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统计之效率方法.pptx
- 格式:pptx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76
效率(efficiency)是指有用功率对驱动功率的比值,同时也引申出了多种含义。
效率也分为很多种,比如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热效率(thermal efficiency )等。
效率与做功的快慢没有直接关系。
工厂效率的含义太广泛了,不好用统一的公式表示。
而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计算:公式一: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公式二: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100%数控机床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低”。
用户缺少高级编程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用户若选购一台较复杂、功能齐全、较为先进的数控机床,如果没有适当人去操作使用和编程,没有熟练的维修工去维护修理,再好的机床也不可能用好。
编程“效率低”。
据国外统计,手工编程时,一个零件的编程时间与机床实际加工时间之比约为30:1,而数控机床不能开动的原因中有20%~30%是由于加工程序一时编制不出而耽搁的。
维修“时间长”,维修工作跟不上。
目前国内除少数大厂配有专业维修队伍以外,大部分使用单位很难配备技术水平高的维修人员。
1.1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
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1.2 标准人力:指在设定的产量目标前提下,根据标准工时和实际生产状况,生产单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数量。
效率(efficiency)是指有用功率对驱动功率的比值,同时也引申出了多种含义。
效率也分为很多种,比如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热效率(thermal efficiency )等。
效率与做功的快慢没有直接关系。
工厂效率的含义太广泛了,不好用统一的公式表示。
而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计算:公式一: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公式二: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100%数控机床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低”。
用户缺少高级编程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用户若选购一台较复杂、功能齐全、较为先进的数控机床,如果没有适当人去操作使用和编程,没有熟练的维修工去维护修理,再好的机床也不可能用好。
编程“效率低”。
据国外统计,手工编程时,一个零件的编程时间与机床实际加工时间之比约为30:1,而数控机床不能开动的原因中有20%~30%是由于加工程序一时编制不出而耽搁的。
维修“时间长”,维修工作跟不上。
目前国内除少数大厂配有专业维修队伍以外,大部分使用单位很难配备技术水平高的维修人员。
1.1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
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1.2 标准人力:指在设定的产量目标前提下,根据标准工时和实际生产状况,生产单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数量。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 )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2、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100%-?+??=加班时间损失时间实际人数工作时间标准工时产出数量生产效率产出数量:生产部、财务部在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61%100%4125100%21-580.5/h 50≈?=?+??=生产效率(1)标准工时: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时间+辅助时间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
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a\标准工时:标准工时=生产一个良品的作业时间。
b\标准工时=正常工时+宽放时间=正常工时×(1+宽放率)c\工厂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在10%~20%,对一些特殊的工种,如体力消耗较大的工种,宽放率可适当放宽一些d\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机器自动作业工时的总和。
(2)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3)实际产量:以实际入库量计算;PCS损失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H 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H3、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损失工时的计算2、补助工时的计算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生产半成品的生产线进行计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效率(efficiency)是指有用功率对驱动功率的比值,同时也引申出了多种含义。
效率也分为很多种,比如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热效率(thermal efficiency )等。
效率与做功的快慢没有直接关系。
工厂效率的含义太广泛了,不好用统一的公式表示。
而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计算:公式一: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公式二: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100%数控机床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低”。
用户缺少高级编程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用户若选购一台较复杂、功能齐全、较为先进的数控机床,如果没有适当人去操作使用和编程,没有熟练的维修工去维护修理,再好的机床也不可能用好。
编程“效率低”。
据国外统计,手工编程时,一个零件的编程时间与机床实际加工时间之比约为30:1,而数控机床不能开动的原因中有20%~30%是由于加工程序一时编制不出而耽搁的。
维修“时间长”,维修工作跟不上。
目前国内除少数大厂配有专业维修队伍以外,大部分使用单位很难配备技术水平高的维修人员。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
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标准人力:指在设定的产量目标前提下,根据标准工时和实际生产状况,生产单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数量。
生产线统计之效率方法引言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生产效率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对于生产线而言,了解和掌握生产效率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生产线统计之效率方法,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提升生产效率。
1. 生产线效率的定义生产线效率是指在给定时间和资源条件下,生产线能够产出的产品数量与标准产量之间的比率。
常用的生产线效率指标有生产效率、设备利用率和人力利用率等。
2. 生产效率的测量2.1 展示生产效率指标为了全面了解生产线的效率水平,可以使用以下几个常用的生产效率指标来进行测量:•OEE(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包含了设备可利用率(Availability)、性能效率(Performance)和产品质量(Quality)三个方面的考虑。
OEE可以对整个生产线的效率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帮助企业寻找并改进生产线中的瓶颈环节。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可以通过统计生产线在给定时间段内的产量,与设定的标准产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生产效率的高低。
•产品良品率:产品良品率是指产品合格数量与总生产数量的比率。
通过测量生产线在一定时间内的合格产品数量和总生产数量,可以评估生产线的产品质量,进而指导改进措施。
2.2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生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设备状态、操作技能、工艺流程等。
在测量生产效率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同时,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找出对生产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
3. 提升生产线效率的方法3.1 优化设备利用率设备利用率是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设备维护与保养: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减少故障停机时间。
•设备调整和改进:根据生产需求,对设备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