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二)苏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829.00 KB
- 文档页数:1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用列表法整理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准备例题情境图、例题问题纸条、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谈话: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吃水果是一种好习惯,因为水果里有丰富的维生素,每天都吃一些水果,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有作用。
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指名说)谈话:要有水果吃,就得先栽什么?对,得先栽果树。
光头强家就栽了很多果树,同学们想去她们家的果园参观参观吗?好,那就随老师一起去光头强家的果园看看。
二、教学新知(一)教学例11显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问:要想进入光头强家的果园可不容易,从光头强家的果园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上?(指名说已知条件)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已知信息整理一下,好吗?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光头强家一共栽了哪几种果树?所以我们要写出哪些关键词语?(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桃树杏树梨树)再看桃树栽了(3行),要写出关键词(3行)。
(板书;3行);每行(7棵),要写出关键词(每行7棵)(如果学生回答只写“7棵”,则引导质疑:如果只写“7棵”在这里,能清楚的看出是“总的有7棵”,还是“每行有7棵”吗?所以关键词要怎么写?)。
(板书:每行7棵)杏树有(8行)(板书:8行),每行(6棵),(板书:每行6棵)梨树有(4行)(板书:4行),每行(5棵),(板书:每行5棵)光头强家的水果可不容易吃,看看光头强还给动物们准备了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通过练习二的学习,孩子们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二中的题目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问题类型。
比如说,有关于购物的问题,让孩子们计算购买不同商品的总价和单价;还有行程问题,需要他们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来求出相关的量。
对于购物问题,我们假设小明去超市买水果。
苹果每斤 5 元,他买了 3 斤;香蕉每斤 3 元,他买了 5 斤。
那么小明买苹果花了多少钱?买香蕉又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乘法分别算出苹果和香蕉的价格,然后再用加法算出总花费。
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能更清楚地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再来看行程问题。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 千米的速度行驶了4 小时,它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这就需要孩子们知道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这个公式。
通过计算 60×4 = 240 千米,得出汽车行驶的路程。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类型,练习二中还有关于分配物品的问题。
比如,学校有 120 本图书,要平均分给 6 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分到多少本图书?这就需要用图书总数除以班级数,即 120÷6 = 20 本,每个班级能分到 20 本。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首先要认真读题,理解题目所描述的情境和问题。
然后,分析题目中给出的信息,确定应该运用哪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比如,是用乘法、除法,还是加法、减法。
接下来,进行列式计算,计算时要认真仔细,不能出错。
最后,还要检查答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题目中的条件。
为了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孩子们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加深对各种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比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估算路程和时间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老师和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期末知识大串讲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期末章节考点复习讲义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01:用列表法解决两数之和与两数之差问题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1.步骤: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列表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写答。
2.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入手,通过列表等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所求问题入手,通过列表分析数量关系知识点02:多种策略解决归一(总)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问题的已知条件比较多,在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关系不够清楚的情况下,用列表的方式收集整理信息,并根据表格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考点01:归一问题1.农具厂15天生产农具1500件,照这样计算,一年(365天)共生产农具()A.100件B.3650件C.365件D.36500件【答案】D【完整解答】1500÷15×365=100×365=36500(件)故答案为:D.【思路引导】此题属于归一应用题,先求出每天生产的农具数量,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然后用每天生产的数量×一年的时间=一年生产的农具数量,据此列式解答. 2.做蛋糕的王师傅5分钟能做15个双层小蛋糕,照这样的速度,他1小时能做个双层小蛋糕。
【答案】180【完整解答】解:1小时=60分钟15÷5×60=3×60=180(个)故答案为:180。
【思路引导】用15除以5求出每分钟做的个数,然后用每分钟做的个数乘60即可求出1小时能做的个数。
3.(2022四上·柯桥期末)明明用电脑打一篇文章,他12分钟能打360个字。
(1)照这样的打字速度,明明打一篇150个字的文章需要多少分钟?(只列式不解答)(2)如果用算式“360÷12×25”解决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
【答案】(1)解:150÷(360÷12)(2)25分钟可以打多少字?【思路引导】此题主要考查了归一应用题,每分钟的打字速度是不变的,据此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的策略(2)轻松入门1.华通幼儿园“六一”节买奖品,买了30支铅笔、40块橡皮和50本练习本。
铅笔每支3角,橡皮每块2角,练习本每本4角。
先根据下面的问题列表整理,再解答。
(1)买铅笔和橡皮一共用去多少钱?(2)买练习本比买橡皮多花多少钱?(3)买橡皮比买铅笔少花多少钱?【答案】(1)17元12元(3)1元2.一辆汽车3小时行240千米。
照这样计算,5小时能行多少千米?行72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再解答。
【答案】400千米9小时3.两辆汽车,第一辆每小时行45千米,第二辆4小时行的路程,第二辆要行5小时。
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答案】36千米4.四年级一班有8个小组,每组6人,二班有6个小组,每组9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先整理再列式计算。
【答案】略5.看图列式解答:(1)松树:柏树:(2)红花:黄花:【答案】略快乐学习1.小明到邮局去买邮票。
买6角一张的邮票可以买32张,用同样的钱买8角一张的邮票可以买多少张?【答案】24张2.有两条水渠,第一条长270米,第二条比第一条短30米。
两条水渠共长多少米?【答案】510米3.某小学的学生表演团体操,排成24行,每行32人。
如果排成16行,每行多少人?【答案】48人4.红星糖果厂去年平均每月生产糖果6吨。
今年引进新技术后,全年生产的糖果是去年的12倍。
今年生产糖果多少吨?【答案】864吨5.书架有上下两层,上层的书比下层多28本,上层有57本,上、下两层共有书多少本?【答案】86本6.一个人骑自行车,3小时行36千米,从乡里到一个城市有48千米路,骑自行车要几小时?【答案】4小时拓展提高1.汽车站早晨5时准时发车,3路车每10分钟发一辆,4路车每15分钟发一辆,列表求两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几时几分?【答案】略2.有一种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时间就发出铃声,已知上午7:30,8:10,8:50,9:30发出铃声,你能通过列表判断下面哪些时间也会发出铃声吗?下午1:30下午2:30下午3:30下午4:30下午5:30【答案】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础上,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和乘除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是依靠直观的图像和具体的数字来进行计算,缺乏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图像中抽象出数学关系,运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运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运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图像中抽象出数学关系,运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
2.课件和教学素材。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小华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花了9元。
问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多少?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数学关系。
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课时练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1、有36名小朋友在14张乒乓球桌上比赛,你知道用于单打和双打的乒乓球各有几张吗?2、水果店有一堆苹果,第一天卖出一半多1千克,第二天又卖了剩下的一半多3千克,此时还剩28千克苹果,水果店原来有多少千克苹果?3、一件上衣和一件裤子共300元,而一件上衣和三件裤子共500元,那么一件上衣和一件裤子分别多少钱?4、向空水壶里倒水,如果倒进4杯水,连壶重860克;如果倒进7杯水,连壶重1100克。
每杯水多少克,空水壶重多少克?5、在游乐场门口停小汽车,第一小时需付款15元,以后每小时付款10元,一辆小汽车主人付了75元,他停了几小时?6、张老师在新街口停车场停车,第1小时收费25元,超过1小时,每小时收费30元;开走的时候张老师付了115元,张老师停车多长时间?7、在医院停车场停车,2小时之内需付款5元,超过2小时的部分每小时需付款10元。
王妈妈停了5小时,她应付款多少元?8、被除数与除数的和是640,商是7,没有余数,则被除数是多少,除数是多少?9、小明和小红一起去图书馆买故事书,到图书馆才知道小明带的钱差3元2角,小红带的钱差4元8角,他们合起来刚好可以买一本,问一本故事书多少钱?10、同学们为福利院捐赠图书,四年级捐了53本,六年级捐的本书比四年级的2倍少9本,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捐多少本?11、水果店上午运进西瓜110千克,下午运进的西瓜比上午的2倍还多25千克。
这天一共运进西瓜多少千克?12、哥哥今年13岁,妈妈年龄比哥哥年龄的2倍多8岁,妈妈今年多少岁?13明明今年8岁爸爸的年龄比明明的5倍少4岁,爸爸今年多少岁,去年爸爸年龄是明明的几倍?14、甲、乙两筐原来共有芒果760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40千克放入乙筐,两筐的芒果重量就相等了,两筐原来各有芒果多少千克?15、甲乙下棋子,甲有87个,乙有63个,从乙拿多少个给甲,这样甲的棋子数是乙的2倍?16、小明、小红和小张一共有510张邮票,小红送给小明35张,三人邮票张数就同样多。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次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问题,并通过图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问题,并通过图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画图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画图策略。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总结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画图来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例题及练习题等。
2.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策略。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2个苹果,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讲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设计【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
2.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经历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在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从条件出发”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进一步把“从条件出发”和“从问题出发”的推理有机融合,不仅认识通过摘录条件、运用列表等整理数学信息的策略找到数量之间的联系,更是认识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本节课则主要结合归一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再次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按一定的步骤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策略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重点难点列表整理和分析数量关系理解不同解题方法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进入课题,探究新知出示教科书第58页例2:今天刘老师带来这样一个问题。
看到这一题感觉怎么样?题目复杂不用怕?我们解决问题可以有策略的(贴出课题)想一想,按照我们以往的经验可以怎样一步一步解题?(板书: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那我们还是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一步来。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一个教学设计:谈话:同学们,小明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一次冒险途中啊遇到了阻碍,需要他答题闯关成功,才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
他很苦恼,你们能帮帮他吗?生:能一、填空,感知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第一关:根据问题填空:1/9(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生:一本笔记多少元?(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
(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第一关太简单了,难不倒同学们。
下面进行第二关,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2)已知每枝铅笔2元,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生:不可以。
(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师:你们会解答吗?生:…….2某10=20(元)2/9(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前言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且配以具体的例题进行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1.理解题目信息在解决问题前,首先需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
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操作:•读懂题目中的文字描述,并且明确题目的要求。
•弄清楚题目中所涉及的概念、属性等。
•将不同的信息加以整理,建立起清晰的思维模型。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整数1》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若天气下降了5℃,那么原来是8℃的温度现在是多少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理解题目信息:•题目要求计算经过降温后的温度。
•所涉及的概念包括温度和降温量。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思维模型,用原温度8度减去降温量5度,得出经过降温后的温度是3度。
2.拆分问题,分步解决在理解了题目中的信息后,我们将其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逐步解决。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会遗漏关键信息。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整数与运算2》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已知a+b=8,b+c=5,求a-b+c的值。
我们可以将其拆分成以下小问题:•从a+b=8中得出a的表达式。
•从b+c=5中得出c的表达式。
•将a、b、c的表达式带入a-b+c中,求得最终答案。
3.找出问题的本质有时候,题目中的描述可能比较复杂,但是我们只需要找到问题的本质,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得出解答。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图形的分类与性质2》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把一张正方形剪成两个矩形,则较大的矩形面积是29平方厘米,求小矩形的面积。
这道题目看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找到问题的本质,就可以得到很简单的解法: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矩形面积之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29平方厘米减去小矩形的面积来得到大矩形的面积,再通过面积的定义公式求解小矩形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