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威海市西海岸北部地区概念规划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0.00 MB
- 文档页数:268
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第三章行政办公设施布局规划第四章商业设施布局规划第五章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第六章体育运动设施布局规划第七章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第八章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第九章社会福利设施布局规划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使公共服务设施的各项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一致,对威海城市公共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为未来公共设施谋划、预留足够的承载空间,控制和引导区域内的各项建设,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6、《城镇老龄设施规划设计规范》;7、《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8、《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9、《山东省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10、《威海市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11、《威海市“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12、《威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4、《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49号);15、《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令第35号);16、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卫医发[1994]第25号);17、《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996]547号);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82号);19、十一部委转发关于加快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决议;20、《威海市“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计划》;21、《威海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方案》(讨论稿);22、《威海市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2003年12月);23、《威海市体育事业战略发展规划》;24、《威海市群众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5、《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26、《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7、国家、省、市有关公共体育设施法规、文件、规范;28、《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29、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30、《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31、《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32、《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33、《威海市“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34、《省、地、县图书馆定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35、《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36、《省、市群众艺术馆、县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37、《青少年宫管理工作条例》;38、《城镇老龄设施规划设计规范》(送审稿);39、《档案馆建设标准》;40、《公共博物馆建设用地指标》(讨论稿);4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西海岸规划西海岸规划是指对我国西海岸地区进行综合规划,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居住环境等为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
西海岸具有辽阔的海域资源、丰富的生态景观和潜在的经济发展潜力,因此通过规划,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西海岸规划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西海岸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丰富,包括海洋生态、滨海湿地、珊瑚礁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
通过限制工业发展、严格控制污染排放等措施,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其次,在西海岸规划中,要注重推动经济发展。
西海岸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航运、沿海工业等资源,通过规划,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可以建设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吸引海洋航线的经营;可以引进沿海工业企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加强产业协同和合作,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实现经济发展的升级。
再次,在西海岸规划中,要注重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西海岸地区的人口众多,居民需求也相应增加。
因此,在规划中要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优质的住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要注重加强社区建设,提升居民的公共意识,保持社区的和谐稳定。
最后,在西海岸规划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西海岸地区的资源有限,如果不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将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要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总之,西海岸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和全社会的参与。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发展,可以实现西海岸地区经济的繁荣、生态的健康和居民的幸福,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 年)文本威海市规划局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威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OO七年六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交通发展趋势 (3)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4)第四章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5)第一节机场发展规划 (5)第二节港口发展规划 (5)第三节铁路发展规划 (6)第四节公路发展规划 (6)第五章道路系统规划 (7)第六章客运系统规划 (10)第一节轨道交通概念规划 (10)第二节常规公交系统规划 (11)第三节出租车系统规划 (13)第七章内外衔接系统规划 (15)第一节对外公路客运站布局 (15)第二节枢纽内外衔接规划 (15)第八章货物物流系统规划 (17)第九章停车系统规划 (18)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19)第十一章交通管理系统规划 (20)第一节交通需求管理(TDM) (20)第二节交通系统管理(TSM) (21)第三节智能交通系统规划(ITS) (21)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22)第一节近期道路改善计划 (22)第二节近期公交改善计划 (23)第三节近期对外交通改善计划 (24)第四节近期停车改善计划 (25)第五节近期人行过街设施改善计划 (25)第五节近期交通发展政策 (26)第十三章附则 (27)第十四章附表 (2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需要规划可持续发展、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引导和支撑的城市发展。
根据《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威海市城市布局将形成“一线、多核、多组团” 的带型城市结构。
这些都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加以引导和支撑。
需要规划内外一体的交通系统融入区域一体化。
威海处于胶东半岛青烟威一体化区域,需要对于现有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以规划整合。
需要规划集约化、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应对私人机动化挑战:威海市机动化进程明显加快,私家车在家庭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家庭,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有交通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本次总体规划的直接研究范围为威海市市域,包括环翠区、荣成市、文登市和乳山市,总面积为5698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为环翠区行政范围〔包括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区”)和威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区”)〕,总面积为769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期限近期:2004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第十一条经济发展策略(1)---------(2)---------(3) 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5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35%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5%以下。
第十七条人口规模1.现状人口规模现状城市建成区总人口8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2.27万人,暂住人口29.73万人。
2.规划人口规模规划城市建成区近期2010年规划人口为100万人,远期2020年规划人口为130万人,远景2020年以后人口控制在150万人以内,基础设施按照170万人预留。
第十九条市域总人口1.近期:2010年人口规模335万人,其中,暂住人口为60万人左右;2.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450万人,其中,暂住人口为150万人左右。
第二十条市域城市化水平1.近期:2010年达到65%左右;2.远期:2020年达到75%左右。
第二十四条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威海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A”字形格局,包括:“一个主中心,四个副中心、三条发展带、十三个重点镇”。
1. 一个主中心:威海城区为带动全市发展的主中心。
2.四个副中心:文登、荣成、乳山和石岛为带动全市发展的四个副中心。
3. 三条发展轴第三十二条市域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工程规划(1)市域水资源量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28亿立方米。
全市现状50%、75%、95%保证率水资源可利用量分别为51800、44500、35900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2000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5.28亿立方米。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文本主要内容威海市人民政府i第一章总则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威海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指导威海市的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编制《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海滨生态及自然资源保护。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威海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
2、因地制宜地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实现威海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统筹城乡,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管制界线和生态红线,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强化城市特色,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4、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以民生导向作为城乡规划配置空间资源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城乡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保障民生需求和社会公平。
5、贯彻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妥善保护、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产业体2系。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等上位规划。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区域发展战略。
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规划期限2011年-2020年。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威海市行政区范围,包括威海市区、文登市、荣成市和乳山市,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的范围西至双岛湾,东至五渚河,北至黄海,南至新俚李线,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
规划区:环翠区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区内包括三个派出机构:威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区”)和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港区”),总面积为777平方公里。
西海岸新区大场镇镇域总体规划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城乡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市城乡规划条例》及《关于印发市黄岛区规划管理改革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青西新管办发〔〕号)的有关规定,对《西海岸新区大场镇镇域总体规划》规划容进行社会公示。
一、公示容(一)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年月日起施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年月日起施行).《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年月日起施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年月日起施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市综合交通规划(年—年)》.《西海岸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年)》(规委会审议通过).《西海岸新区综合交通规划(年)》(规委会审议通过).《市黄岛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年)》.《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国家、省、市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标准规及相关规划(二)规划围镇域总体规划控制围:镇域行政辖区面积共计平方公里,包括个行政村。
确定镇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目标,确定镇村体系等级、规模和职能以及镇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等。
镇区建设规划控制围:指远期年镇区建设用地及其周边一定的控制围,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在此围确定镇区性质、规模、结构形态及布局,进行环境、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防灾等专项规划。
(三)规划目标与定位.规划目标总目标:对接董家口港城,塑造多彩活力大场,建设现代工贸强镇。
打造一个具有全国示性,能实现城乡互动、两化互动、三产联动的全国新型示城镇。
打造活力的片区:注重本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塑造功能混合与多样的繁荣活力之城;塑造绿色的片区:注重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结合水系、林地,建设合理的绿地系统,构建生态和景观资源优越的绿色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