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 格式:ppt
- 大小:953.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19世纪末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学习从课文的图表中提取信息,了解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2.过程与方法:了解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加强经济侵略的新动向。
学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进行比较。
讨论如何评判义和团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史实,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确定“勿忘国耻”,“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沦为完全投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洋人的朝廷”。
二.教学要点:重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学习导论:回顾1.列强发动的4个侵华战争:①第一次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中日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结果,使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掀起的3个革命高潮: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③辛亥革命。
结果,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都不能救中国。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学法指导:1.瓜分狂潮的4种形式①资本输出:比较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时间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方式不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实质不同:控制殖民地的商品市场-控制殖民地的经济命脉②强占“租借地”——③划分势力范围。
方法:观表和观图强调:租借地:①德国:最早强占租借地,是标志②英国:南方和北方都有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①俄国:面积最大。
②英国:经济最发达。
③美国:没有。
复习巩固:香港问题之始末:①《南京条约》(1842年)-割香港岛②《北京条约》(1860年)-割九龙司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强占新界④《中英联合声明》(1984年)-香港回归⑤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7.1)知识拓展:比较租界和租借地:租界:指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半殖民地国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区域。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战争背景
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1)经济侵略: 通过提供贷款、投资工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等方式,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商品输出,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攫取更多侵华利益。
(2)政治控制: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开始的标志: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
(3)列强竞争: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影响:
(1)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2)19世纪末美国对外扩张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不动干戈便获利。
(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
二、八国联军侵华A
1、时间:1900年6月
2、参战国家: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3、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
4、结果:天津、北京相继陷落。
1900年7月,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任命李鸿章、载劻为全权大臣,与各国和议。
三、《辛丑条约》
1901年9月,李鸿章和奕劻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德、日、意、奥、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了《辛
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教案知识结构:概念诠释:1.瓜分中国的狂潮的世界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更加激烈,致使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9世纪晚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欧洲殖民国家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它们几乎侵占了整个非洲。
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英美等殖民势力跟踪而至,加紧向该地区渗透;美国利用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先后打出了“门罗主义”、“泛美主义”等招牌以扩张自己的势力。
为此,还扮演了该地区国际警察的角色。
在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奴役、掠夺和统治的基础上,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瓜分:争作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设厂权,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这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2.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扶清灭洋”的口号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四字。
此后多数义和拳组织皆用为反帝斗争的口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
“扶清”的主要含义,可从义和团的有关文告中得到解释。
《义和团告白》:“保护中原,驱逐洋寇”;《增福财神告白》:“上能保国,下能安民”;《马兰村坎字团告示》:“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
”可知“扶清灭洋”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而不单单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正如义和团揭帖所说:“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1辑,第133页)但是“扶清灭洋”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口号。
“扶清”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觉。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课标要求《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概况;通过分析“扶清灭洋”口号,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识读图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结合其他不平等条约,认识《辛丑条约》的危害性。
4.感受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2.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随堂练习1.“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
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
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 D )①火烧圆明园②义和团运动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辛丑条约》的签订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2.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和好斗精神,无论欧美日本各国,都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1/4,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时任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也有类似看法。
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C )A.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志B.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C.列强已经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D.列强需要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3.慈禧太后对列强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实质上反映了( A ) A.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B.慈禧太后为了个人利益,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C.慈禧太后与列强在长期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D.中国地大物博,作为统治者慈禧太后慷慨大方4.《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的是( D )A.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许多城市B.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巨额赔款给中国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D.清政府保证严禁民众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义和团运动与之前的太平天国运动都发生在晚清时期,二者有何异同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对二者进行比较。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学案一、学习目标识记:①知道19世纪末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②知道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③知道并掌握《辛丑条约》的重要内容与历史影响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三、学习过程:(一)、阅读教材38-42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一、瓜分狂潮★:1、历史原因:2、主要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历史原因:2、时间与内容:3、历史影响:二、八国联军入侵★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原因:(2)口号:探究1:如何认识与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3)性质与实质:三、《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历史影响★:①赔款白银4.5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拆炮驻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的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设外务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体评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