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分类与特殊土
- 格式:ppt
- 大小:10.68 MB
- 文档页数:66
《土的分类及特殊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50007-2002)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
2.根据地质成因,可把土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海积土等。
按堆积年代的不同,土可分为老堆积土、一般堆积土和新近堆积土。
3.分布在中国范围内的黄土,从早更新世开始堆积经历了整个第四纪,目前还未结束。
形成于早更新世(Q1)的午城黄土和中更新世(Q2)的离石黄土,称为老黄土;晚更新世(Q3)形成的马兰黄土及全新世下部( )的次生黄土,称为新黄土;全新世上部( )及近几十年至近百年形成的最新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
4.湿陷性黄土又可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5.软土并非指某一特定的土,而是一类土的总称,一般包括软黏土、淤泥质土、淤泥、泥炭质土和泥炭等。
6.冻土根据其冻结时间分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种。
7.中国的多年冻土按地区分布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原型多年冻土,另一类是高纬度型多年冻土。
二、名词解释1.碎石土:是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2.砂土:是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50%的土,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3.粉土:是指塑性指数小于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50%的土。
4.黏性土:是指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
5.人工填土: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堆填而形成的各类土。
6.黄土:黄土是第四纪以来,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陆相松散堆积物。
7.黄土的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性质称为黄土的湿陷性。
8.软土:软土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抗剪强度低的呈软塑~流塑状态的黏性土,如淤泥等。
软土的物理力学特性[1]1、高含水量和高孔隙性软土的天然含水量一般为50%~70%,最大甚至超过200%。
液限一般为40%~60%,天然含水量随液限的增大成正比增加。
天然孔隙比在1~2之间,最大达3~4。
其饱和度一般大于95%,因而天然含水量与其天然孔隙比呈直线变化关系。
软土的如此高含水量和高孔隙性特征是决定其压缩性和抗剪强度的重要因素。
2、渗透性弱软土的渗透系数一般在i×10-4~i×10-8cm/s之间,而大部分滨海相和三角洲相软土地区,由于该土层中夹有数量不等的薄层或极薄层粉、细砂、粉土等,故在水平方向的渗透性较垂直方向要大得多。
由于该类土渗透系数小、含水量大且饱和状态,这不但延缓其土体的固结过程,而且在加荷初期,常易出现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对地基强度有显著影响。
3、压缩性高软土均属高压缩性土,其压缩系数a0.1~0.2一般为0.7~1.5MPa-1,最大达4.5MPa -1(例如渤海海淤),它随着土的液限和天然含水量的增大而增高。
由于土质本身的因素而言,该类土的建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有如下特征:(1)变形大而不均匀(2)变形稳定历时长4、抗剪强度低软土的抗剪强度小且与加荷速度及排水固结条件密切相关,不排水三轴快剪所得抗剪强度值很小,且与其侧压力大小无关。
排水条件下的抗剪强度随固结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触变性和蠕变形。
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黄土和黄土状土。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
注意事项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特殊土的分类与鉴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软土、盐渍土、冻土等)1 湿陷性黄土凡天然黄土在上覆土的自重应力作用下,或在上覆土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称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甘肃、陕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
1.湿陷性黄土的特征湿陷性黄土,又称大孔土,与其他黄土同属于粘性土,它具有以下特征:(1)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能看见的大孔隙,孔隙比一般大于1,并常有由于生物作用所形成的管状孔隙,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
(2)颜色在干燥时呈淡黄色,稍湿时呈黄色,湿润时呈褐黄色。
(3)土中含有石英、高岭石成分,含盐量大于0.3%,有时含有石灰质结核(通常称为“礓石”)。
(4)透水性较强,土样浸入水中后,很快崩解,同时有气泡冒出水面。
(5)土在干燥状态下,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土质垂直方向分布的小管道几乎能保持竖立的边坡,但在遇水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这种下沉通常叫湿陷),产生严重湿陷。
湿陷性黄土按湿陷性质的不同又分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和自重湿陷性黄土两种。
2.黄土湿陷性的判定黄土的湿陷性,应按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δs来判定。
根据黄土的湿陷系数的大小,可按表1-2确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类别。
黄土的湿陷性判别表1-23.湿陷性黄土场地的自重湿陷性判定一般根据计算自重湿陷量△zs(cm)并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和当地建筑经验综合判定。
根据计算的△zs值,可按表1-3确定黄土场地的湿陷性类别。
黄土的自重湿陷性场地判定表1-34.湿陷性等级的划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可根据基底下各土层累计的总湿陷量△s(cm)和计算自重湿陷量△zs(cm)的大小等因素按表1-4判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表1-4注:1.当总湿陷量30cm<△s<50cm,计算自重湿陷量7cm<△zs<30mm时,可判为II级;2.当总湿陷量△s>50cm,计算自重湿陷量△zs>30cm时,可判为III级。
土的工程分类标准一、工程用土分类(一)工程用土分类1.依据《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工程用土指工程勘察、建筑物地基、堤坝填料和地基处理等涉及的土类,有机土指土料中大部分成分为有机物质的土。
(二)按照土的坚实系数分类1.一类土,松软土:砂、略有粘性的砂土、腐植土及疏松的种植土、泥炭;2.二类土,普通土:潮湿的黏土和黄土、软的盐土和碱土、含有碎石卵石及建筑材料碎宵的堆积土和种植土;3.三类土,坚土: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卵石即建筑材料碎宵的潮湿粘性土或黄土;4.四类土,砂砾坚土:坚硬密实粘性土或黄土、硬化的重盐土、含有碎石卵石或体积在10%-30%重量在2.5公斤以下石块的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
5.五类土,软土:一般指外观以灰色为主,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
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淤泥质粘性土粉土)、泥炭、泥炭质土等。
以上五类土的详细介绍在这里因为用手机码字内容太多就不多解释了。
二、土的工程性质包括:1.土的强度性质2.土体应力应变三、不良土质的危害1.土体中各点的力学性质会因其物理状态的不均匀而不同,以此土体的剪切破坏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整体破坏。
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性等。
拓展资料:土的工程性质是在设计和建造各种工程建筑物时所必须掌握的天然土体或填筑土料的工程特性。
不同类别的工程,对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的研究重点和深度都各自不同。
对沉降限制严格的建筑物,需要详细掌握土和土层的压缩固结特性;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工程,需要有可靠的土抗剪强度指标;土作为填筑材料时,其粒径级配和压密击实性质是主要参数。
土的形成年代和成因对土的工程性质有很大影响,不同成因类型的土,其力学性质会有很大差别(见土和土体)。
各种特殊土(黄土、软土、膨胀土、多年冻土、盐渍土和红粘土等)又各有其独特的工程性质。
除土的粒径级配外,土中各个组成部分(固相、液相、气相)之间的比例,将影响到土的物理性质,如单位体积重,含水量,孔隙比,饱和度和孔隙度等。
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统一工程用土的鉴别、定名和描述,便于对土的性状作定性评价,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工程用土;不适用于混凝土所用砂、石料和有机土。
注:工程用土指工程勘察、建筑物地基、堤坝填料和地基处理等所涉及的土类、有机土指土料中大部分成分为有机物质的土。
第1.0.3条本标准是工程用土的通用分类标准。
各行业的工程部门可根据各自的专门需要,编制专门分类标准。
第1.0.4条土的各项分类试验,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的规定。
第2章一般规定第2.0.1条工程用土的类别应根据下列土的指标确定:一、土颗粒组成及其特征;二、土的塑性指标:液限(ωL)、塑限(Wp)和塑性指数(Ip);三、土中有机质存在情况。
第2.0.2条土的粒组应根据表2.0.2规定的土颗粒粒径范围划分。
粒组划分表2.0.2第2.0.3条土颗粒组成特征应根据土的级配指标的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不均匀系数,应按下式计算:式中d60——在土的粒径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粒质量为总土粒质量的60;d10——在土的粒径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粒质量为总土粒质量的10。
二、曲率系数,应按下式计算:式中d30——在土的粒径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粒质量为总土粒质量的30。
第2.0.4条细粒土应根据塑性图分类。
塑性图的横坐标为土的液限(ωL),纵坐标为塑性指数(Ip)。
本标准规定有两种塑性图,可根据下列所采用的液限标准进行选用:一、当取质量为写76g、锥角为30°的液限仪锥尖入土深度为17mm对应的含水量为液限时,应按塑性图2.0.4-1分类。
二、当取质量为76g、锥角为30°的液限仪锥尖入土深度为10mm对应的含水量为液限时,应按塑性图2.0.4-2分类。
第2.0.5条土中有机质应根据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骸和无定形物质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