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6
哲学语言学哲学语言学是哲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点,探讨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和现实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步骤阐述哲学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
一、语言的基础概念1.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于传达思想和其他信息。
它可以表达真实或虚构的观念,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和种类。
2. 观念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观念是语言的根本,语言通过词汇、语法等方式来表达观念。
但同时语言也会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3. 语言的交际作用语言是人类之间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用于交流思想和观念。
语言和交际是相互关联的,交际方式和目的对语言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哲学语言学的理论1. 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哲学语言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其中,一些学派认为语言是现实的反映或象征,而其他的则认为语言是现实的构造或创造。
2. 语言的真实性和表达哲学语言学的另一个问题是语言的真实性和表达。
一些哲学家认为语言必须符合现实,而另一些则认为语言只需要表达特定的意义即可。
3. 语言的语法和意义哲学语言学也关注语言的语法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一些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法规则确定的,而其他的则认为语法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意义而存在的。
三、哲学语言学的应用1. 词语和概念的分析哲学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研究词语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分析一些专业术语的定义和用法。
2. 讨论语言的隐喻和比喻哲学语言学的方法可以用于讨论语言的隐喻和比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的象征、隐喻和比喻。
3. 研究语言的社会和文化属性哲学语言学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社会和文化属性,例如,历史语言变迁、方言和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差异等。
总之,哲学语言学是一门关注语言和现实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语言及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浅谈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哲学与语言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学科领域。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意义和情感的主要工具,是哲学思考的基础。
本文将从哲学与语言学的两个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哲学视角1.语言的本性和本体论问题语言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是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语言的本体论问题中,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语言的本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和语言的符号特征。
如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系统,它的作用是对客观存在进行描述和表示。
而后来的语言哲学家则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主观感知和思想的工具,它的意义和价值是建立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上。
2.语言的意义和真理问题语言的意义和真理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哲学家们一直在思考语言的意义究竟来源于何处,语言的真理与谎言又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语言的真理性是通过语言描述世界的符号对应于世界本身的现象来实现的。
而后来的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并没有固定的概念和真理,真理是被不同社会和文化建构的。
3.语言的文化和社会问题语言的文化和社会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对语义建构和解读的影响,以及语言与社会、政治、历史、道德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例如,班雅明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它以这种方式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语言学视角1.语言与哲学的关系语言学是哲学的一支分支,它通过对语言系统和使用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哲学家们研究语言的符号特性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学家一直在探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语言如何影响人类的思维模式、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如何反映人类的认知体系、语言的语义如何揭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2.语言的多样性问题语言的多样性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语言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语言使用。
例如,语言领域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哲学中的语义学理论解读前言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它涉及语言的构成、解释、推理等方面。
语义学在哲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深化对真理、意义和解释的认识。
本文将对哲学中的语义学理论进行解读,探讨其思想与应用。
一、逻辑语义学逻辑语义学是研究语句真值和推理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语句的真假情况,探讨与逻辑相容的语句结构、关系和推导规则。
逻辑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真值、逻辑常量、逻辑运算符等。
其中,真值是逻辑语义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可以用来衡量语句的真实性。
逻辑语义学的发展与哲学思考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逻辑语义学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哲学论证的有效性。
逻辑语义学在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判断论证的有效性。
只有通过正确理解和运用逻辑语义学的方法,才能进行准确的推理和论证。
二、形式语义学形式语义学是研究语言形式与语义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研究语言表达与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形式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符号、表达式、解释和模型等。
其中,符号是形式语义学的基本要素,它用来表示语言中的基本单位。
形式语义学的研究对于哲学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运作规律,借助形式语义学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解决哲学中的众多问题。
形式语义学在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语言分析。
通过形式语义学的分析方法,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含义。
三、哲学语义学哲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与哲学问题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语言的哲学特性和哲学思考的语义基础。
哲学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意义、解释、意图、主观语义等。
其中,意义是哲学语义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语言的象征性和指示性。
哲学语义学的研究对于哲学思考具有重要启示。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哲学意义和作用,认识人类思维与语言的紧密关系。
哲学语义学在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对语言的解释和理解。
通过哲学语义学的分析方法,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哲学文本。
分析哲学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影响20世纪,西方哲学开始了“语言的转向”。
“语言的转向”在20世纪初由分析哲学的研究为肇端。
分析哲学对语言意义和语言结构研究的许多理论已成为语言学中语义学、语用学和句法学的重要内容或哲学基础。
正因为分析哲学对语言学的巨大影响,现代语言学才能在20世纪迅猛发展。
(2)维特根斯坦的用法论维特根斯坦为“词义”下的定义是:“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他的用法论意义理论否认词义是某种意义实体,认为意义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词义的实质是它的运用规则。
仅仅从词本身不能了解词的意义,只有在使用中,在词被使用的语境中,才能了解词的意义。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明确提出了“意义在于使用”的口号。
这为语用学意义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都认为句子是意义的最小单位,一个单独的句子可以表达一种意思,没有更小的单位可以表达意思。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则认为句子在孤立的情况下没有意义。
句子有意义是在它们使用的语境中,在他们与其他句子的关系中,在语言游戏中。
语言总是在某个语境里发挥功能,因而,如同存在着诸多语境那样,语言有许多效用。
他认为所有语言背后的构架是一个逻辑的构架。
而且,语言并不是仅仅包含一个单一的模式,它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是可变的。
“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那么,分析就不应该在于对语言或它的意义进行定义,而在于仔细描述它的用法[9](P645)。
维特根斯坦开创的语用学的意义理论在奥斯丁、塞尔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中得到更为细致的发展。
(3)言语行为理论斯特劳森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区分语句(sentence/expression)、语句的使用(a use of a sentence/ an expression)和语句的说出(an utterance of a sentence/ an expression)等概念[10](P79)。
奥斯丁(由他弟子整理出版)发表了《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他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言内行为(locutionary)、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哲学的语义研究和语⾔学的语义研究 ⼈类最早关注语⾔问题的是哲学家。
甚⾄可以说,哲学的发展⾃古⾄今都离不开对语⾔、特别是对语⾔意义的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相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底洛荒》中关于“按本质”和“按规定” 的争论的词的来源间题,与语义有关.亚⾥上乡德在《范畴篇》、《诗学》等著作中也论及不少语义问题。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近、现代西⽅各个哲学流派,⽆不密切关注语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们对语义问题的探索热情,在⼗九世纪末、⼆⼗世纪初⽣前⾼涨起来,从⽽使语义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
特别是哲学研究中“语⾔学的转向”的产⽣,对语义研究的发展有⼗分深远的影响。
这⼀转向.“在哲学中把语⾔问题提到⽬要地位,甚⾄把全部哲学问题归结为语⾔问题”.认为“语⾔是哲学的唯⼀研究对象,逻辑分析或概念分析这两种语⾔分析⽅法是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法,哲学的任务就在于解释科学语⾔或⽇常语⾔的意义”。
由此引起⼤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科学家.乃⾄不少⾃然科学家对语⾔意义产⽣了浓厚的兴趣,从⽽使由哲学⾓度对语义的研究发展到了⼀个新的阶段,相继出现了哲学语义学、逻辑语义学等学科。
然⽽,也就是在⼗九世纪末,作为语⾔学的⼀个分⽀的语义学也逐渐形成了。
随后,具有明显的语⾔学⽬的的语义研究获得了相当迅速的发展。
由此,在语义研究⽅⾯出现了哲学⽅向和语⾔学⽅向的明显分野。
当然,同样以语⾔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的语义研究和语⾔学的语义研究并⾮截然对⽴的、分离的,实际上是密切相关、并存在着许多交叉之处的。
哲学的语义研究对语⾔学的语义研究曾经产⽣过、并且⾄今仍产⽣荐深刻的影响,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这只要看⼀下现代语⾔学的语义研究中的不少基本范畴、术语和分析⽅法,都借鉴了哲学家、逻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常清楚了。
然⽽,作为语⾔学的—个分⽀学科的语⾔学的语义学英语故事短⽂,与⼏种哲学⽅向的语义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以弗雷格、罗索为代表的逻辑语义学,从逻辑⾓度着眼,以现代逻辑⽅法(主要是形式化⽅法)为⼿段,着重研究语⾔表达式与世界之间的真实条件关系。
浅析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经验现实主义认知模式语言教学论文摘要: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哲学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语言学也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本文综合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旨在进一步强调哲学对认知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性及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
0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成熟的标志是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在德国杜伊斯堡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上都与主流语言学有很大差别。
传统的客观主义哲学观与人类对范畴的认识不相符合,也无法建立起一个有效地解释人类认知和语言的意义的理论,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要提出自己的新的哲学观点——经验现实主义。
1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客观主义认为,人的语言和思维中所运用的符号对应于外部世界的实体和范畴,符号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事物之间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获取意义。
这样形成的符号体系是外部世界的再现(representation),是客观现实的映射。
客观主义这还将人的心理活动中包含想象色彩的成分全部剔除在外,比如隐喻、借代、主观意象(mental imagery)等都不应该进入人的概念领域(realm of concepts)。
总之,客观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虽然来自对物质世界的感知,但理性不受人自身的生物功能和外部世界特性的制约,人的思维和推理是大脑中概念和理念(ideas)之间的关系运算,是绝对抽象的,无形体的(disembodied)。
他们错误地将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截然分开,认为理性、思维、观念、理解是自主的,不受人的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制约,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超验的,不依赖认识主体的身体经验及其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对“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ies)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范畴、意义、思维和推理与以前不同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m)的观点。
语言学中的哲学思考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研究,而哲学则关注的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说人类的存在、真理、道德等。
但实际上,语言学与哲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许多语言学问题中,哲学思考都能够提供有力的指导,因此,这篇文章将探讨语言学中的哲学思考。
一、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它让我们能够有效地表达和理解彼此的想法和观点。
但是,对于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存在一些模糊和混淆。
关于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哲学家休谟提出了“经验主义”观点,即我们所知道的所有事物都来自我们的感官经验。
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只是一种表达我们感官印象的方式,而与世界本身的性质并没有直接关联。
但是,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我们只相信自己的感官经验,那么我们可能会忽略一些场景中隐藏的东西,甚至可能把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误认为存在。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赖感官经验来认识世界,还需要通过语言和其他人的交流来获取更多信息。
二、语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语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语言学中的常见问题。
语言学家常常会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语言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应用情况。
哲学思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洞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以及它代表的意义。
例如,哲学家弗雷格认为,语言可以传达已知的内容,但也可以引领人们去发现未知的东西。
这是因为语言并不只是表达信息的工具,它同时也是一个探寻世界的方式。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可以分享和理解别人的思想。
三、语言、思想和文化语言、思想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语言学中重要的问题。
不同语言对于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样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异同。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的思维过程是受到语言使用的影响的。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意思是说不同的语言使用方式可以被视为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实际上就是不同游戏之间的沟通。
通过运用哲学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思想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文化。
哲学论文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论文:哲学与语言摘要: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语言的思辨。
在经历本体论、认识论之后,20世纪的哲学出现了语言转向。
语言成了哲学的“本体”。
在哲学出现语言转向后,各学科也出现哲学转向。
20世纪语言学理论的繁荣是语言学哲学转向的结果。
关键词:哲学;语言;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学的哲学转向关于语言与哲学的关系的思辨源远流长。
一方面,抽象思维只有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只有当语言有了相当的发展之后,基于抽象思维的哲学才会出现。
语言是哲学研究不可脱离之工具,同时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材料;另一方面,哲学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沃壤。
语言学的产生是哲学研究深入的结果。
哲学理论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对语言学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对重要观念的概念考察”,语言同历史、科学、艺术等一样都是哲学考察的观念。
但是,语言和概念的关系常常密切到我们经常无法将二者区分开来。
因此,哲学对于语言的概念考察就“不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哲学本身了,或者说是‘第一哲学’”。
[2] 公元前800年开始,世界上的几个古老文明几乎同时进入了“哲学的超越”阶段,并开始了从哲学角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但是,中西哲学对语言问题的切入点从一开始就大相径庭,我们可以通过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来对比一下中西哲学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思辨。
1.老子对语言问题的思考王岳川把老子视为“中国哲学史上是最早表明其语言观与本体观之间的关系的一位思想家。
《道德经》开篇就阐明:“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强调人类语言是有限的,“语言的悖论在于,语言不能穷尽事物的本体,但人却命定般的只能借助语言去‘道’出本体”。
[9]老子又在第二十五章说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表明自己所使用的“道”也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名”而已。
这个“道”之所以不可言,是因为没有一个“常名”与之匹配,所以老子突破日常语言规范的“信言”和“正言”,在《道德经》中通过“不言”、“贵言”、和“希言”来指代,形成一种“正言若反”的语言空间。
认知语言学及经验主义语言观探讨摘要:语言学与哲学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与作用,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哲学作为认知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论,同样也是语言学观念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认知语言学在经验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形成了经验主义的语言观,通过对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研究语言,从而对传统的语言观及语言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探讨,有了新的观点和视域。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为出发点,论述经验主义语言观视角下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结构、形式和意义的认知以及研究方法,探讨这一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语言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经验现实主义语言观;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语言研究学派和思潮。
认知语言学所提出的全新的认知、心理和语言观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以众多相关学科的互为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
认知语言学通过对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有关语言和认知关系研究的反思,整合了语言学内部语言类型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遵循非客观主义的哲学观和经验现实主义的语言观,以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世界为基础,并将其概念化作为方法论对语言进行研究,描述和诠释人类语言的构造,以认知功能的基础,对传统的语言观及语言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思考,提出了全新的观念和见解,为揭示语言与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拓展了新的路径。
这是语言学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语言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的高度。
“认知语言学是根据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
”[1]F36其基本主张是,自然语言是概念化现实的符号表达。
它的外在形式通常受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的影响,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而语义结构与人们在跟客观现实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相对应,概念结构与人们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乃至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2]320。
试论索绪尔的语言学观所体现的哲学思路"论文关键词: 语言与哲学索绪尔语言学哲学思路⒈ 语言与哲学语言是一个纷繁多彩的世界,因为语言,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历史,文化和文化,甚至了解各个地域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因为语言,我们得以继承这些美好的传统和文化并继续发展我们的人类文明;因为语言,现代的我们还整日沉浸在语言带给人类的美妙当中。
关于语言的奇妙,语言的起源问题,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发展或者灭亡,语言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等等,除了我们的感性认识之外,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对象,并有着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就是研究客观世界上的一切普遍规律的科学。
哲学思维和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密不可分,二者的联系历史悠久,和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哲学思维不能脱离语言,以为思维的对象和思维的过程本身,都必须依靠语言才能转变他人思想所能把握的东西(高名凯 2010:8)。
如陈嘉映所说,人类对于自身所处的世界的好奇使他们从来没有停止对语言的研究活动,柏拉图曾评论,语言这个题目也许是所有题目中最重大的一个。
他又说,“语言又与历史、艺术等不同,语言和概念的关系更为密切,乃至我们经常无法区分概念和语词,于是一切概念考察都是语词考察,语言哲学就不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哲学本身了,或者说是‘第一哲学’”(陈嘉映 2003:4)。
从这些分析我们得知,语言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尽管陈嘉映的论述最终回归到不宜将哲学等同于语言哲学,因为语言学家和哲学家都进行观察,概括,推论,但二者目标不同,语言学家旨在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部机制,直到掌握这一机制,而哲学家是从理解语言的机制出发走向理解世界,希望有一种更深层的理解方式。
从古希腊众多哲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的语言思考,到中世纪热衷于宗教领域语言的探讨,集中在《圣经》的诠释,一直到近代哲学,语言学和语言思辨的发展受到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在20世纪初哲学的语言转向后,由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后,现代语言学开始形成,而对现代语言学起奠基作用的就是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
浅谈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作者:————————————————————————————————日期:
2
浅谈语言学与哲学的联系
摘要: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学,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指研究语言所采取的语言观,即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二指语言研究也应该采用哲学思辨形式,富有逻辑性和可验证性。
本文重在强调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
当代语言学各流派大多可归入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派别。
这两大派别最外在的差别体现在研究重心、分析方法和表述方式方面。
究其根本,二者的分歧多出自对语言的本质看法上的不同,或者说是语言观上的差异,即到底是把语言看作一种天赋的、自主的形式装置,还是基于人类一般认知能力,负载交际功能的符号系统。
关键词:哲学;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任何语言观都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上。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客观主义认知观,本质在于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是超验的,不依赖于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以及与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仅仅是以映射的方式被动地反映现实。
这种认知观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符号与其意义分割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看作抽象符号的算法操作。
客观主义认知观的背后的形而上学也是客观主义的。
普特南将它称作“形而上学现实主义”,他认为:世界是由这样的实体构成的,他们有着固定的特性,特性间存在着在任何时刻都一成不变的关系。
这样的体系与心智无关,即独立于人类的理解之外。
这种状况显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客观主义范式本身就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主流的西方哲学、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近几百年,尤其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和精细化。
功能主义,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客观主义范式忽略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人类概念范畴的形成受制于人类感知能力。
语言与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
人类所以能够创造和使用语言,是与其感知、记忆、判断等基本能力分不开的。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认知能力。
而认知对象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经验世界。
语言具有丰富的属性,包括物质的、心理的、社会文化交际的等等属性。
形式主义重点在对语言的形式结构和特征的刻划上,在取材上注重内省的、理想化的语料,并用概括性极强的抽象的形式化规则表述出来;功能主义则主要着眼于语言构造中的功能因素,注重自然、实际的语料,重视语义、语用、话语的分析,并将形式上的规律诉诸于非形式化的合乎直觉的外在解释。
从理论上说, 语言学与哲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 彼此之间相距甚远。
但是由于语言是思想的工具, 哲学必须借助于语言来思考问题, 因此,两者关系又是如此之近。
20世纪初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及其对人文科学的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索绪尔指出,“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 不管是未开化的人的还是开化民族的, 是上古时代、古典时代的还是衰微时代的。
对每个时期, 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和优美的语言,而且要注意一切的表达形式。
不仅如此,言语活动往往不是人们所能观察得到的, 因此, 语言学家就应该注意书面文献, 因为只有书面文献才能使他认识过去的语言或远方的语言。
语言学的任务是:(a)对一切能够得到的语言进行描写并整理它们的历史, 那就是, 整理各语系的历史, 尽可能重建每个语系的母语;(b)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 整理出能够概括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c)确定自己的界限和定义。
不仅如此, 他还提出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
由此, 索绪尔形成了自己系统的语言学理论。
人们可以质疑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研究对象与方法,提出异质的语言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但是不可质疑的是语言学学科确立。
一门新学科形成的标志, 就是理论家们提出了独立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当然, 提出了独特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还不标志着这门学科已经成熟, 衡量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准就是这门学科是否形成了系统的范畴。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语言学科的发展与成熟需要两个重要
的条件:一是语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人们已经有可能总结出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语言比较的研究已有可能。
语言学研究要总结的是所有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而对一种语言系统的研究是很难达到这一目的。
尽管每种语言系统千差万别而且世界上的语言系统林林总总, 但是它们之间仍是有共同规律可寻的。
语言学研究就是要总结出这些共同规律,并以此进一步促成不同语言系统的存在与发展。
语言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决定因素,即认知能力和经验世界(认知对象),语言系统就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西方哲学研究中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的争论,这种对立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语言研究中,也反映在语言研究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上: 一种是通过可观察到的语言用法从外部对语言进行研究; 另一种是把语言看作人的天赋才能的一部分,看作人类理性的表现,从人类心智内部研究语言。
当前流行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来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既具有经验主义的成分,又具有理性主义的成分。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 它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都是以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片断为研究对象并力图把握其中的规律, 而哲学则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中的一般规律。
当然, 哲学又不同于神学,神学把握世界总是以直觉或某种信仰为基础, 而哲学则坚持彻底怀疑论的态度, 在肯定世界存在的前提下, 用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求世界的规律。
哲学相信具体科学但又超越具体科学,它不满足于具体科学对世界部分问题的思考, 但又相信并依赖于具体科学,一旦具体科学发现证伪了某种哲学理论, 哲学又会在事实与理性推理的基础之上重新寻求世界的规律。
语言学以其独特的内含深深地影响着哲学的研究。
首先, 语言以其作为哲学思维无法逾越的工具影响着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说的代表人老子早就有言“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道常无名” , “道之出言,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可既”。
其次, 语言以其特有的结构影响着哲学家的思维。
哲学是不断“反思”的学问, 可哲学家的反思却离不开语言。
哲学家必须要用语言来思考与言说, 而在用语言的过程中他就不得不服从语言的规则。
也就是说, 语言的规则内在地制约着哲学家的思想, 它既可以成全哲学家也可以限制哲学家的思维。
当然, 哲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更是不能低估。
一方面, 哲学研究拓宽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加大了语言学研究的力度另一方面, 哲学研究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批判性的前提与基础。
一种语言学理论研究由于过分沉溺于
自身研究的范围,因而可能对自身存在的理论局限缺乏深刻的认识, 哲学的加人能使语言学家清楚地认识到理论研究前提的局限性。
乔姆斯基曾说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 物理学或生物学科学及其他学科的成功都建立在某种程序上的, 这种程序类似正常儿童发现语言结构的程序。
这个程序应该在最初的限制基础上, 在可能存在的理论分类的制约基础上得以完成。
如果最初人们就不知道只有某种材料可以通向理论, 那么任何归纳法都无从谈起, 材料可以把你引向任何方向。
科学自行汇合和进步的事实说明起初的限制和这些结构都是存在的。
另外, 语言学的哲学研究还能使语言学家清晰地看到语言学研究的现实价值。
语言来源于生活, 最终要返回生活, 为生活服务。
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语言与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是语言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因为人是通过语言与他人、社会和世界打交道, 语言在人们的交流中起到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作用, 它还可以完成一个命令、提出一个话语、形成一种霸权等等。
也就是说, 在语言与人、社会的关系上, 语言不但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功能, 还有着本体论的功能, 它促成或制约着某种人际关系的形成或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