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文献检索煤制油的工艺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27.91 KB
- 文档页数:8
煤制油煤化工知识现代新型煤制油化工技术是以煤炭为基本原料,经过气化、合成、液化、热解等煤炭利用的技术途径,生产洁净能源和大宗化工产品,如合成气、天然气、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聚乙烯、聚丙烯、甲醇、二甲醚等。
改变传统的煤炭燃烧、电石、炼焦等以高污染、低效率为特点的传统利用方式。
1、煤炭液化技术之——煤炭直接液化(煤加氢液化,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煤直接液化,将煤在氢气和催化剂作用下通过液化生成粗油,再经加氢精制转变为汽油、柴油等石油燃料制品的过程,因液化过程主要采用加氢手段,故又称煤加氢液化法。
煤直接液化典型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煤的破碎与干燥、煤浆制备、催化剂制备、氢制取、加氢液化、固液分离、液体产品分馏和精制,液化大规模制备氢气通常采用煤气化或者天然气转化。
煤加氢液化的过程基本分为三大步骤。
(1)当温度升至300℃以上时,煤受热分解,即煤的大分子结构中较弱的桥键开始断裂,产生大量以结构单元为基体的自由基碎片,自由基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百范围;(2)在具有供氢能力的溶剂环境和较高氢气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基加氢得到稳定,成为沥青烯及液化油分子。
能与自由基结合的氢并非是分子氢(H2),而应是氢自由基,即氢原子,或者是活化氢分子,氢原子或活化氢分子的来源有:①煤分子中碳氢键断裂产生的氢自由基;②供氢溶剂碳氢键断裂产生的氢自由基;③氢气中的氢分子被催化剂活化;④化学反应放出的氢。
当外界提供的活性氢不足时,自由基碎片可发生缩聚反应和高温下的脱氢反应,最后生成固体半焦或焦炭;(3)沥青烯及液化油分子被继续加氢裂化生成更小的分子。
一般来讲,煤炭直接液化的用煤要求如下:(1)煤中的灰分要低,一般小于5%,因此原煤要进行洗选,生产出精煤进行液化;(2)煤的可磨性要好;(3)煤中的氢含量越高越好,氧的含量越低越好;(4)煤中的硫分和氮等杂原子含量越低越好,以降低油品加工提质的费用;煤直接液化技术早在19世纪即已开始研究。
对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的全面探析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但其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探析。
一、工艺流程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主要包括煤的预处理、煤的气化、合成气的净化、合成气的制油、油品加工等环节。
其中,煤的预处理主要是将煤进行粉碎、干燥等处理,以便于后续的气化反应。
煤的气化是将煤在高温高压下与氧气或水蒸气反应,产生合成气。
合成气的净化是将合成气中的杂质去除,以保证后续的制油反应的顺利进行。
合成气的制油是将合成气通过催化剂反应,生成液体烃类产品。
油品加工则是对液体烃类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以得到符合市场需求的油品。
二、技术特点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资源丰富: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2.环保节能: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可以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减少煤的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同时也可以节约能源。
3.产品多样化: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可以生产多种液体燃料,如汽油、柴油、液化气等,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4.技术成熟: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三、应用前景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可以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
其次,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可以减少煤的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保护环境。
最后,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其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应用前景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将会在我国的能源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煤制油技术总结引言煤制油技术是一种将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的方法。
随着石油资源的减少和能源需求的增加,煤制油技术在能源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煤制油技术的原理、工艺和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煤制油技术的原理煤制油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煤炭中的有机物质,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热解、裂解和氢化等反应,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
煤制油技术可以分为间接煤液化和直接煤液化两种方法。
1.间接煤液化:间接煤液化是将煤转化为合成气(由CO和H2组成的气体),然后再通过合成气的催化反应,将其转化为石油产品。
间接煤液化的主要步骤包括煤气化、合成气的净化、合成气的催化反应和产品分离等。
2.直接煤液化:直接煤液化是将煤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不经过合成气的步骤。
直接煤液化的主要反应种类有热解、裂解、氢化和重聚等。
二、煤制油技术的工艺流程煤制油技术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预处理、煤气化、合成气的净化、合成反应、产品分离和废水处理等环节。
1.原料预处理:将煤炭进行粉碎和筛分,去除杂质和含硫等有害物质。
2.煤气化:将预处理后的煤炭在高温下与氧气或蒸汽进行反应,产生合成气。
煤气化可以采用固定床、流化床或床浆等反应器。
3.合成气的净化:对合成气中的灰尘、硫化物、苯等有害物质进行净化和除尘处理。
4.合成反应:将净化后的合成气经过催化剂的作用,进行一系列的热解、裂解、氢化和重聚等反应,将其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
5.产品分离:将合成反应产生的产品进行分离和提纯,得到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
6.废水处理:处理工艺中产生的废水,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进行处理,达到环保要求后排放或回用。
三、煤制油技术的发展现状煤制油技术作为一种可替代石油资源的方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研发。
以下是煤制油技术的一些发展现状:1.国际发展现状:美国、南非、中国等国家在煤制油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的CTL(Coal-to-Liquid)技术已经商业化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煤制油工艺流程
煤制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工艺,通过煤的气化和合成油的加工,可以生产出各种石油产品。
下面我们将介绍煤制油的工艺流程。
首先,煤的气化是煤制油的第一步。
煤经过气化反应,生成一
氧化碳和氢气,这是合成油的原料。
气化反应一般采用高温和高压
的条件,通过气化炉将煤转化为气态产物。
接下来是合成气的净化和转化。
合成气中含有各种杂质,需要
通过净化装置去除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得到纯净的合成气。
然后,合成气经过催化剂的作用,进行合成反应,生成合成油
和其他化工产品。
合成油的加工是煤制油的关键环节。
合成油含有各种碳链长度
的烃类化合物,需要通过精馏、裂化、加氢等工艺,将其分离和转
化为汽油、柴油、润滑油等不同的产品。
这些产品可以直接用作燃料,也可以作为化工原料进一步加工。
此外,煤制油工艺还包括废水处理和废气处理。
煤气化和合成
油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需要经过处理设备,去除
其中的有害物质,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最后,煤制油工艺流程中还包括产品储运和安全环保等环节。
合成油产品需要进行储存和运输,同时要做好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生产过程安全稳定,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的来说,煤制油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种化工工艺的配合和协调。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煤制油工艺将会更加高效、环保,为我国的能源结构和化工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探析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能源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虽然能源储量较为丰富,但是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能源使用尤其是多元化能源使用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
煤制油作为一种多元化能源利用技术,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对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进行了全面的探析,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标签: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探析引言在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能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前提,只有充足的能源支持,才能够保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现阶段,资源和能源危机频发,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并不断的研发和优化能源的多元化利用技术。
由于我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供应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为保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一些替代石油的能源加工工艺应运而生包括煤制油、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而煤制油通过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已经被证明在替代工艺上更为可靠并已经被广泛应用。
1.煤制油概述在能源的供应与利用方面,德国具有先见之明,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便存在石油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那是德国便首先研制和开发这种煤制油的技术与工艺。
后来石油危机在全世界爆发,被搁置的煤制油的液化技术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暂露头角,技术相对成熟先进的德、日、美,在现有先进技术的前提下,在降低成本的利益推动下,将一种更加新型的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推上历史舞台,这种新的技术工艺操作进行所要求的反应条件的苛刻度得到降低,这便大幅地节约了成本,但是即使这样其成本仍然远高于廉价的石油开采生产。
2.煤制油液化化工工艺基于持续发展与健全的煤制油技术影响下,当今业已具备两种煤制油工艺,其中重点涵盖的工艺技术是直接液化与间接液化。
概况来讲,直接液化化工工艺技术指的是借助化学与物理的方式直接转化煤炭为液体的状态。
煤制油的工艺流程煤制油技术是一种将煤转化为液态燃料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热解、气化、催化等过程,将固体煤转化为液态或气态的烃类燃料。
其主要流程包括煤的干馏、气化、合成和精制等步骤。
煤制油(Coal-to-liquids, CTL)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
煤的直接液化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燃料,并脱除硫、氮、氧等原子。
具有对煤的种类适应性差,反应及操作条件苛刻,产出燃油的芳烃、硫和氮等杂质含量高,十六烷值低的特点,在发动机上直接燃用较为困难。
费托合成工艺是以合成气为原料制备烃类化合物的过程。
合成气可由天然气、煤炭、轻烃、重质油、生物质等原料制备。
根据合成气的原料不同,费托合成油可分为:煤制油(Coal-to-liquids, CTL)、(生物质制油Biomass-to-liquids, BTL)和天然气制油(Gas-to-liquids, GTL)。
煤的间接液化首先把煤气化,再通过费托合成转化为烃类燃料。
生产的油品具有十六烷值高、H/C含量较高、低硫和低芳烃以及能和普通柴油以任意比例互溶等特性。
同时,CTL具有运动粘度低,密度小、体积热值低等特点。
煤炭因其储量大和价格相对稳定,成为中国动力生产的首选燃料。
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
预计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将由1999年67.8%、2000年63.8%、2003年67.8%达到2005年50%左右。
我国每年烧掉的重油约3000万吨,石油资源的短缺仍使煤代油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以煤制油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趋势。
煤制油工艺技术张豫东2009071981题目分析:煤制油的工艺,煤制油技术,可搜文献,搜期刊检索过程:输入煤制油工艺或煤制油技术,关键词:coal to oil.通过文献的参考文献和类似文献查取。
通过知网的外文文献查找英文。
1.“煤制油”势在必行中国科技投资 , China Venture Capital, 2006年06期【作者】高建业;李智;【摘要】我国石油能源供需紧张,开发煤液化燃料产品,势在必行。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石油能源供需火爆,价格节节攀升,带动石油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逐年加深。
石油资源紧张,需大于供,因此,寻找多元化石油能源替代产品,开发煤炭液化产品及清洁燃料利用技术,使关系到国家石油能源安全的战略问题,是解决我国石油能源短缺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我国石油能源进口依存度上升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约24亿吨,而2004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745亿吨,按目前开采水平仅能满足十五年左右的开采需要(新探明的可采储量除外)。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石油的消耗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石油消耗量为2.5 。
2.对中国煤制油热的冷静思考【作者】钱伯章;朱建芳;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6(07)【摘要】分析了国内外煤制油技术的发展走势和煤制油项目的进展态势,对中国煤制油热的现象进行了冷静思考,对如何发展煤制油项目提出了看法。
3.替代能源考量的选择——煤制油【作者】任相坤;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8(15)【摘要】煤制油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煤的洁净利用。
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石油资源相对短缺,充分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制油产业,是我国技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一项措施。
4.煤制油:技术成熟可行资源环保掣肘——三位专家辨析煤制油技术的特点、发展现状和趋势作者】姚斌;王旸;曹军生;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8(09)【摘要】 <正>专业人士介绍:胡志海: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第十七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申海平: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第六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夏国富: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第十五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5. 煤制油路径选择伍宏业.. 煤炭经济研究. 2005(11)【摘要】所谓“煤制油”,本质上是煤炭液化技术。
煤制油工艺技术研究赵清文【摘要】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石油的工艺过程,解决原料煤的加工生产问题.通过煤制油工艺技术出研究,实现煤的转化工艺,解决燃油紧缺的状况.依据我国富煤少油的实际情况,加快煤制油工艺技术的研究,使更多的原煤转化为油品及化工产品,扩大煤化工生产的经济效益.【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年(卷),期】2017(043)011【总页数】2页(P21,23)【关键词】煤制油;工艺技术;研究【作者】赵清文【作者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煤制油分公司,宁夏银川 7504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29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的煤炭资源,通过煤制油工艺技术,将煤炭进行深加工处理,促进煤化工生产的顺利实施。
不断提高煤制油的效率,分析煤制油工艺技术的优缺点,提高煤制油工艺技术水平,获得最佳的油品的收率,满足煤化工生产的需求。
煤制油的工艺技术中,可以将煤炭转化为航空汽油、柴油、汽油、乙烯等产品,将煤粉碎、液化或者气化处理,然后经过煤化工生产工艺程序的处理,得到合格的产品,满足煤化工生产工艺技术的需要。
煤制油工艺生产过程中,是通过煤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加氢技术措施,使其转换为混合烃类的液体燃料油和甲醇,目前煤制甲醇的工艺中将含有碳氢化合物的两种煤混合制备的方式,得到广泛的应用。
煤液化工艺技术措施的应用,将原料煤进行液化处理,为后续的生产加工提供帮助。
不同的原煤材料,对煤制油生产工艺的要求是不同的,依据煤化工生产的实际情况,优选最佳的煤制油工艺技术措施,对煤进行液化处理时,实施间接液化或者直接液化,达到预期的液化状态。
2.1.1 直接生产工艺技术措施的应用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技术措施的应用,在煤浆制备过程中,应用加氢的循环溶剂,使煤液化反应的条件容易控制,提高了系统操作的稳定程度。
在加氢反应器内,对循环溶剂和产品进行加氢处理,催化剂体系能够实现催化的效果,使用一定时期后,更换催化剂体系,促进煤液化速率的提高。
对于液化油和固体颗粒的分离,一般采用减压蒸馏技术措施,提高产品的收率,使生产工艺中的残渣减少。
煤制油工艺流程
《煤制油工艺流程》
煤制油是一种将煤转化为油产品的工艺,也被称为煤炭间接液化技术。
在这种工艺中,煤炭首先被转化为合成气,然后通过一系列催化反应转化为液体烃产品,包括汽油、柴油和燃料油等。
煤制油工艺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煤气化:这是将煤转化为合成气的第一步。
在这个步骤中,煤炭被加热到高温,然后使用水蒸气和氧气进行气化反应,产生一种富含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气体混合物。
2. 合成气加工:合成气经过热交换和净化处理后,通过催化转化反应转化为不同碳数的烃类。
这个步骤通常需要使用多种催化剂和反应器,以控制不同产品的生成。
3. 分离和精制:在合成气转化反应后,产生的液体烃产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离和精制步骤,以得到符合标准的石油产品。
4. 余热和环保处理:在整个工艺流程中,会产生大量热能和废气等。
对这些余热和废气进行有效利用和处理,是煤制油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煤制油工艺流程需要密集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
尽管如此,煤制油工艺仍然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一些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资源稀缺的地区。
随着技术的不断
进步,煤制油工艺也在不断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提供了新的选择。
煤制油技术煤制油技术摘要:煤炭液化分为间接液化和直接液化。
煤直接液化对煤质的要求高于间接液化,但是煤直接液化路线相对简单,热效率高,液体产品收率也比较高;煤炭间接液化对煤质要求不如直接液化苛刻,但是煤间接液化路线比较长,热效率和液体收率比直接液化低一些。
关键词:煤煤制油直接液化间接液化一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液化是煤直接通过高压加氢获得液体燃料。
1913年,德国柏吉乌斯首先研究了煤的高压加氢,并获得世界上第一个煤炭液化专利。
到1944年,德国煤炭直接液化工厂的油品生产能力已达到423万吨/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提供了2/3的航空燃料和50%的汽车、装甲车用油。
20世纪50年代起中东地区发现大量廉价石油,使煤炭直接液化暂时失去了竞争能力,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又使煤炭液化技术开始活踩。
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是德国的新液化(IGOR)工艺,美国的HTI工艺和日本的NEDOL工艺。
这些新液化工艺的共同特点是煤炭液化的反应条件比老液化工艺大为缓和,生产成本有所降低,中间放大试验已经完成。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煤液化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
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
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美国的氢-煤法(H-Coal)、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供氢溶剂法(EDS)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
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
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等。
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煤直接液化、油品改质加工实验室。
煤制油工艺技术煤制油工艺技术是一种通过煤炭资源转化成石油产品的过程。
煤制油工艺技术是一项发展中的新能源技术,其主要流程包括煤气化、合成气制油、产品分离和精制等环节,能够将煤转化为石油和化学产品。
首先是煤气化过程。
煤气化是将煤炭在高温和压力下进行催化反应,生成一种称为合成气的气体混合物。
煤炭中的碳和水分被分解并与气体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同时,还会产生一些其他气体和小分子物质,如氮气、二氧化碳等。
这一步骤是煤制油工艺技术的关键环节。
合成气制油是将合成气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石油产品的过程。
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氢气通过催化剂催化反应,生成液体烃类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机油等。
合成气制油环节中的催化剂选择和反应条件的控制对于产品的质量和产率有着重要影响。
产品分离是将合成油中混合的各种组分进行分离的过程。
合成油中常常含有多种不同的烃类化合物,这些组分的沸点和性质不同,因此需要通过分馏等方式进行分离和提纯。
分离过程通常包括蒸汽压差蒸馏、精馏、萃取、吸附等方法。
最后是产品精制过程。
煤制油产品在分离过程中可能会含有一些杂质和不纯物质,需要通过精炼来进一步提纯。
常见的精炼方法包括脱硫、脱磷、脱氮、脱色、脱臭等。
精炼过程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纯度,使其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煤制油工艺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
首先,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资源,储量丰富。
通过煤制油工艺技术能够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减少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需求,从而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煤制油工艺技术的发展还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此外,煤制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也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能源和化工产品的需求。
然而,煤制油工艺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技术难题。
煤制油工艺技术需要具备高温高压的条件和一系列复杂的催化反应,这对设备和催化剂的选择与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煤制油工艺流程
煤制油工艺是一种从煤中分离出油的古老工艺,源自蒸馏和自然分离。
煤制油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物料到岗、分选、仓储、颗粒化、脱水、合成催化裂化、蒸馏、凝固、凝结、冷凝和停止等几个步骤。
首先,物料抵达现场后,经过分选,调整物料的湿度,使其符合要求,然后运送到仓储和颗粒化设备。
在颗粒化过程中,防止粒度过细,以保证物料的浓度,进而提高产品品质。
接下来,将颗粒形的物料送入脱水设备进行脱水,去除水分后,物料进入到催化裂化装置,并进行催化裂化反应,生成混合烃。
接着,调节混合烃组成成分,将其发送到蒸馏装置中,对混合烃进行蒸馏,将混合烃分离成重油和轻油。
在凝固过程中,将重油和轻油液体放入凝固装置,经凝固后,可升温成油,油经冷凝分离液,将油固化,并过滤,直至油满足标准后再运出现场,终止过程。
综上所述,煤制油工艺复杂多变,各项操作要求严格,因此需要保持良好的操作规程,以确保安全稳妥。
另外,要注意工厂定期对一些关键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生产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煤制油工艺流程煤制油是一种将煤转化为油品的工艺过程。
它利用煤的高碳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
下面将详细介绍煤制油的工艺流程。
首先,选择合适的煤炭原料。
煤制油的原料可以是各种不同种类的煤炭,包括无烟煤、烟煤和褐煤等。
根据所需产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煤种作为原料。
然后,对煤进行煤气化处理。
煤气化是将煤转化为合成气的过程,它是煤制油的第一步。
在高温和压力下,将煤与氧气或蒸汽反应,产生一种气体混合物,其中含有一定比例的一氧化碳和氢气。
接下来,将合成气进行合成。
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进一步反应,形成液体燃料。
合成气通过一系列的催化反应,经过合成、脱硫、脱氮等处理,最终得到液体燃料。
在合成过程中,需要将一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长链烃烃化合物。
这一步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将合成气通过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反应,使氢气和一氧化碳逐渐转化为液体燃料。
最后,对得到的液体燃料进行提纯和降低硫、氮等杂质的处理。
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液体燃料中的杂质去除,得到高纯度的产品。
整个煤制油的工艺流程复杂而多样,需要涉及到煤炭气化、合成和提纯等多个环节。
在每个环节中,都需要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工艺参数,以达到最佳的转化效率和产品质量。
煤制油工艺的优势在于煤炭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煤炭资源进行油品的生产。
同时,煤制油能够减少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降低能源安全风险。
此外,煤制油工艺也能够降低煤炭燃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然而,煤制油工艺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工艺复杂、能源消耗大以及环境影响等。
因此,在进行煤制油工艺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工艺方案,以平衡经济、环保和能源安全的需求。
总之,煤制油是一种将煤转化为油品的工艺,可以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减少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
煤制油的工艺流程复杂而多样,需要经过煤气化、合成和提纯等多个环节。
在进行煤制油工艺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保和能源安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工艺方案。
煤制基础油生产工艺及其在润滑油产品中的应用
一、煤制基础油生产工艺
煤制基础油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煤的干馏:将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高温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分解,得到液体和气体产物。
其中,液体产物主要为煤制基础油。
煤制基础油的提炼:从干馏得到的液体产物中,分离出目标组分,得到煤制基础油。
这一步通常采用蒸馏的方法。
煤制基础油的精制: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对得到的煤制基础油进行进一步处理,提高其质量和性能。
二、煤制基础油在润滑油产品中的应用
煤制基础油由于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良好的润滑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润滑油产品中。
其优点主要包括:
良好的润滑性能:煤制基础油具有较低的粘度,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摩擦,降低磨损。
较高的抗氧化性能:煤制基础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在高温和高负荷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环保性能:煤制基础油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较少,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在润滑油产品中,煤制基础油通常被用作添加剂,以提高润滑油的性能。
它可以与其他添加剂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复合添加剂,以达到更好的润滑效果。
例如,它可以与抗氧
化剂、抗磨剂、清洁剂等添加剂一起使用,提高润滑油的抗氧化性、抗磨性和清洁性能。
总之,煤制基础油的生产工艺及其在润滑油产品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润滑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煤制油的工艺技术项目分析:煤制油(Coal-to-liquids,CTL)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
煤的直接液化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燃料,并脱除硫、氮、氧等原子。
煤的间接液化工艺就是先对原料煤进行气化,再做净化处理后,得到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原料气。
然后在270C~350C 左右,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出有关油品或化工产品。
1.唐宏青.我国煤制油技术的现状和发展.CHEMICAL ENGINEERING,2010,38(10)(主题检索)摘要:澄清替代燃料的概念,简述我国为什么要搞煤制柴油,详细说明煤制油发展历史,特别说明中国科学院在山西、内蒙2省区和伊泰潞安集团的支持下,经过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取得的煤基间接合成油技术成果推向产业化,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叙述间接液化的技术关键和发展趋向,目前,国内的技术已经成熟,可以自行建设成套大型化的煤制柴油装置。
2..我国煤制油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全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年年会,2010年11月1日(主题检索)3..我国煤制油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检索)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石油产品的需求增长,石油缺口增大及石油枯竭的步伐加快。
煤制油作为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储备项目,什么机遇的到来才能刺激、带动煤制油从安全战略储备项目转为大规模工业化,带来新一轮高成本投资的热潮。
4..我国煤制油发展现状和前景及面临问题.,(主题检索)摘要: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炭为基础的少数国家之一,从我国油品缺口与能源储量来看,煤液化合成油是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切实可行的途径。
介绍了煤液化的两种方法及国内已经成功示范的装置,以及诸如二氧化碳排放,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5..煤制油(CTO)技术及国内的发展状况.,(关键词)摘要:煤制油技术主要有煤炭直接液化和煤炭间接液化两类。
文章简要介绍了此两类方法的发展过程、工艺流程、工艺特点以及国内建设煤制油项目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目前石油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发展煤制油技术,对煤炭的洁净利用和保持国家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6..煤制油技术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摘要:针对我国富煤少油的现象,本文提出发展煤制油技术是一种战略选择.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的煤制油工艺,包括德国IG和IGOR、美国H-Coal和HTI、日本NEDOL、中国神华煤直接液化等工艺.并从多角度对煤制油的两条路线进行了简要分析。
7..我国煤制油发展现状和前景及面临问题.,(关键词)摘要: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炭为基础的少数国家之一,从我国油品缺口与能源储量来看,煤液化合成油是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切实可行的途径。
介绍了煤液化的两种方法及国内已经成功示范的装置,以及诸如二氧化碳排放,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8.,,.煤制油副产品混合液分离和模拟.,(关键词)摘要:煤制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均四甲苯和偏三甲苯的副产品,基于此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沸点和熔点的差异,设计了利用精馏和重结晶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以山西某煤制油项目的煤制油副产品为原料,利用小型的实验装置处理之后得到均四甲苯和偏三甲苯的质量分数分别达到了99%和%。
之后,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精馏分离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设计了三塔精馏分离的工业化实验装置,最后得到的均四甲苯和偏三甲苯的质量分数达到%和%,用甲苯对均四甲苯进行重结晶处理之后,其纯度完全可以达到95%以上。
9.,,.煤制油高浓度废水处理工程设计.,(篇名检索)摘要:来自煤液化、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及硫磺回收等装置排出的含硫、含酚废水由于含有较高的COD 及无机盐,统称高浓度废水。
该类废水排放量大、浓度高,国内外没有类似的处理经验可借鉴,加之废水回用的要求,增加了废水处理的难度。
本工程采用气浮-两级AF生化-BAF生化-吸附-混凝-过滤工艺处理该类废水,经该工艺处理后,使煤制油高浓度废水达到循环冷却补充水的水质标准,充分体现了废水再生利用的原则。
10..煤制油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索.,(篇名检索)摘要:通过对国内第一个煤直接液化制油工程项目的废水“零排放”工程实践总结,说明废水“零排放”技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但“零排放”的实现面临许多挑战,实际工程应以当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进行统筹管理,从企业-园区-区域3个层面构建多级屏障体系,做好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的梯级利用,真正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趋零排放”。
11..煤制油化工基地式一体化建设模式思考.,(篇名检索)摘要:鉴于煤制油化工的产业特点,借鉴国际上对煤制油化工建设模式的探索,结合我国煤制油化工示范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我国能源结构及分布的国情,从系统的角度综合集成各种技术和产品组合,围绕煤制油化工,建成煤炭分级转化多种产品组合和能源梯级利用的基地式一体化循环生态工业园区,达到总能系统最优。
通过统筹规划煤矿、原煤处理、煤气化(包括热解)、合成气处理、煤气化循环发电、煤化工、煤制燃料、副产品加工、产品深加工、公用工程系统、公共物流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
采用多种产品联产和互供的方式,充分发挥基地式一体化的优势,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向产品多样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把经济效益、产品竞争力、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设一个能源效率最高、系统效益最好、精细化分工、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地企和谐的、本质环保型、煤制油一体化的化工基地。
12..煤制油技术综述与分析. (篇名检索)摘要:针对我国富煤少油的现象,本文提出发展煤制油技术是一种战略选择.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的煤制油工艺,包括德国IG和IGOR、美国H-Coal和HTI、日本NEDOL、中国神华煤直接液化等工艺.并从多角度对煤制油的两条路线进行了简要分析。
13.,,.西部煤制油项目可容纳规模与能源替代效应分析. (篇名检索)摘要:“煤制油”技术在科学上称为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技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方式,其产品是柴油、石油的替代产品。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煤制油项目开发技术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煤制油项目的技术参数,给出了西部煤制油项目对原煤、原油生产、消费及综合净调动结构的影响机理,利用2004年的统计数据,对不同方案下西部煤制油项目的可容纳规模进行测算分析,揭示了不同方案下西部煤制油项目开发对原煤、原油等能源生产、消费及调动结构的影响程度和产生的效应,提出了煤制油项目开发的政策建议。
14.,.煤制油多联产技术产品分布可控性.探索,(题目检索)摘要:多联产是煤化工发展的方向,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厂是一个基于煤的多联产示范项目。
介绍了调整工艺控制参数及切换工艺流程,改变产品分布,以根据市场需求,从而降低企业投资风险的工艺探讨。
15.,.煤制油的化学原理及其应用前景.,(题目检索)摘要:煤制油属于新型煤化工的一部分。
在人类面临能源短缺、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煤制油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介绍煤制油的化学原理及其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6.,.开放式创新推动自主创新的路径——基于煤制油技术创新的案例研究.,(题目检索)摘要:从我国煤制油技术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分析入手,认为煤制油技术取得成功关键依赖于新创新模式的采用,即中外产业联合、企业和国外研究机构合作、本土企业吸收外部人才的自主研发。
3种不同的模式最终都取得了煤制油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从而使我国完全掌握了煤制油的核心技术,为煤制油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种不同的模式包含共同特征:企业技术创新已经突破了传统封闭创新模式,一种以吸收外部知识资源促进内部技术创新的开放式创新正变得越来越有效。
从理论上分析开放式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并提炼实现开放式创新的4条主要路径。
17.,.煤制油产业化:我国未来运输能源安全战略的路径选择.,(题目检索)摘要:随着石油资源的耗竭,石油资源短缺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如何新开辟稳定的石油供给渠道、开发石油制品的替代品,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政府及企业面前的挑战。
文章从石油制品替代角度分析了保证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多个途径,在充分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前提下,发展多种可再生的石油制品替代品,将基本可以保证中国能源安全。
18..煤制油行业油品储罐的腐蚀与防护.,(题目检索)摘要:在正常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常存在着一系列的设备腐蚀问题,设备腐蚀是危及装置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隐患,常造成设备泄漏或失效,严重时会导致装置停工或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所以油罐腐蚀和防护成为设备维护的重点。
本文根据煤制油行业油品的高温、高硫化氢含量、高含固量的储存特点,特对油罐的腐蚀范围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时对油罐腐蚀检验和维护的要点进行了论述。
19..我国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2012’中国煤化工技术、市场、信息交流会暨“十二五”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2中国煤化工技术、市场、信息交流会暨“十二五”产业发展研讨会 2012年3月29日(题目检索)现在煤炭生产企业期望通过煤化工和煤制油延伸产业链,以及做大经济规模、提升竞争力以及煤炭产区地方政府期望通过煤化工和煤制油加快发展地方经济的双因素作用下,我国正涌动着一股发展煤化工和煤制油的热潮。
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中国各地规划的煤制烯烃总产能已经超过2000万吨,到2010年底投人运行的煤制烯烃项目3项,合计生产能力为158万吨,年,已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煤制油项目总产油能力超过2000万吨/年。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汽煤柴油和石化产品的原油消费量快速增长,对国际原油的依存度2009年已达到%。
20..发达国家煤制油基本处于技术储备阶段.,(题目检索)摘要:虽然煤制油技术诞生在西方国家,但是,自二战以后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大量廉价石油的充斥市场,石油排挤煤炭的态势日益强烈。
在比较效益规律的作用下,煤制油在很多国家都快速退出了能源舞台并长期沉默,同时成就了石油产业的一枝独秀。
21., Of Some Parameters On Agglomeration Performance Of Zonguldak Bituminous Coal By Oil ,2009,88(3)(外文文献,检索关键词Coal-to-oil)英文摘要:In this study,the optimization of some parameters on agglomeration performance of Zonguldak bituminous coal by oil agglomeration was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