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篇一: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小杜”。
存有《樊川文集》,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4、讲述赤壁之战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
《赤壁》杜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杜牧的表达手法和艺术风格;3. 分析《赤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4. 培养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介绍;2. 《赤壁》的结构和主题分析;3. 文学修辞手法在《赤壁》中的运用;4. 阅读《赤壁》并进行深入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提出杜牧以及他的作品《赤壁》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背景(10分钟):介绍杜牧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赤壁》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3. 分析《赤壁》的结构和主题(15分钟):解读《赤壁》的整体结构,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 探讨文学修辞手法在《赤壁》中的运用(15分钟):分组讨论《赤壁》中使用的文学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5. 阅读《赤壁》并进行深入讨论(30分钟):学生阅读《赤壁》全文,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情感、意境和艺术价值。
6. 总结与展示(15分钟):请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他们对于《赤壁》的理解和感受,并结合之前的讲解,概括整个课堂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能力;2. 学生的小组讨论及总结展示;3.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赤壁》观后感并提交。
五、教学资源:1. 《赤壁》的文本;2. 杜牧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其他杜牧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分析;。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并掌握《赤壁》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3)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语法分析。
2. 诗歌的意象和寓意解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赤壁》,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赤壁》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对照注释,理解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等。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如何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互鼓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寓意,以及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背诵《赤壁》。
(2)写一篇关于《赤壁》的读后感。
(3)课后搜集杜牧的其他诗作,下周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牧的《赤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诗中的哲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2.2 诗人的情感和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中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3.2 诗中哲理的领会。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4.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写作来领会诗中的哲理。
五、教学准备5.1 教材:杜牧的《赤壁》。
5.2 参考资料:关于《赤壁》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的资料。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对《赤壁》产生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诗句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观点和哲理。
四、背诵练习(5分钟)让学生进行《赤壁》的背诵练习,帮助记忆和理解。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赤壁》的启发,写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赤壁》。
2. 完成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写作练习来评价学生对《赤壁》的理解和领会程度。
十、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赤壁的历史资料和诗歌。
2.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增强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六、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6.2 诗句解析(15分钟)深入解析《赤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6.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赤壁》中的历史事件和诗人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赤壁》教学设计〔精选11篇〕《赤壁》教学设计〔精选11篇〕《赤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那么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那么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考虑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络,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但凡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光阴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尔时机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识别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赤壁》这一古文名篇,选自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对课文文本的详细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词解析、句式分析以及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赤壁》全文,理解课文大意和词句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描绘手法。
3.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解读、艺术特色的分析、情感表达的把握。
难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作者描绘手法的学习、古文朗诵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古文朗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和展示赤壁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赤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3.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的结构、生僻字词、句式特点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描绘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层次。
2. 重点词语和句子:列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方便学生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五个句子,分析作者描绘手法,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略。
2. 课后练习:仿写一篇古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绘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解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2. 教学目标中的古文朗诵技巧和文学素养培养3. 教学难点中的古文词句准确理解和描绘手法学习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6. 作业设计中的古文仿写练习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赤壁》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杜牧《赤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介绍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背景知识,包括杜牧的生活年代、文学地位以及《赤壁》的历史背景。
1.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杜牧和《赤壁》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3 课堂讨论:讨论《赤壁》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历史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讲解:逐句解析《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2 学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问题和观点。
2.3 课堂讨论: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第三章:诗歌背景3.1 教师讲解:介绍《赤壁》的历史背景,包括赤壁之战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提问,增加对《赤壁》历史背景的了解。
3.3 课堂讨论:讨论诗歌中表达的历史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包括意象选择、韵律运用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学习创作技巧,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4.3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共同讨论和改进。
第五章:诗歌评价5.1 教师讲解:讲解如何评价一首诗歌,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的评价。
5.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学习评价诗歌,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5.3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自己对《赤壁》的评价,共同讨论和改进。
第六章:诗歌背诵6.1 教师讲解:强调诗歌背诵的重要性,讲解背诵的方法和技巧。
6.2 学生互动:学生跟读和背诵《赤壁》,互相鼓励和纠正。
6.3 课堂讨论:讨论背诵过程中的体会和困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章:诗歌默写7.1 教师讲解:讲解诗歌默写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格式。
7.2 学生互动:学生自主进行诗歌默写,互相检查和纠正。
《赤壁》教案6篇《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
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
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
你们怎么知道的?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赤壁(杜牧)教案赤壁(杜牧)教案赤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
这首诗以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描绘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
本教案旨在利用赤壁这首诗,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和文学的理解,提升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分析探讨杜牧的叙事手法和诗歌特点。
3. 运用赤壁这首诗写作并展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1. 课文《赤壁》杜牧原文。
2. 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资料。
3. 讲解材料:赤壁之战简介、杜牧简介、赤壁诗分析。
三、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介绍一下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而杜牧的诗歌《赤壁》就是以此为主题的。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习赤壁之战:1. 分小组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汇总并展示自己的发现。
学生可以通过书籍或互联网搜索获得相关信息。
2. 辅导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历史书籍或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
分析《赤壁》的诗词特点:1.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阅读和欣赏《赤壁》这首诗。
帮助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慨。
2. 讲解杜牧的写作特点,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
教师可以逐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形象描写和抒情的意蕴。
赋诗作业:1. 学生根据自己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参考杜牧的《赤壁》,写一首自己的诗歌作品。
鼓励学生发表对历史事件的个人感悟和思考。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进行课堂展示。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念诵自己的诗歌或朗读杜牧的《赤壁》。
四、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学生可以继续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其他重要战役,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2. 阅读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杜牧的作品,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还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和写作,更深入地感受文学对历史的表达和传承。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曲鉴赏》,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
该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的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学会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学会运用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把握《赤壁》的内容,学习诗人的豪情壮志;学会鉴赏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赤壁》,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课堂拓展:推荐相关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赤壁》2. 诗人:杜牧3. 诗歌内容: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4. 情感表达:豪情壮志5. 鉴赏方法:意象、修辞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赤壁》的意境,写一篇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其他与赤壁之战相关的诗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赤壁课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工具,能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前撰写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加专注于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赤壁课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赤壁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
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
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
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
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
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
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
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
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
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
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
《赤壁》教学设计《赤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朗读《赤壁》。
四、词义解释折戟: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将:把,拿。
东风:春风。
五、课文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六、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赤壁》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二、解题并简介作者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赤壁杜牧教案教案:赤壁杜牧【知识目标】1. 了解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赤壁》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 分析《赤壁》中的主题和意境;4. 体验并理解《赤壁》中的诗意和艺术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运用文学常识解读杜牧的诗作;2. 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分析诗作的意义和作用;3. 发现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4. 通过朗读和欣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赤壁》的学习,使学生产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问答:你们了解杜牧吗?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的诗作有哪些特点?2. 引入《赤壁》:杜牧的《赤壁》是他创作的一首著名抒情诗,你们知道它的背景和意义吗?二、展示与讨论(10分钟)1. 展示《赤壁》的原文和翻译,让学生感受其诗意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对《赤壁》的理解和感受是什么?三、分析与解读(1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赤壁》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赤壁》中的主题和意境。
如:战争与和平、人性、诗意等。
四、语言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体验和感受诗歌的美。
2. 学生运用文学常识解读诗句,并进行口头表达。
五、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杜牧的作品,对比分析其与《赤壁》的异同。
2. 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自己对《赤壁》的评论或创作一首与之相关的短诗。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牧的《赤壁》,你们对这首诗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吗?2. 反思:通过朗读和分析,你们对《赤壁》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课后作业】1. 阅读杜牧的其他作品,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2. 分析并解读一首你认为意义深远的古诗,写一篇评论。
【板书设计】赤壁杜牧【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杜牧的《赤壁》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诗意和艺术魅力,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赤壁杜牧初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理解《赤壁》诗文内容,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研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赤壁》诗文内容,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的咏史抒怀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文内容。
2. 研讨:引导学生深入研讨诗中的意象、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激发学生对《赤壁》诗歌的兴趣。
2. 整体感知:教师简介杜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赤壁》诗歌的创作背景。
学生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文内容。
3. 细读品味: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
重点讲解“折戟”、“东风”、“铜雀台”等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咏史抒怀之情。
4.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在赤壁之战遗址所产生的感慨之情。
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诗人的咏史抒怀之意。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赤壁》诗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激发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赤壁》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赤壁》诗歌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赤壁杜牧教案话题:赤壁杜牧教案一、教材分析此篇文章为唐朝诗人杜牧所作,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江水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深厚的爱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篇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和历史感染力的作品。
二、教学目的1.了解赤壁之战及杜牧的生平事迹;2.了解唐代诗歌的地位和特点;3.学会品味诗歌,感受诗歌魅力;4.增强爱国情怀和热爱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赤壁之战的背景和概述;2.杜牧的作品和诗歌特点;3.诗歌意境和感受。
四、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传达诗歌的情感;2.如何将历史事件与诗歌结合起来进行阐述。
五、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释结合。
2.情景演绎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听一些吟咏壮丽江山的音乐,如《大江东去》、江南丝竹等,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大好河山和文化底蕴。
2.赤壁之战概述讲述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和英雄壮举。
3.杜牧的生平与作品简述杜牧的生平和他的诗歌创作。
通过阅读杜牧的一些作品,如《赤壁怀古》、《登高》等,了解其诗歌特点,培养学生对唐诗的鉴赏能力。
4.诗歌讲解及感受选取《赤壁怀古》为例,让学生仔细品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觉。
通过诗歌赏析、话题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赤壁之战的感受和对祖国的热爱。
5.总结通过讲解、讨论、表演等形式,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呼吁学生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热爱祖国。
七、教学评价学生通过本个环节,能够较清晰地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概述,了解杜牧的生平和诗歌特点,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教学目的达到。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牧的《赤壁》。
(2)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牧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了解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感悟。
2. 修辞手法的鉴赏。
3. 杜牧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课本:含《赤壁》诗歌及相关知识点。
3. 参考资料:关于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赤壁古战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图片是什么地方吗?这里发生过什么历史故事?学生回答:赤壁古战场,发生过赤壁之战。
教师总结:没错,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牧的《赤壁》,来感受诗人对这场战役的思考。
2. 诗歌学习a.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b.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c. 学生跟读,理解诗歌内容。
d.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解析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意境。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c.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歌主题。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5. 作业布置背诵《赤壁》;写一篇关于赤壁之战的小作文。
6.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赤壁》与其他描写赤壁之战的诗作进行对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
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
juyi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
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
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
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
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
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
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
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