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考生物浙江选考总复习配套训练 专题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第讲 生物的进化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19讲生物的变异与育种考点一生物变异的来源1.变异的类型(1)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2)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变异。
(3)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2.基因重组3.基因突变4.染色体畸变(1)染色体结构变异(2)染色体数目变异①概念: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②类型a.整倍体变异: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b.非整倍体变异:体细胞中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③基本概念a.染色体组:一般将二倍体生物的一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其中包含了该种生物生长发育的一整套遗传物质。
b.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c.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d.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思考讨论1.探讨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替换、增加、缺失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大小2.如图a 、b 为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思考:(1)图a 处于细胞分裂什么时期?图中的1、2号染色体发生了何种变异? 提示 图a 处于四分体时期;图中1、2号染色体因交叉互换发生了基因重组。
(2)图b 处于细胞分裂什么时期?该细胞名称是什么?在该时期细胞中可发生何种变异?提示 图b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该时期细胞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
(3)①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吗?②Aa ――→⊗AA 、Aa 、aa 属于基因重组吗?提示 ①不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②不属于,基因重组的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3.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及其上面的部分基因,请思考:(1)下列各项的结果中哪些是由染色体畸变引起的?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异?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有哪些?提示 与图中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相比可知:①染色体片段缺失、②染色体片段易位、③基因突变、④染色体中片段倒位。
课后限时训练(时间:30分钟)【学考题组】1.(2015·温州市苍南期末)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解析自然选择仍在起作用,A错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进化,B错误;双方在斗争中都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错误;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说明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
答案 D2.(2016·杭州市余杭区期末)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一切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同一个物种D.自然选择导致适应解析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前提,A错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B错误;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形成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说明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C错误;自然选择导致生物产生适应性,D正确。
答案 D3.(2015·温州苍南县巨人中学期中)下列各项叙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B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答案 B4.(2015·台州市期末)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数量越小的种群越容易发生遗传漂变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是不同的C.渐进的物种形成是目前唯一的物种形成方式D.自然选择使得基因突变朝着个体有利于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解析一般情况下,种群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越少,种群中基因就越容易发生遗传漂变,A正确;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相同,如基因型AA和Aa 都表现为显性性状时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B错误;渐进的物种形成不是目前唯一的物种形成方式,如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答案 A5.(2016·绍兴一中期末)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C.单倍体到二倍体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四倍体西瓜的形成,证明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答案 B6.(2015·温州市苍南期末)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A.基因B.染色体C.个体D.种群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BC错误;D正确。
答案 D7.(2016·温州市十校联合体期中)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随机淘汰和保留B.不同性状个体繁殖率的差异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D.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解析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定向淘汰和选择过程,A错误;不同性状个体繁殖率的差异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但不一定有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答案 B8.(2015·宁波市慈溪市期末)有关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解析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错误;遗传组成的差异导致基因库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答案 B9.(2015·温州市苍南期末)下列各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A.随机交配B.自然选择C.基因突变D.染色体畸变解析随机交配不会对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影响,A正确;自然选择、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都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答案 A10.(2016·义乌市苏溪中学月考)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 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
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以后,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
据题回答:(1)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
(2)19世纪,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
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经过长期的,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有利变异则逐渐。
从而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
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决定的。
解析(1)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出现的。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19世纪,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桦尺蠖体色浅的更易适应环境,故种群浅色基因s的基因频率变化趋势是增加(或上升)。
(3)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桦尺蠖体色深的更易适应环境,故种群深色基因S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增加(或上升)。
(4)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的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
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答案(1)基因突变原材料(2)浅色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殖个体多(3)栖息地变成黑褐色,不利于浅色种生存而利于黑色型个体生存(4)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淘汰积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选考题组】11.(2015·绍兴一中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认为,种群中出现的一切变异都是进化的前提B.新物种的形成只有通过长期地理障碍,才能实现种群间完全的生殖隔离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无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会发生改变的前提是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如果该种群进行自交,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变化,D错误。
答案 C12.(2016·嘉兴市秀州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生物只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B.在物种形成方式中,只有渐进的物种形成需要经过隔离C.若种群达到遗传平衡,则种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均相等D.若个体产生了有利于生存的变异,则该变异在后代中必然被保留和积累解析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具有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A正确;在物种形成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若种群达到遗传平衡,群体内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C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所以个体产生的有利于生存的变异不一定在后代中被保留和积累,D错误。
答案 A13.(2016·湖州市期末调测)下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障碍的三个地区,A地区某种群部分个体迁移至C地区(t1、t2表示不同的时期),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基因库将保持稳定不变B.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障碍这一条件C.t1时C两地区的种群遗传上的差异不可能是遗传漂变造成的D.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新物种答案 D14.(2016·浙江深化课程改革协作校期中)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任何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式,都能引起生物的适应性进化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可能导致生殖隔离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前提解析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都能引起生物的适应性进化,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差别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前提,D错误。
答案 C15.(2016·嘉兴一中高二(下)期中)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障碍。
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些人为因素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这种异地的物种形成是渐进的物种形成方式B.这种物种形成过程将产生能够适应新环境的新物种C.在出现生殖隔离之前,乙、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相同D.与该方式不同,同地的物种形成只需在一次有性生殖过程中即可完成解析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了生殖隔离,是渐进的物种形成方式,A 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其适应生活环境,B正确;乙、丙是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频率无法进行比较,故C错误;同地的物种形成一般在同种生物中进行,通过相互杂交即可完成,D正确。
答案 C16.(2016·浙江舟山中学高三期中)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 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