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册知识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历史二必背知识点在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和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我们能够对当今的社会和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一历史课程是打下历史学基础的重要一年。
本文将介绍高一历史二必背知识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考和理解历史。
一、中国古代文化1. 三皇五帝时期:介绍有关神话传说和中华民族的起源,如伏羲、女娲、黄帝等;2. 儒家文化:讲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如仁、礼、义等;3. 道家文化:阐述老子、庄子的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而治”;4. 法家文化:介绍商鞅变法和韩非子的政治思想,着重强调法治;5. 佛教传入中国:讲述佛教如何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的影响;6. 中国古代科技:介绍造纸、指南针和火药等发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二、中华帝国的崛起1. 秦朝统一六国:阐述秦国如何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2. 秦始皇统一的特点:讲述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规定,如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3. 秦朝的衰亡:介绍秦朝因暴政和法家政策而引发民众不满,最终导致秦朝的崩溃;4. 三国鼎立:阐述曹操与刘备、孙权等势力之间的斗争,以及三国统一的希望与失败。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1. 西汉帝国:介绍汉高祖、汉武帝、王莽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贡献和变革;2. 东汉末年的乱世:讲述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3. 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魏晋时期的王羲之、曹操、司马光等文化名人,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4. 隋唐帝国:阐述隋朝如何统一南北朝,以及隋炀帝的失政导致的政权更迭和唐朝的隆盛;5. 唐朝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繁荣:介绍唐朝的科举制度、高宗和武则天的政绩,以及唐代诗词和绘画的繁荣。
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1. 丝绸之路:讲述中国与西域及古代阿拉伯世界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2. 元朝时期的外来统治者:介绍蒙古帝国及元朝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变革;3. 明朝的航海事业:讲述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朝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4. 清朝的海禁政策:阐述清朝对于海外贸易和外国传教士的禁止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
高一历史第二册必背知识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背诵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顺序。
下面是高一历史第二册必背的知识点: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央政權统一全国疆土的第一个朝代,而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割据争霸的局面明显,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3. 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统一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较为集中的政权,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以及修筑万里长城。
4. 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刘邦在战国末年起义,建立了西汉。
由于汉朝统治者的明智政策和勤勉治理,使得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安定繁荣的时期。
5.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豪杰。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了战争和英雄故事的时期。
6.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而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
7. 宋朝文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一时期的文化非常繁荣。
在宋朝,科技、文学、绘画等各个领域都有显著的发展,许多著名文化人物和艺术家出现。
8. 元朝的建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外族统治的朝代。
元朝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基础,并且有助于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9.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后两个朝代,也是封建社会的晚期。
明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而清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二主要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业1、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2、土地制度: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
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
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三)商业1、商业发展: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2、城市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受到冲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洋务运动1、背景:内忧外患。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
4、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1、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沿海地区,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曲折发展: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归纳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二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包括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朝结束的历史发展阶段。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1. 黄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了解到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2.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会学习到夏朝、商朝和西周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特点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二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和诸侯争霸,这一时期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学习了秦朝的统一和法家思想,以及汉朝的政治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对外交往的繁荣。
第三部分: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政治与文化1.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化与社会经济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了解了南北朝时期帝国统一的失败,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政治、农业、商业等方面的差异。
2.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隋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并重点讲述了唐朝的文化繁荣与外交关系。
第四部分:宋朝与元朝1. 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我们将学习到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例如科举制度的建立。
2. 元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了解到元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对外交往,重点讲述了蒙古族的统治和元朝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第五部分:明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1. 明朝的政治制度这一部分将介绍明朝的政治制度,重点讲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制度的改革和内外政策。
2. 明朝的社会经济我们将学习到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还会了解到明朝对外交往的影响。
通过对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进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总结(6篇)高一年级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②枢密院——负责军事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高一年级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二汉字与中国书画了解汉字的演变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演变:A:演变过程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B: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了解古代中国的书法家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
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主要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楷书:具有实用价值。
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
王羲之(“书圣”)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高一历史必修二会考重要知识点总结篇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点归纳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2)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希腊1. 基本概念和特点•希腊城邦制度•希腊的民主制度•希腊的奴隶制度2. 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帕台农神殿•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3. 斯巴达•斯巴达的军国主义精神•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斯巴达的教育制度二、古代罗马1. 基本概念和特点•罗马的共和制度•罗马的行省制度•罗马的奴隶制度2. 罗马的扩张•罗马的征服战争•罗马的地方自治制度•罗马的土地问题3. 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的改革•罗马法的代表作•城市罗马的建设三、近代欧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宗教改革的背景和起因•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法国的大革命•德国的统一3.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现•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四、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 十九世纪中国的社会状况•农民起义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的封建性质•外国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2. 辛亥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的目标和影响•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未来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近代欧洲和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和影响,为我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百度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历史必修二是高一学生所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知识点。
本文将根据百度高一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1. 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七个大国,分别是齐、楚、赵、韩、魏、燕和秦。
这七个国家互相争斗,形成雄图霸业的政治局面。
2.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统一的法律、文字、度量衡等,统一了政治体制。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政治变革1. 秦朝的统治秦朝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始皇实行了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
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以及兵马俑等伟大的建筑。
2. 汉朝的兴起汉朝是秦朝的继任者,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治制度。
汉朝的政治中,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推行了儒家思想,倡导"仁爱"的人伦关系。
第三章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1. 唐朝的开放政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采取了开放政策,发展了贸易、文化和科技。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政治行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宋朝的封建制度宋朝强调士人地位,对文化有很大重视。
宋朝徽、宣两祖考古,使士人的威望更加隆重。
另外,宋朝还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防御。
3. 元朝的蒙古制度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蒙古人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来巩固统治。
元朝时期,启用了汉人官员,使得统治更加稳定。
4. 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明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高度的集权制度,强调君主的权力。
明王朝推行科举制度,提倡儒家思想。
5. 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同样强调中央集权制度。
清朝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往。
第四章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终结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高一历史必修二笔记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点1. 农业经济的基础:古代中国的社会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农业生产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2. 封建等级制度:古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包括君主、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商业者等不同等级和身份,社会地位固定,上下等级之间的关系严密。
3. 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采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地方官员一般都由朝廷任命,实行统一的法律和行政管理。
4. 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社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强调礼仪、道德和忠诚,对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历史朝代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后):传说为中国第一个朝代,政权主要掌握在“夏”姓的统治者手中。
2.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朝代,商朝政权的中心在于黄河流域地区。
3. 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封建制度发展的高峰期。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5.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刘邦建立的西汉和刘秀建立的东汉是汉朝的两个重要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
6.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立的时期,分为魏、蜀、吴三国。
7. 隋朝(581年-618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暂朝代,开创了北朝与南朝分治的局面。
8. 唐朝(618年-907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9.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南宋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处于金朝的统治下。
10. 元朝(1279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族政权,统治者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一历史必修2是一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课程,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一历史必修2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内容。
一、商代至东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1. 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代的政治制度以王室和贵族统治为主,国家实行封建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商朝的王,下设诸侯、卿、大夫等封爵。
商代的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兴盛、城邦的繁荣、青铜器的制作和商代甲骨文的记载。
2. 周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周代继商代之后,建立了一个以诸侯分封的封建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
周代的特点是分封制的兴起、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周礼的形成。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段动荡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家。
其中包括齐桓公、楚庄王等各国的崛起和衰落,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产生和传播,以及《孙子兵法》、《墨子》等著作的问世。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建连接南北的长城等措施。
秦的政治制度以集权制为主,设有郡县制度,设立宦官丞相等制度。
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以太守、郡守和县令为主。
汉朝在社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推行科举制度、开设太学、推行均田制等政策。
3. 十七帝的兴衰和帝国统一汉朝有十七位帝王,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兴衰事件。
其中包括汉武帝的时期国力强盛,但后期逐渐衰败,最后由于黄巾起义等内外因素导致瓦解,并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至北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127年)1. 三国时期的鼎立局势三国时期指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之间的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势力。
高一第二册历史重点知识点一、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其建立和秦始皇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秦朝的主要特点包括中央集权、法家思想的实施、统一的文字和货币制度等。
二、秦朝的变法措施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统治地位。
其中包括:1. 郡县制的建立: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派官员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一统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方便国家的统一管理和贸易交流。
3. 修筑长城和连环战壕:加强边防防御,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4. 焚书坑儒:烧毁私家藏书,杀害知识分子,以消除异己势力。
三、秦朝的文化成就和浩劫秦朝虽然存在着严酷的统治措施,但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文化成就。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的兵马俑,它们代表着秦朝的军事实力和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然而,秦朝的浩劫也是不可忽视的,不仅焚书坑儒引起了巨大的文化破坏,还造成了大量人民的痛苦和社会的动荡。
四、汉朝的建立和汉武帝的统治汉朝是秦朝的后继者,由刘邦建立。
刘邦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以巩固中央集权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则是汉朝的最著名统治者,他通过推行郡县制、农田制度和科举制度等,使得汉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五、汉朝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科技方面,汉朝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如火药的发现和应用、造纸术的广泛运用等。
在文化方面,汉朝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如司马迁和刘向等。
六、三国时期的混乱和分裂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三国分别是魏、蜀、吴。
三国时期的主要原因包括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军阀割据等。
在这个时期,三国之间发生了许多战争,社会秩序混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七、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成就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成就包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以及众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对于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们来说,高中历史必修二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其知识点非常的繁琐复杂,让同学们头疼不已。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整理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地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
4、表现(1)冶金业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2)制瓷业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3)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高一历史书第二册知识点第一章:古代文明与历史起源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体系。
1. 农业革命与城市文明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农业革命的发生。
农业革命使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人口逐渐增多,人们开始在农业产出的基础上建立城市文明,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尼罗河文明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的周期性洪水为古埃及提供了肥沃的农田和水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古埃及人通过建设灌溉系统、制定农业政策等方式,确保了农业的稳定生产,同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体系。
3. 法老王与金字塔古埃及的统治者被尊称为法老王。
法老王拥有绝对的权力,被视为神的化身。
法老王死后,埃及人会为其修建金字塔,以供其灵魂居住。
金字塔代表了法老王的权威和尊严,也是古埃及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象征。
4. 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古印度人创造了梵文、制定了吠陀经等重要文化成果。
古印度社会原本是城市国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地理上较为分散的周边王国,形成了种姓制度和吠舍制度等独特的社会制度。
5. 黄河文明黄河流域是古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了文字、农具、青铜器等重要发明。
古中国社会的演变可以分为夏、商、周三个时期,周朝统一了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第二章: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他们的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古希腊城邦古希腊是由多个城邦组成的,每个城邦都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实力。
雅典和斯巴达是希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城邦,雅典以民主政治和文化艺术闻名,斯巴达则以军事统治和军事训练著称。
2. 希腊神话与奥运会古希腊人相信众神的存在,希腊神话被用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
另外,古希腊还创办了奥运会,旨在通过竞技活动来弘扬体育精神和增进城邦之间的友谊。
2024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农业文明、礼仪文明、玺印制度、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2.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矛盾-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农业为基础、天朝上国、封建等级制度、士农工商等社会阶层、农民起义等-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君欲民望、上下阶级对立、富人与穷人的矛盾、文人与武将的矛盾等3. 周朝的兴衰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周朝的兴起和承继商代文明-封建分封制的建立和晋灭秦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危局和兼并争霸的局面4. 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秦统一帝国的特点-秦始皇的创业和征服六国-秦统一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秦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评价5. 汉朝的建立和汉武帝时期的政权巩固-刘邦的夺权和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政权巩固和南征北战-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成就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1. 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仁、礼、义、孔、孟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孔子、孟子、荀子等2. 道家思想和道家学派-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道、德、无为而治等-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老子、庄子等3. 法家思想和法家学派-法家思想的基本观点:法治、权术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韩非子等4. 兵法和军事思想-孙子兵法的思想和影响-兵家四大家:孙子、吴起、尉缭、李牧5. 科技发展和中国古代的巨大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农桑之术:水利工程、农具和耕作方法的改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等三、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和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危机-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 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社会动荡-三国时期政权的分立和社会动荡-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对立和社会经济的变迁3. 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和繁荣-隋朝对南北政权的统一-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4. 科举制和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科举制的实行和官僚制度的建立-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文人雅集的兴盛5. 北方民族对中国的侵袭和南宋时期的抗金斗争-北方民族的侵袭和辽、金对中国的统治-南宋反金斗争和抗金英雄的兴起四、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 元朝的建立和统治-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元朝对中国的统治和改革2. 明朝的建立和明初的改革-明朝的建立和建文帝的改革-靖难之役和朱棣夺位3. 明朝中期社会和经济的变迁-明朝中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明朝中期经济变迁和海外贸易的兴起4. 清朝的建立和封建统一-满清入主中原和清朝的建立-康雍乾盛世和中央集权的加强5. 清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洋务运动-清朝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对外侵略的影响五、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1.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和国人抗争的启示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主革命的挫败3.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背景和过程-北伐战争的胜利和矛盾的加剧4.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5. 中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六、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1. 唐氏治国和改革开放-毛泽东时期的政治运动和唐氏治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当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经济改革的探索和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国经济崛起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4.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地区合作-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区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5. 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国家治理-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改革的难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探索。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一必修二历史课程涵盖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1. 先秦时期- 夏、商、周的建立和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兴起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法制- 汉朝的建立与中央集权-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对外交流3.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魏晋风度与士族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佛教传播4. 隋唐时期-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 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政策- 文化艺术的繁荣,如唐诗、唐三彩5.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的科技与经济发展- 元朝的蒙古统治与民族融合- 明朝的海禁政策与郑和下西洋-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闭关锁国#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 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与民族觉醒- 洋务运动与自强不息的精神2.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朝的灭亡- 民国的建立与政治斗争-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与民族抗争 - 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4.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的曲折- 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成就5. 现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 社会问题与环境保护的挑战- 科技创新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三、世界历史部分1. 古代文明- 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兴起与发展2. 中世纪欧洲- 封建制度与教会的统治-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3. 近现代世界-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建4. 冷战与全球化- 冷战时期的政治对立与经济竞争- 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趋势与国际合作5. 当代世界问题-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 国际政治经济的新格局与挑战这份总结提供了高一必修二历史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起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基本理解。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古代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西汉的耦犁、耧车,隋唐的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垄作法、代田法等耕作方法的进步;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等灌溉工具的演变。
商业贸易: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了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朝时期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唐代的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明清时期,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手工业:纺织业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原料使用先后顺序为麻葛丝棉,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二、近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是主要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面临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一五”计划:1953年到1957年,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以上仅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古代至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建议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分享【5篇】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1.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原因:(强调〝为了什么〞)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原因: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的流传掀起〝寻金热〞.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天主教的狂热情绪.条件:(强调〝有了什么〞)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提高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等2.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1)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_88年(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_92年(3)达伽马:直通印度_98年(4)麦哲伦:环球航行__年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这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革命的涵义:①贸易范围扩大,市场扩大(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市场联系在一起);②商业中心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③商品种类增多;④特权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建立,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价格革命的涵义:①大量金银流入西欧,金银贬值,物价猛涨;②加速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2)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3)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4)新航路的开辟,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地圆学说.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5)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发展状况表现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商帮:晋商.徽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1.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2.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分散性).3.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原始)→铁犁牛耕(封建)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完善.5.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6.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水平世界.南北朝发明灌钢法,_世纪前炼钢技术世界.7.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瓷器从唐代起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8.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品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丝织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明清时丝织业中心在苏州.杭州.南京.西汉起,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9.宋代:①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日夜市相连;③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_.明清时,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_.〝重农抑商〞从当时来看,能够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但从长远来看,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_.海禁和闭关锁国,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_._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企业仍属封建性质的企业,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同._._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和洪盛碾米厂;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_.甲午战争后(_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国初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_27__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4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知道都江堰.翻车.筒车;知道古代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4课)(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水利灌溉: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人们还创制和改进了农业灌溉工具,如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3)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2.列举纺织.冶金.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课)(1)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2)冶金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的钢铁技术世界,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3)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器.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②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③长期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地区,广受赞誉.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5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6.>(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第五章希腊罗马世界的建立和发展1. 希腊和希腊城邦•希腊地理环境和传说•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分类•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和斯巴达2. 希腊的奴隶制和民主政治•希腊奴隶制的特点和种类•希腊民主政治的起源和特点•希腊民主政治的限制和发展3. 希腊哲学和科学•希腊哲学的起源和主要学派•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和贡献•希腊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二、第六章古代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1. 古罗马城邦•古罗马城邦的起源和发展•古罗马城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十二表法和罗马法的重要性2.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建立•罗马共和国的起源和发展•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和危机3. 罗马文化与古代科技•罗马文化的特点和影响•罗马艺术、建筑和文学的成就•古罗马的科技和工程技术三、第七章文化的交流与冲突1.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希腊化时代的兴起和特点•希腊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罗马帝国的文化融合和传播2.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利用•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贸易3. 印度的佛教和希腊罗马的宗教•印度佛教的传入和影响•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希腊罗马宗教的发展和特点四、第八章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1. 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分类•世界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世界古代文明的分类•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2. 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埃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埃及文明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玛雅文明的起源和发展3. 古印度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古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衰落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要,选择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
高一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说明:知道层次的知识一般出选择题,理解层次的知识一般出材料分析题。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理解: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姜寨聚落是典型代表。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原因:生产力发展),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提出,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研究历史的方法,文献解释考古发现,考古发现印证文献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知道:商朝历史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商朝历史的多重史料。
司母戊鼎。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用来占卜的文字,具备六书规律,真实记载了商朝历史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鼎的功能由食器向象征王权、国家权力转变。
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和政治地位,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状况,被赋予沟天通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理解:内外服制含义与特点:含义: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以黄河中下游的河南为中心,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特点:商与周边方国部落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知道:公元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一方面,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首领;另一方面分封同姓诸侯。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移到人事,把尊礼看成统治者德治的重要内容,其敬天保民思想对儒家学说产生影响。
理解:礼乐文化的内容: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
礼包括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
礼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宗法关系和社会等级;显示贵贱尊卑亲疏的身份差异和权利义务。
乐包括音乐、舞蹈、史诗,是配合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乐的作用:激发社会成员的认同感,维护团结,陶冶情操。
礼乐之间的关系: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知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理解:1、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征战不断,礼崩乐坏,中国古代是正经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邦建国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换);各国实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
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自耕农和新型地主,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局面。
军事上,诸侯国间的战争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思想上,面对社会大变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百家争鸣:士阶层对以春秋战国时代思考的结果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三家学派。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孔子“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孟子:“仁政”。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融礼法于一身。
法家:韩非子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制、废除世卿世禄制,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然而严刑峻法消极方面也十分明显。
道家:老子。
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知道: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理解:皇帝和中央集权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基本构成(皇帝、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秦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建造驰道与直道;建造长城;开边实民;焚书坑儒。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知道: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地点大泽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第一,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如劳役沉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
第二,秦统一后不能审时度势,没有及时调整统治策略。
第三,宫廷斗争加速灭亡。
第四,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五,农民起义的打击。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知道: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的基本主张是“守道尊法、礼法并用”;文景之治的内容:轻徭薄赋、省行约法。
理解: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渴望休息。
第9课汉武帝时代知道: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设置河西四郡。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设立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执政原则实为“儒表法里”。
第10课东汉的兴衰知道: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实行简政安民、文教治国的柔道政策。
理解:东汉衰败的原因: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农民起义(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打击。
第11课割据与分裂知道:(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2)区域经济的发展:A、北方人口的南移: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
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B、诸葛亮促进西南的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
还致力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
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C、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孙吴政权迫使在东南一带崇山峻岭中的“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汉族农民共耕。
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知道:南朝与北朝: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B、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北朝政权的更替: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至439年,统一北方。
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
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理解: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实行全面汉化政策:将都城南迁至洛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一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作用: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知道:A、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理解:C、科举制隋朝建立、唐完善,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隋唐采用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逐渐改变了依靠门第、家世选拔人才的局面,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打击了门阀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实质与进步性:内容: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政事堂在唐朝时设立,是宰相集体议事的场所。
实质: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
进步性: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山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但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武则天称帝建“周”,当政期间基本沿袭贞观年间政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
文成公主入藏改善了唐与吐蕃的关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唐玄宗晚年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理解:1、贞观之治主要内容:第一,宽政安民、休养生息。
第二,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第三,居安思危、虚心纳谏。
第四,巩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
2、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
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知道:(1)丝绸之路的全盛:西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长安是国际大都会。
知道:(2)东亚文化圈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极其深远。
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