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知识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9.41 KB
- 文档页数:3
分析化学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分析过程和步骤(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取样、试样制备、分析测定、结果计算和表达);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及其性质和任务、发展趋势以及在各领域尤其是药学中的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过程和步骤。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基本统计概念: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可疑数据的取舍;相关与回归。
【基本要求】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误差传递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熟悉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置信区间的含义及表示方法,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
了解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处理变量间的关系。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待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各种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质子平衡、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
【基本要求】掌握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包括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换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计算、待测物质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水溶液中弱酸(碱)和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的含义及分布系数的计算;质子平衡的含义及其平衡式的表达。
1.分析方法的分类按原理分: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光学分析方法:光谱法,非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等色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其他仪器方法:热分析按分析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按分析对象: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生物分析,环境分析等按试样用量及操作规模分: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按待测成分含量分:常量分析(>1%), 微量分析(0.01-1%), 痕量分析(<0.01%)2.定量分析的操作步骤1) 取样2) 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3) 分离及测定4)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3.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反应要定量进行➢反应速度较快➢容易确定滴定终点4.滴定方式a.直接滴定法b.间接滴定法如Ca2+沉淀为CaC2O4,再用硫酸溶解,用KMnO4滴定C2O42-,间接测定Ca2+c.返滴定法如测定CaCO3,加入过量盐酸,多余盐酸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返滴d.置换滴定法络合滴定多用5.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基准物质: 能用于直接配制和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要求:试剂与化学组成一致;纯度高;稳定;摩尔质量大;滴定反应时无副反应。
标准溶液: 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配制方法有直接配制和标定两种。
6.试样的分解分析方法分为干法分析(原子发射光谱的电弧激发)和湿法分析试样的分解:注意被测组分的保护常用方法:溶解法和熔融法对有机试样,灰化法和湿式消化法7.准确度和精密度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衡量。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间的差值, 用 E 表示 E = x - x T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占真值的百分比,用E r 表示 E r =E /x T = x - x T /x T ×100% 精密度: 平行测定结果相互靠近的程度,用偏差衡量。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及其任务和作用定义: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一、按任务分类定性分析:鉴定物质化学组成(化合物、元素、离子、基团)定量分析: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或纯度结构分析:确定物质化学结构(价态、晶态、平面与立体结构)二、按对象分类:无机分析,有机分析三、按测定原理分类(一)化学分析定义:以化学反应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分类:定性分析重量分析:用称量方法求得生成物W重量定量分析滴定分析:从与组分反应的试剂R的浓度和体积求得组分C的含量反应式:mC+nR→CmRnX V W特点:仪器简单,结果准确,灵敏度较低,分析速度较慢,适于常量组分分析(二)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分类:电化学分析 (电导分析、电位分析、库伦分析等)、光学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等)、色谱分析(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质谱分析、放射化学分析、流动注射分析、热分析特点:灵敏,快速,准确,易于自动化,仪器复杂昂贵,适于微量、痕量组分分析四、按被测组分含量分类-常量组分分析:>1%;微量组分分析:0.01%~1%;痕量组分分析;< 0.01%五、按分析的取样量分类试样重试液体积常量分析 >0.1g >10ml半微量 0.1~0.01g 10~1ml微量 10~0.1mg 1~0.01ml超微量分析 <0.1mg ﹤0.01ml六、按分析的性质分类:例行分析(常规分析)、仲裁分析第三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1、取样(采样):要使样品具有代表性,足够的量以保证分析的进行2、试样的制备:用有效的手段将样品处理成便于分析的待测样品,必要时要进行样品的分离与富集。
3、分析测定:要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含量、结果的准确度的要求以及现有条件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分析化学1.误差分为哪几类?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减小这些误差?1 系统误差:从根源上消除,对于不变的系统误差,可以使用代替法、抵消法和变换法消除。
2 随机误差: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对于正态分布的误差而言)。
3 粗大误差:数据本身就是错误的,直接去掉这个数据!2.名词解释: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不确定度,置信区间,有效数字,分析质量保证,空白实验,检测限,灵敏度,加标回收率,质量控制图,标准物质。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绝对偏差:是测定值与标准值之差,用g(mL)表示相对偏差:是绝对偏差与标准值之比,用%表示。
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偏差。
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有限次测量,各测量值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相对标准偏差(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偏差与计算结果算术平均值的比值。
不确定度: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对被测量值的不能肯定的程度。
置信区间:指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分析质量保证:分析过程中,为了将各种误差减少到预期要求而采取一系列培训、能力测试、控制、监督、审核、认证等措施的过程。
空白试验:在不加入试样的情况下,按与测定试样相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的分析试验,称为空白试验。
检测限(LOD, limit of detection)又称为检出限: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和最小量灵敏度(Sensitivity):指某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待测物质变化所致的响应量变化程度加标回收率:指在没有被测物质的空白样品基质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按样品的处理步骤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
分析化学总结范文分析化学是研究化学成分、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从样品中分离、鉴定和测量化学物质的各种技术和方法。
分析化学在各个领域,如环境监测、食品检验、药物分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分析化学中,分析方法的选择与样品的性质密切相关。
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
定性分析是确定样品中化学成分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变化、产生沉淀或气体等性质变化来判断化合物的存在。
而定量分析则是测定样品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它可以分为量热分析、重力分析、电位分析、光谱分析等多种方法。
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样品和测定条件,分析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其次,在分析化学中,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分析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包括仪器的校准和维护、标准样品的使用、样品的制备和处理等。
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常常通过与标准物质进行对照,确定物质的含量。
此外,还需要进行质量保证,即对实验过程的监控和记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再次,分析化学还涉及到数据的处理和解释。
对于实验得到的数据,分析师需要进行处理和解释,以得到有用的结果。
数据处理可以包括统计分析、误差分析、数据拟合等。
分析结果的解释则需要分析师结合实验目的和样品的特点,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得出合理的结论。
最后,分析化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仪器和技术的进步。
分析化学仪器的发展使得分析方法更加准确、快速和灵敏。
例如,电化学方法的出现使得电化学分析成为一种重要的定量分析方法;质谱仪的发展使得分子的结构鉴定更加容易;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微量元素的测定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通过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化学在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总之,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分离、鉴定和测量,分析化学可以提供实验结果和科学依据,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
化学分析知识点化学分析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学检验等。
在化学分析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以确保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分析知识点。
一、样品制备技术样品制备是化学分析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的目的是将原始样品转化为适合进行分析的形式。
样品制备技术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前处理和样品的处理方法等。
在样品制备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样品的保存、标记和传递等环节,以避免造成样品的污染或变质。
二、常用的分析方法化学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有物质定性分析和物质定量分析两类。
1.物质定性分析物质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颜色反应试剂法、酸碱中和滴定法和沉淀反应法等。
例如,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法,我们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通过沉淀反应法,我们可以检测溶液中是否存在特定的离子。
2.物质定量分析物质定量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物质中某个组分的含量。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溶液浓度分析、比重测定法和质量分析法等。
例如,通过溶液浓度分析,我们可以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浓度;通过质量分析法,我们可以确定样品中某个元素的含量。
三、仪器分析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学分析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仪器分析技术通过使用一系列的仪器设备,可以快速、精确地进行分析。
常见的仪器分析技术有质谱仪、气相色谱仪和红外光谱仪等。
这些仪器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和精确度,还可以分析样品中微量的组分。
四、质量控制在化学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包括标准品的制备和使用、实验方法的验证以及各种测定结果的精度和准确度的评估等。
通过合理应用质量控制方法,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和仪器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总结:化学分析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应用广泛。
在进行化学分析时,我们需要掌握样品制备技术、常用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知识点。
只有通过全面、准确的分析,我们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应用提供支持。
《分析化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一、分析化学概述1、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含量和结构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一门学科。
2、定量分析过程取样、试样的分解、消除干扰、测定、分析结果计算及评价。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1、按分析对象分: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2、分析化学的任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3、按试样用量分: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固体(m) >0.1g 0.01~0.1g 0.0001~0.01g <0.1mg 液体(V) >10mL 1~10mL 0.01~1mL <0.01mL4、按组分在试样中的质量分数分:常量组分分析微量组分分析痕量组分分析% >1 0.01~1 <0.01 质量分数wB5、按测定原理和操作方法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1)化学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重量分析:使试样中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粹的、固定组成的化合物,再通过称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计算待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据分离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沉淀法和气化法。
滴定分析法:将巳知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滴定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的溶液中,直至到达化学计量点,据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待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据反应的类型,可分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
(2)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测定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这类方法通常需要借助特殊的仪器进行测量,故将它们称为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包括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等等。
(3)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的关系:仪器分析法的优点是迅速、灵敏、操作简便,能测定含量极低的组分。
但是仪器分析是以化学分析为基础的,如试样预处理、制备标样、方法准确度的校验等都需要化学分析法来完成。
因此仪器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是密切配合、相互补充的。
只有掌握好化学分析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学好和掌握仪器分析法。
分析化学内容小结分析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通过对各种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实现对物质的有效监测、检测和控制。
以下是对分析化学内容的详细分析。
一、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1.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化学研究和生产中的科学和技术领域。
2.分析化学的基本任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判断未知样品中一些或几个组分的种类和性质。
-定量分析:测定未知样品中各个组分的含量。
二、分析化学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化学试剂: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进行鉴定和测定,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仪器分析:利用一些仪器和设备进行分析,如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重量法:根据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如蒸发法、溶解法等。
-体积法:根据体积的变化进行分析,如滴定法、电解法等。
-光度法: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或发射进行分析,如分光光度法、荧光法等。
-电化学方法:利用电流、电势等进行分析,如电解重量法、电化学滴定法等。
三、分析化学的常用技术和仪器1.电化学技术:包括电解和电化学分析,如电解质量法、电化学滴定法等。
2.光谱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用于分析物质组成和结构。
3.色谱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用于分离和测定物质。
4.热分析技术:包括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用于研究物质的热性质和热分解过程。
5.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和分析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成分。
6.原子吸收光谱:用于测定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7.蒸馏、萃取、结晶等分离技术:用于分离和纯化样品中的各个组分。
四、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1.环境监测:分析水体、大气、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2.医药和生物技术:分析药物的成分和含量,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3.食品安全:分析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物、毒素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分子中价电子跃迁。
波长范围200~760nm,特点:灵敏度高;准确度较好;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
影响紫外吸收光谱的主要因素:位阻影响,若有两个发色团产生共轭,吸收带长移;跨环效应;溶剂效应,体系PH的影响。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化学因素:只有在稀溶液时,才成立。
光学因素:只适用于单色光。
透光率测量误差:T值在65%~20%,或A值在0.2~0.7之间,误差最小。
A=0.434,T=36.8%。
荧光分析法特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工作曲线线性范围宽。
荧光产生的方式:振动弛豫、内部能量转换,荧光发射,外部能量转换,体系间跨越,磷光发射。
荧光光谱的特征:斯托克斯位移,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成镜像关系。
能够发射荧光的物质的条件:强的紫外吸收和一定的荧光效率。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溶剂的影响,温度的影响,PH的影响,散射光的影响,荧光熄灭剂的影响。
荧光分光光度计在结构上与紫外的影响:1、荧光的测量通常在与激发光垂直的方向上进行,以消除投射光和杂散光对荧光测量的影响。
2、荧光分析仪器有两个单色器,一个是激发单色器,置于样品池前,用于获得单色性较好的激发光,另一个是发射单色器,置于样品池与检测器之间,用于分出某一波长的荧光,消除其他杂散光的干扰。
红外分光光度法,振动自由度。
线性分子:3N-5,非线性:3N-6。
基本振动吸收峰数少于振动自由度的原因:简并性;红外非活性振动。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需满足的两个条件:红外辐射能量与分子发生跃迁的振动能级相等;分子在振动过程中其偶极矩要发生变化。
影响吸收峰位置的因素:诱导效应,高波数移动。
共轭校应,低波数移动。
氢键效应,低波数移动。
空间位阻,高波数移动。
键角效应。
振动耦合。
费米共振。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优点:检出限低,灵敏度好;准确度好;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
谱线变宽的因素:自然宽度,多普勒变宽,压力变宽,自吸变宽,场致变宽。
大一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分析化学是研究分析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在大一阶段,我们学习了许多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术。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分析化学基础知识1. 分析化学的定义与分类-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成分和性质的科学,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
- 定性分析用于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性质,例如鉴别有机物的官能团。
- 定量分析用于测定物质的含量,如酸碱滴定、原子吸收等。
2. 分析物质的样品准备- 样品准备是分析化学的重要步骤,包括溶液的配制、固体样品的制备等。
- 配制溶液时需控制浓度和容量,避免溶解不完全或超出目标浓度。
3.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试剂与仪器设备- 常见的试剂有标准物质、指示剂、络合剂等,用于定量或定性分析中。
- 常用的仪器设备有天平、移液器、分光光度计等,用于称量、移液和测量。
4. 分析化学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标准加入法:通过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来推算待测物质的浓度。
- 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吸收的特性来测定物质的含量。
- 气相色谱法:通过分离和检测样品中的化合物来鉴定它们的成分。
- 毛细管电泳法:利用电流和毛细管等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二、定性分析知识点1. 离子反应的颜色变化- 铁离子的酸性溶液可以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来生成棕色沉淀。
- 钡离子可以通过加入硫酸来生成白色沉淀。
2. 官能团鉴别- 醇类可以通过尾气点燃产生蓝色火焰反应。
- 酮类可以通过使用2,4-二硝基苯肼溶液来检验。
三、定量分析知识点1. 滴定反应- 酸碱滴定法是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酸碱溶液反应的中和点来测定浓度。
- 需要注意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过程中溶液的搅拌与控制。
2. 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测定物质含量的重要方法,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吸收的特性。
- 需要选取合适的光源、样品浓度和火焰条件,避免干扰物质的影响。
3.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法是分离和检测化学物质的有效手段。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
它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化学、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分析化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误差与数据处理误差是分析化学中不可避免的,了解误差的来源和分类对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误差主要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固定原因引起的,具有重复性和可测性,例如仪器未校准、试剂不纯等。
随机误差则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不可预测但服从统计规律。
在数据处理中,有效数字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
有效数字是指在测量中能够实际测量到的数字,包括所有的准确数字和一位可疑数字。
运算中,遵循“先修约,后计算”的原则,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数据的统计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常用的方法有平均值、标准偏差和置信区间等。
通过计算置信区间,可以估计出测量结果的可靠范围。
二、滴定分析法滴定分析法是一种经典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滴定。
酸碱滴定是基于酸碱中和反应,通过已知浓度的酸碱标准溶液来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
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是关键,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在滴定突跃范围内。
配位滴定常用于金属离子的测定,常用的配位剂是乙二胺四乙酸(EDTA)。
影响配位滴定的因素包括金属离子的副反应和 EDTA 的酸效应等。
氧化还原滴定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常见的有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等。
在氧化还原滴定中,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以保证反应的完全性和准确性。
沉淀滴定则是基于沉淀反应,如银量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溴离子等。
三、重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是通过称量物质的质量来确定被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主要包括沉淀法、挥发法和萃取法。
沉淀法是将被测组分转化为沉淀,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和灼烧等步骤,最后称量沉淀的质量来计算含量。
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需要控制沉淀的条件,如沉淀剂的选择、溶液的酸度、温度等。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及其任务和作用定义: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一、按任务分类定性分析:鉴定物质化学组成(化合物、元素、离子、基团)定量分析: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或纯度结构分析:确定物质化学结构(价态、晶态、平面与立体结构)二、按对象分类:无机分析.有机分析三、按测定原理分类(一)化学分析定义:以化学反应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分类:定性分析重量分析:用称量方法求得生成物W重量定量分析滴定分析:从与组分反应的试剂R的浓度和体积求得组分C的含量反应式:mC+nR→CmRnX V W特点:仪器简单.结果准确.灵敏度较低.分析速度较慢.适于常量组分分析(二)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分类:电化学分析 (电导分析、电位分析、库伦分析等)、光学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等)、色谱分析(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质谱分析、放射化学分析、流动注射分析、热分析特点:灵敏.快速.准确.易于自动化.仪器复杂昂贵.适于微量、痕量组分分析四、按被测组分含量分类-常量组分分析:>1%;微量组分分析:0.01%~1%;痕量组分分析;< 0.01%五、按分析的取样量分类试样重试液体积常量分析 >0.1g >10ml半微量 0.1~0.01g 10~1ml微量 10~0.1mg 1~0.01ml超微量分析 <0.1mg ﹤0.01ml六、按分析的性质分类:例行分析(常规分析)、仲裁分析第三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1、取样(采样):要使样品具有代表性.足够的量以保证分析的进行2、试样的制备:用有效的手段将样品处理成便于分析的待测样品.必要时要进行样品的分离与富集。
3、分析测定:要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含量、结果的准确度的要求以及现有条件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1.共振吸收线: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产生的谱线。
2.分配系数K: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s)与流动相(m)中的浓度(c)之比。
K=C s/C m3.分离度R:是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4.化学位移δ: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吸收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5.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时间或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的数值。
6.直接电位法:是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组分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根据Nernst方程直接求出待测组分活(浓)度的方法。
7.电极电位: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相界电位就是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8.离子选择电极(ISE),饱和甘汞电极(SC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红外吸收光谱发(IR),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核磁共振波谱法(NMR),质谱法(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9.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指示系统,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温度,溶剂,PH,时间。
10.化学位移标准物一般为四甲基硅烷(TMS),影响因素屏蔽效应和磁各向导性、氢键。
11.自旋偶合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12.有机质谱中的离子: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
13.色谱法:气相(GC),液相(LC),超临界(SFC),气固(GSC),气液(GLC),液固(LSC),液液(LLC),柱(填充柱、毛细管柱、微填充柱),平面(纸、薄层TLC、薄膜)14.色谱法基本理论:热力学理论、塔板理论、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15.评价柱效: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16.气相色谱仪: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控制系统17.气相色谱检测器:火焰光度(FPD)、热离子化(TID),浓度:热导(TCD)、电子捕获(ECD)a,热导检测器(TCD)浓度型,原理:根据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原理制成。
分析化学课程知识点总结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科学,通过实验手段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分析化学的分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确定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定量分析确定物质中某种或者某几种成份的含量。
3.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化学平衡原理、电化学原理、光谱学原理、色谱学原理等。
二、常用的分析方法和仪器1. 光谱分析: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来确定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2. 色谱分析: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
这些方法通过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来分离和测定物质的成份。
3. 电化学分析:包括电解分析、电位滴定、电导率测定等。
这些方法利用电化学原理来测定样品中的物质含量。
4. 其他常用的分析方法:如重力法、萃取法、沉淀法、滴定法等。
三、化学分析的基本步骤1. 样品的准备:包括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等。
样品的准备对后续的分析结果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 分析方法的选择:根据分析目的和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不同的样品和分析目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3. 标准曲线的绘制:对于定量分析,需要先制备一系列标准溶液,并测定它们的响应值,然后绘制标准曲线,用于样品的定量测定。
4. 样品的测定:根据所选的分析方法进行样品的测定,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仪器的正确使用。
5.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计算、统计和分析,得出最终的分析结果。
四、常见的分析误差和精密度评价1. 分析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条件、仪器仪表、操作方法等因素引起的,可以通过校正和修正来减小;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操作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定来评价。
完整版)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误差和数据分析处理-章节小结1.基本概念及术语准确度是指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是指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它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
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
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
包括t检验和F检验。
2.重点和难点1)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不同的概念。
当有真值(或标准值)作比较时,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重现性。
虽然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只有在消除或校正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可取的,因为它最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
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衡量精密度的偏差也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系统误差可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
这种误差由确定的原因引起,具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会在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完整版)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1.分析⽅法的分类按原理分: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法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法光学分析⽅法:光谱法,⾮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等⾊谱法:液相⾊谱,⽓相⾊谱,⽑细管电泳其他仪器⽅法:热分析按分析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按分析对象:⽆机分析,有机分析,⽣物分析,环境分析等按试样⽤量及操作规模分: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按待测成分含量分:常量分析(>1%), 微量分析(0.01-1%), 痕量分析(<0.01%)2.定量分析的操作步骤1) 取样2) 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3) 分离及测定4)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3.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按⼀定的反应⽅程式进⾏反应要定量进⾏反应速度较快容易确定滴定终点4.滴定⽅式a.直接滴定法b.间接滴定法如Ca2+沉淀为CaC2O4,再⽤硫酸溶解,⽤KMnO4滴定C2O42-,间接测定Ca2+ c.返滴定法如测定CaCO3,加⼊过量盐酸,多余盐酸⽤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返滴d.置换滴定法络合滴定多⽤5.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基准物质: 能⽤于直接配制和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要求:试剂与化学组成⼀致;纯度⾼;稳定;摩尔质量⼤;滴定反应时⽆副反应。
标准溶液: 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配制⽅法有直接配制和标定两种。
6.试样的分解分析⽅法分为⼲法分析(原⼦发射光谱的电弧激发)和湿法分析试样的分解:注意被测组分的保护常⽤⽅法:溶解法和熔融法对有机试样,灰化法和湿式消化法7.准确度和精密度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误差衡量。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间的差值, ⽤ E 表⽰ E = x - x T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占真值的百分⽐,⽤E r 表⽰ E r =E /x T = x - x T /x T ×100%精密度: 平⾏测定结果相互靠近的程度,⽤偏差衡量。
名词解释:
1.激发电位:原子将原子中的一个外层电子从基态激发至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2.共振线:是指处在基态的原子吸收某些具有特定频率的入射光。
这些荧光谱线中波长最长的一个称为共振线。
3.声色团: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含有的,能对光辐射产生吸收、具有跃迁的不饱和基团及其相关的化学键。
某些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存在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能够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内(200~800nm)产生吸收,且吸收系数较大,这种吸收具有波长选择性,吸收某种波长(颜色)的光,而不吸收另外波长(颜色)的光,从而使物质显现颜色,所以称为生色团,又称发色团
4.助色团:本身在200 nm以上不产生吸收,但其存在能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改变分子的吸收位置和增加吸收强度)的一类基团。
5.液接电位:在两种组成不同或浓度不同的溶液接触界面上,由于溶液中正负离子扩散通过界面的迁移率不相等,破坏界面上的电荷平衡,形成双电层,产生一个电位差。
二简答题:
1.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作用
1>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
2> (1)光源
光源的作用是辐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以供吸收测定使用。
(2)原子化系统
原子化系统的作用是使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变成原子蒸气。
(3)分光系统
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谱线分开,从而获得原子吸收所需的尖锐共振线。
(4)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的作用是将单色器射出的光讯号转变成电信号后进行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光源有什么要求?
对光源有下述要求:
(1)能产生具有足够强度的待测元素共振线,以保证有足够的信噪比。
(2)能辐射锐线光谱,即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要窄得多,以保证峰值吸收测量的准确性。
(3)辐射的光强度必须稳定且背景小。
2:荧光与磷光的定义
1>荧光,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
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
2>磷光是一种缓慢发光的光致冷发光现象。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通常具有和基态不同的自旋多重度),然后缓慢地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
当入射光停止后,发光现象持续存在。
发出磷光的退激发过程是被量子力学的跃迁选择规则禁戒的,因此这个过程很缓慢。
所谓的"在黑暗中发光"的材料通常都是磷光性材料,如夜明珠。
3:库伦分析基本依据:法拉第电解定律:m=MQ/nF
4:内标元素与内标线选择原则
(l)若内标元素是外加的,在分析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应极微或不存在。
(2)被测元素和内标元素的蒸发性质应相近。
(3)分析线和内标线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应尽量接近,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相等的谱线称为“均称线对”。
(4)分析线和内标线的波长及强度应接近。
(5)分析线和内标线应无自吸或自吸极小,并且不受其他元素的干扰。
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完全合乎以上要求的分析线对是不容易的,只能大致符合以上要求。
因此,采用内标法进行光谱定量分析时也应严格控制光谱分析的条件。
(p53页有5点)5:绝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线光谱图上出现的基顿吸收带数目小的理论原因1红外非活性振动 2简并3仪器分辨率不高(110页详细)
四;填空题
1:电流效率: 1按化学计量进行 2无副反应电流效率100%
2;指示终点方法:双铂电极定流法电位法化学指示剂法
3:伊尔科维奇方程:id=kc(i上面有一横杠)
4:高效液相色谱仪组成: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
5:红外光谱法对式样要求:纯度应>98%试样中不应含有游离水试样的浓度和测试厚度应选择适当,以使光谱图中的大多数吸收峰的透射比处于10%~80%范围内。
6:谱线变宽的原因:自然变宽多谱线变宽碰撞变宽
7:紫外吸收光谱定义:紫外吸收光谱和可见吸收光谱都属于分子光谱,它们都是由于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
8电位滴定发确定终点的方法:E-V曲线法((ΔE)/(ΔV))-V 曲线法二阶微商法
9;分离性能优化:提高柱效调节控制容量因子k”提高选择因子
五:选择
钠差酸差极化和非极化电极所画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