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15 MB
- 文档页数:99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自然、社会、经济2.1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分析2.1.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 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1、太阳辐射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1003kJ/cm2以上,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
低纬度地区略大于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我国西北高原区586-670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 kJ/cm2。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
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气候要素。
光照对土地而言,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 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用hr 表示)。
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 。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由南→北,低→高(2)光照长度(日长)——它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随季节、纬度不同变化着,这与作物引种关系密切。
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 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3)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对工农业均有影响。
(4)光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
⼟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地利⽤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四⼤要素在⼤的⽓候规律控制下进⾏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产⽣了不同的⼟地资源类型和⼟地利⽤⽅式。
1、地形地貌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在很⼤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
与⼟地资源特性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度、坡度、地貌类型等⼏个⽅⾯。
A)海拔⾼度表现在⽔热条件的再分布⽅⾯:⽓温随海拔升⾼⽽降低;在⼀定范围内,降⽔量随海拔升⾼⽽增多,到极⼤值后,则随海拔升⾼⽽降低。
导致不同海拔⾼度⽣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对⼈类活动的制约⽅⾯,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类活动必然减少。
>3000m不宜⼈类居住;1000-3000m⼈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多数⼈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B)、地⾯坡度地⾯坡度对农业⽣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壤侵蚀、农⽥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需修梯⽥,超过17°不宜机耕。
地表起伏越⼤,坡度越陡,⼟地侵蚀作⽤越强,⽔⼟流失量在⼀点条件下增多。
地形起伏越⼩,对于农⽥⽔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
对建设⽤地的影响:地⾯平坦,排⽔良好,⼯程⼟⽅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
C)、地貌类型定义: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地、丘陵、⾼原和盆地五⼤类。
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影响⼟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
②、丘陵:⼭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度在200⽶(全国100)以下。
③、平原指平坦稍有起伏的⼴阔地⾯,⾼差在20⽶(全国10 )以内。
④、⼭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区⼟地资源的垂直分布、⽔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地资源特征及利⽤⑤、平原与农业⽣产⼭前平原(农业⽣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和⽔产品⽣产基地)、滨海平原(南⽅:良好的农垦区,北⽅:农业开发利⽤受限)。
第二章第二章 土地资源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成要素分析 1. 影响土地资源质量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儿个方面影响土地资源质量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儿个方面影响土地资源质量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儿个方面?? 要点: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2. 地表形态与岩性和矿物组成如何影响土地资源质量地表形态与岩性和矿物组成如何影响土地资源质量地表形态与岩性和矿物组成如何影响土地资源质量?? 主要有三点: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
从它们对土地资源影响的角度来回答。
岩石矿物主要从成土母质和地下水方面来回答。
3. 我国降水量有哪些时空分布特征我国降水量有哪些时空分布特征我国降水量有哪些时空分布特征??对土地资源利用有什么影响对土地资源利用有什么影响??我国年平均降水量约629mm,全年降水总量超过6亿万m3,因属季风气候,降水量从空间和时间分布极不平衡。
1、降水量的空间变化400mm 等雨量线北从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至日喀则附近。
这是我国降水量最重要的一条界线,对于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线以西、以北降雨量较少,气候由半干旱逐渐过渡到200mm 以下的干旱和荒漠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是我国的主要牧区。
该线以南、以东,季风盛行,雨量充沛,光、热、水配合较好,为湿润、半湿润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
800mm 等雨量线基本上是秦岭、淮河为界。
此线以北的华北和东北区,土壤中的矿质淋溶适中,旱作农业发达,此线以南的华东和华南区土壤受降水强烈淋溶作用的影响,土壤往往偏酸性,农业以水田为主。
2、降水时间变化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都比较大。
春季三四月份,南方进入春雨季节,五六月份可遍布江南各地,六七月份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七八月份北方开始了雨季。
十月份以后,除少数地区外,全国逐渐进入少雨季节,12~2月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
总的看,4~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北方一些地区冬春几乎无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