、消去、氧化三个条件是并列关系,只满足部分条件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解题指导】明确有机物的官能团及其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所有的醇均能发生取代反应,醇分子中只有与羟基所连碳相邻的碳上有氢原子才能发生消去反应,形成不饱和键;醇分子中与羟基所连碳上有氢原子的才能发生氧化反应,有1个氢原子能够氧化成酮,有两个氢原子能够还原成醛,据此对照各选项逐一分析,只有三个条件均满足的选项符合题意。 易错点三:甲烷与烷烃 【易错题典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所用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下列有关丙烷的

高二化学选修5第一章题目及答案-高二化学选修4第一章

高二化学选修5第一章题目及答案|高二化学选 修4第一章 高二化学要学习的内容虽然多,但可以通过练习 题目来加强记忆,例如选修5的第一章就是很需要练习的对象。下面是WTT为您带来的高二化学选修5第一章 题目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化学选修5第一章 题目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8分) 1.在多数有机物分子里,碳原子与碳原子或碳原子与其它原子相结合的化学键是 A.只有非极性键 B.只有极性键 C.有非极性键和极性键 D.只有离子键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互称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不可能具有相同的通式B.通式相同的不同有机物一定属于同系

物C.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之间物理性质一定不同,但化学性质一定相似D.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物不一定是同系物3.下列物质一定与丁烯互为同系物的是A.C2H4 B.C3H6 C.C4H8 D.C4H104.分子式为C5H7Cl的有机物,其结构不可能是A.含有两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 B.只含一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C.含有一个双键的环状有机物 D.含有一个三键的直链有机物5.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的烷烃,其主链上有5个碳原子的同分异构体有A.6种 B.3种 C.4种 D.5种6.已知甲苯的一氯代物有4种,则甲苯与氢气完全加成后的产物的一氯代物应有A.7种 B.5种 C.4种 D.2种7.某有机物分子式C16H23Cl3,分子中不含环和三键,则分子中的双键数值为A.5 B.4 C.3 D.28.分子式为C7H6O2 的芳香化合物(只有一个环),其同分异构体最多有( )种A.2种 B.3种 C.4种 D.5种9. 下列名称的有机物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的是A.2,2 二甲基丁烷 B.2 甲基 4 乙基 1 己烯C.3 甲基 2 戊烯 D.3, 3 二甲基 2 戊烯10.验证某有机物属于烃,应完成的实验内容是A.只 测定它的C、H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 广州市高二化学中心组提供2008.9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0分,漏选2分,共50分。)1.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②煤③核能④石油⑤太阳能⑥生物质能⑦风能⑧氢能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③⑤⑥⑦⑧D.③④⑤⑥⑦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生成物全部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 C.反应产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 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系数无关 3.下列过程中△H小于零的是 A.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B. 氯化铵分解得氨气 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 D. 实验室制备氢气 4.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

5.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热最小的是A.2A ( l ) + B ( l ) = 2C (g ) △H1 B.2A ( g ) + B ( g ) = 2C (g ) △H2 C.2A ( g ) + B ( g ) = 2C ( l ) △H3 D.2A ( l ) + B ( l ) = 2C ( l ) △H4 6.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为:H+(aq)+OH-(aq)=H2O(l)△H =-57.3KJ·mol-1。分别向1L 0.5mol·L-1的Ba(OH)2的溶液中加入①浓硫酸;②稀硫酸;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分别为△H1、△H2、△H3,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H1>△H2>△H3B.△H1<△H2<△H3 C.△H1>△H2=△H3D.△H1=△H2<△H3 7.将铁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生 成新物质硫化亚铁。这现象说明了 A.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 铁粉和硫粉在常温下难以发生反应 D. 硫化亚铁的总能量高于铁粉和硫粉的总能量 8.以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2H2 ( g ) +5/2O2 ( g ) →2CO2 ( g )+H2O ( l ) △H = —1300kJ / mol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10 N 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1300kJ的能量 B. 当1 N 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300kJ的能量 C. 当2 N 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的能量 D. 当8 N 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的能量 9.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 A.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由C(石墨)→C(金刚石) ΔH = +119 kJ·mol—1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在稀溶液中:H++OH-===H2O ΔH = -57.3 kJ·mol—1,若将含1mol CH3COOH的醋酸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D.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 O2(g)===2H2O(l)ΔH = +285.8 kJ·mol—1 10.一些盐的结晶水合物,在温度不太高时就有熔化现象,即熔溶于自身的洁净水中,又同时吸收热量。他们在塑料袋中经日晒就熔化,又在日落后缓慢凝结而释放热量。故可用于调节室内温度,或用作夏日防暑的枕垫或坐垫,这些物质可称之为热材料。现有几种盐的结晶水合物有关数据如下:

高二化学选修5-有机推断专题练习

选修五有机化学推断题训练 1、(10分)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E、G的结构简式:A ,E ,G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条件)是,反应④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条件)是; (3)写出①、⑤的反应类型:①、⑤。 2、(10分)A、B、C、D1、D2、E、F、G、H均为有机化合物,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直链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2)①的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3)③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D1或D2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5)G可应用于医疗、爆破等,由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10分)以下是某课题组设计的合成聚酯类高分子材料 的路线: 已知:①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10,其中碳的质量分数约为90%; ②同一碳原子上连两个羟基时结构不稳定,易脱水生成醛或酮: ③C可发生银镜反应。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分子式为; (2)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是; (3)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不稳定中间体的结构简式是; (4)D的结构简式为,D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水解产物之一为乙酸的有(写结构简式)。 4、(14分)A~G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6.0g化合物E完全燃烧生成8.8g C02和3.6g H20;E的蒸气与氢气的相对密度为30,则E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2)A为一取代芳烃,B中含有一个甲基。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由B生成D、由C生成D的反应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由A生成B、由D生成G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F存在于栀子香油中,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6)在G的同分异构体中,苯环上一硝化的产物只有一种的共有___________个,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组峰,且峰面积比为l:1的是_______________ (填结构简式)。 5、(20分)18-11(14)PCT是一种新型聚酯材料,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合成PCT的路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A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由B生成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C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___;(3)由E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4)D的同分异构体中为单取代芳香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写结构简式) (5)B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且苯环上一氯代产物只有一种的是________(写结构简式)。 6、16.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衍生出部分化工产品的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完整版)化学选修5第一章测试题.docx

化学选修 5 第一章测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 分) 一、(每小 5 分,每小只有一个符合意,共30 分。) .... 1. 下列四个反方程式中,涉及的有机物最多的是() A. CH + Cl 2光照CHCl + HCl B.CH=CH + Br 2 4322 C.+ 3H 2Ni D 33232 52 . CHCOOH + CHCHOH CH COOCH + H O 2.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A. 3,3-二甲基丁B. 3- 甲基 -2- 丁 C. 2- 乙基丁D H3C CH 3 名称 1, 4- 二甲苯.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某有机物燃后物只有CO 2 和 H 2 O ,可推出的是有机物属于 B.某有机物燃后物只有CO 2和 H 2 O ,可推出的是有机物属于的含氧衍生物 C.某有机物燃后物只有CO 2 和 H 2 O ,通定有机物、 CO 2和 H 2 O 的量,可确 定有机物是否含有氧 D.甲在同系物中含碳量最高,因而是清能源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 C H 有机物最多存在 4 个 C—C 48 B.和均是芳香,既是芳香又是芳香化合物 OH OH C.和分子成相差一个— CH—,因此是同系物关系 2 D.分子式 C2 H6O的外光上有C-H 和 C-O的振吸收,由此可以初步推有 机物构式 C H-OH 25 5.工上用改汽油成的法来改善汽油的燃性能,例如:加入CH 3 OC(CH 3 ) 3来生 无汽油。CH 3 OC(CH 3 ) 3分子中必存在的原子接形式是( ) A.B.C D. 6. 2002 年化学得者的献之一是明了有机物分子行构分析的法。 其方法是极少量的(10-9g)化合物通的离子化室使品分子大量离子化,少量 分子碎裂成更小的离子。如 C H 离子化后可得到+++??,然后定其荷 CH、 C H、 CH 26262524 比。某有机物品的荷比如下所示(假离子均一个位正荷,信号度与离子的多少有关),有机物可能是() A.甲醇B.甲 C.丙D.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