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思维导图
- 格式:doc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3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
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的。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一中国近代文化研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解读须有史实依据,表述准确)【答案】示例:观点一: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或者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先进中国人进行探索的首要任务。
传统儒家思想无力应对这种变局,各个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借西方器物来巩固清廷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民主制度和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要求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思想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流发展方向。
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突破出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型。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观点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同上。
观点三: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阐述:举例论证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的观点可以推知社会现实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近代中国最大的背景就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思想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张初中历史思维导图!
这里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并且以专题梳理的思维导图展现出来,所以初二、初三的同学们都可以对照着过一遍!
1.列强的侵略
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3.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的历程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5.国民革命运动
6.国共十年内战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8.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9.民族资本主义和教育、
科技、思想、艺术的成就
10.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1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1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4.民族和外交工作、科技成就
15.欧美资本主义制度
的确立和扩展
16.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17.两次世界大战
18.世界格局的演变
19.世界一体化进程
20.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超级实用
第1课古代埃及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第3课古代印度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第8课西欧庄园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第11课古代日本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第18课美国的独立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历史中美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早期交往1.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通过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开始对美洲的殖民化奠定了基础。
2. 早期移民17世纪,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美洲,尤其是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如普利茅斯殖民地和马萨诸塞湾殖民地。
3. 独立战争美国的殖民地地位和财产税政策引发了殖民地的不满情绪,导致了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最终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独立地位。
4. 美国宪法的制定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进行了独立宪法的制定,确立了美国的国家机构和政治体系。
二、19世纪的交流与冲突1. 西进运动19世纪,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开拓了包括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在内的西部领土。
2. 印第安人的命运西进运动导致了美国政府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规模侵占,导致了许多印第安人的死亡和流离失所。
3. 南北战争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南方世被废除奴隶制度,这场战争标志着美国结束了奴隶制度,实现了全国统一。
4. 西班牙-美国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爆发了战争,美国战胜西班牙,夺取了包括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在内的新领土。
三、20世纪初的交往与冲突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美国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成为了协约国的重要盟友,对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海湾战争1990年至1991年,美国领导了一场针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3. 冷战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美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当代交往与冲突1. 九一一事件2001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遭到恐怖袭击,成为了美国当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2. 反恐战争美国在九一一事件之后,发动了一系列的反恐战争,对国际反恐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第1课中国最早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人类
第4课早起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统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统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当代中国外交四五十年代背景国际美苏两极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特点革命性、同盟性、内向性、过渡性由革命性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转变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国建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4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五六十年代背景亚非拉国家民族运动蓬勃发展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敌对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方针两个拳头出击成就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批非洲国家建交的同时,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七十年代方针一条线、一大片成就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立。
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4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苏争霸处于劣势陷入越战的泥沼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过程1971年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芳华1979年中美建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背景国际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成就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巩固发展周边关系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国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历史事实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因此有人认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但当今的美国历史课程标准却指出:“如果认为事件必然要这样发展,事情就该这么发生,那么,个人就会缺少自由意志和做出选择的能力。
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历史本来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他们就会无意中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未来也是必然的或预先确定的,人类和个人行为毫无价值。
再没有什么态度能比这个更能培养公民的冷漠感、玩世不恭和弃世的心态了。
……我们必须一直努力用历史学家的语言:‘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
”显然,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
基于此,请回答下面的问题:多数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那么,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吗?给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答案】观点一:可以避免。
临时政府暂不急于统一北方,待南方政权巩固后再一举推翻清政府;迅速组建并训练一支自己的革命军;加强对临时政府的政权建设,清除投机革命的旧官僚;加强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与教育;采取灵活实用的外交政策;迅速落实民生主义。
观点二:不可避免。
资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军队;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中国封建势力强大;中国的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列强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民众的思想尚未启蒙;临时政府内部意见不一。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等信息,对于本题的解答可以确定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可以避免”或“不可避免”。
如果确定“可以避免”,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临时政府可以或可能采取的措施,得出能够避免辛亥革命失败的结果。
如果确定“不可避免”,应当联系所学,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民众思想、临时政府,和对立面专制思想、列强的压力等方面来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