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图应用步骤
- 格式:ppt
- 大小:824.00 KB
- 文档页数:20
X—R控制图的操作步骤及应用示例用于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强度、纯度、时间、收率和生产量等计量值的场合。
X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均值的变化,R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正态分布分散或变异情况的变化,而X-R控制图则将二者联合运用,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变化。
X-R控制图的操作步骤步骤1:确定控制对象,或称统计量。
这里要注意下列各点:(1)选择技术上最重要的控制对象。
(2)若指标之间有因果关系,则宁可取作为因的指标为统计量。
(3)控制对象要明确,并为大家理解与同意。
(4)控制对象要能以数字来表示。
(5)控制对象要选择容易测定并对过程容易采取措施者。
步骤2:取预备数据(Preliminary data)。
(1)取25个子组。
(2)子组大小取为多少?国标推荐样本量为4或5。
(3)合理子组原则。
合理子组原则是由休哈特本人提出的,其内容是:“组内差异只由偶因造成,组间差异主要由异因造成”。
其中,前一句的目的是保证控制图上、下控制线的间隔距离6σ为最小,从而对异因能够及时发出统计信号。
由此我们在取样本组,即子组时应在短间隔内取,以避免异因进入。
根据后一句,为了便于发现异因,在过程不稳,变化激烈时应多抽取样本,而在过程平稳时,则可少抽取样本。
如不遵守上述合理子组原则,则在最坏情况下,可使控制图失去控制的作用。
步骤3:计算Xi,Ri。
步骤4:计算X,R。
步骤5:计算R图控制线并作图。
步骤6:将预备数据点绘在R图中,并对状态进行判断。
若稳,则进行步骤7;若不稳,则除去可查明原因后转入步骤2重新进行判断。
步骤7:计算X图控制线并作图。
将预备数据点绘在X图中,对状态进行判断。
若稳,则进行步骤8;若不稳,则除去可查明原因后转入步骤2重新进行判断。
步骤8: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并检验其是否满足技术要求。
若过程能力指数满足技术要求,则转入步骤9。
步骤9:延长X-R控制图的控制线,作控制用控制图,进行日常管理。
上述步1~步骤8为分析用控制图。
实施控制图的五个步骤1. 收集数据在实施控制图之前,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的参数,设备的运行时间等等。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手工记录、自动采集或者传感器等方式进行。
在收集数据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漏报和误报。
•选择目标指标:确定需要监控和控制的目标指标,如产品质量指标、生产效率指标等。
•确定数据采集方式:选择适合的数据采集方式,可通过扫描仪、传感器、自动采集软件等方式进行。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集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避免人为误差或设备故障导致的数据错误。
2. 分析数据收集到数据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当前情况和趋势。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图表分析等方式进行。
•数据清洗和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去除异常值和重复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极差等,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
•图表分析:通过绘制控制图、趋势图等图表,将数据可视化,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
3. 建立控制图建立控制图是实施控制图的核心步骤,它可以帮助我们监控和控制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建立控制图时,需要确定控制限和参数的计算方式。
•确定控制限:根据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确定控制图的控制限。
常用的控制限有平均线、上下控制限和警戒线等。
•计算参数: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计算控制图所需的参数,如平均值、标准差、极差等。
•绘制控制图:根据建立的控制限和计算的参数,使用统计软件或Excel等工具绘制控制图。
4. 分析控制图分析控制图是判断过程是否稳定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控制图的分析,可以了解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及时发现异常和特殊因素。
•判断稳定性:观察控制图上是否存在超出控制限的点,如果存在,则说明过程可能存在特殊因素。
•判断规律性:根据控制图上点的分布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规律性,如趋势、周期性等。
控制图的实施步骤简介控制图是质量管理中常用的一种统计工具,用于监控和改进过程稳定性和一致性。
它能够帮助我们识别生产过程中的特殊原因变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本文将介绍控制图的实施步骤,并给出相应的操作指南。
步骤一: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实施控制图的第一步,通过收集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对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分析。
数据可以是连续型的,也可以是离散型的,关键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 - 数据的选择:选择与所控制的过程相关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收集。
- 数据的来源:可以从生产线上直接获取数据,也可以通过抽样检查的方式获取。
- 数据的记录:将数据记录在一个可靠的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分析和使用。
步骤二:绘制控制图在步骤一中收集到数据之后,我们需要将数据绘制成控制图,以便于直观地观察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常见的控制图包括: - 均值控制图:用于监控过程的平均水平是否稳定。
- 范围控制图:用于监控过程的变异程度是否稳定。
- 过程能力指标控制图:用于评估过程的能力和稳定性。
在绘制控制图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 确定控制图的类型:根据所要监控的指标类型,选择合适的控制图类型。
2. 计算控制限: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计算控制限,常见的控制限包括上限、中线和下限。
3. 绘制控制图:使用数据和计算得出的控制限,将数据点绘制在控制图上。
可以使用Excel等软件进行绘制,也可以使用统计软件进行自动生成。
步骤三:分析控制图绘制好控制图之后,我们需要对控制图进行分析,以便判断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主要的分析方法包括: - 规则检验法:通过检查控制图中的点是否满足特定的规则,来判断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 趋势分析法:通过观察控制图中的趋势,来判断过程的变化趋势。
- 频率分析法:通过计算控制图中的异常点的频率,来判断过程是否存在特殊原因变异。
分析控制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了解各种规则和趋势的意义。
控制图的原理及应用教案一、控制图的概述•控制图是用来监测和分析过程稳定性的工具。
它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过程是否受到了特殊因素的影响,从而帮助我们定位问题和改进过程。
•控制图包括过程监控图、变动图、普通图等,每种图形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场景和目的。
二、控制图的基本原理•均值控制图的原理:通过收集和分析过程数据,确定过程的中心线和控制上下限,根据数据的离散程度来判断过程的稳定性。
•范围控制图的原理:通过跟踪样本范围的变化,来评估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动态测量控制图的原理:通过在过程控制中,采样循环中检测结果的变化,来判断过程的稳定性。
•经济控制图的原理:通过分析与经济因素相关的数据,来优化过程并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控制图的应用场景1.生产过程监控:通过定期采样和测量关键参数,将数据绘制在控制图上,及时发现过程异常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2.产品质量控制:通过控制图来监测产品参数的变化和偏离,确保产品质量在可接受范围内,并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3.供应链管理:通过掌握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数据,绘制控制图来分析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及时处理延迟和异常情况。
4.服务质量监控:对于服务行业,可以使用控制图来衡量并监控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5.实验过程控制:在实验过程中,采用控制图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四、控制图的应用步骤1.收集数据:需要收集与需要监控的过程相关的数据。
2.绘制控制图:选择适当的控制图类型并将数据绘制在控制图上。
3.判断过程稳定性:通过分析控制图数据的模式和规律,判断过程的稳定性。
4.分析过程问题:如果控制图中存在异常点或趋势,说明过程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排查。
5.纠正和改进: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纠正措施,并对过程进行改进以提高稳定性和一致性。
6.持续监控:持续收集数据并绘制控制图,监控过程的稳定性和持续改进。
五、控制图的优势和局限性优势•提供直观的数据展示和分析方式,便于快速理解和判断过程稳定性。
4内容4。
1控制图的定义:控制图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图上有中心线CL、上控制限UCL、下控制限LCL。
4。
2常规控制图的原理4。
2.1控制图的形成,将通常的正态分布图转个方向,是自变量增加的方向垂直向上,将σμ3-μμσ、+分别标为CL、UCL、LCL,这样就得到了一张控制图。
3、4.2.2控制图的第一种解释:若过程正常,即分布不变,则出现这种点子超过UCL情况的概率只有1/1000左右;若过程异常,点子超过UCL情况的概率可能为1/1000的几十乃至几百倍。
用数学语言来说,这就是小概率事件原理: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若发生即判断异常。
从图1可知点子在LCL与UCL之间的概率为99.73%.图14。
2。
3控制图的第二种解释:对质量产生的影响的因素按大小可分为:偶然因素、与异常因素。
偶因是过程固有的,始终存在,对质量的影响微小,但难以除去;异因则非过程固有,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对质量的影响大,但不难出去.若通过控制手段消除异因后,就只剩下偶因,这是正常波动,根据正常波动,应用统计学原理设计出控制图相应的控制界限,当异常波动发生时,点子机会落在界外,因此点子频频出界就表明存在异常波动。
控制图上的控制界限就是区分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的科学界限。
4。
3常用术语n:子组大小,常用子组中观测值得个数。
k :子组数。
X :质量特性的观测值(可用,...,,321X X X 表示单个观测值)。
X :子组平均值。
X :子组平均值得平均值.μ:过程平均值的真值。
Me :子组中位数,对于一组升序或降序排列的n 个子组观测值,当n 为奇数时,Me 为该组中间的那个数,当n 为偶数时,Me 为该组中间2个数的平均值。
Me :中位数的平均值。
R :子组极差,子组观测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在单值图下,代表移动极差,即2个相邻的观测值差值的绝对值)。
广濑拓普康(东莞)电子有限公司常规控制图的作法及其应用一、各类常规控制图的使用场合1.X—R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强度、纯度、时间、收率和生产量等计量值的场合。
X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均值的变化,R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正态分布分散或变异情况的变化,而X—R控制图则将二者联合运用,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变化。
2.X-s控制图与X—R图相似,只是用标准差(s)图代替极差(R)图而已。
3.Me—R控制图与X-R图也很相似,只是用中位数(Me)图代替均值(X).4.X—Rs控制图多用于对每一个产品都进行检验,采用自动化检查和测量的场合。
5.p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率或合格品率等计数质量指标的场合,使用p图时应选择重要的检查项目作为判断不合格品的依据;它用于控制不合格品率、交货延迟率、缺勤率、差错率等。
6.np控制图用于控制对象为不合格品数的场合。
设n为样本,p为不合格品率,则np为不合格品数.7.c控制图用于控制一部机器,一个部件,一定长度,一定面积或任何一定的单位中所出现的不合格数目。
焊接不良数/误记数/错误数/疵点/故障次数8.u控制图当上述一定的单位,也即n保持不变时可以应用c控制图,而当n有变化时则应换算为平均每项单位的不合格数后再使用u控制图.二、应用控制图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1.控制图用于何处?对于所确定的控制对象—-统计量应能够定量,这样才能够应用计量控制图;如果只有定性的描述而不能够定量,那就只能应用计数控制图。
所控制的过程必须具有重复性,即具有统计规律。
2.如何选择控制对象?一个过程往往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性,在使用控制图时应选择能够真正代表过程的主要指标作为控制对象。
3.怎样选择控制图?选择控制图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根据所控制质量特性的数据性质来进行选择,如数据为连续值的应选择X—R图,X-s图,X-Rs图等;数据为计件值的应选择p或np图;数据为计点值的应选择c图或u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