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思考题参考

  • 格式:pdf
  • 大小:147.61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法思考题参考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和行政主体构成要件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上权力、义务、责任的归属主体,享有公共行政权力,通过其所属机关实施公共行政,完成公共管理任务,并能独立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构成要件:第一、行政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的组织体,而不能为自然人个人;第二、行政主体依法享有包括行政职权和公共管理权在内的行政管理权;第三、行政主体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使行政管理权;第四、行政主体对其管理活动承担独立的实质上的责任。

二、我国和法、日国家行政主体理论的区别

第一,法国、日本的行政主体理论是对具体行政主体制度的研究,而具体的行政主体制度又与行政的民主化、地方分权、公务分权不可分离。在法国,行政主体是作为行政分权的法律技术出现的。日本的行政主体制度也与地方自治相联系。而在我国,行政主体理论是一种理论抽象,没有相对应的行政主体制度。行政主体理论侧重于解决行政机关在对外管理中的地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者,才能对外管理。

第二,法国、日本的行政主体理论强调行政组织的统一和协调。行政组织及作为行政组织基础单位的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的组织或机关,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进行活动,统一在行政主体之下。而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则强调单个行政机关的独立性。行政主体在通常情况下指依法享有行政权的单个行政机关,而不论该机关是否隶属于其他行政机关。

第三,法国、日本的行政主体理论否定行政机关在法律上的独立人格。认为行政机关仅是行政主体的代表,不是独立的权利义务主体。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则肯定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独立人格。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可以以

自己的名义进行管理,并独立承担行为的后果。

第四,法国、日本行政主体理论中的责任是指实质上的责任,即行为后果的最终归属,并与财产责任相联系,凡不承担行政上的独立财产责任者,不是行政主体。而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则强调形式上的责任。认为作为行政诉讼被告就是承担行为后果的具体表现。

第五,法国、日本的行政主体理论与行政诉讼被告的确定没有必然联系。由实施有争议的行为的行政机关作行政诉讼被告,主要是出于诉讼的方便,与责任的归属无关。当然,行政诉讼的后果要由行政机关所在的行政主体承担。而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则与行政诉讼被告制度紧密相联。只有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者,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第六,法国、日本的行政主体理论强调行政主体间的相对独立。行政主体间的相互监督只能依法进行。通常可通过行政诉讼解决,国家不得直接干预地方团体或其他行政主体的内部事务。而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不强调行政主体间的相对独立。

第七,法国、日本的行政主体理论是行政组织法理论的组成部分。因而,在探讨行政主体理论的同时,不排除对行政组织其他法律问题的研究。而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是从行政法学研究行政组织的角度提出的,因而,排斥对行政组织其他法律问题的研究。

三、行政主体、行政人、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三者均为学理概念,三者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行政法律关系运作的全过程。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始终处于支配管理的地位;行政主体的行为由行政人直接作出;而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另一方当事人则处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

区别:一是组成状态不同。行政主体是组织,行政人是个人,行政相对人是组织或个人;二是范围不同。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被授权组织,行政人包括公务员和被授权实施执法活动的非公务员,行

政相对人包括国家组织、社会组织、外国组织和中国公民、外国人;三是承担行政行为法律效果的方式不同。行政主体独立承担行政行为法律效果,行政人由所属行政主体承担,行政相对人不承担行政行为法律效果是行政行为作用的对象;四是在行政实体关系中的地位不同。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行政人非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是行政法律关系发生的媒介;五是在行政诉讼关系中的地位不同。行政主体是行政诉讼的被告,行政人非行政诉讼当事人,行政相对人是行政诉讼的原告。

四、什么是行政行为,其成立要件有哪些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管理职能,运用行政权力做出的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成立要件:第一,主体要件。从主体上看,行政主体是行政行为的发出者;第二,权力要件。从根据上看,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第三,内容要件。从内容上看,行政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和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第四,形式要件。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内在意思的外在表现。

五、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区别的标准和意义

标准:根据行政行为适用对象的不同,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对象制定和发布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对象,适用行政规范性文件做出行政处理决定的行为。

意义:一方面,正确区分并科学规范这两种行为,有助于我们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搞好行政管理。抽象行政行为是在行政管理中为行政相对人规定权利和义务,具体行政行为是要实现这种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弄清二者的区别,有助于准确把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复议机关可以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同时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而人民法院只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

3

六、行政行为效力内容及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行政行为法律效力内容包括拘束力、确定力、执行力。(1)拘束力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对相对人约束的效果,相对人不服从行政行为,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后果;(2)确定力可分为形式确定力与实质确定力。形式确定力,即相对人在法定救济期限内未主张权利,在期限过后就不得再主张权利。实质确定力是指在发生实质确定力后,行政机关已不得撤销或变更该具体行政行为;(3)执行力是使具体行政行为得以全部实现的效力。

相互关系: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行政行为效力的完整内容。拘束力实际上是一种法律推定的效力。具体行政行为一旦生效拘束力就随之产生,无论是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还是其他的机关、组织和个人均应遵守的效力。确定力在争议期过后产生,就是一种最终确定的效力。它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律上最终地、实质地被确定下来,从而不再更改的效力。执行力在履行期过后产生,具体行政行为在履行期过后,其拘束力,确定力和执行力即是并存的。

七、行政行为有效条件。

行政行为的有效条件,是行政行为发生法律效力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行政行为只有符合下列条件时,已经成立的行政行为才是合法的行政行为,才能在现实生活发生法律效力。(1)行政主体适格;(2)行政行为符合权限范围;(3)行政行为具备事实依据;(4)行政行为具备法律依据;(5)行政行为符合法定或正当程序。

八、无效行政行为与可撤销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行为撤销的法律后果

无效行政行为,是指行政行为具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从而自始、当然、确定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可撤销行政行为是指有权主体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但存在一定瑕疵的行政行为予以撤销致其失去效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