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281.10 KB
- 文档页数:1
浅论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提问艺术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快速回答问题的习惯。
另外,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对他们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有很大的益处。
本文就课堂阅读中如何使提问更具艺术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艺术性阅读教学发散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快速回答问题的习惯。
另外,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有一定的好处。
一、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阅读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保证。
以往的语文课,老师的教学步骤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即介绍文章背景—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老师讲析课文—安排作业。
整节课中都是老师在说,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激情。
这样的一节课可以说是失败的一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老师提问的艺术性越强,课堂效果就越好,越能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进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课堂上老师的巧妙提问对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每次学习都是在一种半懂不懂的状态下,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课堂上便不认真听讲,这时老师如果提出疑问来,会激起他们的思考、求知的欲望。
合理的提问使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也能凭此掌控教学。
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如何使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提问更具艺术性1.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提出问题的目标要明确。
设置课堂提问要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找准方向,学会重点内容,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作者:吉胜光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08期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效性,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情,针对教材的特点,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准,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设计出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突破重难点的问题。
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采取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为主。
问题设计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质量。
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始终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设计;策略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
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
”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恰当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引导,把课堂教学串联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材的特點,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出有利于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的问题。
新课程语文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恰当有效的问题设计更能够顺利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
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效的途径。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去设计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钻研教材,抓重难点来设计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把握课文的重难点,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学习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语文阅读学习效果。
步步穷理,妙在“问道”——阅读教学片段的提问艺术赏析作者:张中全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3年第10期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思镇中心小学(535000)张中全提问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必备环节,但是否问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呢?其实不然。
有效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课堂教学机智,还要拥有高超的提问艺术。
笔者收集了几个公开课阅读教学的提问片断,在此进行赏析,以期挖掘出提问艺术的精华。
片断一:用目标来设问,找准切入口这是一位教师在教《爬天都峰》的阅读教学片断。
为了让学生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教师进行了设问。
师:作者第一次爬天都峰心情怎样?生1:很害怕!师:从哪里看出害怕?生2:文中有“发颤”这个词。
师:作者为什么“发颤”呢?生3:因为天都峰“高”“陡”。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学生画出有关“高”和“陡”的语句:“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
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赏析及反思】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到,教师的所有提问都紧紧抓住了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个教学目标,步步追问,层层推进,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这就为下文做了铺垫,使教学环节更紧凑,教学效率更高。
可见,课堂阅读教学要从目标出发,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提问。
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没有目的性,有时候想问就问,导致了学生随口敷衍,满口答应,不假思索。
这样过频过滥地提问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极为不利。
片断二:从重难点入手,指向要明确这是两位教师讲授《我的“长生果”》的阅读教学片断。
为了使学生从作者酷爱读书这个情节中受到启发,教师甲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喜不喜欢读书?作者又是如何喜欢读书的?得到了什么?”问题提出之后,课堂中一片沉寂。
阅读教学中设问艺术化的五种方式语文教师可能都知道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可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却存在着提问的质量偏低的问题。
有的教师问题设计浅显,学生无需开动脑筋就能回答;有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
让学生不知从何人手;有的问题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有的问题目标指向不明,与文本缺乏联系:有的问题过于直白,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等等。
结果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认真学习这门艺术。
从而使问题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变孤立式提问为总分式提问孤立式提问是教师常常为解决某一单个问题而发问。
学生不容易整体感知内容。
而总分式提问。
是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
这些小问题本身互不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
回答了诸多小问题。
可再综合探索大问题。
其特点是“以大领小。
从小到大”。
具有思维的发散性。
更具艺术魅力。
例如研读朱自清散文《春》的第四段。
要赏析课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时,可结合课文内容分别提出如下问题:①这一段从什么角度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②“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③“像火、像霞、像雪”三个比喻的连用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色?④“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和春花图不矛盾吗?⑤“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样的描写真实吗?野花怎么会眨眼呢?以上这些问题,有辞格的辨认,有语义的理解。
有表达方法的思考。
有段意的归纳。
也有知识的延伸。
这种“化大为小。
以小成大”的设问方式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到作者精妙的语言运用艺术。
再如教学鲁迅先生小说《祝福》,要思考“鲁迅先生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分别提出:①文中怎样写祥林嫂的衣着?每个时期的衣着有什么变化?②怎样写祥林嫂的眼睛?每个时期眼睛有什么变化?③祥林嫂的脸色表情如何?发生过哪些变化?通过这一些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方法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呢?一、在课文的优美情景处提问注意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世界里,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
例如教学课文《鸟的天堂》文章写得十分优美,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
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教师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难点处提问对课文的难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
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
如《穷人》一文中,桑娜家怎样“温暖而舒适”,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是如何叙写的?这是一个难点。
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温暖而舒适”的分析探究,进而理解桑娜的“勤劳能干”和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及感情表达的真实。
同样在这篇课文中,对“自作自受”一词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教师可抓住这一词语提问:“自作自受”本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作”什么而又“受”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既然如此,桑娜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由此引导学生从“自作自受”一词看桑娜家庭生活的艰辛及其收养孩子的坚决,进而理解女主人公心地的善良、美好、勤劳。
三、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模糊点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有很多模糊点,这是指造成学生理解时似是而非的地方,其本质属于文章的疑难点。
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摘要】:提问是一门艺术,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对课堂提问进行恰到好处的艺术设计,不仅可以激活课堂,使学生思维发展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相融合,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良好的提问策略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在于“善问”,“巧问”,而不在于“多问”。
因此精心设计和选择提问策略是完全有必要的。
只要教师掌握有效提问的策略并加以合理的应用,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策略有效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能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果。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师生互动更加的融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文从字顺的表达能力等,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教师提问虽然有目的,但是不够明确,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低认知水平的问题或者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问题,学生常可以用“是”或“不是”,“对”与“不对”,“好”和“不好”来回答。
有的教师习惯成自然,机械发问;问点随意,缺乏有效性;问题浅显,缺乏思考空间;问法呆滞,缺乏提问技巧;还有的教师习惯自问自答,不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甚至乱提无效问题,自问自答,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探究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谈谈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注重提问的有效性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不应该是随意的,应紧紧围绕阅读教学的中心思想来进行发问,提问的总方向应是课文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读通,了解课文大意后提问:1、老人扫天游峰为什么不感到累?2、老人为什么不舍得离开?3、老人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老人真能活到这么大岁吗?引导学生理解老人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性格。
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无穷无尽的。
探索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技巧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结合多年实践,谈了以下体会。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
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
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
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
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第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
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
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
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
提问的艺术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只有问题的提出,才有问题的解决;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
同样,提问在语文教学中也是相当重要的。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手段,也是唤醒学生意识、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西方学者德加默也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琐碎不系统,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等问题。
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
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
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一、明确提问目的1、提问内容要紧扣重点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以紧扣教学重点为基点精选关键提问,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提问内容要有思维价值3、提问内容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
二、讲究提问技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
”原因何在呢?能否科学地设计出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1 、曲问是指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角度,让思维转个弯,问在此而意在彼,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
《江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大家发现,她在遭受敌人严刑拷打的时候,因为忍痛,紧咬着牙关,连嘴唇也咬破了。
对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技巧探讨【摘要】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及体会,通过总结以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教学探讨小学语文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认为,提问应“适时”,要“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若没有抓住时机,或者错失时机,提问就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达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设问题情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互问氛围,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异优化;讲求问而不滥,难易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明确教学重点,开发茅塞,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注意问题的启发性,穷根究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设问题情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
”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的能动“对流”良好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燕子》一课,文后有道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文中原句,与去掉修饰成分的句子对比,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学生都知道原句好,好在具体、生动,写出了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因此,学生的回答基本上“众口一词”,毫无“标新立异”。
但我并不就此罢休,我是这么说的:“原句写得生动,具体,你们的回答也能说得生动、具体一点吗?比如,联系生活实际,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请思考一下。
”一位学生受到启示,说:“读原句就像加了油盐酱醋的菜,色香味具全。
而缩减后的句子则显得干巴巴的,没味道!”我及时表扬了他。
于是,同学们议论开了。
有的说,原句是加了方糖的咖啡,越喝越有味;有的说,原句是一杯浓浓的龙井茶;有的说,原句中的燕子就像我阿姨那条美丽的花裙子,真漂亮。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探究摘要:提问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普遍形式,在教学环节中也占有这很大的比重。
充分利用好了课堂中提问的环节,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并且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提问艺术的重要性、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在教会学生一些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表达能力,课堂上的提问便是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对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之重要性与现状进行了探究,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提问在上课时间上占有着很大的比重,充分利用好提问这一方式,通过充满睿智、生动有趣的提问,在教学中与学生有效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听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其质量和效果是被动听课所不能比拟的。
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课堂上的一些睿智、生动的问题,会吸引着学生不由自主地跟随老师的步伐来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
1.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艺术的提问,会消除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排斥心理,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的步伐,强烈希望回答老师的问题。
而适时的提问更能够帮助学生因为好动、思维活跃而产生的不认真听讲、上课走神等问题,防止学生因为跟不上课程而丧失学习信心。
1.3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问题和回答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于老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而老师也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掌握能力,从而调整教学的侧重点,以保证学生对于课程的全面掌握。
并且,有艺术的提问更能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8-0029-01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
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树立新的阅读及阅读教学理念,实施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是改变阅读教学低效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1、阅读教学要注意巧妙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
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有利于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提出的问题要科学有效。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1观察法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
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此法适合低年级教学。
1.2联系实际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
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可以结合实际来理解。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的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你想怎样帮助她?她会冻死吗?1.3抽丝法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就可以用来提问,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使学生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1.4环环相扣法如教学《晏子使楚》时,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晏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全文。
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热情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诱导学生学习。
那么,如何把握适宜的时机和方法进行提问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做了如下探讨。
一、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思考,集中学生在课堂听讲过程中的注意力等。
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不能随意发问,更不应让一些无聊的、毫无意义的问题充斥课堂,这不但无益于课堂效率的提升,还会使得学生对于课堂提问产生漠然乃至厌恶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发问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
譬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下题目,让学生齐读了两遍,然后提问:“本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姓甚名谁?”这一个简单的问题从孔乙己的姓氏和名字入手,让学生展开深刻的思考,对于其挖掘课文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内涵,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摸索出一个清晰的线索,都能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又如鲁迅的作品《故乡》,笔者在讲授其中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就从杨二嫂和闰土对于“我”的不同称呼入手,提问杨二嫂称“我”为什么,学生说“贵人”,而闰土呢?学生说“老爷”,从中我们便可以窥见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具体社会角色的认知程度,能够瞥见闰土的麻木与愚昧,瞥见杨二嫂的势利与恣睢。
从这一称呼入手,我们顺藤摸瓜,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有人常讲,鲁迅的文章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讲晦涩难懂,对于我们教师的讲授技巧有着极强的挑战力。
笔者以为,只要我们找准出发点,掐准命门,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老师有良好的提问技巧和学生有积极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检验学生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它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提问时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的内容要贴近课文,易于学生理解和回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其次,提问要引导性强。
教师提问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反问和补充性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再次,提问要多样化。
教师提问要多样化,既有直接性的问题,又有间接性的问题,既有开放性的问题,又有封闭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提问要注重评价。
教师在提问后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无论学生答对与否,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提问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初步探索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以问答谈话形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好的课堂提问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导向性,能深化理解,启发思维方向,激发求知欲望,对教学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控。
应该说,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人认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意思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求知,引导他而不是硬牵着他,激发他而不是压抑他,开导他而不是直接告诉他。
这其中的“道”“强”“开”,实质上就是提问的艺术性。
下面,我试从提问的特点、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方法三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特点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首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特点。
1.启发性。
所谓启发性,是指教师的提问须能启迪、激发学生展开思维,唤起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当学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巧妙地提问,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这就是启发性。
2.概括性。
所谓概括性,是指教师所提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过于繁琐,切忌提出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重点突出。
3.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即各问题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
课堂提问的系统性,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反映。
4.量力性。
所谓量力性是指教师所提问题应深浅适度。
问题太深,超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会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问题太浅,又没有思考价值,起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
因此,提问应难易适度。
5.迷惑性。
教师在提问时,要有意识地提出带有迷惑性的问题,使学生回答问题时,充分暴露错误,然后才引导学生去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二、课堂提问的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提问的特点,还要把握提问的时机。
当前,我们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不依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作出精心的设计,而是信口乱问。
古人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有效提问设计研究【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
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
”由此可见提问不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这其中的内涵并不是一篇论文能够阐述清楚的。
笔者仅仅是根据自己教学中的实际经验,以及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问题和认识的紧密关系,如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明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表明,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传统的语文阅读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常常都是一成不变的: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在这节课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的气氛往往比较的沉闷,缺乏激情,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这样的阅读课就是一堂失败的课,其中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
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提出的问题更加的有价值,教学的效果才会越好,越能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
通过类似的这方面的提问,能够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
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
发表时间:2014-07-16T18:03:32.87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3期作者:于永革
[导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
河北省沙河市第九中学于永革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
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
关键词:提问艺术阅读
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
中小学教师若不熟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
”
一、重视提问艺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
”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
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
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
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
二、阅读教学的提问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
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
”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
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
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2.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
”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
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
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
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
“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总之,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