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管理新观点
- 格式:pptx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53
2024年急诊科工作总结集锦15篇急诊科工作总结1急诊科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全体医护人员的艰苦努力下,目前急诊科发展日益完善,业已形成较为完备临床急诊急救诊治规模,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急诊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对上半年的工作情况进行汇报总结,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完成了科室的结构调整和人才储备目前急诊与院前急救大平台建设是国家卫健委根据卫生发展需求开展的重要工作,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和支持急诊的发展,急诊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机,今年上半年我们采取高校宣讲、人才市场招聘、研究生导师联系等方式,物色了一批优秀的急重症、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经过省统考、医院面试重重选拔,我科新引进了__名研究生。
完成院前急救、重症抢救、急诊病房、急诊icu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及人才配备。
二、基础设施改造和设备添置方面因地铁施工需要,去年急诊病房、eic、急诊输液室、抢救室等进行了调整,目前分诊台、诊查室、抢救室、清创室、急诊病房、eicu、急诊收费、急诊化验、急诊药房、急诊b超、急诊放射等多个区域,这些区域布局紧凑,流向合理,今年上半年增加了醒目的墙面和地面标志及引导指示标牌,有利于急诊病人就诊。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抢救病人的需要,今年新购进一台视屏喉镜,设备科增加一台全院共享的转运呼吸机。
三、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目前急诊科拥有医师高级职称__名、中级__名、初级__名,新职工__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__名,占急诊科医师总数的__%。
急诊科目前护理人员__名,其中轮转护士__名,固定人员__名,占总数__%,人才梯对合理。
为了满足急诊内涵建设,我们有计划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继续教育:一季度细化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细化每个时间节点的sop,第一批强化培训脓毒症、卒中、胸痛的sop,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分层救治,提高一线医护急危重症的处理能力和诊疗质量。
二季度进行了气道管理专项培训:一线医师人人掌握紧急气道开放技术及流程,包括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经皮气切等;所有医护掌握气道管理规范,包括气道湿化、吸痰、促进排痰、手法开放气道、维持呼吸道通畅等。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24年)引言重症医学是探讨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
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起先,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爱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依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
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探讨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供应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纳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看法和建议,反复仔细探讨,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
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依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举荐看法依据2024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
指南涉及的文献依据探讨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举荐看法的举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分为A E级,其中A 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举荐级别A 至少有2项I级探讨结果支持B 仅有1项I级探讨结果支持C 仅有II级探讨结果支持D 至少有1项III级探讨结果支持E 仅有IV级或V探讨结果支持探讨课题分级I 大样本,随机探讨,结果清楚,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错误很低II 小样本,随机探讨,结果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错误较高III 非随机,同期比照探讨IV 非随机,历史比照和专家看法V 病例报道,非比照探讨和专家看法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
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研究方案:[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引言: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在进行手术或处于术后恢复期间,可能需要使用人工气道来维持呼吸功能。
但是,目前对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合适的气道管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本研究旨在探究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改善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
研究目的:1. 探究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现状。
2. 分析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
3. 提供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
4. 分析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及其主管护士作为样本。
通过统计和分析问卷结果,了解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现状、问题和护理干预等情况。
2. 观察法:选取一定数量的神经外科危重病人,观察他们在人工气道使用过程中的护理情况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文献研究: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取其中有关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实验设计:1. 对于问卷调查:设计问题,包括病人基本信息、人工气道的类型和使用情况、气道管理的护理措施、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等方面。
随机抽取研究样本,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对于观察法:选择神经外科危重病人,观察和记录他们在人工气道使用过程中的护理情况,包括气道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处理过程。
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并提取关键信息。
3. 对于文献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有关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护理的文献,总结分类已经存在的观点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采集和分析:1. 对于问卷调查:采用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整理,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以评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新冠患者的气道管理制度气道管理是指使用各种方法和设备来维持或恢复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在新冠患者中,由于病情严重,需要特别注意气道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氧气,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新冠患者的气道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评估在进行气道管理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对患者的呼吸状况、氧合情况、神志状态、呼吸道分泌物等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血管、肾功能等方面,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气道管理。
2. 氧疗氧疗是新冠患者气道管理的第一步。
由于新冠肺炎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因此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氧疗以维持氧合。
在氧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呼吸道状况和氧合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氧疗方法和设备,包括鼻导管、面罩、氧气头罩等。
3. 气道通畅在新冠患者中,由于病情的严重和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多,易出现气道堵塞和通气不足的情况,需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气道通畅。
这包括物理清除和吸痰两种方法。
物理清除包括体位引流、震颤引流等方法,吸痰则需要使用吸痰管和负压吸引设备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4. 气道辅助在重症新冠患者中,由于呼吸功能受损,需要进行气道辅助来维持呼吸。
这包括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按需给予呼吸道支持和补充呼吸频率等。
在使用呼吸机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肺功能和氧合情况来调整通气参数,以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氧气,并降低气道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5. 气道保护在进行气道管理时,需要特别注意气道保护。
这包括避免气道损伤、预防肺部感染、定期评估气道通畅情况等。
在进行气道辅助时,需要遵循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戴口罩、使用无菌物品等,以避免交叉感染和传播。
6. 气道监测在进行气道管理时,需要及时监测患者的气道情况和生命体征。
这包括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氧合情况、血气分析等。
同时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神志状态、心率、血压等全身情况,以及气道通畅情况和气道分泌物的变化,及时调整气道管理措施。
医院气道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1. 制定气道管理工作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一致性和规范性。
2. 开展气道管理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3. 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检验气道管理的实际操作效果,并及时调整改进。
4. 建立气道设备的定期检测和维护机制,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 完善气道管理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工作,为提升气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6.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协作,共同提高气道管理的整体效能和质量水平。
业务学习制度为提高科室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制定呼吸内科业务学习制度:一、业务学习是科室的重要活动,每位医务人员必须参加。
二、科室业务学习每周举行一次,由科主任召集,以科内每人进行业务讲座,以幻灯片形式进行。
时间定于每周二下午4:00-5:30。
四、呼吸论坛内容包括科室新知识学习、专家讲座等。
七、各项业务学习由专人负责安排相关事项,要设专本登记,各位医生要提早安排好工作,对参加者实行签到制度.八、鼓励医务人员加强自学,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初级职称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进修等,具体操作按医院有关规定执行。
支气管镜室管理标准与措施一、支气管镜室工作制度1、支气管镜室在主管领导及职能部门领导下搞好纤支镜的各项工作。
2、遵守医院的各项工作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坚守岗位,病人随到随诊。
3、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遵守操作常规。
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诊断阳性率。
4、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同情和尊重病人,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5、协调好于各科室的关系,多检查病人为医院创效益。
6、爱护医疗设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定期检查保养。
7、搞好室内环境卫生,每天清扫,空气消毒机每天自动消毒两次。
8、防止交叉感染,纤支镜每次检查完毕严格采用四槽五步法分别清洗消毒。
二、支气管镜的清洗及消毒制度1、必须遵照“四槽五步”原则执行;水洗-酶洗-水洗-戊二醛-水洗;(水为流动水)2、支气管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3、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氧瓶、吸引管、清洗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4、灭菌后的附近按无菌物品储存;5、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
三、纤维支气管镜附件的消毒与灭菌方法1、活检钳、细胞刷、导丝、异物钳等内镜附件必须一用一灭菌,首选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也可用环氧乙烷,2%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
呼吸科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呼吸科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学科,主要涉及肺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呼吸科患者常常需要特殊的护理,以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呼吸科常见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1. 喘息是呼吸科常见的症状之一。
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是喘息的典型表现。
对于喘息的护理,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 增加室内空气流通:确保室内空气清新,适当打开门窗增加空气流通,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b. 维持合适的湿度:适当使用加湿器或保持湿润的毛巾,有助于减轻呼吸道的刺激。
c. 提供舒适的环境:尽量减少刺激,如烟味、尘埃等。
确保室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d. 护理患者心理状态:喘息会导致患者焦虑和恐惧,护士可以通过安抚话语和情绪支持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以下是对ARDS护理的一些常见方法:a. 气道管理: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控制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气道阻力。
定期吸痰和给予吸痰解痉药有助于改善气道通畅度。
b. 液体管理:根据患者的液体平衡状况,合理控制液体输入量,并密切监测患者体循环情况。
c. 氧疗:根据患者的氧合指标,调整氧疗浓度和途径,确保充分供氧并维持氧合状态稳定。
d. 机械通气: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机械通气支持,包括适当的通气参数设置和监测。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患者在日常护理中需注意以下几点:a. 吸烟戒掉:抽烟是COPD的主要诱因,患者应彻底戒烟以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b. 合理用药: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其他合适的药物,以改善通气功能。
c. 定期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肺功能和体力活动耐力,如散步、呼吸操等。
d. 注意饮食: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总结回顾:呼吸科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包括喘息、ARDS和CO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