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115.91 KB
- 文档页数:4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题型:客观性试题占10%,为单选题;主观性试题占90%,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考试时间: 3小时考试方式: 笔试考试范围:农业经济管理:50分第一章绪论1.考试知识点:农业的起源与演进、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农业经济管理的对象与内容。
2.考核要求:了解农业概念与内涵、农业管理思想、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经济管理的两重性。
第二章农产品市场1.考试知识点:农产品供给,农产品需求,农产品供求平衡,市场的含义与职能,市场体系的构成及农产品市场特点,农产品市场的类型及各自功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2.考核要求:了解农产品供给与农产品需求概念,掌握影响农产品需求与供给的不同因素,增加农产品供给、引导农产品需求的理论;了解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掌握恩格尔系数的概念、作用与局限性,深入理解均衡变动蛛网理论及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三种循环变动模式。
了解农产品市场等相关概念、作用与发展趋势,农产品零售市场的作用机理,掌握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完善的对策建议。
第三章农产品物流管理1.考试知识点: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物流系统、运输与配送管理2.考核要求:了解物流与农产品概念与特点,物流系统构成要素,掌握农产品物流供需的特点、运输与配送。
第四章农业的宏观调控1.考核知识点:农业宏观调控地位与作用,农业宏观调控的对象、任务与原则,农业宏观调控手段体系。
2.考核要求:掌握农业宏观调控内涵、理论依据、地位与作用,了解实施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掌握农业宏观调控的对象、特征、任务与原则,掌握农业宏观调控的职责、实施条件、手段体系及功能。
第五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1.考核知识点: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布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考核要求:了解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的概念和内涵,掌握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布局的因素。
华南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农业知识综合二》考试大纲命题方式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类别初试满分150考试性质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一、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二》侧重于动物生产类综合知识的考查。
考试内容应主要涵盖动物遗传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动物繁殖学等课程。
要求考生认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养殖和渔业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动物遗传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动物繁殖学等课程中选择三门相关科目命制试卷,每个科目的内容各占50分。
动物遗传学(50分)第一部分:参考书目:《动物遗传学》(第二版),李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动物遗传学》,吴常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二部分: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约5分)重点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遗传学的发展及应用。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约2分)了解DNA的分子结构;掌握染色体的结构、组成、主要畜禽的染色体数;了解减数分裂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基因的一般结构特征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第三章遗传信息的传递(约3分)掌握DNA的复制、转录与翻译过程,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遗传信息的改变(约5分)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性;染色体结构及数目变异的机制与遗传效应;重组与转座的有关概念。
第五章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约5分)掌握遗传学的三大定律理论基本论点;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条件性及孟德尔遗传的扩展现象,包括不完全显性、致死基因、复等位基因,基因的互补、上位、重叠,“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等遗传现象与遗传规律;掌握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一、《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一、总体要求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2、乡村建设运动第三章农民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2、农民的社会化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的婚姻观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3、农村家庭网络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3、农村社会流动第七章农村社区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3、农村社会发展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1、农村社会问题2、农村社会控制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三、参考书李守经主编. 《农村社会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发展经济学》考研大纲一、主要参考教材《发展经济学》,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赵邦宏、宗义湘、张润清主编二、总体要求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三、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1、发展经济学的产生2、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中国家”的由来及称谓3、发展中国家分类4、发展中国家特征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性质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四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和方法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古典主义思路的观点3、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第五节简析四种基本思路1、各种思路的特点2、各种思路的优缺点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Adam Smith)2、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3、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 Malthus)4、约翰·穆勒(John Atuart · Mill)5、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 · List)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第二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思想2、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表达及数学推导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应用5、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索洛模型的基本思想2、索洛模型的前提假设3、索洛模型的数学推导4、对索洛模型的评价第四节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1、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的前提假设2、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含义及数学推导第五节新增长理论与知识经济1、新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2、新增长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3、新增长理论概述4、新增长理论的评价5、新增长理论与知识经济的出现第四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含义2、经济增长度量3、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第二节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含义2、经济发展度量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节经济不平等及其度量1、平等与不平等2、收入不平等度量第五章制度与经济发展第一节制度与新制度经济学1、制度的内涵2、新制度经济学第二节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的重要性1、经济增长的分析2、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第三节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变迁的一些基本概念2、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3、制度变迁的过程4、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第四节几种主要制度、产权、市场、国家1、产权(Property rights)2、市场(Market)3、国家(country)第五节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第六章市场、政府与经济发展第一节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1、市场与市场经济2、市场失灵3、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缺陷第二节政府的职能1、资源配置2、风险投资3、稳定经济职能4、调节分配的职能5、其他职能第三节政府干预的形式1、计划2、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4、产业政策第四节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1、平衡增长理论2、不平衡增长理论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第五节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1、“发展极”理论2、“回浪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3、倒“U”型理论第七章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1、人口过渡理论与经济发展2、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经济发展3、家庭生育理论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政策第二节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第三节环境的经济学分析1、经济发展与环境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3、环境质量与社会福利4、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理论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3、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4、可持续发展的测度第八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资本形成的作用第二节资本形成的理论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2、“大推进”理论3、“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4、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第三节资本形成的来源1、资本来源的一般公式2、国民储蓄3、其它资本形成的来源第四节金融深化和资本形成1、金融深化的涵义2、金融深化的表现3、中国的金融深化过程及其对资本形成的影响第五节两缺口模型与外资的利用1、两缺口模型2、外援的利用第九章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人力资本的含义与作用1、人力资本的含义2、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二节医疗保健与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的形成2、发展中国家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教育与经济发展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3、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节教育深化与智力外流1、教育深化2、智力外流第五节人力资本形成的战略选择第十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与作用1、技术进步的含义2、技术进步的类型3、技术进步的作用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定量测算2、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统计第三节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1、技术创新2、技术引进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战略1、技术选择2、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战略第十一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传统的贸易与发展观点1、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2、要素禀赋学说第二节发展中国家与新贸易理论1、贸易条件问题2、贸易保护问题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与政策1、进口替代战略2、实施进口替代的贸易保护措施3、对进口替代战略的评价4、出口替代战略5、发展对外贸易的策略第十二章传统农业的改造第一节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发展中国家农业面临的问题2、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第二节传统农业的特征1、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停滞与增长2、传统农业的特征3、传统农业的改造第三节农村城市化的发展1、城市化的定义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三、《管理学》考研大纲(参考书:《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要求: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掌握下列各章重点复习内容的知识要点,并能够将所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用于企业管理中相关问题的分析解决。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专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综合四》考试大纲教材:冯涛编著:《农业国际政策比较研究》(第1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马春文、张东辉编著:《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考试大纲:一、考试总体要求 《农业知识综合四》主要考查考生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知识,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学等方面内容,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分数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及分数结构:试卷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学三门课程;三部分内容各占50分。
4.试题类型:概念、判断、简答题和论述题。
四、考试主要内容 1、《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发展理论的演变、发展经济学的特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新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二元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区域经济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增长与分配战略、制度与经济发展、市场与政府作用。
2、《农村政策学》:农村政策的含义和分类、农村政策的目标、农村政策的手段、政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政策的依据、国内外政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的政策及体制、政府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理论依据、国内外政府农产品价格支持的政策及体制、政府农村直接支持政策的依据、国内外政府农村直接支持的政策及体制、政府农业服务支持政策的依据、国内外政府农业服务支持的政策及体制、政府农村金融支持政策的依据、国内外政府农村金融支持的政策及体制、农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农产品出口竞争及支持政策。
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农业知识综合四》是为我校招收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设置的基础课选拔性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择优录取提供依据。
评价的标准是学校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Ⅰ、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Ⅱ、适用范围适用于农业管理领域的考生。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内容涵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三门课程,各科目内容各为50分。
Ⅳ、考试内容农业经济学一、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的发展阶段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3、现代农业(二)现代农业的特点(三)农业现代化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内容2、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与发展模式二、农业经营方式(一)农业集约经营1、农业集约经营的内涵和类型2、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3、农业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4、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二)农业规模经营1、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2、规模经营的优点3、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4、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三)地价与地租1、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土地的价格3、地租三、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一)农业土地资源1. 土地资源的作用2. 土地资源的特点(二)农业水资源1、水资源与农业发展2、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四、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中的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2、农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二)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1、农业劳动及其特点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内涵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4、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三)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表现形式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3、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措施五、农业科学技术(一)农业科技进步概述1、农业科学技术体系2、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3、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4、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5、农业发展史上的两次科技革命6、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二)农业技术创新1、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与制度安排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道路(三)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1、农业技术扩散2、农业技术推广(四)农业教育1、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2、农业教育体系3、我国农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六、农产品市场供求(一)农产品需求1、农产品需求原理与需求弹性2、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3、农产品需求弹性4、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二)农产品供给1、农产品供给原理与供给弹性2、农产品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3、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4、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三)农产品供求均衡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2、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一)农产品市场1、产品市场及其要素2、农产品市场类型(二)农产品流通1、农产品流通的特点与流通渠道2、农产品流通环节3、农产品购销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三)WTO与农产品国际贸易1、WTO的基本原则2、WTO农业协议3、当代中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4、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八、农产品价格(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理与影响价格的因素(二)农产品差价和比价九、农村消费市场(一)农民的消费1、农民的消费水平2、农民的消费结构(二)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1、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意义2、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策略十、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一)农业生产专业化1、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2、农业生产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分工形式3、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二)农业社会化1、农业社会化的特征2、农业社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十一、农村产业结构(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划分(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三)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十二、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一)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三)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及其运用十三、农村区域发展(一)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1、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2、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二)中国三大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1、三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差距效应2、三大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三)县域经济发展1、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2、县域经济的主要功能3、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途径(四)贫困地区的开发与发展1、贫困的类型与标准2、贫困地区的经济特征及致贫机理3、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发展参考教材:《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年。
二、农业微观经济组织考试要求1.农业家庭经营的内涵、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兼业化的原因、利弊分析与发展趋势。
2.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形成、绩效、障碍与完善。
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涵与作用、农业合作社的原则与运行特征。
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契约关系类型与特征、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所谓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或家庭农场。
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相适应,可以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它突出了主要经营对象的产业特征,即农业,而不是其他产业;经营主体是农民家庭,主要实行的是家长制或户主制管理,不存在管理分层的内部治理结构;它强调以使用家庭劳动力为主,而不是以雇工经营为主。
2、家庭经营作为农业主要经营形式的理论分析(农业家庭经营存在的原因)第一: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1).农产品上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具有并列性。
工业中,可以一个单位内集中很多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可以集中在一起,生产资料,取得很高的效率;农业生产周期长,生长的各个阶段有比较严格的间隔和时限,只能有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依次而不间断地进行。
(2).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复杂交错,因此农业劳动指出具有不平衡行。
农产品必须因地制宜,不能随意地改变生产地点。
(3).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的地域性。
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一般情况下不能够叠加。
而工业生产却可以叠加,可以在厂房中集中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相当集约的规模化生产。
农业综合知识四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结构《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各分。
四、参考书、《发展经济学》,毕世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农业经济学》,李秉龙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第五版)第二部分考试要点《发展经济学》部分:、发展经济学导论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发展的目标与度量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定理。
、经济增长与发展相关理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增长模型,剑桥增长模型,,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二元经济理论,莱宾斯坦“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偑鲁“发展极理论”,普雷维什“中心——外围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库兹涅茨倒型理论,增长与分配理论。
、市场、政府与制度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寻租的实质及其治理,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制度构成与制度功能,交易费用理论与产权理论,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分析,制度变迁的原因与类型,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发展中国家(含中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农业生产要素考试内容●土地概念的内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
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有的情况下,土地仅指地球上的陆地表层,或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面。
●土地的自然特性与经济特性的理解自然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
2.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3.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4.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概念的内涵与类型1.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
在农业生产发展史上,对土地的利用有两种方式,即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
粗放经营是指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进行粗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靠扩大农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及收入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与之相反,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在实际中,人们常说的农业集约经营主要指土地集约经营因此这里所指的土地集约经营也就是农业集约经营。
2.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
根据投入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土地集约经营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劳动密集型。
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去获得较多的产量和收入的方式。
它具有劳动直接创造价值、所需货币成本低、效益高、易实行等特点,比较适合像中国这样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国家采用。
其具体形式既可以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实行精耕细作,加强生产管理,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也可以是增加劳动力投入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兴修农田水利,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土地利用条件。
(2)技术集约型。
指通过采用较多的先进技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较高产出和收入的方式。
技术集约又分为基础技术集约、应用技术集约和管理技术集约等。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农村政策学第一章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系统1.公共政策的概念2.公共政策系统的主体(政策主体)3.公共政策系统的客体(政策客体)4.公共政策环境5.公共政策系统的划分第二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2.1公共政策分析的不同模式、理论和方法2.2公共政策分析的构成要素2.3公共政策分析的程序第三章公共政策问题界定3.1政策问题的性质3.2问题界定的过程3.3问题界定的方法3.4农村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特殊性第四章公共政策目标、指标和标准4.1公共政策目标4.2公共政策指标4.3公共政策评估标准4.4农村公共政策目标、指标和标准的特殊性第五章农村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发展变化5.1农村公共政策的概念5.2农村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5.3农村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第六章农村公共政策过程6.1政策过程6.2农村公共政策的制定6.3农村公共政策的执行6.4农村公共政策的监控6.5农村公共政策的结果评估6.6农村公共政策的调整、终结与变化参考书:《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陈振明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管理学主要内容:管理的理论概述、管理组织、管理过程、管理方式、管理绩效等五大部分。
一、管理概述(一)重要概念管理定义,管理创新,管理人,管理主体和客体,管理角色,(二)基本考点1.管理的的内涵和基本特征;2.管理的目标和手段;3.管理中的人性假定;4.现代管理理论特征;5.管理主体能力结构;二、管理组织(一)重要概念组织概念,组织的类型,管理幅度,组织权变,组织整合,科层制,现代公司制度(二)基本考点1.管理组织的类型、功能;2.组织目标制定与管理;3.组织设计理论与原则;4.组织结构特性与基本类型;5.组织制度体系、特点;6.组织变革动因、阻力与发展方向;7.组织的运行机制。
三、管理过程(一)重要概念决策的本质,计划、领导者、激励、控制(二)基本考点1.决策内涵与决策方法2.计划的特点、内容、和类型;3.领导的类型、权利与领导风格;4.激励本质与激励理论;5.控制的模式、方式与要点;四、管理方式(一)重要概念共同愿景,目标管理,人际沟通,管理流程,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二)基本考点1.建立共同愿景的方式与步骤;2.目标管理的方式;3.人际沟通的模式与改进;4.再造工作流程的基本路径;5.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2018年)《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共包括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和管理学三部分,各部分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村社会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涨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民的社会化3、农村社会资本4、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5、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及阶层结构变迁6、失地农民问题7、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四)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10分)2、简答题(15分)3、论述题(25分)(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农村社会学》,钟涨宝,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导论政策与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2、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3、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政策问题内涵和特征;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特点和确定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思路与要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和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化与选择。
农业知识综合四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题型:客观性试题占10%,为单选题;主观性试题占90%,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考试时间: 3小时考试方式: 笔试考试范围:农业经济管理:50分第一章绪论1.考试知识点:农业的起源与演进、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农业经济管理的对象与内容。
2.考核要求:了解农业概念与内涵、农业管理思想、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经济管理的两重性。
第二章农产品市场1.考试知识点:农产品供给,农产品需求,农产品供求平衡,市场的含义与职能,市场体系的构成及农产品市场特点,农产品市场的类型及各自功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2.考核要求:了解农产品供给与农产品需求概念,掌握影响农产品需求与供给的不同因素,增加农产品供给、引导农产品需求的理论;了解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掌握恩格尔系数的概念、作用与局限性,深入理解均衡变动蛛网理论及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三种循环变动模式。
了解农产品市场等相关概念、作用与发展趋势,农产品零售市场的作用机理,掌握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完善的对策建议。
第三章农产品物流管理1.考试知识点: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物流系统、运输与配送管理2.考核要求:了解物流与农产品概念与特点,物流系统构成要素,掌握农产品物流供需的特点、运输与配送。
第四章农业的宏观调控1.考核知识点:农业宏观调控地位与作用,农业宏观调控的对象、任务与原则,农业宏观调控手段体系。
2.考核要求:掌握农业宏观调控内涵、理论依据、地位与作用,了解实施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掌握农业宏观调控的对象、特征、任务与原则,掌握农业宏观调控的职责、实施条件、手段体系及功能。
第五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1.考核知识点: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布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考核要求:了解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的概念和内涵,掌握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布局的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42 考试科目:农业知识综合四一、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等学科,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等科目内容各占50分。
四、考核要求1.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的特点;2.掌握公共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监测过程中的一些主要问题;3.掌握农村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型、方法和步骤;4.了解社会学的主要概念、术语和相关理论;5.掌握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并具备独立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能力;6.掌握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自己与他人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能够用社会学的思维和想象力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7.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重点掌握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8.了解各种发展要素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联系现实分析问题;9.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并能够结合实际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五、考试大纲(一)农村发展管理政策与分析1. 公共政策的概念1.1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发展干预的区别与联系1.2公共政策的特点1.3公共政策的要素1.4公共政策的功能1.5公共政策的类型1.6我国农村公共政策的特点2. 公共政策系统2.1公共政策系统的主体2.2公共政策系统的客体2.3公共政策环境2.4公共政策的系统划分和运行机制3. 农村公共政策过程3.1农村公共政策制定3.2农村公共政策执行3.3农村公共政策的监控与评估3.4农村公共政策终结4.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4.1公共政策分析概述4.2公共政策分析的派别、框架和内容4.3公共政策分析模型5.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5.1公共政策分析方法5.2农村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特殊性6. 农村公共政策分析的实施6.1农村公共政策分析的关注点和切入点6.2农村公共政策分析的步骤和工具6.3公共政策论证和政策分析报告的撰写(二)社会学概论1. 社会学的概念1.1社会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和对比1.2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1.3经典的社会学理论观点1.4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2.1社会研究的概念特征2.2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式及具体方法和技术2.3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2.4社会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和操作要点2.5社会研究的伦理3. 文化与社会化3.1文化的涵义、特性和分类3.2文化的结构和功能3.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3.4社会化的概念和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3.5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机构3.6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3.7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3.8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4. 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4.1社会角色的概念和主要理论4.2社会角色的类型4.3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和角色扮演中的问题4.4社会角色的失调4.5剧场理论的主要观点4.6社会互动的概念和主要理论4.7社会互动的形式5. 社会群体5.1社会群体的定义、特征和类型5.2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5.3家庭的概念、起源和发展5.4家庭的功能及变迁5.5家庭结构的类型和变迁5.6我国转型社会中的家庭问题5.7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和类型5.8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解6. 社会组织6.1社会组织的涵义和构成要素6.2社会组织的特征、结构和组织过程6.3社会组织变迁的动力6.4社会组织的几种管理方式7. 越轨与社会控制7.1社会控制的概念、类型和手段7.2越轨行为的概念7.3对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7.4犯罪的概念和类型7.5社会政策与社会控制8.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8.1社会分层的概念8.2社会地位及差别8.3社会分化及类型8.4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8.5社会分层理论8.6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8.7社会流动的涵义、类型和原因9.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9.1社会变迁的涵义和主要内容9.2社会变迁的类型9.3社会变迁的主要理论9.4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和主要理论9.5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特点10. 社会问题10.1社会问题的概念、一般特征和类型10.2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10.3主要的社会问题分析:人口、贫困、环境、教育、健康、就业等(三)发展经济学1.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1.1微观经济学基本的理论,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1.2发展经济学中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比如新古典主义、结构主义、激进主义的代表理论1.3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1.4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的指标2. 发展要素2.1人力资源中对于教育的投资收益率的分析2.2自然资源与环境中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2.3技术要素中以“绿色革命”为代表的农业技术进步2.4制度要素中制度的概念、制度创新的过程及意义3. 发展战略3.1工业部门中联系效应3.2城市化及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保障分析3.3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配额,外贸战略及我国外贸结构。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管理学第一部分管理总论掌握管理的含义、职能、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能够应用主要管理理论分析管理问题。
第二部分决策与计划掌握决策的含义、原则、依据、决策理论、决策过程和决策影响因素;掌握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能够应用主要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掌握计划的概念、性质、类型与计划的编制过程,能够按照计划编制的过程编制计划;掌握计划组织实施的方法,能运用计划实施方法执行计划。
第三部分组织掌握组织设计的必要性、任务、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掌握组织结构模式,能够区分不同组织结构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理解组织中的分权和授权;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职能;理解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熟悉减少组织变革压力、阻力与冲突的管理对策,理解组织文化的功能和塑造途径。
第四部分领导掌握领导的内涵、领导权力来源,理解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风格类型;掌握领导理论,能够应用主要的领导理论分析提高领导效能;掌握激励原理、激励的内容理论和激励的过程理论,能够灵活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能够结合实践综合应用各种激励理论;掌握沟通的原理、过程和类别,理解有效沟通的障碍、克服沟通障碍的管理对策。
第五部分控制掌握控制的必要性、原理和类型;理解控制的过程、有效控制的要求;熟悉主要的控制方法。
农村社会学一、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1.农村社会学的界定和产生的背景2.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3.中国农村社会学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及学术观点4.乡村建设运动二、农民1.农民内涵的变迁2.现代农民的特征3.农民的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三、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婚姻的本质特征及其体现2.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及其变迁3.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4.农村家庭网络的功能及其变迁四、农村社会组织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2.村民自治组织的性质3.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建设4.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含义、特点及其发展五、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概念和标准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点3.农村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4.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5.促进农村社会流动(包括农民市民化)六、农村人地关系和土地制度1.农村人地关系的内涵和理论2.我国人地关系的问题3.我国农地制度4.土地流转七、农村社区1.农村社区的内涵、特点和结构2.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八、农村社会问题1.农村社会问题的内涵和特点2.农村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3.当前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九、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功能及其主要内容2.农村养老保障制度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4.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十、农村社会变迁1.农村社会变迁的概念及其特点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3.农村城镇化4.农村现代化考试要求:学生要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
华南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命题方式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类别初试
满分150
考试性质
华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是为招收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选拔考试。
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农村发展与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并用于分析我国农村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涵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基本内容。
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等方向的考生。
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试卷结构
(一)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所占比例
发展经济学约占总分的33.4%(50分左右),农业经济学约占总分的33.3%(50分左右),管理学约占总分的33.3%(50分左右)。
(二)试卷的结构
1、基本概念辨析:占总分的16%(24分),内容为四到六组有关联但涵义又有显著不同的基本概念的辨析,主要覆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的各部分基础知识要点。
2、简答题:约占总分的36%(54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要点掌握程度。
3、论述题:占总分的28%(42分),主要考察考生运用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4、案例分析题:约占总分的20%(30分)。
综合考察考生运用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基本分析方法解释我国农村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农业生产要素
考试内容
土地、土地的、土地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及其运用、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农业技术进步、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及其道路选择、农业资金及其运动规律、农业资金的来源
考试要求
1.土地概念的内涵、土地自然特性与经济特性的理解、土地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概念的内涵与类型,如何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水平。
2.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的含义与特征、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含义与内容及其流转、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3.农业劳动的特殊性、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及其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运用。
4.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的含义与影响因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5.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内容、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与公共农业科研体系的构建、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及其道路选择。
6.农业资金及其运动规律、农业资金的来源包括农业财政资金、农业信贷资金、农户资金。
(二)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考试内容
农业家庭经营、家庭经营作为农业主要经营形式的理论分析、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化、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的原则与运行特征、农业产业化经营、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
考试要求
1.农业家庭经营的内涵、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兼业化的原因、利弊分析与发展趋势。
2.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形成、绩效、障碍与完善。
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涵与作用、农业合作社的原则与运行特征。
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契约关系类型与特征、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
(三)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
考试内容
农业保护政策、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现代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方向、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基本特点与经济特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形成条件与演进趋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传统农业及其基本特征、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与其特性、传统农业的改造、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考试要求
1.农业保护政策的内涵、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现代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方向。
2.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基本特点与经济特性、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9000族国际标准体系、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内涵。
3.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形成条件与演进趋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标准以及衡量指标体系、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4.传统农业及其基本特征、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与其特性、传统农业的改造、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战略
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经济发展理论
考试内容
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的内涵发展水平的衡量、线性阶段理论、结构变动模型、国际依附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新增长理论、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评论考试要求
1.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的内涵发展水平的衡量。
2.线性阶段理论、结构变动模型、国际依附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新增长理论等理论及其应用。
3.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
4.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评论。
(五)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考试内容
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利用不充分问题、无就业的增长与产出一就业滞后现象、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流动人口和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
考试要求
1.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2.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利用不充分问题、无就业的增长与产出一就业滞后现象。
3.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内涵与关联。
4.发展中国家的流动人口、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及其对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解释。
5.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
(六)工业化、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考试内容
人口增加与粮食供需、工业化与农业发展、传统农业的改造与“绿色革命”、工业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考试要求
1.人口增加与粮食供需、工业化与农业发展、传统农业的改造与“绿色革命”。
2.工业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3.平衡增长理论:最小努力命题论、低水平陷阱论、大推进论、贫困恶性循环论等理论及其应用4.不平衡增长理论:梯度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论、“区域成长”理论等理论及其应用、对区域发展理论的评价
(七)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考试内容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学派、霍桑试验及其主要观点、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X、Y理论、Z理论、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考试要求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福特的标准化工作、对泰罗管理理论的评价。
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厄威克的主要贡献。
3.行为科学学派、霍桑试验及其主要观点、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X、Y理论、Z理论与方法。
4.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5.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八)管理的职能
考试内容
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考试要求
1.决策的定义、类型、特点、理论与方法,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
2.计划的定义、类型、计划的实施、组织设计的概述、部门化、集权与分权。
3.管理人员的选聘、考评与培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直线与参谋、管理组织变革、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4.领导的性质、领导方式及其理论、领导艺术、激励的性质与理论、组织中的沟通、冲突与谈判。
5.控制原理、过程与方法、创新及其作用、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的过程和组织、技术创新的内涵与贡献、源泉、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
参考书目:
(1)李秉龙、薛兴利主编.农业经济学(第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于同申主编.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