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3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11
华支睾吸虫结构
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寄生虫,是造成中国南方某些地区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
以下是华支睾吸虫的结构:
1. 体形:华支睾吸虫的身体呈细长的平带状,长度为10-25毫米,宽度为0.5-1.5毫米。
雌虫略大于雄虫。
2. 头端:华支睾吸虫具有四个口盘和一对复眼,通过口盘吸附在宿主的肝内,复眼则用于感光和感应光强。
3. 腹端:腹端有一个茎状结构称为雄距,雌虫有明显的卵巢和子宫,可容纳成千上万的卵。
4. 表皮:表皮被覆盖着细长的棘刺,这些棘刺使华支睾吸虫能够在肝内逐渐穿透组织,并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攻击。
5. 消化系统:华支睾吸虫缺乏消化系统,因此需要通过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分来获得营养。
6. 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由两个睾丸和一个附睾组成,而雌虫则具有双侧卵巢和一个子宫。
总之,华支睾吸虫结构相对简单,但其在人体内寄生后可引起严重的病变。
对华支睾吸虫的研究对防治其引起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支睾吸虫病方悦怡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Looss,1907]即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称为肝吸虫病。
人体感染是因为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鱼或虾所致。
寄生在肝胆管内虫体运动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作用,致胆管上皮损伤,胆管阻塞,从而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可表现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和儿童发育障碍等,重者可发生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是McConnell 187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解剖一因病死的华侨木匠尸体时,在该尸体肝内首次被发现的。
国内于1908年在广东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人后,又陆续在汉口、北京、沈阳、香港、广西和上海等地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例。
但对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出土的战国时代女尸进行寄生虫学研究证实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流行了2300年。
我国目前除西北地区外,25个省、市、自治区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或散发病例,该病已被卫生部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1 流行病学1.1 分布1.1.1华支睾吸虫病在世界分布情况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北部,俄罗斯的少部分地区。
韩国居民有食生作者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鱼的习惯,故该病在韩国分布范围较广,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汉江、锦江和洛东江等7条大河流域内。
华支睾吸虫病曾在日本广泛流行,除北海道外,各地均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或病人。
在越南,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北部的红河三角洲、海防、河内,西部和南方感染较低。
在俄罗斯,华支睾吸虫病人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
在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国家里的亚洲人也有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报道,但这些病例均是在其他流行区被感染或是吃了进口的淡水鱼而感染,尚无证据说明这些病例是在当地感染的。
1.1.2 华支睾吸虫病在国内分布情况根据调查资料,华支睾吸虫感染呈现随水流分布的规律,我国的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外流区域的太平洋流域。
华支睾吸虫3-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的扩增、克隆及表达吴德;余新炳;徐劲;吴忠道;陈守义;何东苟【期刊名称】《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年(卷),期】2004(22)5【摘要】目的构建编码华支睾吸虫 3 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并分析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
方法用Trizol法从华支睾吸虫 3 成虫体内提取总RNA ,并将其反转录成cDNA。
根据华支睾吸虫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已知基因 ,利用DNAclub和PCRdesign软件设计合成一对特异引物 ,从合成的cDNA中 ,用PCR技术扩增出目的片段。
将目的片段和原核表达载体同时双酶切后连接 ,重组体转入JM10 9大肠埃希菌 ,用双酶切、PCR和测序筛选阳性克隆。
挑选 1个阳性菌落 ,用异丙基β D 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鉴定。
结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出 1条12 48bp大小的片段 ,PCR产物测序鉴定正确 ;转化后得到 10个克隆 ,双酶切、PCR扩增鉴定 ,其中 6个为阳性克隆 ;表达产物用SDS PAGE鉴定 ,在相对分子质量 70 0 0 0处有 1条与理论预测的融合蛋白大小相一致的特异条带。
结论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GEX 4T 1 PGK 。
【总页数】3页(P306-308)【关键词】华支睾吸虫;原核表达载体;扩增;大肠埃希菌;酶基因;鉴定;油酸;激酶;阳性克隆;酶切【作者】吴德;余新炳;徐劲;吴忠道;陈守义;何东苟【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3.22;Q78【相关文献】1.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扩增、克隆和表达 [J], 吴德;余新炳;吴忠道;徐劲;陈守义;胡旭初;彭寨玉;何东苟2.酿酒酵母3—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PGK1)启动子片段的亚克隆 [J], 刘玉方;朱邦民3.华支睾吸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序列分析 [J], 吴德;吴忠道;胡旭初;何东苟;黄艳;余新炳4.日本血吸虫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T/A克隆及序列分析 [J], 梁瑜;肖建华;廖力;伍和平;张愉快;刘传爱;杨秋林5.华支睾吸虫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的分子表达、蛋白纯化与定性 [J], 裴福全;长野功;吴志良;崔惠儿;张贤昌;高桥优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佛山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现况分析佛山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
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中,人们可能会忽视一些健康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华支睾吸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它通过吸血寄生在宿主的脏器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对佛山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现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建议。
一、现状分析1. 感染范围广泛据统计,佛山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病例已经非常普遍了。
主要集中在饮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水源地和食用未充分加工的生水产品。
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带,由于饮水条件良莠不齐,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情况更加严重。
2. 健康危害严重华支睾吸虫感染严重危害了居民的健康。
首先是在感染初期,患者会出现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进一步影响到消化系统的功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到肝脏和胆囊的功能,导致黄疸、腹水等并发症。
华支睾吸虫感染不容忽视。
3. 缺乏有效预防和治疗手段目前对于华支睾吸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相对不足。
虽然有一些药物可以用于治疗,但长期以来,缺乏对该病的重视和宣传,导致很多人并不了解该病症,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防范和治疗。
二、预防措施1. 提高卫生意识居民应该提高卫生意识,加强对饮水和食品的安全性检查,尤其是在野外活动或者偏远地带的时候。
尽量不要直接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减少生水产品的摄入,选择正规的餐饮场所就餐。
2. 宣传知识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发布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信息,提升全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强化监管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规范饮水和食品的生产环节,严格执行卫生安全标准,杜绝一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三、治疗建议1. 及时就医对于怀疑感染了华支睾吸虫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
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可以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华支睾吸虫病(C1onorchiasissinensis)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胆道系统所致的寄生虫病,基本病理改变是胆管壁增厚、管腔变窄,以及肝脏淤血、肿大。
【诊断提示】
1.流行病学有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史。
2.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仅在粪便中发现虫卵,多数病例可表现为乏力、上腹部隐痛、腹泻、肝左叶肿大。
部分患者有慢性胆管炎症状,反复感染者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
3.实验室检查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虫卵。
抗原皮内试验:成虫抗原液0.1In1皮内注射。
15min后皮丘直径在15cm 以上,有红晕、伪足,或直径3cm以上者为阳性。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肝脏B超、CT、MRI检查可见肝内中小胆管扩张或呈肝硬化、肝癌图像。
少数患者肝功能异常。
【治疗措施】
1.特效疗法
(1)口比喳酮:儿童25mg∕(kg•次),每日3次,连服2d,成人20mg∕(kg•次),每日3次,连服2d。
(2)阿苯达哇:10~20mg/(kg∙d),分2次服,连服
7d o
2.一般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护肝、休息等。
3.手术胆总管梗阻者及时手术,然后驱虫治疗。
华支睾吸虫知识点总结1. 华支睾吸虫的寄生方式华支睾吸虫是通过卵囊排泄至水体中的,螺旋蚴和人体相互攀附、凝固而进入蚬肉,在食用带有蚬肉的生物(如鳗鱼、虾、蟹)时进入人体。
华支睾吸虫是通过人体摄入含虫蚬肉传播。
2.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卵、毒囊、蚬肉、幼虫、成虫等阶段。
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寄生后不再吸收营养,主要通过孵化出的幼虫吸取宿主的食物以获取养分。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寄居在人体的肠道内,以成对的姿势生活。
3. 华支睾吸虫的危害寄生在人体肠道中的华支睾吸虫可以导致华支睾吸虫病,表现为体内缺铁性贫血、消化不良、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长期寄生在人体内会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4. 华支睾吸虫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华支睾吸虫病,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食用生的、不洁净的螃蟹、小虾等食物,严格执行食物安全卫生要求,避免生食含有蚬的海洋动物。
在食用海产品时要确保熟透,杀死华支睾吸虫的幼虫。
此外,要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状况,注意排除体内寄生虫的可能性。
5.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初步诊断可以通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来进行。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主要采用驱虫药物的方案,药物治疗是目前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有比他苏巴特、非诺沙星、曲安奈德等。
6. 华支睾吸虫的科研进展目前对于华支睾吸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阐明其生活史和感染途径,筛选和研发新的抗寄生虫的药物以及探索防治技术和方法。
同时也在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如开发疫苗等。
总结:华支睾吸虫作为一种寄生虫,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华支睾吸虫的了解,积极预防和控制。
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够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最终消灭这种疾病,保障人民健康。
猪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因及其防治措施
1.病原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肝的胆管内所引起。
除猪外,狗、猫和人也可感染。
华支睾吸虫是一种较小而透明的吸虫,长10-20厘米,宽2-5毫米,呈柳叶状。
虫卵随粪便排比,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发育,成为尾蚴而逸出。
尾蚴进入第二中间衍主淡水鱼的体内而形成囊蚴,终宿主(猪等)吃下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鱼类而感染。
在猪小肠中,囊蚴壁膜被消化,幼虫移行入胆管内发育为成虫。
2.症状少量寄生时没有任何症状,大量寄生时食欲减退,消瘦,下痢,浮肿,腹水,轻度黄疸。
3.剖检胆管发炎,管壁结缔组织增生,虫体多时可阻塞胆管,肝硬变,有时见坏死灶。
4.诊断临床症状结合在粪便中发现虫卵可确诊。
5.预防粪便进行发酵处理,不要给猪吃生鱼。
6.治疗
①可试用六氯酚,每千克体重20毫克,每天1次,连服2-3天。
②丙酸呱嗪:每千克体重0.05-0.06克,混于饲料中喂给,每天1次,5天1个疗程,效果良好。
人体华支睾吸虫病3例报告杨文川;杨玉荣;蔡金钟【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00(016)002【摘要】@@ 1999年,在厦门市某医院陆续发现3例华支睾吸虫病人,报告如下:rn 病例1:男性,64岁,厦门某大学退休教授,因长期患胆囊结石,于1999年9月上旬行胆囊切除手术。
术后在胆汁引流物中偶然发现有蠕动物体,即将引流物送作者检验,在检验时发现引流物中含有大量的华支睾吸虫卵,并发现有华支睾吸虫虫体。
虫体经固定和染色制片后观察,为典型的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成虫,虫体长度10.140mm,宽度4.355mm,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在此之前,患者自称已多次发现引流物中的蠕动物体,当时未知为何物,并未引起重视。
经作者确诊后,病人用吡喹酮口服一个疗程(2d,100mg/kg),次日起陆续排出虫体40余枚。
连同服药前排出的虫体,计有60余枚华支睾吸虫成虫。
服药后1.5个月后粪检复查,未再发现虫卵,视为治愈。
【总页数】1页(P117)【作者】杨文川;杨玉荣;蔡金钟【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厦门,361005;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厦门,361005;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32.23【相关文献】1.广西人体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与防制对策 [J], 阮延清;黎学铭;张鸿满;谭裕光;黄福明;林睿;江河2.慢性人华支睾吸虫病1例分析报告 [J], 赖小华;王燕凤3.猫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报告 [J], 李新;王雯;姜岩;魏成威4.广西人体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与对策 [J], 阮廷清;黎学铭;张鸿满;谭裕光;黄福明;林睿;江河5.广西14县市人体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纵向观察 [J], 阮廷清;张鸿满;谭裕光;欧阳颐;黄福明;林睿;江河;张陆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支睾吸虫致病与临床症状(一)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它可以寄生在人体肝胆系统中,导致严重的疾病。
华支睾吸虫被认为是引起世界各地流行性肝胆炎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致病机理分析华支睾吸虫通过蛔虫孵化出来的幼虫摆脱蛋壳并进入蜗牛体内,最终在蜗牛壳内繁殖和增殖。
成型华支睾吸虫会穿过蜗牛壳顶部,离开蜗牛进入水中,然后钻进鱼身体内。
如果人们吃下被寄生华支睾吸虫的鱼,则会感染该寄生虫。
当华支睾吸虫感染人体后,它们会爬渐进地进入肝脏和胆囊,并穿过血液和胆汁管分布到全身各处,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临床症状分析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数月或数年才开始出现。
一些感染者能够毫无症状地生活很久,但大多数人会开始出现一些体征:1.慢性呕吐和恶心:胆汁的排泄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导致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2.肝脏疼痛和腹部不适:华支睾吸虫的寄生侵袭会导致肝脏和腹部剧烈的疼痛和不适,尤其是在感染初期。
3.黄疸:这是胆囊和肝脏受损的迹象,华支睾吸虫寄生也是促成黄疸的一个主要原因。
4.贫血和疲劳:华支睾吸虫会繁殖,进一步削弱身体,导致睡眠障碍,嗜睡和感到疲倦。
5.胆结石:华支睾吸虫感染还会导致胆结石形成,这也会加剧症状。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以导致严重的肝脏和胆道疾病。
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寄生虫甚至会致命。
因此,必须小心避免严重的感染,以便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之前采取预防措施。
预防和治疗预防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最好方法是避免生食或未充分烧煮的淡水鱼。
做好消毒和烤熟食物的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常规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和抗生素来消灭华支睾吸虫的寄生。
但是,在最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对肝脏和胆管进行手术,以确保完全消除寄生虫的残留物。
在治疗和康复期间,病人必须遵循营养治疗,以帮助减轻症状。
总之,华支睾吸虫感染是一种严重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避免食用未加烹饪的淡水鱼以及避免接触可能受到感染的水体是预防这种寄生虫重要的方法。
做好自我保护和卫生工作,才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的传播,保证生活的健康质量。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防治知识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一、华支睾吸虫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如猫、狗、鼠等)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
虫卵入水,当水中有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如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等,虫卵被螺吞入,毛蚴在螺体内孵化,经胞蚴、雷蚴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成尾蚴时离开螺体进入水中。
尾蚴在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即侵入鱼皮下、肌肉等处,经30~40天发育形成囊蚴。
当人和动物等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脱囊后的后尾蚴(童虫)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到粪便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
二、流行概况(一)分布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
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22个省、市、自治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二)传染源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以外,还有猫、狗、猪、鼠等多种动物。
(三)传播途径病人或患病动物粪便内含有的虫卵落入水中,先后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淡水螺和鱼虾类)体内的发育,形成大量感染期囊蚴,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成虫在肝胆管内寄生,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使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使附近的肝实质萎缩,甚至肝硬化。
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胆汁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脱落的胆管细胞可能构成结石的核心,发生胆石症。
佛山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现况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介绍佛山市华支睾吸虫感染是一种寄生虫病,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胆囊内引起的。
该病主要通过摄入感染源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感染在佛山市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
华支睾吸虫感染主要引起患者出现胆囊炎、胆囊结石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胆囊癌等恶性疾病。
病因主要是人们饮食卫生不达标,摄入了被感染水源或食物中的华支睾吸虫卵,进入体内后寄生在胆囊内。
佛山市华支睾吸虫感染也受到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夏秋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
由于该病症状较为隐匿,且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因此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恶化。
加强对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提高饮食卫生水平,对于避免该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228】1.2 病因分析在佛山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现况分析中,病因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血管内的致病原虫,其感染主要是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类介绍给人体,形成寄生生活史,最终通过人体的胃肠道侵入人体循环系统。
病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寄主与中间宿主之间的关系:华支睾吸虫的生命史需要在淡水螺类和人体之间进行交替寄生,淡水螺类是华支睾吸虫的中间宿主,人体是其最终寄主。
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和数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感染情况。
2. 水源和环境因素:华支睾吸虫的传播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类和水源传播给人体,因此水源的清洁情况和环境卫生是影响该疾病传播的重要因素。
污水直排和饮水卫生不达标是导致该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直接关系到该疾病的传播和感染情况,对于生活在寄生虫高发区的人群来说,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华支睾吸虫感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病因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传播途径与机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3 流行情况佛山市华支睾吸虫感染是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
[寄生虫学]第二节华支睾吸虫2007-8-28 13:55【大中小】【我要纠错】第二节华支睾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
成虫寄生于肝的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
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肝管内发现。
曾于湖北江陵县先后在西汉古尸和战国楚墓古尸查见此种虫卵,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
形态成虫(图14-7)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尖细,后端略钝,体表无棘。
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后者位于虫体前端1/5处。
消化道的前部有口、咽及短的食管,然后分叉为两肠支伸至虫体后端。
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端1/3处,呈分支状,从睾丸各发出一支输出管,约有虫体的中部会合为输精管,向前逐渐膨大形成储精囊。
储精囊接射精管开口于生殖腔。
无阴茎和阴茎袋。
卵巢边缘分叶,位于睾丸之前,受精囊在睾丸和卵巢之间,呈椭圆形。
营氏管细长,弯曲,开口于虫体背面。
卵黄腺滤泡状,分布于虫体两侧,从腹吸盘向下延至受精囊水平。
输卵管的远端为卵模,周围为梅氏腺。
子宫从卵模开始盘绕而上,开口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
卵在近子宫前端已渐成熟,排出的卵呈黄褐色,内有成熟的毛蚴。
卵甚小,平均为29×17μm,形状似芝麻,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状突起(图14-7、14-8)。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胆管内。
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体消化道孵出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经历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个阶段。
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则侵入鱼体内肌肉等组织发育为囊蚴。
终宿主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鱼而被感染。
囊蚴在十二指肠内脱囊。
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后尾蚴沿肝汁流动的逆方向移行,经胆总管至肝胆管,图14-7华支睾吸虫成虫与虫卵也可经血管或穿过肠壁经腹腔进入肝胆管内,通常在感染后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图14-9)。
成虫在人体的寿命尚缺准确数据,一般认为有的可长达20~30年。
本虫对宿主的特异性要求并不严格。
终宿主除肉食哺乳类动物外,在兔、豚鼠等食草动物也能正常发育。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的种类很多,在我国至少有3科8种,常见的有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和赤豆螺(傅氏豆螺(Bithynia fuchsianus)等。
对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更不强,国内已证实的淡水鱼宿主有12科39属68种。
但从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的角度看,养殖的淡水鲤科鱼类,如白鲩(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黑鲩(青鱼)(Mylopharyngodon aethiops)、鳊鱼(Hypophthalnichthys molitrix)、大头鱼(H.nobilis)、土鲮鱼(Labeo collaris及L.kontius)鲤鱼(Cyprinus carpio)等特别重要。
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Pseudorosbora parva)感染率较高,尚有克氏鲦鱼(Hemiculter kneri)等小鱼与传播儿童华支睾吸虫病有关。
在台湾省日月潭地区,上述两种小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达100%(Chen等。
,1980)草鱼、鲫鱼的感染率也很高。
除淡水鱼外,淡水虾如细足米虾(Caridna nilotica gracilipes)、巨掌沼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等可有囊蚴寄生;甚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尾蚴在螺体内也可发育为囊蚴。
囊蚴寄生的部位,大部分在第二中间宿主的肌肉,但在鱼鳞和虾的甲壳表面也有发现(图14-9)。
图14-8华支睾吸虫卵扫描电镜图致病本虫是厌氧性吸虫。
在胆道中,成虫的营养和代谢还不很清楚。
虫体组织化学研究及消化道内含物的分析结果显示消化道内有胆管上皮细胞、血液的各种成分和胆管分泌物等,但还不能认为这些物质是成虫的营养来源。
虫体各组织中证实有碱性和酸性磷酸酶,可能与多糖、脂类、碱性蛋白质的分布有关。
乙酰胆碱脂酶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内。
图14-9华支睾吸虫生活史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
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的结果。
病变主要在肝的次级胆管。
轻度感染或感染的初期病变并不明显。
重度感染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胆管出现局限性的扩张,管壁增厚。
大量的虫体可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
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结缔纤维组织增生,附近的肝实质可用明显萎缩。
目前一般认为虫卵、死亡的虫体及其碎片、脱落的胆道感染,破坏了胆道上皮的正常结构及功能,导致胆汗中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升高,其结果有利于难溶性胆红素钙的形成;胆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并附着于虫卵表面作为结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剂作用,促进胆红素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色素类结石(即肝内多发性结石)的出现(郭日波等,1990)。
此外,国内外一些资料不断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临床症状以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但许多感染者并无明显症状。
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偶见发育欠佳类似侏儒症者。
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但因虫卵小,粪便直接涂片法易于漏检,故多采用各种集卵法(如水洗离心沉淀法,乙醚沉淀法等)和十二指肠引流胆汗进行离心沉淀检查。
但该虫卵与异形吸虫卵相似,不易鉴别。
免疫诊断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都曾试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辅助诊断,但检测病人结果出入较大,且与其它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尤以吸虫类感染)有较明显的交叉反应,不能用作确诊,现仅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初筛之用。
随着免疫学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能找到理想的诊断用抗原,如纯化抗原、合成抗原等,当可解决上述问题。
近年来,有学者曾试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法检测循环抗原,其灵敏性及特异性优于循环抗体检测法。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流行华支睾吸虫人体感染主要分布于远东,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中南亚国家。
我国除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尚无报道外,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流行,人群感染率在1%~30%之间。
而保虫宿主动物感染的地区范围更广,感染率与感染度多比人体感染高,对人群的感染具有潜在的威胁。
华支睾吸虫对宿主的要求特异性不高,因此种群分布的生物限制因素较小。
这可能是本虫能在广大地区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自然环境中,本虫生活史过程中淡水的水量和水体保持的时间都必须满足中间宿主的孳生,而水温对幼虫期在外界的生存,感染宿主的机会以及中间宿主内的生存与发育都有直接的明显的影响。
因此,一个地区的淡水资源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本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和地区性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可反映到终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及一个地区的成虫种群数量上。
实验证明以尾蚴感染白鲩鱼苗,在10℃以下时尾蚴完全不能侵入鱼体,15℃时可有少数侵入,20~30℃明显增多,25℃最多。
从尾蚴感染到囊蚴成熟的时间,在水温15℃时,约在感染后的60天左右,25℃时只需30~40天。
囊蚴在鱼体的季节消长。
在台北,麦穗鱼夏季的感染率为100%,每条鱼平均感染418个囊蚴,秋季为96.6%,感染度为309;冬季为80%,感染度为96;春季为83.3%,感染度为227(Huang and Khaw,1964)。
在山东,鱼类的囊蚴感染率从9月逐渐上升,11月份到达顶峰。
在东北铁岭县,麦穗鱼和爬虎鱼囊蚴感染率以8、9两月最高,10月以后逐渐降低,次年1月最低。
华支睾吸虫病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有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肉的习惯。
由于各地吃鱼方法不同,感染的方式和对象也不一样。
在广东主要通过吃“鱼生”“鱼生粥”或烫鱼片而感染,男性成年人的感染率较高;在东北地区,特别是朝鲜族居民主要是通过生鱼佐酒吃而感染,亦以男性成年人较多;此外一些地区,如北京、山东、河北、四川等地多以从河沟、池溏捉的鱼烧吃或烤吃而感染,主要为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抓鱼后不洗手或用口叨鱼也是感染的原因;使用切过生鱼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物品,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物品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实验证明,在厚度约1mm的鱼肉片内含有的囊蚴,在90℃的热水中,一秒钟即能死亡,75℃时3秒内死亡,70℃及60℃时分别在6及15秒内全部死亡。
囊蚴在醋(含醋酸浓度3.36%)中,可活2个小时;在酱油中(含NaCl 19.3%)5小时全部死亡。
但在烧、烤、烫或蒸全鱼时,可因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未能杀死全部囊蚴。
我国食用的鲤科鱼类和一些小杂鱼和豆螺、沼螺、涵螺生活在同一水域中,若人或动物粪便污染水域,而当地又有吃生的或半生的鱼虾习惯,本病就可能在人群中流行。
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鱼类养殖业发达,以往长期以来人粪又常作为养鱼的饲料以及居民吃鱼习惯等是该病在当地流行的原因。
防治原则大力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对本病传播途径的认识,自觉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鱼虾。
改进烹调方法和改变饮食习惯,注意分开使用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及器皿。
也不用生鱼喂猫、犬。
积极治疗病人和感染者,是保护人民健康、减少传染源的积极措施。
治疗药物目前吡喹酮(Praziquantel)为首选药。
合理处理粪便,改变养鱼的习惯,都是预防华支睾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此外,结合生产的需要,清理塘泥、消毒鱼塘,对杀灭螺类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