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
三是同盟会的性质。
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献、观看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获取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和主要过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的爆发介绍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
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辛亥革命的发展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爆发?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理解。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辛亥革命的书籍或文章,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掌握辛亥革命中各方势力的主张与行动;3.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的意识与情感。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辛亥革命相关资料、图片等教具。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或者展示一张辛亥革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好奇心。
步骤二:前期知识准备(15分钟)教师通过演讲或者讲解的形式,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步骤三:辛亥革命的起因(20分钟)1.教师根据教材或者辛亥革命相关的文献,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例如中国留学生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等。
2.鼓励学生就辛亥革命的起因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步骤四:辛亥革命的过程(3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重要事件;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分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中的各方势力,如同盟会、光复会等,了解他们的主张与行动。
步骤五:辛亥革命的影响(20分钟)1.教师讲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推翻封建专制、开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端等;2.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思考辛亥革命给予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否符合当时的民心,展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启示。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对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程度进行评估;2.布置一篇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作文,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拓展延伸1.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人物和事件,拓展对辛亥革命的深层次理解;2.学生可以进行辛亥革命相关的调研或者访谈,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辛亥革命的教学设计引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帝制走向终结,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作为一位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这段历史传承下去,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文将提供一份辛亥革命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在教授这一话题时达到最佳效果。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关键人物。
3. 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现代中国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a. 讲解晚清政治体制的腐败和内外问题。
b. 解释列强侵略和国内民族矛盾的加剧。
c. 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索。
2.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关键人物a. 介绍辛亥革命的起义和革命军队的组织。
b. 分析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 重点介绍孙中山等辛亥革命领导人的思想和贡献。
3. 辛亥革命的影响a. 探究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b.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启示。
c.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和应对挑战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述与讨论结合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多媒体资料等讲述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观点。
2. 视听资料展示使用相关历史影片、音频资料等来展示辛亥革命的活动场景和关键人物,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3. 分组研究项目将学生分组,在指导下进行辛亥革命相关的研究项目,如撰写报告、制作海报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辩论和演讲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演讲活动,让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培养批判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课堂讨论、活动参与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研究项目、书面报告等进行评价。
3. 考试评价设计相关的考试题目,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相关图书和教材通过选取相关的历史教材和图书,提供学生所需的基本知识。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民众疾苦,清政府腐败无能。
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的革命运动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翻到教材第8课,自主阅读“辛亥革命”部分内容,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如何?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辛亥革命也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和完善。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 完成教材第8课“思考与练习”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第18课辛亥革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18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唯物史观:社会的巨变而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历史关键时刻“人的抉择”,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难点: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教学法、史料分析法等学法:合作探究、小组活动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展示材料】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一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问题:这三方势力如何格斗角逐,为什么历史最终走向了革命?(设置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学习主题——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讲授新课危机中的选择一一民心之变1.体制内改革:1901年新政和1906年预备立宪【展示材料】材料一:据统计,1901——1911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办工厂总数有340家,平均每年设厂数为31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达5600万元,平均每年新增资本510万元。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想依靠这些新军来镇压革命、维护统治,然而多数地区的新军却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对象,是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的主要战斗力量一一摘录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1909年全国各类学校达59177所,留学日本者有5000多人。
辛亥革命前具有世界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已达20万人左右。
这个群里爱国心强,思想早熟,组织能力强。
一一吴于厘、齐世荣《世界现代史》结合新政内容和材料,思考:清末新政对20世纪初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史料实证素养,帮助学生理解清末新政为什么从一场自救运动变成了自我毁灭。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9课辛亥革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为国家挺身而出的理念!二、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举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II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材料:“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一一习近平【新课设计】回忆:19世纪末,当越来越多的人希冀通过改良的方式拯救祖国于危亡之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行者开始了革命救国的伟大尝试,根据上节课学习,回忆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做了哪些准备?(学生回答)宣传革命思想、成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运动的发展形势一日千里!革命救国逐渐成为时代主旋律,以孙中山、黄兴等人为代表的革命志士掀起了表表烈烈的反清斗争!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42、P43页文字,完成以下表格一、革命志士的奋斗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黄花山岗起义1910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观看剪辑视频“革命志士的奋斗.出示材料:材料一:徐锡解临刑前,他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终年34岁。
辛亥革命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首先我谈一谈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学生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
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异常复杂,具备了革命所需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
武昌起义之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
这是历史的进步。
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
中华民国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学生的情况及教法】我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所以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这些是不利因素。
所以我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设置问题,启发思考。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史实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完成上述三为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运用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之际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辛亥革命一课的学习。
我把本课内容整合为三部分,1、辛亥革命的背景。
2、辛亥革命的爆发和高潮。
3、辛亥革命的结局和结局。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由于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头绪较乱。
而且这一内容又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式学习提纲,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六个方面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就像坐在飞机上俯瞰地面一样,山川河流一切景观尽收眼底、一目了然。
从而使学生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
然后针对每一项背景,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
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上面,我层层设疑,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大家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本课整体知识的结构示意图来作为总结,由于时间有限,我板书只写出本课的三个部分的标题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设置问题,启发思考。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对孙中山主要事迹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体会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和为中国革命献身的精神,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2011年10月10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
10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它给苦难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这是一场怎样的革命,那它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就由我来带领大家走进100年前,走近那场革命。
【教学内容】1、辛亥革命的背景①社会基础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迫切地改变社会现状的要求。
②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迫于严峻的社会形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相继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些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③思想基础新政中“办学堂、派留学”的教育措施,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地传播,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指导思想:十六字纲领;革命派同保皇派之间的论战,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④组织基础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华,此后又出现了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由于各革命团体力量的分散,各革命团体的起义先后以失败而告终,迫切需要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因此在1905年,孙中山又和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⑤军事基础人民群众的斗争: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革命形势成熟;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又相继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一起。
2、辛亥革命的高潮和爆发教师: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之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又于1911年10月10日发动了辛亥革命。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的是孙中山先生在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期间所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的是武昌起义。
让学生思考回答:(1)武昌起义的主力军是什么?(2)起义后,立即成立了什么?(3)起义后,全国革命的形势如何?教师:武昌起义成功后,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作为国旗。
3、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师:辛亥革命的最终果实落到了封建大军阀袁世凯的手中,讲到这里,辛亥革命到底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呢?值得我们去总结与思考。
有人说,它促使了中国由君主向民主的社会转型,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你是怎么看的呢?请说出理由。
让学生分组讨论,5—6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生:讨论回答。
师:这是一个史学争鸣和开放型的问题。
如果你认为它成功了,则要从其历史功绩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话毕,投影仪打出四则材料,加深学生对其历史功绩的再认识。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材料二:“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材料三: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师:如果你认为它失败了,主要是它没有改变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且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师:不管辛亥革命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们都不能抹杀其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追忆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既是为了缅怀伟人,更是为了从他身上学习其优秀品质,以更好地激励后人。
提出问题: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可以从孙中山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呢?生:讨论回答。
师:归纳总结。
1)爱国!献身! 2)与时俱进! 3)坚忍不拔!……师:孙中山先生走了,但他身上所折射出的种种优秀品质,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师:当今中国,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早已完成,民族独立早已实现。
但孙中山先生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夙愿,尚未实现。
所以,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最后,发出呼唤:让我们携起手来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
【教学反思】1、教师层面:1)教学思想:以伟人孙中山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从现实导入,展开历史教学,最后再回归现实。
2)教学手段: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
在本节课中,先后采用了设问、朗诵、合作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3)教学效果:本节课能够紧扣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度较高,尤其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师生的共鸣。
整堂课,师生互动较多,情感碰撞较多,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但感到不足之处的是:一、以孙中山这个人物为主线展开教学,与高二要上的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内容形成了冲突与重复,这样一来,就有偏离必修1政治制度史这个主题之嫌;二是教学过渡性语言,还不是十分的和谐自然,在情感渲染上,语言还有待于进一步锤炼。
2、学生层面:1)在合作讨论问题时,还要注意课堂纪律的维持,而不能够自由散漫。
2)在回答问题时,还需要注意问题表述的准确性。
3)学生自身的知识面与视野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需要加强课外阅读与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