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前图像处理技术2图像数字化与图文处理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99
图像数字化是计算机图像处理之前的基本步骤,目的是把真实的图像转变成计算机能够接受的存储格式。
数字化过程分为采样与量化处理两个步骤,采样的实质就是要用多少点来描述一张图像,比如,一幅640×480的图像,就表示这幅图像是由307200个点所组成。
量化是指要使用多大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图像采样之后的每一个点。
这个数值范围包括了图像上所能使用的颜色总数,例如,以4个bits存储一个点,就表示图像只能有16种颜色,数值范围越大,表示图像可以拥有越多的颜色,自然可以产生更为细致的图像效果。
量化的结果是图像能够容纳的颜色总数。
两者的基本问题都是视觉效果与存储空间的取舍问题。
一个图像是如何数字化的呢?不妨从一张玩具鸭子图片说起。
首先要把图片打格子分成若干小块,每块用一个数字来表示一种颜色。
如果图像是纯黑白两色的,那每块只用1或0表示即可。
若图像是16色的,每块用4位二进数表示,因为2^4=16,即4位二进制有16种组合,每种组合表示一种颜色就行了。
真彩色位图的每个小块,都是由不同等级的红绿蓝三种色彩组合的,如图所示,每种颜色有2^8个等级,所以共有2^24种颜色,因此每小块需要24位二进制数来表示。
可见,数字图像越艳丽,则需要记录的二进制数就越多越长。
除此之外,打的格子越密,则一副图的总数据量就越大,此例中鸭子图片分成了11×14=154块,按真彩色位图来计算,则总数据量为154×24=3696比特。
这些小格子显然是太大了,不能表现图片的细节,实际中的格子要密得多,例如1024×768,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显示分辩率。
看这张滑雪图,人体的色彩变化比较大,而天空和雪的色彩却非常单调,可以想象,代表每个小格颜色的数值也应该非常接近,图右下的原始数据是8个相邻格子的色彩数据,由于两个相邻格子的数据差异很小,所以可以用第一个格式数据当作第二个格子数据的预测值,经实际测量后,把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差值求出来,并用这个差值来表示第二个格子的色彩。
数字化印前处理系统及流程实验一印前系统观摩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印刷博物馆、实习培训中心、印刷工程系图文实验室的印前设备及相关技术资料的实地参观,了解印前制版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原理二、实验基本内容1.图文混排技术:书籍中插图处理技术的演变(简单的石版雕刻技术、手绘插图排版技术)2.颜色处理技术的发展:简单的双色套印技术、木刻水印(饾版印刷技术)、照相制版技术、电分制版技术、整页拼版或高端联网技术、桌面出版技术3.木刻字、泥活字、铅字、铸字机、铸排机(Lino-Type, MonoType)、照相排字机、早期的汉字录入键盘。
4.各种印刷方式:凸版、凹版、丝印版、石版5.打样方式:模拟打样设备与数码打样设备三、实验设备、工具及材料1.印刷博物馆的各种呈列展示品:包括古代馆、近代馆、现代馆、机械馆。
2.实习培训中心的电子分色扫描系统:CP341高端联网系统3.图文处理实验室的桌面出版系统与数码打样:包括苹果电脑、RIP服务器、数字化工作流程、数码打样系统、扫描仪、激光照排机四、实验原理1.文字处理的发展历程:手工雕刻字-泥活字-铅活字-铸字机-铸排机- 照相排字-计算机排版2.图像处理的发展历程:木刻水印(石版印刷)- 照相制版–电分扫描–(扫描仪+软件)-数码拍摄技术3.分色技术的发展:单色印刷(石刻版、木刻版)-手工绘制(无版)-手工分色(木刻版、石版)- 照相分色(分色片)-电子分色(分色片)- 桌面系统的分色处理(分色片)– CTP 输出技术(直接印刷版)-CTPress技术(直接印刷机)4.总结:由手工劳动向计算机处理的开放性、减少并严格控制中间环节的直接输出记录方式进步。
五、实验步骤(观摩顺序)1.印刷博物馆-主馆1) 单插页的图文排版–手工着色与手工书写–胡正言木刻水印作品2) 泥活字-木活字-铅活字-各种形状的铅字版(圆弧形、平面形)-铸字机3) 分色与加网原理示意图与实物4) 丝印版与丝印作品5) 凹印版与凹印作品6) 照相排字机与汉字模版7) 中国最早的方正排版系统8) 德国古登堡展厅–了解西文字与西方印刷术的发展历程9) 石印机与石印版2.印刷博物馆–机械馆1) LinoType和MonoType铸排机2) 照相排字机3) 各种早期的汉字录入系统与键盘4) 各种照相制版设备5) 各种电子分色设备3.实习培训中心CP341高端联网系统4.印刷工程系图文实验室桌面出版系统包括扫描仪、计算机、相关软件、RIP、激光照机、数字化工作流程六、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同学在参观现场时,分析各种方式之间的演变及相互间的联系,从而对印前生产环节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深刻的理解,建立各种制版工艺之间的思维连续性。
印前图像处理办法【天意数字快印】当前多数印刷单位都配备图象制作桌面系统,但由于不少单位尤其是中小企的图象制作人员,技术水平仍不高,兼受其它客观因素影响,许多彩图的制作和印刷质量,未能令人满意,与国际上出版物的印刷水平相比尚有一段距离,只能算为中下水平。
不仅听到许多美编、摄影师等抱怨现在的画报、画册、期刊杂志的彩图印刷质量不好,不能还原原稿,色彩严重失真,有的色彩成了图案色块,有的明暗、层次颠倒,甚至一些印前制作工序把底稿上的人物、风景等色彩搞得严重偏色,凡此种种弊病,除了一部分原稿本身质量差外,大部分乃由扫描分色技术不当引致。
究其原因,一是印前制作工序采用低档次的平台扫描仪(约占20%左右)、扫描分色质量低劣;二是因操作人员缺乏理化概念和标准化还原扫描分色的操作方法,只依靠屏幕色彩作主观调整,使高档专业扫描仪和电分机高端联网的先进技术和强大功能没被充分发挥;三是操作人员缺乏审美水平和对原图的正确分析能力,不能根据各类原稿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参数设置和恰如其分的调整。
当然,也有极少数是客户不懂行而又瞎指挥造成的。
实践证明,彩图复制印刷,其扫描分色技术是质量好坏的关键,因为一方面是当前的计算机制版要把仿真式彩照、反转片等图象艺术的输入,首先都要经扫描转化为数字图象,才能在印前系统的数字化工艺流程中传递,在这个扫描、转化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技术需掌握好,一是如何应用扫描仪,从一开始扫描时就从原稿中获得最好的颜色层次信息;二是从扫描仪输入的图象文件通常是RGB格式,在输出分色片前,需将该文件转换成CMYK格式,即色空间的转换,这一步是分色处理的关键。
它要根据油墨、纸张等印刷适性,设定网点扩大值、灰平衡参数、黑版阶调,以及选择GCR还是UCR分色模式,只有正确设置好这些参数,才有可能输出高质量的分色片。
另一方面是扫描分色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既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原稿,从技术方面合理设置和调整灰度平衡、阶调反差、颜色校正和清晰度等参数,又要从审美方面处理色彩的基调、饱和度、空间距离、明暗、光影变化等关系。
印刷的定义与发展印刷的定义01印刷的起源02印刷的发展03按印版类型分类按承印物分类按印刷色彩分类按印刷方式分类印刷工艺的分类印刷行业现状及趋势现状趋势印前技术的概念与重要性印前技术的定义印前技术的重要性印前技术的历史与发展传统印前技术数字化印前技术智能化印前技术印前技术的核心任务图文信息处理01版面设计02制作印版03图文信息输入与处理扫描输入通过扫描仪将纸质文档或照片转换为数字图像,为后续处理提供基础。
OCR识别利用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扫描得到的图像中的文字转换为可编辑的文本格式。
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裁剪、旋转、缩放、去噪、增强等操作,以改善图像质量。
1 2 3色彩空间转换色彩校正色彩匹配色彩管理与校正图像分辨率与清晰度优化分辨率调整清晰度优化压缩与优化下载技术的概念与原理下载技术的定义下载技术的工作原理素材获取印前设计人员可通过下载技术从互联网或企业内部服务器获取所需的图像、文字等素材,为后续的排版、编辑等工序提供基础。
软件更新印前处理软件通常需要定期更新以修复漏洞、增加新功能。
通过下载技术,用户可以快速获取并安装软件更新。
远程协作在印前图文信息处理过程中,不同部门或人员之间需要进行远程协作。
下载技术可实现文件、数据的快速共享和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下载技术在印前领域的应用便捷性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下载所需资源,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高效性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和下载技术的优化,大文件、多文件的下载速度得到显著提高。
版权问题未经授权的下载行为可能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需要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和技术手段。
数据安全性在下载过程中,可能存在恶意软件、病毒等安全风险,需要加强数据安全防护措施。
网络稳定性坏,影响印前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印前图文信息处理流程图文输入图文处理拼大版输出案例一案例二经验一经验二经验三印前图文信息处理的重要性提高印刷品质量印前图文信息处理是确保印刷品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图像、文字、色彩等进行精确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印刷品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
彩报在印前图像阶调调整的方法1、在彩报图像处理时,必须降浅中调(50%部分的网点);2、在彩报处理时,应把需要层次的高光白色和浅色调调整在6—8%以上;3、在彩报图像处理时,应把暗调层次做减浅处理(85%—90 %);4、在彩报图像处理时,一般先“校正性锐化”后调图再“目标锐化”一定要做较大的锐化处理;①锐化作用量:一般彩报图片调整在100%—200%范围内;注意:增加强度图像颗粒度也会加强。
②锐化半径:彩报(新闻纸)图片,一般设定在2.0—3.0之间(结合原稿颗粒度和放大倍率而定)注意:一般来说采用输出网线的百分之一来确定半径宽度是适合的,例如350dpi的图像输出网线数为175/inch,此时使用1.75pix是合适的。
③阈值:参数范围(0—255)注意:对图像锐化时亮调部分受锐化的影响较为明显,经常会出现噪声或马赛克等意想不到的效果。
设置阈值参数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亮调层次的平滑。
一般国画和人物肤色要求亮调平滑,此时找到虚光蒙版(USM)锐化功能三项内容的恰当的设置。
一般在调整时,应以“校正性锐化”为主,“目标锐化”为辅;因为已校正过的重要色和阶调值常常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造成高光小网点变小,暗调网点变大,出现图像反差加大,还得重新检查调整高光,暗调网点值,如果先进行锐化,再作阶调和色彩的调整,则所有由于USM所起的色彩或阶调变化,最终都同其他变化一起被校正。
“目标锐化”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把阶调调整和色彩校正之后的图像进行适度锐化,对于保持印刷品的质量极为有利。
注意:对于新闻纸印刷的图片,锐化增强量应该大一些为佳,在屏幕上观察,锐化量显得过分一些,印出的图片才清晰,若在屏幕上看合适,那么印出来的图片就较模糊。
灰平衡:是衡量图像处理的质量和网点与墨量变化的尺度,是检验原稿和印刷品偏色的标准。
控制灰平衡的关键区:需要层次的高光白色,新闻纸为:C7%、M5%、Y5%;铜版纸为C5%、M3%、Y3%,若设定C5% 、M5%、Y5%;C6%、M6%、Y6%几种等量参考值,也是可以的,只不过白色稍偏暖。
《数字印前技术》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思政元素)一、课程概要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数字图文信息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数字图文信息技术专业群专科生专业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针对印刷包装行业企业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等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开设的。
本课程是在学习图文传播基础、平面设计应用软件、颜色技术基础等课程后,进一步学习数字印刷与增效、色彩管理技术、计算机直接制版等课程的基础。
课程系统介绍数字印前系统的组成;印前图像处理基础;分色原理与再现(分色原理、灰平衡、UCR、GCR);网点与数字加网技术;图像层次再现规律与调节;图像的颜色校正;图像清晰度强调;图文输入设备与工艺;图文存储和文件格式;图文处理;专业印前图像处理技术(叠印和套印、陷印、专色、双色调、丰富黑等);图文输出设备与工艺等。
并通过一系列实训项目,引导学生理解分色和加网的核心理论,掌握图文输入、处理和输出技能,以理论讲解结合实训项目练习的方式开展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也起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课程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本课程完成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学院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思政)目标1.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4.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科技强国的工匠精神;5.培养学生标准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服务质量职业意识;6.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踏实耐心、团队协作、表达沟通的职业素质。
(二)知识目标1.分色原理与再现(分色原理、灰平衡、UCR、GCR);2.网点与数字加网技术;3.图像层次再现规律与调节;4.图像的颜色校正;5.图像清晰度强调;6.图文输入设备与工艺;7.图文处理工艺;8.图文输出设备与工艺。
印刷业印前设计操作规程手册一、简介印刷业印前设计操作规程手册是为了规范和标准化印前设计流程,提高印刷品质量和效率而编制的指导性文件。
本手册适用于印刷业印前设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旨在提供明确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二、术语定义1. 印前设计:指在印刷之前进行的设计工作,包括平面设计、图像处理、色彩管理等。
2. 印品:指已经完成印刷且具备一定规模的成品,如书籍、包装盒等。
3. 分辨率:指图像或文字在打印或印刷过程中能够展现的细节层次,常用单位为dpi(每英寸点数)。
4. CMYK:指印刷四色模式,包括青、品红、黄和黑,分别对应印刷过程中的四个颜色油墨。
5. 图形文件格式:指储存和传输图像数据的文件格式,如JPEG、PNG、TIFF等。
6. 字体嵌入:指将用到的字体文件嵌入到文档中,确保打开时可以正确显示。
三、操作流程1. 协商需求:在接受印刷任务之前,与客户进行需求协商,明确印品类型、规格、数量和交货时间等要求。
2. 图像处理:(1) 打开图像文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打开并确认图像文件的分辨率和色彩模式。
(2) 色彩管理:根据印刷要求,将图像的色彩模式转换为CMYK,并进行色彩校正和调整。
(3) 图像优化:对图像进行去噪、锐化、调整对比度等优化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
(4) 裁剪和调整尺寸:根据印品的尺寸要求,裁剪和调整图像的大小。
(5) 图像保存:将处理后的图像保存为高质量的CMYK格式文件,准备用于印刷。
3. 文字处理:对印刷文件中的文字进行校对和检查,确保内容正确无误。
(2) 字体嵌入:如果使用了特殊字体,需要将字体文件嵌入到文档中,以免在其他设备上无法正确显示。
(3) 字间距和行距调整:根据印品要求,调整文字的字间距和行距,确保排版整齐美观。
(4) 文本格式化:对文本进行格式化处理,包括加粗、斜体、下划线等,以达到设计要求。
4. 页面设计:(1) 页面尺寸设置:根据印品类型和规格要求,设置页面的尺寸和边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