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血脂领域重要指南及临床研究进展(完整版)

2019年血脂领域重要指南及临床研究进展(完整版)

2019年血脂领域重要指南及临床研究进展(完整版)
2019年血脂领域重要指南及临床研究进展(完整版)

2019年血脂领域重要指南及临床研究进展(完整版)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2019年底,现将2019年血脂领域可能改变目前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共识及临床研究进展回顾如下: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降脂治疗

指南推荐ACS患者院内起始高强度他汀治疗,但在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减少需要2周,所以尽管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或联合使用非他汀类药物,许多ACS患者仍无法在短期内充分降低LDL-C水平,因此很多ACS患者仍存在大量残留风险。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作为一种已经在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有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中证实可快速起效、强效降低LDL-C的药物,其在ACS急性期的应用尚未被研究过。

EVOPACS研究是一项旨在评价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evolocumab)在ACS患者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共纳入308例LDL-C水平升高(高强度他汀治疗至少4周LDL-C ≥1.8 mmol/L;低或中等强度他汀治疗LDL-C≥2.3 mmol/L或无稳定他汀给药情况下LDL-C≥3.2 mmol/L)因ACS住院的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接受他汀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接受依洛尤单抗420mg每月一次皮

下注射、对照组为安慰剂。主要终点为从基线至第8周的LDL-C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为安全性和耐受性,即从基线至第8周不良事件(AEs)和严重不良事件(SAEs)的发生率。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主要终点显著高于于对照组(77.1% vs 35.4%)。试验组LDL-C<70mg/dL的占95.7%,LDL-C<70 mg/dL的占90.1%,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二者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患者人数及比例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EVOPACS研究是第一项评估PCSK9单克隆抗体在极高危ACS患者急性期应用的随机试验,证实了在LDL-C水平升高的ACS患者中,早期应用PCSK9抑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开启了PCSK9抑制剂在ACS急性期应用的先河。

EVOPACS研究结果出炉的同时,ESC也发布了最新的血脂管理指南,指南指出,对于ACS患者,尽管已经服用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和依折麦布联合治疗,LDL-C水平仍未达标,应考虑在事件发生后早期(如果可能的话,在ACS事件住院期间)服用PCSK9抑制剂。同时最新指南对一、二级预防的LDL-C 目标值也进行了更新:1)对于极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建议LDL-C水平比基线降低≥50%且LDL-C水平<1.4mmol/L(<55mg/dL)(I,A);2)对于极高危患者(FH除外)的一级预防,建议LDL-C水平比基线降低≥50%且LDL-C水平<1.4mmol/L(<

55mg/dL)(I,C);3)对于极高危FH患者的一级预防,建议LDL-C 水平比基线降低≥50%且LDL-C水平<1.4mmol/L(<55mg/dL)(IIa,C);4)已经接受最大耐受量他汀治疗的ASCVD患者,若2年内再发血

管事件,可考虑将LDL-C降至<1.0mmol/L(40mg/dL)(IIb,B);5)对于高危患者,建议LDL-C水平比基线降低≥50%且LDL-C水平<

1.8mmol/L(<70mg/dL)(I,A);6)对于中危患者,建议LDL-C降至<

2.6mmol/L(100mg/dL)(IIa,A);7)对于低危患者,建议LDL-C 降至<

3.0mmol/L(116mg/dL)(IIb,A)。

二、Lp(a)的评估

2019 年ESC 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推荐成人应考虑至少检测一次Lp (a),以识别具有非常高遗传Lp(a)水平的患者[>180 mg/dL(>430 nmol/L)],这些患者终生ASCVD 风险与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相似(IIa,C)。

Lp(a)是一种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Lp(a)>50 mg/dL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独立预测因子。ERGOU 等荟萃分析了36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26634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Lp(a)浓度升高者发生冠心病相对危险比(RR)为1.16(95%CI

1.11~1.22,P<0.05);在血脂和其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校正后,RR为1.13(95%CI 1.09~1.18,P<0.05)。FOURIER研究根据Lp(a)水平将患者分为四组,结果显示:Lp(a)基线水平高的患者组,心血管风险显著增加。ODYSSEY研究也显示,无论用他汀类药物组或安慰剂组患者,

基线Lp(a)均可预测MACE事件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综上,Lp(a)增加CVD风险。PROFICIO研究纳入10项临床试验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PCSK9抑制剂Evolocumab可降低Lp(a)水平达23%。ODYSSEY OUTCOMES研究结果显示,PCSK9抑制剂可显著降低Lp(a)水平,且基线Lp(a)水平越高,Lp(a)的绝对降幅越大。亚组分析结果显示,Lp(a)较基线降低15 mg/dL,MACE、非致死性心梗事件风险显著降低,该临床获益独立于降低LDL-C作用之外。上述研究结果提示Lp(a)相关治疗是有临床获益的。

因此Lp(a)评估可能有助于识别遗传性高LP(a)水平高的人,其可能有很大终生患ASCVD的风险。对于ASCVD高危者,有早发CVD家族史者,它也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的风险分层,并为处于风险边缘的人群确定治疗策略。

三、高甘油三酯(TG)的药物治疗

血浆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TG)水平升高与ASCVD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而近期的基因学研究及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显示,TG 水平与AS的发生明显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甘油三酯升高的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学组制定,并于2019年5月定稿公布。共识对高甘油三酯血症(HTG)的流行病学现状、TG加速AS 的

可能机制、降低TG 与减少ASCVD 的相关性临床证据以及AS 患者HTG 的管理建议进行了阐述。共识指出,对于TG升高的治疗策略取决于TG升高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对于有明确病因(肥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饮酒等)所致的继发性HTG患者,应首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对于降低TG水平具有肯定的效果,如限制糖、脂肪及酒精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适量增加运动、减肥;同时控制产生高脂血症的其他因素,如控制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改善肾功能,并避免应用升高TG的药物。

根据HTG的严重程度,在预防ASCVD时的治疗策略也不相同。对于TG水平在1.7-2.3mmol/L者,如LDL-C达标,则建议生活方式干预,如LDL-C未达标,则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达到目标值;对于TG水平在2.3-5.6mmol/L者,如LDL-C未达标,则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达到目标值,如LDL-C已达标,则建议使用贝特类药物;对于TG水平大于5.6mmol/L者,不再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线药物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而将贝特类作为降低TG的一线用药,此时,如不合并LDL-C升高,则建议使用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但当同时合并LDL-C升高时,则推荐他汀类药物联合贝特类药物同时服用。

2019年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在HTG患者的药物治疗方面也做了更新,将他汀类药物作为降低高危HTG(TG>2.3mmol/L,即>

200mg/dL)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首选药物(I,B)。虽然2016年ESC

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也认为他汀类药物是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高风险人群CVD风险的首选用药,但证据等级仅为IIb,B类。

四、他汀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

已有研究证实,无论ASCVD 的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中青年通过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治疗,都可显著改善预后。但针对老年ASCVD 的降脂治疗策略则需要更为谨慎的评估。CTT 荟萃分析:>75 岁的老年ASCVD 患者,LDL-C 每降低1 mmol/L,主要不良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1%;2019年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推荐老年ASCVD 患者降胆固醇治疗的获益幅度与中青年患者相同,推荐老年ASCVD 患者采用与中青年患者相同的治疗策略(I,A)。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需用多种药物治疗、易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加之药代动力学改变,更易发生他汀相关不良反应,需加强监测;伴有肾功能受损或存在药物间相互作用风险的老年人起始治疗应从低剂量他汀开始,并根据具体情况逐渐调整直至LDL-C 达标(I,C)。

五、Inclisiran降脂治疗新曙光

Inclisiran是一种长效的干扰RNA治疗抑制剂,能够抑制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的合成,PCSK9可靶向降低LDL-C水平。在前期针

对Inclisiran的1期试验中,运用Inclisiran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且300mg或更大剂量(单次或多次剂量)能显著降低LDL-C和PCSK9水平至少6个月。而在ORION-1(2期研究)试验中,不同剂量的inclisiran 注射液在第180天时可使LDL-C平均降低41.9%,也显示了较好的降脂效果。

ORION-11是第一个针对inclisiran的关键性3期临床研究。ORION-11采用安慰剂对照双盲随机的研究方法,旨在评估1617例ASCVD或ASCVD风险等效患者和LDL-C升高患者皮下给予inclisiran 300mg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研究结果于今年ESC大会上初步公布,结果显示,主要终点方面:(1)治疗第510天,经安慰剂校正后inclisiran 组LDL-C水平降低54%(p<0.0001);(2)治疗第90天至第540天,经安慰剂校正后inclisiran组时间-平均LDL-C降低50%(p<0.0001)。2个治疗组总体不良事件概况相似,安慰剂组和inclisiran组有相同比例患者经历至少一次严重的治疗出现的不良事件(22.5% vs 22.3%)、组死亡率(1.9% vs 1.7%)和恶性肿瘤(2.5% vs 2.0%)相似、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塞(2.7% vs 1.2%)以及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1.0% vs 0.2%)有差异、在肝功能检查(ALT:0.5% vs 0.5%,AST:0.5% vs 0.2%)临床相关升高和血清肌酐升高(1.4% vs 0.6%)具有相似性、临床相关注射部位反应发生率很低(0.5% vs 4.7%)且事件主要是轻微和短暂的。

在ORION-11中,每年给予两次300mg 的inclisiran进行降脂治疗,

结果符合所有主要和次要疗效终点,耐受性良好,并表现出了极佳的安全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近30年来,中国人群得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得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得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C血症得患病率为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得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 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得血脂异常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得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她类型得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得升高也存在一定得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得生活方式,就是防治血脂异常与ASCVD得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就是提高血脂异常得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得知晓率与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得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2007年,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得联合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该指南在充分采用中国人群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外研

调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调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概述 调血脂药又称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是指能调节血脂的含量,纠正脂代谢紊乱,是预防和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冠心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症状,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关键,因此,调血脂药被看作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当机体的脂质代谢紊乱、血脂长期升高 后,血脂及其分解产物将逐渐沉积于动脉血管壁上,继而血管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斑 块,使血管局部增厚,通道变窄,弹性减小,最后导致血管堵塞。动脉粥样硬化可损伤心、 脑、肾等重要器官,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肾衰等疾病。 血脂的组成:血脂是指血浆或血清中的脂质,包括游离胆固醇(CH)、胆固醇酯(CE)、甘油三酯(TG、磷脂等。体内的血脂有两个来源:一是外源性的,由食物中摄取经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二是内源性的,由肝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到血液中。由于脂类难溶于水,所以它们通常与载脂蛋白结合,以各种水溶性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血浆中的脂蛋白根据其体积、电荷及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等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迄 今从血浆中分离出的载脂蛋白有18种之多,主要包括载脂蛋白A、B、C、D及E五种,不同 的脂蛋白所含的载脂蛋白不同。 血浆中各种脂质和脂蛋白需有基本恒定的浓度以维持相互间的平衡,当血中过量脂质存在 时,会造成高血脂症,主要是VLDL和LDL增多,而血浆中HDL则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当血浆中胆固醇高于230mg/100ml,甘油三酯高于140mg/100ml,即可称为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原因不明的高血脂症,可能与遗传有关,可用降 血脂药物治疗;后者是指由肾脏疾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高血脂症。高血脂症在饮食、生活方式改变6 周以上,血脂水平仍然异常时,应考虑用药物治疗 第二部分调血脂药物类型 调血脂药通过不同的途径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CM LDL VLDL等脂蛋白,或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HDL以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根据作用效果不同,调血脂药可分为主要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及主要降低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两大类。 调血脂药物的分类: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或他汀类);胆酸螯合剂类(树脂类);苯氧芳酸类(贝特类);烟酸及其衍生物类;多烯脂肪酸类(鱼油类);甲氧吡嗪、丙丁酚(普罗布考)类;依折麦布和中药有效成分。 、主要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包括HMG-Co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及胆固 醇吸收抑制剂。 (一)HMG-Co还原酶抑制剂:HMG-Co还原酶是肝脏中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通过竞争性抑制该酶活性,可达到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的目的。20世纪80 年代问世的他汀类药物能选择性地分布于肝脏,竞争性抑制HMG-Co还原酶的活性,限制了内源性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同 时通过降低胆固醇的浓度来触发肝脏LDL受体表达增加,加快了血浆中LDL IDL、VLDL的消除,从而显著降低了血浆中LDL水平,并可提高HDL水平。

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降血脂研究进展 摘要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血脂类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从药物作用途径降血脂、降血脂药物分类对其进行系统介绍。 关键词:降血脂;药物作用途径;药物分类 1.前言 血脂是指正常人体内血液脂质的含量,血液脂质成分主要包括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另外还包括磷脂、游离脂肪酸等。目前国内以成年人空腹血清TC超过5.72mmol/L,TG超过1.70 mmol/L,即诊断为高脂血。脂质难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循环中运转,因此血液中脂蛋白(LPa)含量也是血脂是否升高的重要体现,较为重要的脂蛋白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诱因之一[1]。研究发现血脂过高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由此引发冠心病、脑中风、肾衰竭等。此外,高血脂还与高血压、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2]。目前降脂药物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发挥降脂作用,即外源性脂质的吸收、内源性脂质的合成、体内脂质的代谢、转运、和排泄。 2.从药物作用途径降血脂 2.1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 2.1.1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小肠组织对胆固醇的吸收能力可显著影响血液中胆固醇水平[3]。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主要减少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发挥作用。依折麦布是新型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闫丰等[4]对慢性肾脏疾病2期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进行联合治疗观察。研究中对比了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脂及肾小球过滤率(GFR)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氟伐他汀对患者各个观察指标无显著治疗作用,加用依折麦布治疗则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降幅达15.4%。 2.1.2胆酸盐螯合剂 胆固醇为胆汁酸的唯一前体,在正常的消化过程中,胆汁酸分泌至肠道,大量胆汁酸从肠道吸收后重新进入肝脏。胆汁酸结合树脂可与肠道中的胆汁酸结合,阻断其重吸收,从而使血液中的LDL和TC的含量减少[5]。已上市的药物有考来烯胺、盐酸考来维仑、考来替兰等。 田哲[6]对辛伐他汀联合考来烯胺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临床进行评价。研究

中药降脂研究进展

综述 中药降脂研究进展 王宇辉 周超凡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研究所 北京100700) 摘要 目的:介绍近年来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及中医对它的认识。方法:以查阅近几年国内文献资料为主,并进行统计、排列和汇总。结果与结论:许多中药有很好降低血脂的作用,而在药效上各有侧重,作用机理和途径也有所不同,多途径起综合疗效的中药往往是较好的降脂药。可见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中药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并且中医对其病因病机及治则已形成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 高脂血症 中药治疗 药理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不及时防治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降脂疗法是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经过广大医药科技人员的实验研究,已证实中药有很好的降低血脂作用,与西药相比毒副反应相对较小。现将降脂中药的药效、作用机理以及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概述如下: 1 降脂中药药效的研究 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有降脂作用的中草药有几十种。从效果看,降血脂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胆固醇,有降甘油三酯作用的中药相对少一些。 1.1 降胆固醇为主的中药 这类中药有:蒲黄、泽泻、人参、刺五加叶、灵芝、当归、川芎、山楂、沙棘、荷叶、薤白、大豆、陈皮、半夏、怀牛膝、柴胡、漏芦等。最近报道沙棘油能够降低老年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 C)、甘油三酯(T G)、低密度脂蛋白(L DL-C)含量,以降低T C效果更为突出,同时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L DL-C)的趋势[1]。利用荷叶生物碱制剂饲喂高脂血症小鼠,其血清T C含量有明显的降低[2]。以长梗薤白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脉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血清T C、动脉硬化指数(A I)下降和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而T G、高密度脂蛋白(HDL-C)无显著性变化[3]。半夏水煎液给大鼠灌胃,正常动物T C略降低,对给予高脂饲料动物能预防和延缓T C增高,并能降低高脂动物血清T C含量,而对T G的作用不明显[4]。怀牛膝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的三萜皂甙类、甾醇类、游离糖和多糖类,单组分对家兔均无抗高胆固醇血症的效果,但糖与皂甙组分合用可降低血液中T C含量,三萜皂甙与P物质的混合物制剂牛膝亭能降低65%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中T C,对82%的高 / 脂蛋白血症患者有降低 / 的作用[5]。 1.2 降甘油三酯为主的中药 这类中药有:黄连、黄芩、刺五加叶、甘草等。黄连[6]、刺五加叶皂甙[7]对高脂血症的大鼠模型具有降低血清T G的作用,黄连还有抗氧化作用,刺五加叶能提高血清HDL及亚组分HDL2的含量。黄芩对乙醇诱导的高血脂具有降低血中T G的作用,黄芩甙元能提高H DL-C水平,黄酮成分可以抑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诱导的脂肪细胞的脂解作用[8]。1.3 降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中药 这类中药有:大黄、何首乌、绞股蓝、银杏叶、女贞子、三七、枸杞、虫草、桑寄生、葛根、水蛭、茶叶、大蒜、姜黄、虎杖、决明子、马齿苋、熊胆、月见草等。最近仍有报道大黄醇提片有非常明显的降低高脂血症患者以及动物血清T C,T G,L DL,动脉硬化指数,载脂蛋白B (ApoB)和升高HDL、载脂蛋白AI(ApoA I)的作用[9]。近年动物实验表明绞股蓝总皂甙(I)、葛根水煎液、茶多酚、姜黄素、马齿苋、熊胆都有降低不同动物T C, T G,LDL-C含量的作用。枸杞原汁、枸杞多糖以及多糖组分纯化产物LBP-X在开放型单向质反应序贯试验中均有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家兔血清T C,T G和升高HDL的作用[10]。桑寄生水提物再经乙醇提取后,有明显的降T C,T G的作用,其石油醚提取物与大黄醇提物虽然单独使用无降脂作用,联合应用却有明显的降脂作用[11]。枸杞果液治疗不同证候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结果肾阴虚、肝阳上亢证的病人血清T C,T G,LDL-C浓度明显下降,而对肾阳虚、气血虚病人的降血脂作

常用降血脂药物及临床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7872297.html, 常用降血脂药物及临床应用 作者:赵丽平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8年第03期 高脂血症是指携带胆固醇或甘油三脂的血脂蛋白浓度超过随机正常人群的水平,伴有脂代谢紊乱,与人类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常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证。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为了减轻推迟血管的老化,应及时预防:①合理饮食;②调整工作、生活节奏、劳逸结合、平时加强锻炼;③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如吸烟、饮酒等。 1常用降血脂药 1.1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一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该类药物能抑制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还原酶,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减少,并通过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低密度受体的表达,因而使用细胞受体数目增多及活性增强,加速了循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①洛伐他汀,商品名:美降之,罗华宁、血脂康、洛特等。常用量为10~80mg/d,每日顿服,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作用好,本身没有活性,从真菌发酵液中提取,主要被β-羟酸水溶后发生作用,其作用部位在肝脏,80%~90%随胆汁到血液被排除。②辛伐他汀,商品名:理舒之,舒降之。常用量5~80mg,每晚顿服,不良反应少见,可有便秘,消化不良、恶心、血清转氨酶升高。③普伐他汀,商品:美百乐镇。常用量10~80mg,每晚顿服,不良反应主要为肝损害,与药物剂量有关。④氟伐他汀,商品名:来舒可,常用量20~80mg,每晚顿服,少有副作用,可引起肌痛,肌酸磷酸酶升高正常的10倍时应立即停药,个别有肝损害及尿酸升高,痛风病人慎用。⑤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安、阿乐。常用量2.5~20mg,每晚顿饭,不良反应少,可有肝损害。 1.2烟酸类烟酸是B族维生素,是一种脂质生成的阻滞剂,当剂量超过维生素作用时有降脂作用,其机理是:①增加脂肪细胞内磷酸酶的活性;②减少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加速脂蛋白中甘油三脂的水解,因而其降甘油三脂的作用明显;③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排泄。常用药有:①烟酸,常用量1~2g,3/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对II、V型高脂血证,糙皮病,血管性头痛有作用。不良反应有面红,皮肤瘙痒,对胃肠有刺激、加重溃疡病。使糖耐量降低引起糖尿病,尿酸的增加引起痛风,饭后服用。②阿西莫司(氧甲吡嗪,乐脂平)常用量为0.25g,2~3次/日,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与烟酸相似。

十种神奇的降血脂中药

十种神奇的降血脂中药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十种神奇的降血脂中药 2014-09-05 09:36?来源:?编辑:王未 我们大家都了解中药是具有很高的药效,对于治疗人体的一些疾病是由很好的药用的价值的,而且相对来说中药对于人体的一些副作用要比西药低一点,那么对于平时生活中患有血脂高症状的人都可以吃什么呢?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小编一起去了解关于降血脂的中药以及,随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血脂高在如今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危害人们健康的一个疾病的话题了,尤其是对于肥胖的人来说,患有血脂高症状的比例会更加的大。那么怎样进行降血脂会是每一个患者的共同的心声。一起去了解一下降血脂的中药材吧。 1、黄芩 本品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已分离出30多种有效成分,其中黄芩甙元、汉黄甙元、黄芩甙等具有降血脂作用,如用黄芩12克,加水煎成100毫升,早晚饭前各服50毫升,连服1-2个月,可使明显降低甚至恢复正常。 2、金银花 主要成分为氯原酸类化合物,如氯原酸和异氯原酸。本品能减少肠内胆固醇吸收,使血浆中胆固醇含量下降。金银花9克用开水冲泡当茶饮,对高脂血症有良好效果。 3、大黄 大黄的主要成份有蒽醌衍生物及二蒽酮衍生物。我们自生活可以选取适量的大黄用开水冲泡当作茶饮,可以口服大黄粉或者是大黄浸膏片,这些都是具有很好的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的哦。 4、泽泻 本品主要成分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生物甙、天门冬酰胺、植物甾醇、树脂、脂肪酸、泽泻醇A、B及醋酸酯等。口服泽泻片或泽泻浸膏片,每日3-4次,每次3-4片,连服1-2个月或更长,可使高血脂降低或恢复正常值。

新型调血脂药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18, 7(4), 74-78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47872297.html,/journal/pi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47872297.html,/10.12677/pi.2018.74014 Research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Novel Lipid-Regulating Drugs Bo Shang, Changqi Sui, Tong Mu, Hui Yang* Pharmacy College,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Jun. 25th, 2018; accepted: Jul. 3rd, 2018; published: Jul. 10th, 2018 Abstract Dyslipidemia is recognized by the world medical community as the “culprit” that causes atheros-clerosis and variou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urrent clinical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include statins, fibrates, nicotinic acid, and bile acid sequestrant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iscovery of some new targets for cholesterol metabolism, many drugs with new mechanism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for clinical trials or marketing.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novel lipid regulating drugs. Keywords Lipid-Regulating Drugs,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PSCK-9) Inhibitor, Cholesterol Absorption Inhibitor, Omega-3 Fatty Acids, Microsomal Triglyceride Transfer Protein (MTP) Inhibitor 新型调血脂药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商博,隋常琪,牧童,杨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18年6月25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3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10日 摘要 血脂异常被世界医学界公认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各种疾病的“元凶”。目前临床上的用于治疗血脂异常的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及胆汁酸螯合剂等。近年来,随着胆固醇代谢的一*通讯作者。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现今世界上使用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这类药物降脂作用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肯定,耐受性好,虽然与某些药物合用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的严重不良反应,但低剂量使用可减少甚至避免。现对这种药物的新剂型、结构特征、作用靶点、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经济学及市场发展前景7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药物新剂型;作用靶点;临床评价;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发展前景;药物经济学 他汀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的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该类药物的问世是降脂药治疗史上的重大进展,其除具调脂作用强、耐受性好等优点外,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对该类药物的结构特征、药动学、药理作用、不良反应4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比较,现综述如下。 1.已上市或正在开发的他汀类药物新剂型 目前,已上市或正处于开发中的他汀类药物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临床上,因西立伐他汀与贝特类降脂药合用可造成横纹肌溶解,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频频发生,故已于2001年撤市。匹伐他汀由日本Nissan Chem株式会社开发,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药物,目前Ⅲ期临床试验已结束,正处于注册前状态。匹伐他汀低剂量(0.1、0.3、lmg/kg)的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疗效即相当于10倍量的阿托伐他汀,0.5mg/(kg·d)即可降低血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分别达7%~20%和10%~39%,对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更为有效。与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对比研究表明,虽然彼此都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TC,但是匹代他汀药效最佳,是潜在的超级他汀[1]。 2.作用靶点 洛伐他汀分离自霉菌培养物,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通过对洛伐他汀的化学结构进行改进而得的半合成品,氟伐他汀则是第一个全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结构中均有羟甲基戊二酸活性结构,只是存在形式不同。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非活性内酯形式药物,必须代谢成其相应的开环羟基酸形式才能抑制HMG—CoA还原酶。普伐他汀以具有活性的开放酸盐结构存在,水溶性大,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的能力比周围组织高400倍~1 200倍,因此,无明显抑制外周组织合成胆固醇的作用而不良反应少。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的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十分接近,在疗效、不良反应、耐受陛等方面仅程度上稍有差异。氟伐他汀结构与以上3种他汀类药物明显不同,是以氟苯取代吲哚环的甲羟戊酸内酯的衍生物,无需代谢转化就具有药理活性[2]。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一样,均含有氟苯环和氮杂环,是全人工合成的第2个他汀类药物,二者与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相比,水溶性增大,脂溶性降低。罗伐他汀为单一对映体,以活性羟酸钙盐形式存在。除普伐他汀外,罗伐他汀比其它他汀类药物有更强的亲水性[3]。 3. 药代动力学 口服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几乎全被吸收,辛伐他汀吸收比较完全(80%-85%),普伐他汀、洛伐他汀仅少量吸收(34%和31%)。食物除对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吸收有影响外,对其他他汀类药物均无影响。普伐他汀的亲水性强,其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为45%,其余4种血浆蛋白结合率都在95%以上。源于肝细胞的胆固醇是形成血胆固醇的主要原因,而源于非肝细胞的胆固醇是正常细胞所必需的,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肝脏,其肝脏

常用的五大类降脂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常用的五大类降脂药高脂血症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 种:1.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正常人的血总胆固醇应低于5.2mmol/L,如超过 5.7mmol/L,即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2.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指血甘油三酯 超过1.7mmol/L)。3.混合型高脂血症(指既有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又有血浆甘油 三酯水平升高)。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小于40mg/dl)。目前 ,在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有许多,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 1 他汀类 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他 汀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为目前临床 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由于这类药物的英文名称均含有“statin”,故常

简 称为他汀类。现已有5种他汀类药物可供临床选用:(1)洛伐他汀(lovastatin ),常见药物有美降之、罗华宁、洛特、洛之特等,血脂康的主要成分也是洛伐他汀 。(2)辛伐他汀(simvastatin),常见药物为舒降之、理舒达、京必舒新、泽之浩 、苏之、辛可等。(3)普伐他汀(pravastatin),常用药有普拉固、美百乐镇。(4)氟伐他汀(fluvastatin),常见药有来适可。(5)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常见药为立普妥、阿乐。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药物。 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胃肠反应、头痛。与其他降脂药物合用时可能 出现肌肉毒性。 2 贝特类贝特类药物的主要适应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或

血脂异常合理用药指南解读—血脂异常诊治进展

临床上常见的血脂参数是低密度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C.载脂蛋白B D.LP(a)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分析:?No.2。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临床情况如下。急性心肌梗塞B.高血压C.主动脉夹层D.糖尿病我的答案:参考答案:答案分析:?否。3.属于早发性冠心病的家族史。姐姐70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B.母亲60岁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父亲60岁死于急性心肌梗死D.父亲50岁心电图“T波低”我的回答:B参考答案:B答案分析:?No 4混合性高脂血症是指A.血清总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B.血清总胆固醇增加+甘油三酸酯C.血清甘油三酸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D.血清低胆固醇增加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我们需要考虑原发性血脂异常的临床情况:A.血清LDL-C≥5mmol / L B.血清T4和T3水平升高C.血清肌酐200μmmol / LD。糖基化血红蛋白7.6%我的答案:参考答案:答案分析:?尚未6. ASCVD的临床情况是糖尿病+ LDL-C 2.2mmol / l B.血液HDL-C 0.8mmol / c。血液LDL-C 5.6mmol / lD。高危ASCVD患者的LDL-C临界点低于a.1.8 b.2.6 c.3.4 d.4.1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分析:?尚未8.中国血脂异常男性的腰围应低于A.100 cm b.95 cm c.90

cm d.80 cm我的回答:C参考答案:C一线降脂药物最强基于证据的血脂异常的医学证据是他汀类药物B.β。C.烟酸D.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我的答案:参考答案:答案分析:?否10. 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初始他汀类药物A.高强度B.中强度C.低强度D.大剂量我的回答:目前没有答案

中药调血脂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食品与药品Food and Drug 2010年第12卷第11期449 中药调血脂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钟询龙,丁金龙,罗朵生 (广东药学院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脂血症调肝降脂重点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将近年报道的具有调血脂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作一综述,归纳为皂苷类、蒽醌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不饱和脂肪酸类、蛋白质类、多酚类及其他成分,总结了各类有效成分的调血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对深入开展中药调血脂有效成分的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调血脂作用;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9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 (2010)11-0449-03 Progress on Blood Lipid-regulating Active Ingredi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 Xun-long,DING Jin-long,LUO Duo-sheng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Key Unit of Modulating Liver to Treat Hyperlipemia of SA TCM,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 act :This research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the blood lipid-regulating active ingredi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saponins,anthraquinones,avonoids,alkaloids,polysaccharides,unsaturated fatty acids,proteins,polyphenols and other ingredients,and analyze their blood lipid-regulating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further study about the blood lipid-regulating active ingredi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tive ingredient;regulation of blood lipid;mechanism of action 收稿日期:3 作者简介:钟询龙(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z x 55@63* 通讯作者:丁金龙(6),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3@6脂代谢紊乱是指血浆中胆固醇(T C )、甘油三脂(TG )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 )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 )过低的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临床应用的调血脂药物主要有化学药和中药。化学药因疗效确切、机制清楚而被广泛应用,但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中药则因毒副作用小、多靶点起效、可长期服用而日渐受到青睐。以往调血脂中药研究多集中于中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近年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作为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涉及调血脂有效成分的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现就各类调血脂活性成分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皂苷类 皂苷类成分目前报道最多,主要有三七总皂苷、绞股蓝总皂苷、人参总皂苷、柴胡皂苷等[1-4],均能显著降低高血脂动物血清TC 、TG 和LDL-C ,升高HDL-C 。皂苷类成 分主要通过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起到调血脂作用。如 三七总皂苷、绞股蓝总皂苷主要通过与胆固醇结合,阻断肝肠循环,减少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血脂[3];并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显著降低血脂及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MDA ),减少氧自由基生成,使膜脂质不被破坏,起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5,6]。2蒽醌类 蒽醌类成分主要包括蒽醌类化合物、衍生物及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目前文献报道有调血脂作用的蒽醌类成分主要有大黄蒽醌、决明子蒽醌、何首乌蒽醌等[7-9]。吴小明 [7] 研究表明,大黄素(大黄蒽醌的主要成分)可显著降低 高血脂大鼠血清TC 和TG ;李续娥等[8]研究表明,决明子蒽醌可显著降低高血脂动物血清TC 、TG 和LDL-C ;崔映宇等[9]研究发现,何首乌蒽醌可显著降低血清TC 。蒽醌类成分大多是通过刺激胃肠道蠕动,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再吸收,增加胆固醇排泄。大黄素还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发挥降血脂作用[10]。决明子蒽醌通过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达到降血脂目的[11]。3黄酮类 目前文献报道,有调血脂作用的黄酮类成分主要有陈 2010-02-0198-E-mail sd https://www.doczj.com/doc/47872297.html, 197-E-mail along https://www.doczj.com/doc/47872297.html,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要点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要点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ASCVD防控具有重大意义。基层医生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近日,《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及相应的实践版正式发布,对提高基层医院ASCVD防治水平意义显著。 我们一起来通过11个问题,迅速掌握这部指南的核心内容。 血脂异常的切点和分层标准是什么?

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有哪些? 血脂异常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前者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后者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 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哪些人群需要筛查血脂异常? 1.建议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血脂; 2.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3.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4.因ASCVD住院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 h内检测血脂。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为:

1.有ASCVD病史者; 2.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 3.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如何诊断血脂异常?

应如何进行生活方式改变? 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无论是否进行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Ⅰ类推荐,A级证据)。 ?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建议摄入胆固醇<300 mg/d,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 ?脂肪摄入优先选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植物油; ?建议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5%,碳水化合物以谷类、薯类和全谷物为主; ?控制体重,维持健康体重(BMI 20.0~23.9 kg/m2); ?戒烟,限酒; ?坚持规律的中等强度代谢运动,建议每周5~7 d、每次30 min。 膳食要诀:(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3)多吃蔬果、奶类、大豆;(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应如何进行药物治疗? 1.他汀类药物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7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前言 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 -C血症的患病率为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和ASCVD的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国内外降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2013年第21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降血脂蒙药有效成分的分析及合成(30160103)作者简介:辛丹丹(1985-),女,内蒙古通辽市人,在读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物化学。Email:xdd19850202@126.com*通讯作者博·格日勒图,男,主要从事降血脂蒙药研究。Tel:4991090*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化学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21**内蒙古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呼和浩特0100512013年6月15日收稿 [J].Arthritis ResTher,2003,5(supp1.4);s1-s6. [4]陈浩,朱平.自身免疫病的Th1/Th2细胞固于平衡治疗[J].免疫学杂志,2000,16(2):119-122. [5]YamakiK,UchidaH,Li X,et al.Efect of varying types of anti —arthritic drugs onTh l and Th2immune responses inmice [J].Int J ImmunopatholPharmaeo,l 2005,18:133-144. [6]李妍,康辉.Th1、 Th2和Th17型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活化特点[J].微生物学杂志,2008,28(:5):98-101[7]Lipsky PE ,Van der Heijde DM ,St Clair EW ,d a1.Infliximab and methotrexate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 -Tumor Necrosis Factor Trialin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Concomitant Therapy Study Group[J].N Engl J M ed ,2000,343:1594—1602. [8]卢月曹雅晶钱瑞琴.IL-1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 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855-859 [9]张宁.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3).[10]万欢.中西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0,18(9):1379—1381. [11]中华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国医学信息导报,2002,23:15-16. [12]杜尧李晓声曾文魁.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37-238. [13]Traister R S , Hirsch R .Gene therapy for arthritis [J].Mod Rheumatol ,2008,18(1):2-14. 在崇尚绿色、注重保健的当今时代,预防和治疗世界上日异增多的高血脂及其相关心脑血管病患者,深入研究具有降脂功能的食物和药物,是近几年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高血脂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疾病,是近几十年危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血脂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首要危险因素。AS所致的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危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 高的特点。这类病在全世界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 “头号杀手”。美国心肺血研究院进行7年的冠心病防治研究证实,降血脂药的应用可减少心脏病死亡率24%,减少非致死性心脏病发作率19%[1] 。降脂药能延缓或减轻AS病变的发展,并促进其消退。1国外降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高胆固醇和高脂蛋白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有效方法,因此,降血脂药物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1临床常用降血脂药物: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Lo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astatin)。该类药物能抑制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还原酶,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减少,并通过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低密度受体的表达,因而使用细胞受体数目 增多及活性增强,加速了循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2]才能增加HDL的含量,利于总胆固醇(TC)的清除和转运。 洛伐他汀(Lovastatin)是1987年由美国默克公司上市的第 一个他汀类调血脂药物[3] 。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世界十大畅销药行列,成为世人瞩目的降血脂药物。目前,为了提高洛伐他汀 的生物利用度,Kumar,S等人[4] 开始研究用新的剂型提高洛伐他汀在在胃里面的滞留时间来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 美国默克公司开发了洛伐他汀之后,以洛伐他汀为原料半合成而成了辛伐他汀(Simvastatin)于1991年12月获美国FDA批准。因为HMG-CoA还原酶在午夜活性最高,故该类药物于晚餐 后服用,但是目前Wright,DanielFB等人[5] 研究了辛伐他汀在晚餐服药和早餐服药没有显著的差异。辛伐他汀(simvastatin)和日本三共株式会社的普伐他汀钠(pravastatinsodium)上市后,也有几种 药物上市[4] 例如1994年由诺华公司开发,首次在英国上市的氟伐他汀(fluvastatin,商品名LescoI,来适可),本品是第一个全合成的 他汀类药物,脂溶性强。该药物[6] 可降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脂代谢紊乱患者的TC、LDL-C、TG和apoB,并增加HLD-C,也可减缓心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临床多用于治疗饮食调节无效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远低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第二代调血脂产品[8]氟伐他汀(Fluvastatin),由瑞士山道士公司开发,1993年12月通过美国FDA批准。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商品名Lipitor,立普妥)是1997年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制。本品是全合成的高效他汀类药物,对肝细胞有选择性[9,10]。接下来还有一些新的他汀类药物被研发,例如2003年2月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11],首次在加拿大上市的罗苏伐他汀(rosuvastatin,商品名Crestor),本品也是全合成药物,对肝细胞具有选择性。多项临床研究中,本品显示其降低LDL-C的效果优于现有的他汀类药物。还有匹伐他汀(pitavastatin)由Nis-sanChem株式会社开发,III期临床已经结束,目前正处于注册前, 国内外降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辛丹丹*宝贵荣**博·格日勒图*那日苏* 摘要:全世界每年3000万人死于高血脂引起的相关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也明显上升,高血压患者10年内增加了25%,目前已达2亿人左右。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病的发生与血脂的异常有关,降血脂对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关系十分的密切。为提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能力和科研学术水平,从事降脂药物的研究是近几年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并且临床医学证明,降脂药物能延缓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并促进其消退。关键词:降血脂;高血脂;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 972+.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3)21-0149-02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olesterol drugs domestic and overseas XIN dan-dan1,BAO gui-rong2,BO gerile-tu1*,NA ri-su1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Mongolian Chemical Key Laboratories ,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China Inner Mongolia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Biological Chem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Hohhot ,010000,China Abstract:withtheimprovementoflivingstandards,everyyear30millionpeopledieofthediseasecausedbyhighbloodfatrelated,ourcountrytheincidenceofcoronaryheartdiseaseandmortalityratesalsoincreasedobviously,Inthedecade,increased25%,nowhypertensionpatientshasabout200million.Modernmedicalresearchshowsthattheoccurrenceofcardiovasculardiseaseisrelatedtotheabnormityofbloodlipid,fallhematicfattoreducetheincidenceofcoronaryheartdiseaseandmortalityisverycloserelationship.Inordertoimprovethecardioasculardis-easeprevention,treatmentabilityandtheacademiclevelofscientificresearch,engagedintheresearchofcholesteroldrugsinrecentyearsisthatpeopleareconcern.Andclinicalmedicalturnoutthat,cholesteroldrugscanslackormitigateatheroscleroticlesionsofdevelopment,andpromotetheirresolve.Key words :Antiatheroscloresis;Hyperlipemia;Researchprogress14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