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法制史_第3章_印度法
- 格式:ppt
- 大小:431.00 KB
- 文档页数:20
外国法制史讲义外国法制史讲义第一讲、绪论一、研究对象:研究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的内容、形式、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立法的历史,历史上不同类型法律制度的产生、本质和表现形式。
2、执法的历史,历史上不同类型的法律制度的实施及司法机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3、法的作用的历史,历史上不同类型的法律制度在历史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4、法律的发展演变规律,历史上不同类型的法律制度是如何兴衰、发展演变的。
二、世界各国法律产生和演变历史线索:1、古代奴隶制法:古埃及美尼斯立法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法《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古印度婆罗门教《法经》、《吠陀》;佛教《律藏》;印度教《摩奴法典》中亚希伯来《摩西律法》核心是《摩西十诫》古希腊雅典法和斯巴达法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到6世纪查士丁尼法典编篆形成《国法大全》东西方法律的差异:(可参见梁治平的《法辨》论述)2、中世纪封建法(一般两种途径:生产方式的转变;原始习惯发展为封建法)日本通过“大化革新”确立天皇中央集权制-《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阿拉伯帝国形成-《古兰经》及《圣训》和教法学家的著作东罗马帝国过渡到封建社会-《国法大全》西欧大陆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日耳曼各国家,8世纪形成法兰克王国《撒利克法典》,西欧盛行日耳曼法。
罗马法的复兴、教会法。
共同特征:公开等级不平等;土地制度私有;家族本位;男尊女卑;习惯法较为重要。
3、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产生——两大法系形成英国1640-1688“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继受英国法形成美国法。
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
普鲁士1871年统一德意志。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两大法系的区别:法律渊源不同;继承罗马法程度不同;法律体系分类和法官的作用不同;对程序法的重视程度不同。
4、现代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法律进一步发展:新的法律部门出现;行政法地位重要;法律社会化“福利国家”;法律民主化;两大法系相互渗透和融合趋势。
第一章楔形文字法1.《乌尔纳木法典》: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这部法典用楔形文字写成,除序言外,有条文29条,内容涉及损害与赔偿、婚姻、家庭和继承以及刑法等方面,它反映出当时私有制的一定发展水平以及法典对奴隶主利益和私有制的坚决维护,标志着古东方法进入了成文化阶段,并对以后的两河流域立法产生了深渊影响。
2.《汉穆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第六代王汉穆拉比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并制定了该法典。
汉穆拉比法典集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法之大成,它的制定,标志着楔形文字法乃至整个古东方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穆拉比时期两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发展状况,而且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是研究楔形文字法最可靠的史料。
法典制定的直接原因:1实现法的统一的需要2调整新经济关系的需要3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法典的基本内容:1土地国有与有限度的私有并存的土地制度2社会结构3婚姻、家庭、继承法、债权法、刑法、诉讼制度。
第二章印度法3.古代印度法的渊源:古代印度法的发展与宗教纠缠在一起,法律的渊源亦与宗教经典密不可分。
按其历史发展,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吠陀,印度最早的传世文献,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印度最古老最神圣的法律渊源(二)法经,用以解释并补充吠陀的经典,附属于吠陀(三)法典,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四)佛教经典,佛教曾一度是印度的国教,早期佛教经典也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五)国王诏令4.古代印度法的基本特点:作为一种东方奴隶制法,古代印度法具有东方法与奴隶制法的共性,但又有其自身的特色:(一)与宗教密不可分(二)严格维护种姓制度(三)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相混合第三章古希腊法5.古希腊法的基本特征:1古希腊由于有许多城邦国家的存在,每个城邦各自制定和施行自己的法律,因而古希腊法并不是同一的法律体系。
2希腊缺乏可以和罗马法相媲美的完整而严密的法典。
第二章楔形文字法一、楔形文字法的概念楔形文字法是指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世纪适用于两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楔形文字法的产生:《乌尔纳姆法典》2、楔形文字法的发展:《汉莫拉比法典》二、《汉莫拉比法典》一、历史背景1、政治统一要求法制统一2、维护新的经济秩序3、限制高利贷4、减轻人们的不安全感二、主要内容(一)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军人的权利(二)等级制度:1、自由民:阿维鲁与穆什凯努2、奴隶(三)财产所有权制度:1、王室占有2、公社占有(四)契约制度:1、买卖契约:注重形式2、租赁契约:严格保护出租人利益3、借贷契约:限制利率,限制债务奴役制(五)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1、婚姻以契约为基础2、夫妻关系不平等3、诸子均分,妻子和女儿获得一定份额。
(六) 犯罪与刑罚制度1、四种罪名:危害法院公正裁决罪;侵犯人身罪;侵犯财产罪;侵犯家庭罪2、刑罚种类繁多,死刑较多,同罪异罚3、同态复仇(七)法院组织与诉讼制度:1、司法与行政合一2、诉讼制度较完备第三章古印度法一、古印度法的基本特点1、典型的宗教法2、以种姓制度为核心3、宗教、哲学、法律等的混合物4、具有稳定性第四章希伯来法一、《摩西五经》1、《创世纪》2、《出埃及记》摩西十诫3、《利未记》4、《民数记》5、《申命记》第五章古希腊法一、古希腊法的基本特征1、未能形成统一适用的法律体系2、未能编撰完善的成文法典3、忽视具体法律条文的适用4、私法落后、公法发达二、雅典“宪法”的产生1、德拉古立法:(1)第一部成文法(2)重刑主义2、梭伦改革3、克里斯提尼立法:(1)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2)提高民众大会地位,成立500人议事会(3)陶片放逐法4、伯利克里立法第六章罗马法一、罗马法的产生与发展罗马法指从公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到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皇帝优士丁尼时期为止的罗马国家全部法律的总称。
一、塞尔维乌斯改革(一)、共和国前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十二表法》(二)、共和国中后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市民法与万民法并存1、公元前267年内事裁判官处理罗马公民之间的诉讼2、公元前242年外事裁判官处理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非罗马公民之间的诉讼(三)、帝国时期(1世纪-4世纪)1、法学家的活动:解答、诉讼、著述、参与立法2、法学昌盛:普罗库尔学派与萨比努斯学派五大法学家(四)、东罗马帝国时期(4世纪-6世纪):优士丁尼《国法大全》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1、私法发达2、立法形式简便灵活3、法制建设与法学研究紧密结合4、深湛的原则与制度,科学的概念与术语5、卷帙浩繁、规模宏大的法律编纂三、罗马法的渊源与分类(一)、罗马法的渊源:1、习惯法2、民众大会或平民会议制定的法律3、元老院决议4、长官的告示和判决5、皇帝敕令6、法学家的解答与著述(二)、罗马法的分类1、公法与私法:乌尔比安: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2、成文法与不成文法3、自然法、市民法与万民法4、市民法与长官法5、人法、物法与诉讼法四、罗马私法的基本内容一、人法(一)自然人:1、自由权:自由人与奴隶2、市民权:罗马公民、拉丁人与外来人3、家族权:自权人和他权人4、人格的减等(二)法人:1、社团:以人的集合为基础2、财团:以财产为基础(三)婚姻家庭:有夫权婚姻→无夫权婚姻二、物法(一)物权:权利人可以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权利法定性1、自物权(所有权)所有权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
外国法制史笔记外国法制史笔记第一章楔形文字法一、楔形文字法的特征1.法典结构比较完整,逐渐向序言、正文、结语三段式结构过渡。
2.法典缺乏抽象原则。
楔形文字法大多是司法判例汇编,法律条文一般都是对具体法律问题的个别规定。
3.楔形文字法一般都将法描述成神意的体现,但它们仍属世俗法,并非宗教法。
5.属于典型的古东方奴隶制法。
《汉穆拉比法典》的内容和特征1.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规定了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无限权力。
详细规定了军事制度,建立常备军,以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
对宫廷和神庙财产特别保护,处刑极为严厉。
2.充分保护奴隶主对财产和奴隶的所有权:对盗窃罪作出了详细规定且进行极为严厉的惩罚。
视奴隶为权利客体,可以随意买卖、出租或抵押。
3.公开确认自由民内部的不平等:将自由民分为两类:阿维鲁和穆什钦努,法典对两者的权利保护是完全不同的。
4.包含大量调整手工业和商业的规范:有关手工业商业的契约的规定几乎占全部条文的一半。
(借贷契约:废除债务奴隶制,限制高利贷)5.维护家长制,确认家长对妻子和子女的特权:婚姻以契约为基础,妇女是婚姻契约的标的。
在夫妻关系中,夫妻地位极不平等。
在家庭关系中,妻子和子女完全处在家长控制之下。
6.保留若干原始公社制的残余:土地长期实行国有制。
保留血亲复仇和同态复仇遗迹。
对许多纠纷的处理还保留着自行解决争端的原始遗风。
神明裁判广泛应用。
四、法典的历史地位巩固了两河流域的中央集权制,推动了经济发展。
为后世研究两河流域及整个东方社会提供了原始材料。
在古代东方法制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章古印度法古印度法的特征:与宗教紧密相联,密不可分;严格维护种姓制度;是法律、伦理、道德、宗教玄谈和哲学理念的混合物。
一、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法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
解释种姓制度的起源及其实质,说明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截然不同。
二、所有权:古代印度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以国有制或王有制为基础,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是村社制。
3楔形文字法的基本特点:①法典的结构比较完整,一般采用序言、正文、结语三段式体例。
序言和结语部分多以神的名义阐述立法目的,强调法典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正文部分是对法律问题的具体规定。
②法典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法的基本领域。
如国家统治形式、民事、刑事、诉讼等方面均已论及,但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并未明确规定,由习惯法调整。
③法典缺乏抽象原则。
大多是司法判例汇编,法律条文一般都是对具体法律问题的个别规定,缺乏抽象和一般原则。
反映出传统习惯法和判例法的强大影响。
2、古代印度法的基本特点①与宗教密不可分:古代印度是一个宗教社会,宗教的强烈光芒覆盖了一切。
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宗教的附属物,它缺乏独立的规范体系,没有自己的作用范围,没有独立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宗教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影响法律的渊源及内容的相应变化。
②严格维护种姓制度:除佛教法外,古代印度法的基本内容都贯穿着种姓制度,几乎所有条文都是对四大原始种姓和杂种种姓权利义务的直接规定。
正因为法律规定不同种姓的不同地位以及不同权利义务,所以有人称它为“种姓法”③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相混合: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渊源并非国家机关依立法程序指定的法律,而是宗教僧侣们根据社会习俗和自古流传的圣人言行,从本身利益出发编纂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将现在人们认为不是法律规范的内容包括进去。
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①实行直接民主制,即雅典城邦的政治主权属于公民,公民们直接参与城邦的治理。
主要表现为:雅典公民都直接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实际上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问题,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的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
这些都直接体现了直接民主制的特征。
②官制实行义务职和“合一制”。
雅典官制在其民主制度中占有显要的位置,而且颇有特色。
在雅典,全部行政官员并不组成为某一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各种行政官员任期不一,全都由公民大会或其他机构直接选出,各自独立对公民大会或其相应机构直接负责。
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3)
一、古代印度法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上进入阶级社会,形成国家与法最早的地区之一。
古代印度法律是公元6世纪以前整个南亚次大陆各奴隶制法的总称。
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起,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从中亚陆续侵入印度,打败了土着居民,占领其土地,并毁灭了这里的文化。
许多资料表明,雅利安统治者不仅依靠暴力机构来制止被压迫者的反抗,还积极利用宗教作为精神奴役的工具。
于是,以崇拜多神、实行繁琐祭祀为主要特征的吠陀宗教逐步演变为统一的婆罗门教。
该教以崇拜贺摩(梵天)而得名,认为梵天是世界的最高主宰。
该教以吠陀经、各种法经和法典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吠陀经被视为雅利安人的圣书。
而法经是婆罗门贵族的不同教派对于经书的论述,涉及社会风俗习惯、民事和刑事法规以及社会行为和关系的准则,起着“法”的作用。
法典是在外族入侵和奴隶制从繁荣走向衰落时期出现的,最着名的法典是《摩奴法典》等。
由于印度奴隶制的发展和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加剧,早期的佛教和耆那教以反对婆罗门教应运而生。
耆那是创教者符驮摩那的称号,佛教是释迦牟尼所创,佛教以五戒为主,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和戒饮酒。
早期佛教。
《外国法制史》各章习题导论1、试述东西方奴隶制法的异同。
2、试述东西方封建制法的异同。
3、试述西方两大法系的历史发展,比较两者的特点。
4、20世纪以后世界各主要国家法律的发展概况。
5、在人类社会中,法律最早产生在古代东方的原因是什么第一章楔形文字法1、简述《汉穆拉比法典》的制定原因。
2、简述《汉穆拉比法典》的结构体系。
3、《汉穆拉比法典》有哪些特点。
4、《汉穆拉比法典》中保留了哪些原始社会的习惯5、《汉穆拉比法典》对自由民的等级是如何规定的6、《汉穆拉比法典》对继承是如何规定的7、《汉穆拉比法典》规定的诉讼制度的内容与特色。
8、简述《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
9、《乌尔纳姆法典》的基本内容与其历史地位。
10、楔形文字法的特点有哪些第二章印度法1、古代印度法的概念//对古代印度法的概念有哪几种不同的理解2、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渊源是什么3、古代印度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简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在法律上的表现。
5、古代印度法的婚姻家庭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6、近、现代印度的法律改革与发展。
第三章古希腊法1、简述古希腊法的基本特征。
2、试评述梭伦立法。
3、试评述雅典的民主制(表现及评价)4、什么是贝壳放逐法、不法申诉制度5、伯里克利进行了哪些民主制改革6、简述雅典的诉讼制度。
7、简述雅典的债法。
8、古希腊法和古东方法有什么差异9、古希腊为什么没有产生发达的法学第四章罗马法1、罗马法的概念。
2、试评述《十二表法》。
3、什么是市民法、万民法、自然法、裁判官法、公法、私法。
4、《国法大全》的结构。
5、简述罗马私法的体系。
6、简评罗马法的人格权制度。
7、评述罗马的法定诉讼、程式诉讼、特别诉讼。
8、罗马法上的债发生的原因有哪些9、评述罗马法学家的活动与历史贡献。
10、罗马法的特点是什么11、简述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立法的影响。
12、试述罗马法复兴的过程与历史意义。
第五章日耳曼法1、谈谈你所知道的蛮族法典2、蛮族法典有哪些特点3、日耳曼法的特点是什么4、简评日耳曼法的历史地位5、日耳曼王国时期日耳曼法和罗马法并存的原因是什么6、简述日耳曼人的婚姻制度。
第一章楔形文字法乌尔纳姆法典:公元前22世纪由乌尔纳姆制定。
是第一部成文法典。
汉穆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第六代王汉穆拉比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制定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个玄武岩石柱上,又称“石柱法”。
制定原因:1.实现法的统一的需要;2.调整新的经济关系的需要;3.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4.宣告统治合法性的需要楔形文字法的特点:1.结构完整;2.内容涉及面广;3.缺乏抽象原则;4.人定法;5.司法为主第二章古印度法吠陀:是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印度最古老最神圣的法律渊源,约成于公元前1500~前600年,用诗歌体写成。
它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充满神话和幻想,其中许多内容涉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摩奴法典:约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
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
“种姓”是与种族、姓氏有密切关系的社会集团,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各个集团严格实行内婚制,职业世袭。
第三章古希腊法雅典法:公元前594年。
新兴的商业贵族梭伦颁布了“解负令”,取消一切债务奴役制。
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其中一项:确立“陶片放逐法”,亦称“贝壳放逐法”制度。
它是针对那些滥用权力、危害国家利益、侵犯公民权利的官员而实施的。
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立法改革的主要内容:1.根据地域原则重新划分居民;2.创设五百人议事会;3.确立“陶片放逐法”,亦称“贝壳放逐法”制度。
公元前443~前429年,民主派领袖伯利克利进一步推动民主的立法改革:1.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取消了任职资格的财产限制;2.公民大会基本上成为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3.实行管制津贴制。
第四章罗马法公元前242年形成一套“万民法”,它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公民之间的纠纷。
对后世的影响:1.罗马私法体系;2.罗马法的许多具体制度和原则;3.罗马法中的许多概念、术语;4.罗马法学家的思想学说及罗马法学发展的成果。
外国法制史教师:陈强邮箱:******************绪论一、外国法制史的概念及与部门法的关系(一)外国法制史的概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反映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法律制度的内容与形式、联系与发展的科学。
(二)外国法制史与部门法的关系二、外国法律制度的回顾与瞻示(一)古代时期(二)中世纪时期(三)近代时期(四)现代时期第一章古埃及法第一节古埃及法的形成和演变第一位立法者美尼斯公元前8世纪《博克贺利斯法典》第二节古埃及法的基本制度一、专制制度典型的东方专制国家宰相是最高法官二、土地制度王室土地神庙土地贵族官僚土地农民土地三、契约制度形式主义借贷契约废除债务奴役制四、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妇女享有完全的权利;一夫一妻制;契约是婚姻成立的要件;子女享有平等财产继承权五、犯罪与刑罚制度犯罪与侵权不分;刑罚种类繁多;广泛适用死刑和肉刑六、司法制度法老掌握最高司法权;司法行政合一;司法诉讼程序比较完备“ 作为最高法官,他不是面对官吏和议员,也不是为了使所有人都成为兄弟。
你必须注意,根据法律行事,依照法律做事。
”“ 偏见是神憎恶的行为。
你必须学会一视同仁,把你认识的人当做陌生人对待,把你身边的人当做远方的人对待。
“ 不要拒绝申请人。
当你处罚他时你应当让他知道惩罚他的理由。
”第二章楔形文字法第一节楔形文字法的产生与演变楔形文字法是指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世纪适用于古代两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楔形文字法的产生:《乌尔纳姆法典》二、楔形文字法的发展:《汉莫拉比法典》三、楔形文字法的衰落第二节《汉莫拉比法典》一、制定的历史背景政治统一要求法制统一;维护新的经济秩序;限制高利贷;减轻人们的不安全感二、《汉莫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一)君主专制制度(二)等级制度(三)财产所有权制度(四)契约制度(五)商事法律制度(六)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七) 犯罪与刑罚制度(八)法院组织与诉讼制度第三节楔形文字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一、楔形文字法的特点(一)结构完整(二)内容丰富,重视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三)司法判例的堆积(四)成文法与习惯法并存(五)世俗法二、楔形文字法的历史地位第三章古印度法古印度法是古印度居民遵从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教规、教义的综合。
外国法制史复习资料第一章楔形文字法(课本19页----29页)1.楔形文字法:古代两河流域及其毗连地区用楔形文字镌刻的法律的总称,往往又被称为楔形文字法系,在很长时期被许多国家采用。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成文法典,这些法典具有独特的体系结构的共同特征,其中,代表其发展最高水平的是<汉穆拉比法典>,其他还有<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等。
2.楔形文字法的特征A.是一部神定法B.结构体系较完整C.设计内容广泛D.采用不同法律判例的汇编和抽象概括3.乌尔纳姆法典:(公元前2113年至公元前2006年)的乌尔纳姆王创制,是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
法典内容:A.禁止巫术B.伤害他人身体可用罚金代替刑罚C.把全体居民划分为自由民和奴隶D.缔结婚姻的当事人是男女双方家长E.妇女必须严守贞操,发现者处死4.阿维鲁:自由民按其社会法律地位的不同。
分为享有权利的自由民与不享有权利的自由民,前者称“阿维鲁”直译为“丈夫”,是具有公社社会资格的人,其中既有僧侣贵族,高级官吏,也包括自耕农和独立手工业者,法典有许多条纹专门保护他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5.神明裁判:在案件无法判别是否有罪的情况下,借助神明的意志判断诉讼当事人是否应负罪责,它在古代中世纪一些国家和地区被采用。
6. 德拉古法:公元前621年,奴隶主贵族德拉古将习惯法整理编纂,颁布了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史称德拉古法。
该法主要提出三项改革:规定了公民权的取得条件;将官吏选拔由贵族会议决定改为公民抽签选举;组成一个由公民选举产生的四百零一人议事会。
德拉古法标志着雅典法进入了成文法时期。
7.<汉穆拉比法典>:该法典是古代楔形文字法律集大成的汇编,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时制定,因此而得名。
是迄今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早期法典,在楔形文字诸法典中具有代表性。
由序言,本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对古巴比伦以后的许多古代国家的法律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