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主观题

传播学主观题

传播学主观题
传播学主观题

传播学主观题

名词解释:

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用来指称或者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2.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3.舆论领袖:两级传播中的核心角色,他们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4.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面对面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1.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这个概念是由卢因首先提出的。

2.信息:人的精神创造物,他是用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3.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4.编码: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编码在电子计算机、电视、遥控和通讯等方面广泛使用。

简答题:

1.简述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内容。

创新扩散论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M.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

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罗杰斯认为,传播史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把新观念、新事物的普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变革过程也就是创新和发明的推广和扩散的过程。罗杰斯指出,一个“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含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五个环节。

这一过程所需时间,依新事物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而各异,也与个人的特性相关。按采用时间先后,可以把社会成员分为革新者、初期采用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和迟钝者五种类型。同时,同一新事物在不同社会被采用的速度,也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作用。一般而言,现代社会规范比传统社会规范更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创新扩散论认为,传播渠道对创新扩散的作用很大。其中,大众传播和外地渠道在普及新知识方面有较强的作用,而人际传播和本地渠道则在劝服人们接受新事物方面有更显著的效果,两者显示出一种互补的关系。

2.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顾名思义,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3.简述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

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并且往往只选择那

些对加强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拒绝那些与自己的固有观念相抵触的内容。受众的这种对信息的选择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选择性注意,是指认识结构、社会类型和有意义的社会联系所产生的与这些因素相关的对媒介内容的注意的方式。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的媒介和支持其固有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以减轻认知上的不和谐;第二、选择性理解,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关系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其所注意到的媒介内容。在受众注意和接触到的信息中,只有那些符合其原有认识结构的一小部分内容才会进入深层认识和理解的阶段;第三,选择性记忆,指在选择注意和选择理解的信息中,受众往往只记忆那些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这样,经过由外向内的三个阶段的选择过程,最终能被受众记住的信息是很少的。受众的这种对信息的选择过程,是受众应付信息超载的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

1.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对大众传播功能的研究,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大众传播功能理论。一般而言,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有:

(1)传递信息。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借助媒介提供的信息,人们得以掌握环境的变化,确定应变之侧;

(2)引导舆论。舆论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而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总汇,代表着一种强烈的倾向、愿望和要求。引导舆论是大众媒介的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之一。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大众媒介可以把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来;

(3)教育和文化传承。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传播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丰富了大众教育的途径,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娱乐内容,使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起到了文化普及和社会解压阀门的作用。当然,除了上述积极功能外,大众传播也具有一些对社会的不利的负功能,诸如麻痹受众、信息污染、破坏鉴赏力、文化帝国主义等。一个社会要良性发展,就要对大众传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限制其负面功能。

2.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

“沉默的螺旋”是由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提出的一个关于舆论形成的理论。其主要

观点是:大多数人都有被孤立的恐惧。在一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优势,对受众造成了压力。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造成孤立,因而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意见的个人数量增加时会放弃原由的态度和信念,实现与主导意见的一致。同时,由于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加之对异常意见的支持日益减少,从而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转向沉默或附和的人越来越多,而持非主流观点的人,则在大众的压力下,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少。这个理论表明,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了社会舆论。该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把对舆论的考察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但它过分强调了多数人和优势意见的压力,而忽略了少数派的作用和“反螺旋模式”存在的可能性,这是它的一个不足之处。

3.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的新闻报道忽然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特点:a.着眼点是认识层面上的效果;b.着眼点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c.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论述题

1.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见上题)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媒介整合的看法。

传统上的媒介整合概念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从形态上来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在手中面前。

另一方面,从作业模式看,媒介整合往往意味着打造多媒介的业务平台,将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现在,媒介整合已经从“多媒介”向“跨平台”转移,媒介平台与其它通信、购物、金融等平台进行整合,成为发挥多种功能、扮演多种角色的用户终端。

1.试论“传播”它的概念含义和类型。

含义:精神内容的传达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试析“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等三人出版的。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曾得到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

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

社会责任论主张: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

威尔伯·施拉姆认为,这一理论既是集权主义的变体,也可以从马克思那里找到它的根,在列宁和斯大林的花园中看到它的茎。在施拉姆的笔下,苏维埃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被描述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