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统编版)秦统一中国-1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7.89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讲解秦国从崛起、统一六国到建立秦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以及秦朝的短暂而辉煌的历史。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秦朝的历史知识相对较为薄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跳出来,全面、深入地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认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教学难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及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秦朝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重点介绍秦始皇的雄才伟略,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秦始皇是如何实现统一六国的?他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小组合作寻找答案。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统一六国的过程。
教材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让学生了解秦国的崛起、秦始皇帝国的建立以及秦朝的衰落。
本章节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秦统一中国的具体过程和背后的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晰。
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衰落。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的历史地位和衰落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和秦朝的历史地位。
2.难点:秦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文章和视频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纷争等。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介绍秦国崛起的过程,包括秦国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秦国君主的发展。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秦国的发展。
3.操练(15分钟)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历史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①了解秦灭六国的经过及意义,知道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②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
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么?答案提示:嬴政;秦统一中国这首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开篇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而后讽刺他追求长生,残暴无道的荒唐行为。
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史实。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观察地图思考,战国七雄中谁完成了统一大业,统一后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呢?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1、问题探究: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统一全国?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中国历史•七上》材料二“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战国载记》答案提示: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
教师指导:材料二解读:天下总要统一,这是大势所趋,即使秦国不统一,也会有别的国家统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联系加强,相互依赖关系更为密切,统一称为历史的潮流,时人已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②【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统一?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
《秦统一中国》教案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紧扣课程标准,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国家统一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通过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和建立者;理解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统一国家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2.难点: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3.学习材料:相关历史故事、论文等。
4.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统一六国的意义和影响。
2.呈现(15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详细介绍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初一历史《秦统一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秦统一六国的基本史实,了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史料等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体会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意义。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 难点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的画像,提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位历史人物是谁吗?他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呢?”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秦统一六国讲述秦统一六国的背景,包括战国七雄的纷争、秦国的崛起等。
分析秦统一六国的过程,重点介绍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和秦国的军事策略。
总结秦统一六国的意义,如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介绍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内容和作用。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展示秦统一后的货币和度量衡图片,讲解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文化上:统一文字,介绍小篆的特点和推广意义,强调文化统一对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交通上:统一车轨和修筑驰道,分析其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和经济交流的作用。
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
展示长城和灵渠的图片,讲解其战略意义。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统一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秦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珍惜今天的和平统一局面。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综述:本课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秦的统一,二是秦的巩固。
秦统一中国所创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
在本册教材中,本课是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在整本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承战国时期的社会变法,后接秦末农民大起义。
在本单元的地位,本课是第三单元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大一统的开端,对后面的隋、唐、宋、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教学重点及分析重点:为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学生为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秦朝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从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看,学生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和书籍对这一段历史,并不陌生。
但大多停留视觉表面,更深一步了解有一些困难,教师应在课堂上做一些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框架。
3.教学难点及分析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念的理解。
初一学生能够对抽象的语言进行推理,对具体事物不是太依赖,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慢慢区分开。
能进行一定假设推理,最大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占据优势。
二、教学目标1.课标内容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目标(素养目标)◆时空观念:知道秦朝疆域四至,结合疆域示意图,建立时空概念。
◆唯物史观:分析秦统一的意义,认识统一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基本史实,认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热爱祖国。
三、教学策略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充满好奇,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分析法等手段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1一、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秦国在战国后期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然后秦国用10年的时间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纪较小,认知水平有限,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影视作品,思维比较感性,理论知识匮乏,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
但他们又活泼好动,善于发言,积极表现,想象力丰富,集体荣誉感强。
所以,本课采用丰富的图片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呈现鲜活的历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四、教学目标:1、知道秦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明确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2、能识读《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知道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等古代工程。
3、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秦灭六国的原因;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李白《古风》诗句。
指出: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他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彪炳千秋的宏伟业绩。
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了解这段历史。
(二)自主学习,构建知识自学要求:1、课前齐声朗读课文。
2、二次自读课文,根据知识结构中的提示在课文中做批注。
3、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秦灭六国1、分析解读历史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材料一:战国七雄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严重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秦朝的建立以及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秦国的历史背景、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一定的疑问,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秦国的历史背景和统一六国的原因。
2.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秦朝的建立。
3.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意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历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
3.教学素材: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国统一六国的相关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5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秦国的历史背景和统一六国的过程。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秦始皇的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最终统一了中国。
教材内容包括秦国的崛起、六国争霸、秦灭六国、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的统治等。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认识秦始皇的统治特点,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于六国争霸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以及秦始皇的统治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的统治特点,认识秦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的功绩和局限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秦始皇的统治特点。
2.难点:对秦始皇的功绩和局限性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的呈现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和意义。
2.批判性思维培养法: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相关的历史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然后提问:“你们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皇帝?”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包括秦国的崛起、六国争霸、秦灭六国等。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时间灭了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形成了完备的官僚机构;在地方,推行群县制,中央牢牢控制地方。
为了巩固统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1.识记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聚焦关注点。
(二)讲授新课1.秦灭六国(1)教师活动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秦能统一天下的原因?(2)学生活动①广大民众期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社会趋势)②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的势力。
(经济、军事基础)③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个人因素)(3)教师活动根据教材提示,完成秦统一的相关史事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研读材料,概况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其地位。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6)学生活动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教师活动政治措施:措施1:建立皇帝制度措施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措施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影响深远。
3.统一巩固措施(1)教师活动文化措施:统一文字——小篆经济措施:措施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措施2:统一度量衡交通措施:措施1:车同轨、修驰道措施2:开凿灵渠军事措施:措施1:南征越族、北击匈奴措施2:修长城五、课堂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亲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让学生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背景和原因,认识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
在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事实,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认识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需要对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认识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地图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课件。
3.图片、地图等相关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诸侯国的分布,提问:“你们认为哪个国家有能力统一中国?”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课题《秦统一中国》。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包括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
教学设计【展示目标】1、掌握秦朝建立的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
2、重点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了解秦朝的疆域。
【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 2 分钟,向学生播放《秦王扫六合》的歌曲,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
教师导入新课:刚才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那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是何许人呢?他在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 课《秦统一中国》。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本节课设计了三个环节:“建国大业”、“治国方略”、“大国格局”。
由浅入深,把秦的统一,秦一统的措施,及秦的疆域串联起来,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一、“建国大业”——秦灭六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子目,快速找出秦灭六国的时间、人物、顺序、结果及意义。
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地图动态演示秦灭六国的顺序及统一过程,重点掌握秦统一的时间。
并提出问题:(1)秦国和秦朝一样吗?(2)为什么战国七雄中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后让学生记忆:①统一大业,符合人民愿望;②商鞅变法,国富兵强;③长平之战,赢得绝对优势;④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
过渡:出示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上。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问:秦王消灭六国,结束割据,那么,他是否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叙述过渡到下一框题——治国方略)二、治国方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引导: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可谓顺民心、合民意,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敬佩。
而他嬴政也洋洋自得,豪不谦虚。
原来战国七雄的最高统治者都是称王的,嬴政就觉得自己功高盖世,如果还是称王的话,就与自己的功业地位不相称了。
结果他怎么办呢?学生:把古代三皇五帝的“皇”字和“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又希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代,而自己是第一个皇帝,就自称“始皇帝”。
1.2022年课标要求〖导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内容要求〗1.3 秦汉时期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2.2022年课标解读⑴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知道汉朝与匈奴战与和的关系史实。
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
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