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导案
- 格式:doc
- 大小:147.00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语文教师导学案授课课堂实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导学案设计与准备导学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方案,其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
在本节课中,我以“古诗词鉴赏”为主题,选用了《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经典诗文进行教学。
在准备阶段,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同时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二、上课前的准备工作1. 教学工具准备在本节课中,我准备了多媒体投影仪、课件、挂图等教学辅助工具,以便于向学生展示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文。
2. 课堂环境准备我提前到教室进行了布置,确保了课桌椅的整齐、教室的通风与光线等环境因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课堂实录1. 教学引入上课铃响起,我迅速进入教室,面带微笑地向学生问候,并用诙谐的语言和学生打成一片。
接着,我通过放映课件,向学生介绍此次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期待。
2. 学习任务展示我将写有《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挂图展示在黑板上,由学生先行欣赏。
然后,我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内容、意境和诗人的立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
3. 诗文解析在学生展示完成后,我通过朗读作品、解读诗句、讲解作者生平等方式,详细解析了《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文学特点、意境、以及诗人的创作意图,为学生打开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之门,让学生对诗文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 学生互动环节在诗文解析之后,我设立了学生互动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自行创作一首古诗或对所学诗文进行朗读或演讲。
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有的同学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诗文的创作,有的同学通过朗读、演讲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课堂气氛活跃而又温馨。
5. 完成评价在学生互动环节结束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和点评,鼓励学生们继续保持热爱文学、热爱诗词的学习态度,同时对学生们在本堂课上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初中课堂导入环节教案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课堂参与意识。
教学内容:1. 散文《背影》的主题和结构。
2. 父亲形象的分析。
3. 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父爱的伟大。
2. 话题引导: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父亲了解吗?他有哪些让你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篇关于父爱的散文——《背影》。
3. 作者介绍:朱自清,我国著名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等。
4. 作品背景介绍:《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在一次回家探亲的途中,看到父亲为他送行的背影,深感人世间父爱的伟大,于是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5. 课堂互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父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分析文章主题:通过讲述父亲为“我”送行的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体现了人世间父爱的伟大。
2. 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背景,第二部分描述父亲送行的背影,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
3. 分析父亲形象:文章中的父亲关爱子女,无私奉献,同时又严于律己,勇于担当。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父爱的伟大。
三、课堂拓展(10分钟)1. 讨论:同学们认为父爱还有哪些表现形式?2. 分享: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父爱故事。
3. 写作练习:以“父爱如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文章主题和父爱的重要性。
2. 强调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父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话题引导、作者和作品背景介绍等多样化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对文章主题和父亲形象的剖析,使学生深刻理解父爱的伟大。
课堂拓展环节,通过讨论、分享和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珍惜身边的父爱。
初中语文的导学案设计学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减负增效”的抓手,是当前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一线教师教学模式研究的方向。
语文学案导学设计一、对导学案的认识1、导学案的定义“导学案”是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学习获得,克服教与学的分离而设计的以特定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师生主体性交往活动的方案。
“导学案导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操作要领主要体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2、导学案的意义通过导学案的编制,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平台,为学生提供依托教材轻松地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让学生在其指导下,发挥个人创造力,发扬集体协作精神,提高教学成绩,改变往日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去。
通过导学案编制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师引领学生“读、思、议、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效的实施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二、初中语文的导学案设计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导学案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索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
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有些比较难点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加入一点提示,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
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4、生活化原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色,在导学案设计中,应根据所学教材内容,将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与现象,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导学案模板篇一:初二语文导学案模板东辰学校初2015级语文导学案编号17号姓名日期 17、寻找时传祥编写人:审查人:审核人:初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表达的主旨,体味人物通讯的特点;2、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品析冷峻平实的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时传祥精神的实质,理解其现实的针对性。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含而不露、朴素奇崛的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编写小传,梳理内容;分析人物,深入开掘。
【知识链接】1、通讯简介: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
其特点:报道详细深入;注要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评论性。
2、作者简介:孙德宏,辽宁盖县人,1962年出生。
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工人日报》编委、一级主编。
著作有:《困境中的思索》、《中观新闻论》、《中国房地产狂潮》(合著)、《开发商决策论》(合著)等。
3、相关背景:《寻找时传祥》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
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通讯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先后有十余种报刊或选集转载,并被一些新闻院系选为必读篇目。
预习案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夹菜(jiá jiā∨)耿大爷(ɡěnɡ∨ɡěn)倪志福(líní∨)...揣着(chuāi∨zhuì)诚挚(zhì∨zhí)偌大(ru? nu?∨)...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蔑(mia )(蔑视)偌(ru? )(偌大)篾(mia )(竹篾)诺(nu? )(诺言)赚(zhuàn)(赚钱)漠(m? )(冷漠)嫌(xián )(嫌恶)寞(m? )(寂寞)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偌大京城,人海茫茫,人世沧桑。
初中英语导学案模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时的重点单词和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本课时的重点单词和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 难点,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课文内容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学习新课。
(1)听力训练。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阅读训练。
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3)语法训练。
通过课文中的语法点,进行相关的语法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
3. 拓展延伸。
设计相关的拓展练习,如课文改编、情景表演、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澄清难点,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清晰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课后阅读、单词记忆、语法练习等,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希望能够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本节课中有所收获,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学导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京韵大鼓的产生背景和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2. 能够通过欣赏与分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唱词、曲调和鼓点等元素,领略京韵大鼓的独特艺术魅力。
3. 练习口头表达、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音乐欣赏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2. 熟悉各种鼓点的乐理知识,理解其表现方式和在演唱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使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京韵大鼓,并询问学生对京韵大鼓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唱词和曲调
让学生整体听一遍《丑末寅初》。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唱词内容和曲调,鼓励学生模仿唱歌。
3. 学习鼓点
引导学生感受鼓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再试图模仿。
老师用教学视频对鼓点做具体讲解。
让学生分角色组织合唱,分工合作进行唱词、曲调、鼓点的练习。
5. 欣赏分析
播放优秀《丑末寅初》表演录像,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分析表演的技法、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
6. 创作表演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或者以《丑末寅初》为基础,自己编排表演剧本,进行表演。
四、教学方法
1. 听觉感受法
2. 分组讨论法
3. 合作式探究法
五、教学评价
1. 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 学习效果面面俱到;
3. 学生通过表演,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
初中历史导言课教案
教学内容:中华文明的初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初现,明白其重要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难点:中华文明初现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文明?中华文明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文明,以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讲解:教师介绍中华文明的初现,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古代先民的生活和文化特点,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等内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教师以殷墟文化、二里头文化和明庙文化为例,让学生分组分析各自代表的中华文明初现的特点和影响。
四、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华文明的初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练习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六、课后反思(5分钟)
教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出自我总结和评价。
教学资源:PPT、教科书、课堂练习题目
课堂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目,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导言课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意义;2.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意义;2. 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初中历史课程的安排和重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和研究对象,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演变。
2. 解释历史学科的意义: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3. 通过实例说明历史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教师介绍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史料研究、历史比较、历史分析等。
2. 讲解历史学习的技巧:如何阅读历史书籍、如何查找和筛选史料、如何提出和历史问题等。
3.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方法和技巧进行学习。
四、初中历史课程的安排和重点(10分钟)1. 教师介绍初中历史课程的安排: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等。
2. 强调初中历史课程的重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
3. 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学习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安排和重点的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2. 历史书籍和史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建议:1. 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2.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3. 鼓励学生阅读历史书籍,增加历史知识储备;4. 定期进行历史学科的测试和评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