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教育纵谈(林崇德)
- 格式:ppt
- 大小:263.50 KB
- 文档页数:29
学习林崇德老师的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心得体会
昨天,学习林崇德老师教育大计,师德为本;“弘我教化,昌我民智”是历史赋予北京师范大学的伟大使命;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始终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今天,我本着上述精神来说说我对教育的认识;是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育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我是搞发展心理学的,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我认为教育就是发展;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促进人发展了,推进社会发展了,搞的就是好教育、出色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否则就是没有搞好教育;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为手段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的职业就是专业其职能是教书育人;教师是教育体制能否建立、教育质量能否提高、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纵观所有的职业,没有一种职业像教师职业那样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创造力、延续力;我们选择教师职业,就选择了发展,就选择了创新,就选择了传承文化、延续文明;老师职业的独特性就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坚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岗位、尽职尽责、积极奉献;在班级中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过阅读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在这一书中的,有很多经典的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分享给大家!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
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
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
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
《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
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
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
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
原来我认为他是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
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
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摘要:有关创造性30余年的研究是基于“中国缺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好却创造性差”和“李约瑟悖论”三个困惑和思考,以思维品质为切入点进行的。
创造性的实质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其研究在历史上共经历了五个阶段。
从这一实质出发,创造性人才可视为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前者具有五个特点,而后者是一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
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整个研究的重点部分。
有关创造性的研究认为,要在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重视学习策略等创造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让学校的三种群体产生出五种教育效能的创造性教育,进而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
关键词:创造性;创造性人才;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教育创新(innovation)和创造性或创造力(creativ-ity)在心理学界被视为同义语。
自1978年以来30余年,笔者一直致力于对创新或创造性的研究。
一、困惑与思考笔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缘起于自己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为什么中国人或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因为现在国际上公认的创造性的主要指标就是诺贝尔奖。
笔者曾经看过美国的有关资料说,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是犹太人与华人。
可是,犹太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人数是我们华人的28倍!当然,这里的华人主要是外籍的华人。
这就构成笔者的第一个困惑,结论是“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造力?有大量事实证明,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的大奖也不少。
有人说,我们小学的教育质量比欧美国家强,中学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学生的知识面也比欧美国家的学生强。
可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水平就跟人家打个平手;到研究生教育以后,欧美国家的学生在创造性方面有后劲,而我们的学生却往往缺乏后劲。
这就构成笔者的第二个困惑,结论是“高知识并不等于高创造”。
例谈巧设任务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作者:舒薇来源:《教师·上》2017年第05期思维品质,又称智慧品质,它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部分,古今中外大凡优秀人才,都具有优秀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主持“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教改实验研究时,提出了学科能力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学科教学要使学生体会科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知识的价值,增进理解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的信心,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体会科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运用科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所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这就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上提出了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
本着提升教师和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我申报了省级课题“基于任务活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思维品质的培养”并成功立项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就如何巧设任务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谈几点心得。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巧设任务活动,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设想。
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其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能引导人们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前所未有的新的方法,创造性思维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都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关于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
核心素养将为中学教育带来六大变化,包括,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
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
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星龙江倉競科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2019年第1期总第297期No. 1,2019Serial No. 297人人能创造,创造须努力----读林崇德教授的《创造性心理学》庞维国庞维国教授简介: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师资建设委员 会副主任,上海市“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学)主任。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 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监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 长兼秘书长,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
《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当代 教育科学》《心理技术与应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 }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 领域为创造性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先后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社科基 金等10余项课题研究项目,发表SSCI.CSSCI 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15部;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 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奖;2009年 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讲课程包括“学习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原理”“教育心理学史”等,其中,视频课程“学习心理学”为“中国大学公开课”首批上线的20门课程之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有57次提到 “创新”,有26次提到“创造”;他不但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创新是引领 发展的第一动力”;他不但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 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而且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他不但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而且要求领导干部坚持“创新思维”“增强改 革创新本领”。
对话林崇德教授:一位教育家眼中的“师魂”作者:练玉春来源:《师资建设》 2015年第1期总编按语老子曰“小赢凭智,大胜靠德”,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教师的根茎是“以德立教”。
林崇德先生概括的“师业”“师爱”“师能”“师风”八字师德观,乃先生终生研究和体验的结晶。
获得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罗国杰、顾明远、黄达三位在各自领域贡献卓越的大师,面对成就与光环,无不以最谦逊朴实的姿态表示,“我只是一名老师”。
这才是最崇高师德的典范,在岁月与阅历中,增长的是知识与名望,不变的是一颗钟情教育、服务师生的心。
教师非圣贤,活在凡世谁不“压力山大”?倘若教师不善于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与调适,社会和学校不完善师德成长的制度、机制和策略,便难以达到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的境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大学者出版的“小册子”记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写作这本“小书”的?林崇德:2012年,受上级和学校委托,我负责为接受国培计划的进修教师讲授一堂“师德”课。
这堂课讲完了,我总觉得,要找机会把自己的一些关于师德的想法和观点,告诉更多的人。
恰好,教育部在2012年有一个出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的项目征求全国意见。
我就申报了“师德”这个题目。
记者:您为什么把“师德”作为一个科普话题呢?林崇德:我的想法很简单:“师德”这个话题,如果展开来做学术研究,完全可以成为鸿篇巨制的体量。
但是,长篇大论地写“师德”,写成厚厚的一本书,甚至一个系列,最终很难到达高校或中小学老师手里。
可能没有多少老师有机会、有时间、有心绪去读这种鸿篇巨制的书。
但是作为科普读物,一本小册子,如果把问题谈透了,让忙于教学科研任务中的教师有机会去感受这个话题的冲击力,引发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改变和积累,那么这本书就有它的价值。
就此而言,这样的“小册子”更好用,更能够传播我自己的师德观。
记者:我理解,篇幅体量虽小,但是“师德”这个主题却宏大重要。
重要到应该让尽量多的老师有机会去接触和阅读。
心理学界泰斗林崇德: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来源中国教育报林崇德,一个让北京师范大学骄傲的名字。
他以自己近40年的教育生涯,诠释了师德中的师业、师爱、师严、师表的全部含义。
1960年5月,上海市上海中学的一名毕业生,把所有大学入学志愿表上的志愿都填上“师范”二字。
几十年过去,这名当年对教师职业痴迷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响当当的人物,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慈父、严师和最值得信赖的长者。
师业——“无论是作为中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我都不仅仅把教师的工作理解为授业解惑,更自觉地把它看成是教书育人并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
”场景一:在恩师朱智贤的培养下,林崇德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历程:早在大学上学期间,每到寒暑假,他上午去精神病院当实习大夫,下午就跑到实验小学当义务辅导员。
从此,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发现儿童智力和思维品质发展的问题。
刚开始在北师大学习心理学的时候,学术界对心理学还不认同,认为心理学是“舶来品”,值得那么花费精力在国内搞吗?林崇德受朱智贤的启发,翻开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发现除了引用皮亚杰的学术成就外,都是某国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我们有什么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为之骄傲的成果呢?林崇德从此萌发了要建立属于中国独有的心理学研究体系的想法。
自1978年以来,林崇德教授基于自己的思维理论,一直坚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促进其智能发展的突破口,抓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班,至今已在全国26个省市建立了3000多个实验点。
1985年5月,林崇德协助朱智贤教授白手起家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并在1985年到1999年长期担任所长职务,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声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单位。
师爱——“大中小学教师都要有爱的教育。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师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却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北京师范大学 林崇德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创造性的突破口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创造性的突破口(一)创造性定义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二)创造性(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智力是创造性(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
(三)创造性的实质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创造性就越突出(四)创造性的生物学基础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对创造性而言,“生物学基础“指的是人这一客体在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上那些与创造性有关的特征。
因此,理论上,高创造性人群和低创造性人群在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生化指标、基因编码和表达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或是创造性思维时人体生理生化的特异性反应都属于创造性生物基础的研究范畴。
事实上,受制于研究技术或是其他原因(如指标的不稳定性等),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研究多数围绕”脑”这一研究对象展开。
(五) 创造性人才的层次Ø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Ø创新或创造性人才分三个等级:人人都有创造性;专门人才或创造性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各行各业的尖子)“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毛泽东创造性人才的外因是指创造性(创新)环境;内因是指心理因素,具体表示为: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人才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思维,即智力活动而形成和积累起来的。
思维已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能源,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与创造性联系在一起,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思维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
2019年第1期总第297期No.1,2019Serial No.297亶龙江倉競科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编者按】2018年5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的巨著《创造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问世了,该书的问世无论是对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完善还是对社会实践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刊编辑部陆续收到多位学者关于《创造性心理学》一书的评价性的文章,本期选择了两篇代表性的文章刊发,以便于读者对《创造性心理学》一书有更深入的了解。
系统概括40年的研究成果,引领我国创造性研屯和创新人才培养——评林崇德教授的《创造性心理学》胡卫平胡卫平教授简介: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长,中国创造力研究协作组组长,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等国内外核心期刊编委。
承担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46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SCI30余篇。
建立了思维型教学理论并研究了行为学和脑科学证据,开发了包括“学思维、学探究和学创新”的创客与STEM融合的系列活动课程,探索了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四种模式,在20多个省建立了450多所学校的实验基地,2000多所学校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政府奖励24项。
人类社会在经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现在正处在信息经济时代,而未来的经济将是创新经济。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王永丽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参考》
【年(卷),期】2014(000)021
【总页数】4页(P3-6)
【作者】王永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教育是人类最幸福的事业——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 [J], 滕珺
2.中国心理学得到大发展是我最高兴的事——专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 [J], 林崇德;罗良
3.在高校,如何做一名“好教师”--访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 [J], 张兴华
4.在高校,如何做一名“好教师”要要访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尧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 [J], 张兴华;
5.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 [J], 吴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崇德:核心素养时代,培养创造性的突破口在哪里?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在核心素养不断深化的时代,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而如何培养创造性?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认为,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创造性的突破口。
本文整理自林崇德在第三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上的发言本文共6449字,仔细阅读需16分钟▲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随着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化,整个教育改革也在积极地进行。
而核心素养重视什么?重视其中所提倡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基于这个问题,我想和大家分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探索创造性的实质。
第二,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学要素。
第三,创造性的培养应该突出思维品质的问题。
探索创造性的实质谈及创造,社会上有不同的概念,我认为去争议哪个概念大或者哪个概念小是没必要的。
在心理学里,创新、创造力、创造性都被看作是同义的。
关于创造性或创造力的研究,在整个国际上已经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
但1912年,我们才看到了第一篇关于创新,或者说创造性、创造力的研究报告。
尽管1912年,国际上仅有一篇与创造性相关的研究报告,但1912年至1944年,整个国际上出现了33篇研究论文;1960年,出现了120篇……中间不再赘述。
当我写《创造性心理学》这本书的时候,我又找到最新资料,那时是2017年,在国际上已发表的、关于创新或创造性的研究报告达到了一万九千八百七十篇。
可见,创造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如今国际竞争的重要趋势。
我们党就非常重视创新和创造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5次“创新”,12次“创造”。
1创造性的定义那么什么叫做创新?什么叫做创造力?什么叫做创造性?在国际上有三种定义。
第一种定义认为创新、创造性、创造力是一个过程;第二种定义认为创新或创造力是一种产品,例如我们常说的中国四大名著;第三种定义认为创新或创造性是一种个人的行为,在这一方面,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有人问我,哪种观点最准确?我认为这三种观点全对,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已。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
林崇德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年(卷),期】2024()5
【摘要】现在我来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
首先我们要清楚学习指的是什么。
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是获取经验、知识、文化的手段,而学习的重要内容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不是提供新颖、独特且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
然而,我们需要研究学习活动能否增加创造性的意义;学习过程能否增加除旧布新的成分;学习者是否有创造性的动机,能否通过学习获得创造性的人格,进而加快发展为创造性人才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总页数】3页(P194-196)
【作者】林崇德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益
2.创造性人才成长需要养分与阳光--论学生创造性学习品质的培养
3.论校园文化建设视野中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造性培养个案分析4.明晰学生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造性教育与跨世纪制高点
罗剑英
【期刊名称】《继续教育》
【年(卷),期】1994(000)005
【摘要】21世纪正在向我们招手,人类将带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步入下个世纪。
同时,未来人类将面临更多的新课题。
在这百舸竞流、万木争春的时代,有人把21世纪称为创造性教育的世纪,或称跨世纪的教育。
创造教育成了主旋律,它何以获此殊荣?
【总页数】4页(P36-38,23)
【作者】罗剑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20
【相关文献】
1.创造性教育与跨世纪制高点 [J], 罗剑英
2.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 [J], 林崇德
3.创造性素质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师 [J], 徐元旦
4.抢占跨世纪的制高点——苏南发展前景的一些设想 [J], 沈立人
5.以创新为切入点抢占跨世纪竞争制高点 [J], 虞振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崇德:用海的胸怀蕴积海的深邃
王鸿雁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人物简介:林崇德,1941年2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发展与研究》杂志主编、《心理学报》副主编,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第八、九届副理事长,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王鸿雁
【作者单位】《信息技术教育》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哲理深邃,禅味十足--从佛学角度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尝试 [J], 郑汉
生
2.简朴自然玄远深邃--试析《老人与海》的写作艺术 [J], 王小丽
3.山西敞开胸怀诚邀四海宾朋中博盛会大型实景演艺讲好山西故事 [J], 翟丽
4.山西敞开胸怀诚邀四海宾朋中博盛会大型实景演艺讲好山西故事 [J], 翟丽
5.天籁爽声深邃恢弘——刘德海琵琶音乐创作探析 [J], 傅利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造性学习心得读了《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这篇文章给我感受颇深,修正了许多我自己对于教育方法错误的理解,深刻的感觉到作为一位教师的责任感。
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
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
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
林崇德所说明的创造性教育让我受益匪浅,教育的创造性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方面,它更是大环境和小环境、教师和学生、学校和家庭等等教育方式的结合,如果可以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灵活的运用创造性教育,我相信教学效果将会更加的高效,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也会大大的提高。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
创造性教育应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它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而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
所谓创造性教育,意指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
林老师书中所说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给我耳目一新的体验。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我作为小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未来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态,如果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孩子的未来无可限量。
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性理论的推动下,由创造力的训练发展起来的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心理学家为了发展人类的创造才能,推荐了源于各种不同创造力的训练程序。
通过这一条,我学习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运用这种训练,学生会逐渐的熟练运用创造性思维,会形成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二,教育措施除了对持续和成功的创造力必不可少外,其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归于其组织化因素。
它的目的是保证主体的高效率,以及维持其高度创造力的心理状态。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大脑风暴法,可以在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将问题抛出后,让大家发挥头脑风暴,更好的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多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