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H5_H7亚型禽流感流行现状及防控建议_贾伟新
- 格式:pdf
- 大小:575.97 KB
- 文档页数:4
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情况汇报1. 绪论H7N9禽流感是一种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禽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H7N9禽流感,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防控工作。
本文将对H7N9禽流感的防控工作情况进行汇报。
2. 疫情分析截至目前,我国已经连续四年发生H7N9禽流感疫情。
疫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且呈现出局部爆发的特点。
根据疫情监测数据显示,禽类是H7N9禽流感的主要宿主,人与禽类之间存在明显的传播途径。
近年来,我国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禽类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有效降低了疫情的爆发风险。
3. 防控措施3.1 加强疫情监测针对H7N9禽流感的疫情监测,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网络。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加强了对禽类养殖场和活禽市场的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开展了野生鸟类的监测,加强对野生鸟类迁徙路径的跟踪,提前预警疫情风险。
3.2 做好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为了提高禽类的免疫力,我国积极开展了H7N9禽流感疫苗的研发工作。
目前已经研制出多种疫苗,并开始进行大规模接种。
各级农牧部门加强了对禽类疫苗接种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接种工作的覆盖率和有效性。
3.3 加强禽类养殖管理为了减少H7N9禽流感的传播风险,我国加强了禽类养殖的环境卫生管理。
禽类养殖场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消毒和清洗,保持场内的卫生。
农民也需要加强养殖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对疫情的防范意识。
3.4 加强宣传教育为了提高公众对H7N9禽流感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我国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
各级卫生部门组织开展了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疫情的知识和预防的方法。
媒体也积极参与其中,加强对禽流感的报道,提高公众的警惕性。
4. 防控成效与展望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H7N9禽流感的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禽流感疫情的爆发风险有所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禽类生产造成的影响也有所减轻。
然而,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性仍存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2023年,禽流感疫情仍然是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尽管各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但禽流感病毒仍在不断变异,不时地出现疫情爆发,给人类健康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本文将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H7N9禽流感的疫情发展趋势禽流感疫情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多次爆发,且情况日趋严重。
据统计,自2013年第一例H7N9禽流感病例发现以来,已经有超过2000名确诊病例和800多人死亡。
尽管随着全球防控意识的增强和技术手段的进步,禽流感疫情的总体趋势有所好转,但病毒的变异仍然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未来几年中,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可能导致H7N9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和传播路径的改变,从而增加疫情的爆发风险。
其次,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迁移的加剧情况也可能导致疫情的扩散和流行,进而影响世界卫生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应对策略为了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威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必须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1.加强监测和预警机制:各国政府应加强监测和预警机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疫情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禽流感病例,遏制病毒传播。
2.加强国际合作:禽流感疫情具有十分明显的跨境传播风险,国际间应加强卫生部门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疫情所在国家的应对能力,防止病毒跨境传播。
3.强化疫苗研发和应用:疫苗是禽流感疫情防控的关键措施,全球卫生组织应加强对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为公众提供高效疫苗,并切实推进疫苗的普及和应用。
4.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公众卫生意识的提高是禽流感疫情防控的重要前提,政府和社区应加强对公众的卫生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5.加强兽医卫生管理:禽流感疫情的传播往往与家禽和野生动物的控制管理有关,政府和兽医部门应加强对养殖和动物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和宣传,确保家禽和野生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2023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方案H7N9禽流感是一种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最早于2013年在中国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病毒不断发展变异,成为公众健康的一项重要挑战。
在2023年,我们可以制定一套综合的禽流感防控方案来应对这一威胁。
一、提高监测和报告能力1. 建立和加强禽流感监测网络,包括活禽市场、家禽养殖场、家庭农场等重点监测对象。
2. 提高动物疫情监测人员的培训水平,加强监测技术和能力。
3. 加强疫情报告体系,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上报和共享。
4. 强化病毒分离和病毒源头溯源工作,以便及早发现变异株。
二、加强禽群管理和防控措施1. 提高家禽养殖管理水平,加强禽舍环境卫生、防疫设施和消毒措施。
2. 加强家禽养殖场和屠宰场的日常监管和检查,对发现禽流感病例的场所立即采取隔离和扑杀措施。
3. 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降低疫情发生的概率。
4. 推广预防疫苗,帮助禽类建立免疫屏障。
5. 强化禽类进出口的检疫措施,严格防止病毒扩散。
三、加强监管和协同合作1. 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责,确保禽流感防控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
2. 建立公众教育和宣传机制,提高公众对禽流感的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
3.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分享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同时加强边境的疫情防控措施。
四、加强医疗救治和医疗资源调配1. 提高医疗机构对禽流感的诊断水平,加强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2. 加强卫生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确保医疗资源的及时调配和分配。
3. 提高医护人员对禽流感的防护意识和培训水平,确保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和安全。
五、加强科研和应急响应1. 继续加强禽流感病毒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病毒防控技术和疫苗的研发。
2. 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调动人力和物资,应对突发的禽流感疫情。
3. 强化社区的防护和监测措施,加强对疫情爆发点的封控和隔离措施。
六、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1. 加强对公众的禽流感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行动能力。
防控H7N9禽流感情况汇报防控H7N9禽流感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卫生部门的最新数据统计,H7N9禽流感疫情近期呈现增长态势,为了及时控制疫情蔓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病例分布情况: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六个省份报告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累计发现感染病例628例。
其中,浙江省502例,江苏省61例,福建省19例,广东省14例,上海市26例,安徽省6例。
同时,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还发现了病毒在家禽养殖场传播的迹象,共有73家养殖场疑似被感染。
二、病例分析:根据前期的疫情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病例都与禽类密切接触有关。
其中,一些病例爆发在集中养殖的禽类养殖场,另外一些则是由于家庭养殖或者市场购买的禽类直接接触导致感染。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H7N9禽流感在人际之间传播的现象。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病例无明显的禽类接触史,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对人际传播的研究力度。
三、防控措施:1.加强疫情监测:各地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加强对人员、家禽及养殖场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严格消毒规范:对禽类养殖场及市场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确保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禽流感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防护意识。
4.加强家禽交易管理:对禽类市场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建立购买者和销售者的档案,确保禽类来源的可追溯性。
5.疫苗研发和预防接种:加强疫苗研发力度,积极推动禽类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同时,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减少感染的风险。
四、应对措施:1.加强疫情信息共享: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间要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做好信息共享,实现疫情的快速响应和资源的合理调配。
2.突发研究项目支持:鼓励科研院所和医学机构开展相关研究,提高对病毒传播机制和治疗手段的认识,为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3.加大物资保障力度: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的合作,确保紧急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做好疫情防控物资的储备和调配工作。
最新当前禽流感疫情防控存在问题和下步
工作建议
疫情概况
近期,禽流感疫情在我国多地出现,且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
致死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0余个城市、省份发生了禽流感疫情,影响面广泛且形势严峻。
存在问题
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虽然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
在一些问题:
- 防控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在禽流感疫情当前形势下,政府和
专业部门应采取更多更有力的措施和政策来加强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 疫情监测不及时:有的地方更新和发布监测数据存在滞后性,不能快速反映禽流感疫情的变化情况。
- 禽类养殖环境监管不力:养殖场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禽类饲
养环境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加之禽类繁殖能力强、易在批量转移的
情况下扩散病毒。
- 公众认识不足:部分群众疫情防护意识淡漠,对疫情防控措施没有充分理解或没有配合的意识。
下步工作建议
- 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加强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如:建立全国应急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和协作机制等。
- 加大疫情监测力度,时刻掌握疫情数据,加强信息公开,做到信息透明化,增强公众信心。
- 加强禽类养殖场环境监管,严格防护和检测机制,及时了解疫情,加强管控和执法。
- 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疫情防护意识,提高民众自我保护能力。
目前,禽流感疫情在我国仍处于高发的状态,全社会要高度关注,共同努力,加强综合防控措施,务必遏制疫情扩散,促进禽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禽流感等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概述:禽流感等病毒病的危害禽流感等病毒病是养禽业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病毒性疾病,造成家禽高死淘率、产蛋下降、混合感染,经济损失巨大;家禽对流感等病毒病的感染日龄越来越提前,有的甚至提前到10日龄,商品肉鸡中后期发病而提前出栏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今年冬天在临床中发现禽流感与新城疫混合感染的现象也普遍发生,给养禽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禽流感发病现状:1、目前,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已经较为普遍,冬春季节发生频繁且危害严重,10月至来年5月份是高发期,但区域间流行严重程度有差异。
饲养密度大、养禽集中地区容易形成地方性流行。
商品肉鸡在18-25天是最危险时期,发病后期,鸡群有大肠杆菌继发,生产性能造成很大损失;处于高峰期产蛋鸡也容易感染。
在应用疫苗免疫压力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变异是持续存在的。
尤其2007以后,变异较以前更为明显。
2、国内毒株差异性分析:2007年后H9N2新毒株与旧毒株或疫苗株相比,在HI交叉试验中有1~2log2滴度的差异。
因为母源抗体与野毒株同源性差异可能造成商品代鸡雏较早日龄保护力不够,引发早期感染。
3、致病表现:(1)值得注意的致病现象:出壳至10天内雏鸡发生H9N2亚型禽流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肾脏的淤血、潮红、水肿,出现血管通透性增大的病理变化,造成雏鸡部分死亡。
(2)雏、幼鸡、育成鸡感染时,造成一过性呼吸道症状,有支气管栓塞形成,继发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使用多种药物控制效果不佳。
(3)产蛋鸡感染时,可造成产蛋下降5-20%,少发生死淘,有轻微的呼吸道病。
剖检主要见呼吸道有黏液分泌和支气管、喉头充血,卵泡充血、淤血。
输卵管和子宫内有粘性分泌物。
新城疫发病现状今年冬天新城疫的发生仍呈现大范围散发和地方性流行。
主要发生于15—30日龄商品肉雏鸡和产蛋开始至产蛋高峰期的种鸡和蛋鸡。
ND强毒株感染是导致ND发生和流行的主因。
致病性情况:雏鸡发病时会形成程度不等死亡,部分鸡有神经症状,剖检有典型的胃肠道出血现象。
简述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特点及其监测与防控
柴素洁
【期刊名称】《浙江畜牧兽医》
【年(卷),期】2024(49)3
【摘要】1 禽流感简介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A型(或甲型)流感病毒(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动物传染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A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和若干动物物种,包括猪、马、狗、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根据其主要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将其分为18个HA和11个NA亚型。
野生水禽类体内流通着16种HA和
9种NA亚型,被认为是甲型流感病毒的自然库。
【总页数】2页(P47-47)
【作者】柴素洁
【作者单位】江山市养殖业发展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
【相关文献】
1.我国H5、H7亚型禽流感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
2.H7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家禽和人感染回顾及H7N9亚型流感防控建议
3.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流行特点及其防控
4.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
5.当前我国H5、H7亚型禽流感流行现状及防控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H5N1禽流感疫情预防策略202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H5N1禽流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引起了一场空前的公共卫生危机。
作为幼儿相关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广大幼儿和家长提供有效的预防策略,确保孩子们的健康安全。
一、疫情概况H5N1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鸟类和家禽中。
该病毒对幼儿的威胁较大,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24年全球共有超过100个国家报告了H5N1禽流感疫情,感染人数超过10万人,死亡人数达数千例。
二、疫情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与感染禽类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直接接触,导致病毒传播。
2.间接接触: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羽毛、粪便、水源等,传播病毒。
3.空气传播: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传播,尤其是近距离接触感染者。
三、预防策略1.提高警惕:密切关注疫情动态,了解疫情发展情况和预防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如家长群、幼儿园公告等,向家长和幼儿普及H5N1禽流感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防控措施。
3.做好个人防护:(1)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消毒液。
(2)戴口罩:在禽流感疫情高发期,前往公共场所或接触禽类时,佩戴口罩。
(3)避免接触禽类:尽量避免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尤其是病死禽。
(4)健康饮食:食用禽类时要确保彻底煮熟,避免生食或半熟食。
4.加强环境卫生管理:(1)定期消毒:对幼儿园环境、玩具、家具等进行定期消毒。
(2)保持通风:确保幼儿园室内外环境通风良好。
(3)垃圾处理:分类收集垃圾,确保禽类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处理。
5.健康监测:(1)密切关注幼儿健康状况:发现幼儿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要及时就医。
(2)定期体检:鼓励家长定期带幼儿进行体检,确保身体健康。
(3)疫情报告: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020年第6期 吉林畜牧兽医·禽业专栏·QinYe ZhuanLanH5和H7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白 翠1,王 晋1,王 楠1,李海燕2,郑 聪3,刁鹏翔41.吉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2.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畜牧兽医总站,吉林通化 134000;3.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畜牧兽医站,吉林吉林市 132000;4.吉林市昌邑区两家子乡畜牧兽医站,吉林吉林市 132000摘 要: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又称鸡瘟。
该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宿主范围广。
近些年来,禽流感频频爆发,给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禽流感病毒易变异,有很多亚型,其中危害较大的主要有H5和H7亚型。
关键词:禽流感;H5;H7禽流感是一种危害禽类养殖业严重的疫病,该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给养殖业的防控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禽流感的亚型呈多样性特征,我国主要以H5和H7为主。
因此,我们要立足国情,随时掌握各地区禽流感H5和H7亚型动态发展,展开科学的防控。
1 H5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1959年H5亚型禽流感首发于英国苏格兰。
1997年,中国香港首次出现感染人并死亡的病例。
2003年,中国香港再次出现2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并有1例死亡。
之后,H5N1禽流感爆发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由东南亚到亚洲再到欧洲不断蔓延。
2017年,我国H5亚型禽流感的流行态势相对平稳,但局部仍有疫情发生过。
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有H5N8、H5N6和H5N1三种亚型。
2 H7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H7亚型致病性强,危害性大,是进出口家禽及禽类产品的主要检疫对象。
我国目前H7亚型禽流感主要以H7N9流行为主。
1878年H7亚型禽流感首发于意大利,当时以H7N3和N7亚型为主。
1999年,H7N1亚型爆发于澳大利亚[1]。
2003年在荷兰,H7N7出现感染人的病例,并造成死亡。
禽流感的发生现状和防制对策发生概况自禽流感发现流行以来,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目前从不同省份离鉴定出的Hl、H3、H4、H5、H9及H14等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AIV),充分表明了我们正面临禽流感的挑战。
山东省自1998 年下半年以来,已陆续在不同地区发现有禽流感的发生。
产蛋鸡群发病率较高,一度造成严重损失。
分离病毒鉴定结果为H9N2 型禽流感病毒。
1999年8月从济南近郊某个体养殖户蛋鸡场分离出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鸡群死亡率85%以上。
2001年,又相继从鸭群中检测和分离出H5N1病毒。
最近一段时期,禽流感的流行比较严重。
病毒的毒力明显增强,发病鸡群死亡率升高。
潍坊、日照、济南、聊城、德州等地均有发病的传言。
我们的邻省河北、河南也大面积爆发禽流感的消息不断传来。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为H9,H5。
至今,还未有分离到H7亚型病毒。
(蛋鸡养殖网络合作社群 70013763 免费共享)病毒特性禽流感亚型众多加上基因突变、重组和重排,使其变异极快,导致毒株的致病性也千差万别, 历来最受关注的是含H5或H7血凝素的禽流感病毒。
这些病毒常常表现出具有或变成高致病性的潜力。
H9目前虽流行较为普遍,但只要严格卫生管理,及时预防,即可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H5虽致病力较强,但传播速度慢,解释原因可能是由于传播途径所限。
经粪便和直接接触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山东省目前还未从发现禽群中分离到H7亚型流感病毒。
从理论上看,由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与神经氨酸酶(N)可以组成几百个血清亚型,为禽流感的诊断与防制带来麻烦。
但事实上,从国外已报道的禽流感疫情来看,在某—国家或某一地区的相当时期内,所流行的病毒亚型还是相对稳定为某一亚型,只是毒力常有变化,我们省内的近几年的发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
禽流感病毒是—种没有超常抵抗力的病毒,这比较有利于对禽流感的隔离、消毒和净化。
有研究证明:苯酚、氢氧化钠、漂白粉,高锰酸钾、二氯异氰尿酸钠、百毒杀、新洁尔灭、福尔马林、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药物均能在推荐的有效浓度下杀灭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概述:1禽流感简介禽流感(AI)又名“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最早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20世纪初发生于欧洲和美国。
流感病毒分为A、B和C三个血清型,禽流感病毒(AIV)属于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包括人、禽、猪、马等,B和C型主要感染人。
家禽感染禽流感病毒后,有的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有的则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和产蛋下降,严重者引起全身感染,导致100%死亡。
近几年来,禽流感呈世界性发生和流行,给世界各国养禽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2禽流感毒株分类禽流感病毒粒子表面覆盖有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别是血球凝集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根据HA与NA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亚型,目前已经鉴定出来15种HA亚型和9种NA亚型。
根据致病性的高低,禽流感又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和无致病性禽流感(NPAI)。
3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AIV 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相对较差,物理因素如热、极端PH值,干燥等都能使其灭活。
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鼻腔分泌物或粪便可以增强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使病毒得到保护。
阴冷潮湿的条件有利于病毒的生存。
冬天AIV在粪便中可以存活105天,4℃时可在粪尿中存活30-35天,在20℃可以存活7天。
4禽流感病毒的传播由于AIV在呼吸道、消化道、肾脏和生殖器官中复制,因而它可以从感染禽的鼻腔、口腔和泄殖腔排放到环境中,其中在口咽部和粪便中含量最高。
病毒可以通过感染禽和易感禽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气溶胶及与带有病毒的污染物接触而间接传播。
4.1呼吸道传播病毒的滴度非常高,产生的气溶胶是重要传播媒介。
4.2粪便传播由于体积大,也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4.3人、车辆、物品传播可以通过人(污染的衣服和鞋),被病原污染的车辆、工具、物品等传播。
4.4野鸟和迁徙水禽带毒的野鸟与家禽直接接触或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源造成感染。
2024年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方案____年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方案引言: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传播给人类的病毒性感染病,其流行可能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H7N9禽流感病毒已经引起了大规模的人类感染和死亡。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减少病毒传播和控制疫情的蔓延,我们需要提出一套综合性的防控方案。
一、加强监测和早期预警体系1.建立禽流感监测网络,对农场、农贸市场等禽类密集场所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可能的病变和感染情况。
2.建立流感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库,监测病毒的变异和突变情况,为疫苗研发和防控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流感病毒早期预警体系,通过监测人群发热病例、医院就诊情况等,及时发现可能的禽流感感染病例。
二、加强禽类市场和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1.加强禽类市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消毒禽舍、饲料、饮水设备等,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2.推广规范化养殖管理,减少禽流感病毒在养殖环境中的传播和积累。
3.完善禽类养殖工艺,加强禽类养殖的管理和监督,防止野生鸟类与家禽交叉感染。
三、加强禽流感疫苗研发与接种1.加快疫苗研发和生产,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研究。
2.建立适宜人群的疫苗接种策略,优先保障高风险人群的疫苗供应,如禽类养殖从业人员、流感高发地区居民等。
3.加强疫苗效果监测和疫苗安全性评估,及时调整疫苗接种策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加强公众教育和传媒宣传1.加强公众对禽流感的认知,提高公众对禽流感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加大对禽流感的宣传力度,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和防控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和误解。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分享1.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展禽流感的病毒监测、疫苗研发、防控策略研究等。
2.及时分享国内外禽流感疫情信息,共同做好疫情监测和信息交流。
六、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和物资储备1.加强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置演练和培训,提高应对禽流感疫情的能力和水平。
抵御H7N9禽流感的第一防控宝典对于禽流感(H7N9),公众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认识并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呢?专家认为,人体与心理的免疫是很重要的。
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质锻炼外,更重要的还应通过进食相关的食物,提高我们自身的免疫力。
“H7N9”会不会流行“非典”流行1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遭遇了H7N9型禽流感。
H7N9会不会如同当年的“非典”疫情一样疾速蔓延?其实,H7N9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
所有人类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类流感,但不是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流感。
禽流感病毒中,H5、H7、H9可以传染给人类。
感染H7N9型禽流感的患者多表现为起病急、病程早期高热(38℃以上)和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引发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死亡。
人一旦发病,若诊治不及时,预后效果差,病死率高。
对此,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告诫,“非典”(SARS)具有传染性,会聚集性发作;而H7N9尚无证据表明其有传染性,且呈散发状态,不会很快就有大流行的趋势。
世界卫生組织发布的信息称:H7N9病毒是否会造成大流行还是个未知数。
其他源自动物的流感病毒历史上曾感染过人类,但并未造成大流行。
科学防控是关键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的职业防护、及时的信息获取、必要的预防接种,均是预防H7N9型禽流感和其他传染病的关键。
①日常生活应注重增强体质,增加营养;②室内时常通风换气,及时有效洗手;③尽量到正规销售点购买禽类产品,禽肉要煮熟、煮透后再食用;④与家禽密切接触者应注意自身防护,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受到伤害;⑤随时关注疫情动向,一旦出现流行强度明显增加情况,及时调整防护措施;⑥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印发的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中指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我国H5、H7亚型禽流感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马守敏(四川省盐亭县龙泉乡畜牧兽医站,四川盐亭621600)摘 要:在新形势下,我国H5、H7亚型禽流感不断盛行,毒株复杂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随之,我国养禽业疾病防控以及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急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有效开展禽流感防控工作,高效防控H5、H7亚型禽流感,最大化降低发生率的基础上推动新时期养禽业“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从不同角度客观分析了我国H5、H7亚型禽流感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
关键词:H5、H7亚型禽流感;流行现状;防控策略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18.07.105收稿日期:2018-05-11 引言在养禽业动态发展中,如何有效防控H5、H7亚型禽流感已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
我国需要根据H5、H7亚型禽流感流行具体情况,明确防控重点与难点,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巧用合理化防控手段,提高H5、H7亚型禽流感防控工作效率与效益。
流行现状禽流感就是禽流感病毒作用下的禽类传染病。
由于外膜血凝素等不相同,禽流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血清亚型。
就禽流感病毒而言,某些H5和H7亚型毒株引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几率较大,具备发病突然、较强传染性、死亡率高等特点,导致家禽全身感染,严重影响养禽业长远发展,对公共健康也会造成较严重的威胁。
2017年2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关于发现H7N9病毒变异株的信息,到2017年8月,我国公布的H7N9亚型禽流感疫情已有8起,都发生于蛋鸡。
在此过程中,我国H5亚型禽流感流行现状体现在多个方面,活禽交易市场在H7N9亚型禽流感发生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临床上发病的家禽主要是鸡只,即蛋鸡、种鸡、黄羽肉鸡,高低致病性H7N9亚型禽流感同时流行,前者鸡只死亡率为20%~100%,各类型毒株传播速度并不相同,借助消化道、呼吸道进行传播;后者大都出现在蛋鸡场、肉鸡场,会迅速降低鸡只产蛋率,超过20%,传播途径相同。
H7N9禽流感的病毒学特征与防控措施绪论近年来,H7N9禽流感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
具有高致病性和传染性的H7N9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H7N9禽流感的病毒学特征以及当前已采取的防控措施。
一、H7N9禽流感的病毒学特征1. H7亚型和N9亚型H7N9禽流感是由H7亚型血凝素(hemagglutinin,简称HA)和N9亚型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简称NA)组成的。
其HA亚型在鸟类中常见,但在人体内较少出现,这使得人类对该亚型缺乏免疫保护。
2. 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能够引起重症甚至死亡。
报道显示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岁以上,并且患者多数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肺部疾病。
尽管年轻人也能感染,但重症与死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体中。
3. 低传染性H7N9禽流感的传染性相对较低,但具有人际传播的潜力。
多数病例是通过接触禽类或走访家禽市场而感染。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该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二、防控措施1. 疫苗预防针对H7N9禽流感的疫苗已经开发并投入使用,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以应对可能的感染风险。
这些疫苗针对特定的亚型并含有适当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抗原。
2. 基本防护措施公众应该遵循基本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勤洗手、避免与禽类接触、妥善处理家禽产品以及遵守咳嗽礼仪等。
同时,密切关注政府和卫生机构发布的流感预警信息,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人员管理与检测对于高风险职业人群,如养殖业工人和市场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温监测和病毒检测。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在必要时进行病毒鉴定。
4. 加强动物监管动物卫生是防控H7N9禽流感的重要环节。
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动物疫情监测系统,加强家禽养殖场的管理与检疫工作,并及时报告发现的病例。
5. 国际合作由于H7N9禽流感具有跨种传播的特点,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共同抑制该病毒的传播扩散。
H7、H5禽流感的流行动态及防控作者:田国彬来源:《兽医导刊》 2014年第5期田国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一、我国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简况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从2008 年开始每年进行大量的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主要是在活禽交易市场、屠宰场和养殖场等采集鸡、鸭和鹅等各种禽类喉头与泄殖腔棉拭子以及血清样品。
2013 年从24 个省份采集了30 109 份病原学检测样品和12 877 份血清学检测样品。
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存在的禽流感病毒亚型较多,分到的禽流感病毒有H5、H9、H7、H6、H3、H4、H10、H11、H1、H2、H8 等多种亚型。
其中,几乎所有的H5 亚型和H7 亚型禽流感病毒均分自活禽交易市场或屠宰场;从禽品种来看,水禽中存在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更为复杂。
除禽流感病毒外,还从样品中检测出新城疫病毒900多株。
从抗体检测来看, 总体上我国家禽免疫抗体水平较以前有所提高,免疫抗体良好,但市场家禽的平均HI 抗体水平仍较低。
鸡的免疫抗体远高于水禽的免疫抗体水平,但抗体高低差异较大,部分禽尤其是肉鸡检测不到抗体。
水禽的免疫抗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群体平均HI 抗体可在8log2 以上,而有的抗体为0,说明水禽免疫当前的禽流感疫苗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我们也同时看到水离禽流感疫苗的免疫覆盖率还是比较低的。
从禽品种来看,肉鸡和肉鸭绝大部分均未进行免疫。
通过对我国分离到的H5 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HA 基因序列分析,可以看出我国H5 亚型禽流感病毒主要以抗原群2.3.2 分支(Clade 2.3.2)为主,该分支的病毒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均有存在,但在南方分离的数量较多。
本年度在我国北方地区多个省份分离到7.2 分支(Clade 7.2)病毒,该分支病毒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北方养禽业的主要疾病,从抗原性分析来看,新分离到的病毒抗原性与疫苗株存在一定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从几个省份分离到少量的2.3.4 分支的H5 亚型禽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