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民俗与旅游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民俗的定义:指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社会民俗:社会关系,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结合。
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日。
信仰民俗: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是口承文艺活动,民间歌舞,民间戏曲和曲艺,民间竞技与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与传承行为的总称。
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族,即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居住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创造,想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居住模式。
居住惯制民俗: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和传统习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综合体系。
交通民俗:是指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人生礼仪: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所经历的不同仪式和礼节。
岁时节日民俗:是指一年之中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
它在人们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
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项的总和。
民俗的分类:四分法: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语言民俗);三分法:心理的,语言的或行为的民俗经济民俗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社会民俗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际,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游艺民俗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民俗的基本特征:民族的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社会调解与控制功能民俗的形成的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宗教原因,地域的原因民俗对旅游的作用:(民俗文化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腐朽生活方式的传播,传统道德观念堕落)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蔽体防寒,适应生产需要,社会角色等级身份,社会政治观念服饰文化内涵: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变现民族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饮食民俗形成:经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信仰的原因饮食的惯制:日常生活的需要,岁时节日,礼仪饮食,信仰上的饮食惯制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住宅外部格局:住宅与水、路、山、内部格局:住宅地势住宅格局风水与民居:宅基选址,住宅外部布局,住宅内部布局交通民俗产生及特点:地域性,神秘性,等级性,行业性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自然环境的影响,新型交通的发明和使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因素人生礼仪分类:诞生礼仪,成人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人生礼仪功能:1诞生礼(开端,真正意义的人)2成人礼(男人有治人服兵役的义务)3婚姻礼(相亲订婚阶段,迎娶阶段,认姻亲阶段)4丧葬礼(初终,设床,沐浴更衣,报丧,大殓,选目的落葬日)人生礼仪民俗:1诞生礼(未孕前求子习俗,怀孕时的求子习俗,临产的习俗,诞生后的习俗)2成人礼(冠开之礼,穿裤换裙,纹身染齿)3婚姻礼(抢婚礼,入赘礼,表亲婚,转房婚,不落夫家)4丧葬礼(安葬方式:火,土,天,塔;礼仪表现:停尸,招魂,报丧,吊唁,入殓,送葬)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4文化传播的影响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1宗教性节日及民俗2生产性节日与民俗3年节及其民俗4文娱性节日及民俗节日民俗的特征: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2浓厚的伦理观念级人情味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性向复合性发展游艺民俗的类别:口碑民俗类,歌舞活动类,游戏竞技类游艺民俗的特色:1季节性与无季节性的结合2竞技性与自娱性的融合3以传统节日为高潮,明显的祭祖与巫术色彩4浓郁的乡土特色农业民俗产生与发展:原始农业民俗2传统农业民俗3现代农业民俗农业民俗类型: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采集与狩猎,副业农业民俗特征:1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2功利性;3技艺性4稳定性5经验性6田园性7自然环境的制约性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1世界性与丰富性2朴实型与无季节性3吸引力的定向性与易逝性4不可根移性与不可仿制性5组合性欲群体性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行业民俗,消费民俗)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社会结构民俗,游艺民俗)3意识民俗旅游资源(原始信仰民俗,宗教信仰及民间信仰民俗,禁忌民俗)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目标:1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2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范围3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总体特色4确定民俗旅游资源在当地旅游资源中的地位5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规模和级别6确定可能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项目及潜在的价值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原则:1实事求是2综合性原则3前瞻性原则4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5效益原则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体系:1珍稀度2古悠度3奇特度4密集度5完整度6观赏度7愉悦度8组合度9饱和度10可进度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1本原式2主题公园式3资源凝聚式4结汇式5物品式。
民俗风情的涵义:民俗风情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民俗风情”中的“风情”是“民俗”的诗化和叠用强调。
民俗风情的特征:1、民族性、地方性2、丰富性、多样性3、大众性、传播性4、时代性、稳定性民俗风情的价值:1、文化方面:涵盖人类生活各方面,满足人民多元文化渴求。
参与体验,加深理解,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享受。
2、经济方面:直接间接3、游娱价值:这种功能表现在娱乐习俗中,像流行民间的各种歌舞,节日,游戏、博奕、杂耍等,起到愉悦身心,启人智慧、鼓舞信心的作用。
4、实用价值:对于各民族禁忌的一些掌握和了解,可以帮助旅游业的发展做好服务,也可以为旅游者的出游带来更多的便利。
(入乡随俗,入境问禁)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分类: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民俗风情旅游的特征:1、神秘性、审美性2、乡土性、社会性3、苦乐性、发展性4、参与性、原则性,此外,还具有多样性、兼容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征。
民俗风情旅游的影响:1、旅游的一般作用(1)积极作用,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政治方面环境方面人类本身(2)消极作用2、民俗风情旅游的特殊作用(1)积极作用,满足人们返朴归真的渴求。
促进人类平等、团结、繁荣、发展。
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
2消极作用,可能使“民纯俗美”走向其反面,造成商业化,民族艺术的变异,赝品、庸俗、歪曲。
可能引起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纠纷。
民俗风情旅游者的定义:是指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暂时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的国家或地区去旅行和游览的任何人(广义)。
其中,在当地逗留时间超过24小时者,为“民俗风情旅游者”(狭义);在当地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为“民俗风情游览者”;民俗风情旅游者的特点共同特点:1、求知欲强2、食宿随和3、注重态度4、素质较高不同类型各自的特点:1、参观观赏型民俗风情旅游者2、了解领略型民俗风情旅游者3、参与体验型民俗风情旅游者民俗风情旅游业的概念作为旅游业的一个亚类,民俗风情旅游业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服务的行业。
论民俗与旅游的关系作者:刘君怡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迅猛,而民俗旅游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开发。
民俗旅游是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开发利用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兴建民俗文化村、推出民俗旅游产品等。
本文以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着重探讨民俗与旅游在发展中的关系,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俗旅游的价值。
关键词:集发生态园;民俗旅游;关系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2-0093-02一、北戴河集发生态园的介绍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市北戴河区。
始建于2000年。
公司占地面积面积约1 500亩,拥有资产6 000多万元,景区沿着戴河下游河道分布,是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具有观、住、吃、购、玩五大旅游功能,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游客来观光旅游。
在这里,可以有不同的体验,景区分为蔬菜种植示范区、名贵花卉种植示范区、休闲餐饮娱乐区和民俗大院等等。
这些无一不是民俗与旅游相结合的体现。
在这里可以参观高科技农业种植、欣赏南北名贵花卉、体验丰富多彩的瓜果采摘以及了解特色的民俗文化内涵。
集发观光园体现着自然的绿色之美,闪耀着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灿烂光辉。
田园风光、鸟雨花香,透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还有古香古色装点的大宅院,让来到此地的旅游者流连忘返。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集发观光园南部沿戴河边建起了一座民俗大院,展现了60年代前农村生产生活用具,30余项传统加工方式和劳动场景,再现民俗文化,独具风味,让到达此地的人们有一种别样的感受,成为观光园新的亮点。
北戴河集发生态观光园既注重农业和花卉等项目,又建有集中体现民俗特色的民俗大院,可谓是十分全面的旅游度假胜地。
园中各处都有民俗旅游的形式,使得观光园十分有特色,从而它吸引了许多想了解民俗与旅游的游客,使生态园更加贴近生活,很好的发展了民俗在旅游中的作用。
简述饮食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答:饮食文化对旅游的影响1)饮食是旅游活动“六大要素”之首,饮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饮食文化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对饮食文化的影响1)旅游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饮食文化的发展。
传统服饰的三要素是什么?答:中国传统服饰的三要素是指服饰的式样、图案和色彩。
中国传统服饰的式样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
中国的传统服饰都具有装饰纹样,一般采用最多的往往是动物、植物纹样,各朝代的主导纹样亦不相同,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和写实几个阶段。
中国传统服饰讲究色彩。
这种以色彩来严格划分等级构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大特征。
简述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答: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论述民俗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答: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影响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民俗文化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旗袍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中华民放牧传统艺术、为国际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妇女代表服装。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民俗旅游名词解释1. 什么是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是一种以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和民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
它通过参观民居、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尝地方美食、参与传统节庆等方式,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而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民俗旅游的特点2.1 文化深度民俗旅游注重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观光,而是通过参与式的活动,使游客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2.2 互动性民俗旅游强调与当地居民的互动。
在参与传统节庆或手工艺制作过程中,游客可以与当地人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故事、技艺传承等。
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旅行经历,还能够加深对当地文化的理解。
2.3 可持续性民俗旅游倡导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开展环保教育和宣传,民俗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民俗旅游名词解释3.1 民居民居是指普通百姓居住的房屋。
在民俗旅游中,参观民居可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建筑特色以及风水文化等。
有些地方甚至提供了住宿体验,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3.2 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指由手工制作而成的艺术品或实用品。
在民俗旅游中,游客可以亲自参与手工艺制作过程,学习并体验当地独特的技艺,如陶瓷制作、木雕、刺绣等。
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也能够增加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3.3 地方美食地方美食是指与当地特色相关的传统食品或菜肴。
在民俗旅游中,品尝地方美食是一种重要的体验方式。
通过品味当地的特色菜肴,游客不仅可以享受美食,还能够了解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农耕文化等。
3.4 传统节庆传统节庆是指由民间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所衍生出来的节日活动。
在民俗旅游中,参与传统节庆是一种重要的体验方式。
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庙会、花灯展、舞龙舞狮等活动,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并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浦江民俗与民俗旅游开发季彬彬旅游与健康学院旅游管理093 200906010317摘要:本文主要从金华浦江的习俗、节日、婚俗、饮食文化入手,简要介绍浦江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继而根据这些文化,探讨随之开发的旅游产业。
关键字:浦江、节日民俗、饮食民俗、婚庆民俗、居住民俗、旅游开发浦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自古被人称道。
它位于浙江省金华市,自东汉兴平二年建县至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历代名人辈出,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之称。
在当代社会中,其独有的民俗文化散发出浓郁悠远的气息。
1、节日民俗除了汉族通行的节日,浦江各地还有当地的时节,相当于庙会。
如农历二月十九日(郑宅),二月廿七日(潘宅),三月初三日(傅宅),三月十五日(县城浦阳镇),八月十三日(黄宅),十月廿日(县城)。
其中以十月廿日最为热闹。
会期一般是前后共3日。
旧时除敬神拜佛外,还要演戏,有的还有"迎会"等。
三月十五日旧时又是"劝农节",届时知县以下大小官吏要在戏台前赤足下田,耕地三犁,以示要"勤于农事"。
除此之外,在平常大大小小的各种节日,浦江人民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佳节,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
其独有的民俗文化,如精彩的浦江乱弹、壮观的浦江板凳龙、古老的浦江迎会、绚丽的浦江麦秆剪贴、精美的浦江剪纸等,都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1板凳龙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浦江县人民称之为"灯节"。
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条条用单个的小板凳串联而成的龙灯,在其最前端放置一个雄伟的龙头,尾端放置一条流线型的美丽的龙尾。
一条龙从头到尾,要用一百多条板凳相连,板凳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花灯的图案各不相同。
舞龙灯时,由一百多号壮年男子扛起板凳,随着队伍游走,到特定的广场旋转甩尾,这是最危险的活动,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因此要经验丰富的老手来完成。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民俗文化与旅游课程代码:11912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中外的物质生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信仰民俗、语言民俗、节庆民俗、行旅民俗、游艺民俗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外民俗文化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外民俗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民俗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学和民俗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能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为旅游深度发展奠定文化学基础。
基本要求:学习本门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所学民俗方面的知识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添砖加瓦。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需要掌握中国文化知识、中外民俗、旅游学知识。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1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和了解民族的概念与特征、民俗的概念、分类、特征和功能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中国民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中国民俗有一个大致的整体了解,掌握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及构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民俗概述(重点)识记:民俗的概念理解:民俗的分类、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民俗的特征及功能应用:运用民俗知识研究相关案例(二)民俗旅游文化(次重点)识记: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理解: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民俗旅游文化的构成应用: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结合(三)中国民族概述(一般)识记:种族、民族的概念理解:民族的特征、中国民族概况应用:识别某一民族的基本特征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旅游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认识物质生产民俗的一般概况,了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物质生产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学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利用物质生产民俗来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能够利用所学物质生产民俗的相关知识解释工作、生活与学习中的民俗事象,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情感。
居住民俗与旅游本文探讨了居住民俗的概念,阐述了居住民俗内容:选址习俗、建房习俗、入住习俗和生活方式习俗。
从民居文化的角度探讨其蕴含的旅游价值,并对居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标签:民俗居住民俗旅游一、对居住民俗的初步探讨1. 居住民俗概述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它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1](P4)。
简言之,就是民间习俗,是黎民百姓的生活习惯。
民俗内容包罗万象,其中物质民俗包括饮食民俗、居住民俗、服饰民俗等等。
居住民俗,就是平民百姓在居住行为上的民俗习惯。
包括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一旦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时代沿袭,便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2. 居住民俗的内容(1) 选址习俗民居的选址与人们的传统居住观有很大关系。
住宅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物质功能,二是它在社会文化意识中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功能——民俗观念的物化符号,这两方面综合构成了居住观。
居住的物质功能显而易见,人们自远古时代以来,为躲避禽兽的袭击迫害,必然找一个安稳方便的地方安营扎寨,靠山以便采伐燃料,邻水以便饮食洗涤用水,久而久之,人们的居住观里便把背山面水或是依山傍水作为择居的第一要求。
住宅反映了家庭生活,家庭的居住生活因经济、文化等境遇不同而不同,人们期望自己的家庭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种期望依托于一种活动体现出来,这就是讲风水。
民居的基本精神是讲究大环境的营造,村落的布局,家屋的地基、朝向都贯穿这种风水意识。
这种意识在民居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形成了意味丰富的居住民俗。
人们建房,同时就是在构造一个观念体系,用以表达对于安逸、和睦、人丁兴旺、荣华富贵的企盼。
在风水理论中,理想的居住环境都含有一种负阴抱阳依山傍水、蔵风聚气的风水图式,它有利于形成适应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环境气候,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阳宅及阴宅选址和营造,成为了华夏居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水意识也便成了一种风俗、一种仪式。
是把生活经验、家庭命运和环境特征交织在一起的文化象征,这种文化象征蕴藏在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中。
(2) 建房习俗可以说,除了结婚,盖房是一般民众最大的喜事,自然受到特殊的重视。
盖房需要巨大的投入,并被认为是关乎家道的兴衰,从择基择日、破土下基到做梁、上梁、开大门等一系列建筑过程,人们对之慎之又慎。
(3) 入住习俗通常选择黄道吉日迁入火种,火似乎有吉祥之意和避邪作用。
实际就是古代迁居时将原居住地的火盆带入的这一习惯的长期延续,在北方俗称“烧炕”,亲戚朋友都来贺乔迁之喜。
(4) 生活方式习俗民居内部构建布置体现了家族伦理,外部体现了等级制度。
宗法制度在民居建筑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民居的平面尺度构架装饰和色彩等方面的等级规定,这种等级制度在中国宗法社会的民居建筑中不但始终存在,而且不断强化。
以家庭为伦理单位的聚族而居,规范大宗小宗,上下尊卑的人伦关系。
如北方的四合院,是宗法社会居住习俗的主要空间形式,自古便被中国人视为规范家庭伦理关系,使之合于礼制需要的居住类型。
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角,进大门左转是客厅(茶厅)和仆人居住的地方。
过北门一正院,北面为正房,长辈居住,东西为厢房,小辈居住,当然,富裕家庭还可增加进深。
这样一般正房以北为女眷居所(俗称后院),男仆不得进后院,女眷不得入前院,尊卑有礼、男女有别的家庭伦理制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二、居住民俗中蕴含的旅游价值1. 民居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旅游景观从其形成和发展来看,民居本身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不可转移性。
民居与周围的地质、气候等自然环境相协调,再加上历史上传承下来浓郁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民居景观类型,如院落式住宅:北方四合院,南方天井院,云南的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窑洞;蒙古包、藏族碉房;干栏式建筑;客家土楼。
这些民居建筑风格各异,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异地游客构成强烈的吸引力,这本身就是潜在的旅游观光资源。
2. 民居文化构成了居住民俗发展的生长点,也成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民居本身是文化物质载体,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文化现象。
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或者说是以一种物质文化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一个聚居群落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伦理思想、审美追求、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深层文化心理,决定达成某种住屋形式的方法、行为风俗和技术,最后才以各式各样的民居作为物的实体出现在人们面前。
影响民居文化形成和发展因素,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不论是哪种影响因素形成的民居文化,都具有旅游价值。
(1) 自然因素对民居文化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造一方屋。
独特的民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所选择的聚居环境或住屋基地上,往往会针对当地的物质环境、气候条件、自然条件来建造住屋,民居风俗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地域性的烙印。
如在陕甘地区,黄土资源丰富,而且黄土高原的风沙成了典型的自然条件,于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为适应自然环境,构建了经济耐用、冬暖夏凉的窑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窑洞式民居。
除了适应环境之外,人们在住屋基地上,往往会针对基地的物质条件施予必要调整,来满足各自生活中物质上或精神上的需要。
在处理人地关系时,他们总是谨慎地与自然合作、协调适应,并通过一系列的宗教祭奠仪式,来表达对基地和自然的崇敬与尊重。
其理由便是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和谐共存,这样所构建的每个聚落都巧妙的顺应基地特点,天衣无缝地镶嵌在自然环境中,让身临其境的人们深受感动。
这是地方民居生动、美观之所在,无疑会给游客带来审美享受。
(2) 人文因素对民居文化的影响民居作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不仅表现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表现一种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
以山西民居为例,山西商人,又称晋商。
自明朝开始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从事商业活动,使得山西成了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晋商文化也随之形成。
受“安土重迁”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晋商在暮年之时选择叶落归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兴土木,建房子。
像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等无一不体现了晋商文化中落叶归根、光宗耀祖的一面。
因此,晋商民居中的旅游价值也便凸现,我们在进行一次民居旅游经历的同时,也在体验着这一类民居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气息。
影响建房过程习俗和生活方式习俗的重要因素是建房者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上老百姓的宗法伦理道德观念。
周代确定的宗法等级制度统治着人们几千年之久,及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徽州民居大多是有天井的三合院,它既是儒家宗法观念理论的载体,严格体现出位序的空间关系,表达了宗法社会在家居形式上的尊卑礼治,又是道家“负阴抱阳”理念落实到风水操作层面的产物。
传统民居中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可以开发利用起来。
比如,北京四合院近几年兴起的“北京胡同一日游”,让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吃住在四合院,切切实实体验了中国传统家庭的习俗和氛围。
三、居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 把居住民俗旅游单列,割裂了它同其他民俗旅游的密切联系居住民俗不可能孤立的成为旅游观光的对象,我们说的居住民俗旅游,是指以它为主导的旅游类型,而不是把其他民俗旅游排斥在外。
居住是人类在空间的存在方式,任何民俗都不可能脱离空间而存在。
岁时节日,宗教信仰活动,游艺活动,都要有一个空间才可以展现出来。
居住民俗中的传统民居,为这些活动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空间。
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考虑开发与之配套的居住民俗旅游资源,使后者为前者提供和谐的环境条件,也就是说在实地欣赏享受居住民俗旅游资源时,围绕居住民俗的历史文物,自然环境,社会风情……总会同步地向游客展示出来[2] (P99)。
2. 居住民俗旅游泛化,忽视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前面已述,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体现了当地独特文化内涵的居住民俗对游客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这才使得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
而今,居住民俗旅游过程中日益加重的娱乐化和商业化,以及当地人在从旅游中获得了经济效益后,往往忽视了居住民俗特有的文化内涵这一吸引游客的景点,做一些形式化的居住民俗旅游项目敷衍游客,长此以往,必会丧失居住民俗成为旅游资源的前提。
所以,在开发前先细致剖析本地居住民俗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开发,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牢牢把握。
四、居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 百姓居室型这类传统民居的最大特点仍是现代人现实的生活居室,它最主要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可参与性,即游客能走进民居,参与其中实实在在的生活,亲身体验区域性民俗风情和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品位。
典型如少数民族民居,尽管数量众多,不同民族的民居都各具特色,但一般来说,游客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时,不会仅仅是为了欣赏这些传统民居,更主要的是为了了解与其独特的民居一样特有的少数民族习惯、民族风情等。
如湘西土家族风情以及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乃至各地民俗文化村的旅游开发都是如此。
民居在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中必不可少,但其主要作为民俗旅游的载体存在。
2. 陈列室型这类民居原是人们生活用的居室,因其与名人或某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有关而知名度大增,为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改成陈列室供游人参观。
山东烟台栖霞的牟氏庄园,是北方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
今年五一期间推出牟氏庄园民俗旅游项目,使游客在亲身经历了当地农民的风俗礼仪,也使得胶东地区的乡土文化得以更快地向外传播。
3. 主题公园型这类民居类型不是以单幢民居或某一地区的某一类民居为主,而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把各类古民居、各少数民族民居复制移位聚于一处而构成的公园,以突出一个民居文化主题。
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建的北方草原民俗村,将北方草原的民族史、民俗史、宗教史以人文景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把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居所、寺庙、文物古迹镶嵌排列,集旅游、文化、餐饮、娱乐为一体,向海内外游人展示北方草原及民族的发展史。
游人在领略大草原风情,参与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同时,还能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使单纯的旅游活动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4. 民居旅馆型此类型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民居外观型旅馆,另一类是家庭旅馆。
民居外观型旅馆的建设一般是位于旅游区内,这类旅馆的建设主要是以保持和周围环境的协调为目的的。
他们可以作为游客在景区停留时的住宿点,让游客感觉到当地特有的地方特色。
室内布置和装饰可以采用当地的特色,也可以完全现代化,总之,应给游客一个舒适方便的环境。
如苏州的竹辉饭店,它坐落于古城苏州的东南,粉墙黛瓦,翠竹掩映,设计上糅合了古典园林的精致幽雅与现代酒店的舒适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