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自燃火灾分析及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正式)
- 格式:docx
- 大小:36.37 KB
- 文档页数:9
煤层自燃发火安全措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目前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煤炭生产及运输中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其中,煤层自燃发火事件是煤炭生产和运输中的一个严重安全事故。
什么是煤层自燃?在煤炭地质学中,煤层自燃是指煤层内的一些物质或过程使煤层内部自行发生燃烧,产生大量热量和有毒气体,甚至会引发煤层火灾。
煤层自燃是由于煤层中含有大量易燃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如空气中氧气的存在、煤层内部温度升高、大气气压降低等因素的作用下,这些物质会自行氧化发热,并最终发生自燃。
煤层自燃和火灾对煤炭生产及运输的影响煤层自燃和火灾对于煤炭生产和运输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在煤炭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常常受到严重威胁。
煤层自燃和火灾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同时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
2.坑口堵塞:自燃的煤炭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会使得坑道和煤仓堵塞,影响煤炭生产和运输的顺畅。
3.能源供应受到影响: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如果煤炭生产和运输中出现自燃和火灾,煤炭供应可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国家能源的稳定供应。
由此可见,煤层自燃和火灾对于煤炭生产和运输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煤层自燃预防措施为了防止煤层自燃,煤炭生产和运输中应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1.坚持“预防第一、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煤矿井下自燃预测预报体系,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2.加强通风:通过合理通风可以控制煤矿井下的氧气含量,减少进气口和煤体接触面积,起到降低煤层自燃可能性的作用。
3.加强除尘: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煤尘减排、消防除尘设备,有效减少煤尘的产生和积累,降低煤层自燃的风险。
4.加强管理:强化煤矿安全监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煤矿安全管理机制,建立责任制。
总结煤层自燃和火灾对于煤炭生产和运输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煤炭自燃机理及防治措施1. 煤炭自燃机理煤炭在长期堆放或运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发生自燃。
煤炭自燃是指煤炭在空气中氧化产热,炭渣在热的作用下又反过来氧化,从而释放出更多的热,不断形成自蒸自燃的链式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煤堆自燃。
1.1 自燃的原因自燃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煤本身所含的杂质会使氧化反应更加迅速; 2. 煤的结构特性,例如表面积、孔隙率、含水率等都对煤的自燃性质有影响; 3. 煤的存储和运输中遇到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会产生影响; 4. 存储堆放方式不合理,破坏了煤堆的组织结构、增加了煤堆的密度和湿度等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5. 存放时间过长,不适当的处理方式等也会导致自燃。
1.2 自燃的过程煤的自燃过程发生在空气中。
煤堆中的空气和煤堆表面的空气形成煤堆空气层。
在运动的空气的作用下,煤堆表面的水分开始蒸发,导致煤堆表面温度升高。
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中的水分挥发,煤内部局部升温。
当局部温度达到煤的自燃点时,就会引起自燃。
同时,煤中还可能存在化学反应,例如氧化、聚合等反应,加速了自燃的过程。
1.3 自燃的类型自燃可分为三类:微观自燃(微小的火花、电火花等导致)、局部自燃(局部温度升高、氧化反应开始时产生)、全面自燃(煤堆内多处同时发生火灾,煤炭质量严重下降)。
2. 煤炭自燃防治措施为了预防煤堆自燃,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 1. 煤堆的布放和运输要注意放置、通风和排水,保证煤质的稳定。
2. 在堆放和运输中,要注意煤堆的密度和高度,堆放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煤的自然风化和氧化。
3. 堆放地的基础要坚实,同时要注意煤堆的密实度和排水,确保煤堆安全。
4. 监测煤堆的温度,及时检测异常情况,采取相应防止措施,避免煤的自燃。
5. 对煤堆的管理要循环利用,减少浪费,以便提高效益,节约资源。
6. 加强对科研和技术的投资,提高煤堆的安全性,有选择地适当地提高煤的自燃点,减轻煤的自然风化和氧化过程。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煤炭自燃火灾分析及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正式版煤炭自燃火灾分析及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正式版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煤层自燃火灾是指在有自燃倾向的煤层内,在适宜的供氧储热条件下而氧化发热、升温,当温度超过其着火点时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煤自燃火灾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具有自燃倾向的煤呈破裂状态堆积存在;透空气供氧维持煤的氧化过程不间断地发展;在氧化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热量大量蓄积,难以及时放散。
1.决定煤自燃倾向性的因素(1)煤的炭化变质程度。
煤的炭化程序越高,其自燃倾向性越小;褐煤矿井自燃发火次数低于烟煤矿井;烟煤矿井中长焰煤和气煤自燃危险性大,而贫煤则较小。
(2)煤中水分。
一定含量的水分有利于煤的自燃(小于4%),而湿度过大(小于4%),则会抑制煤的自燃。
(3)煤岩成分。
煤岩成分中,含丝煤越多,自燃倾向越大,因为具有纤维构造而表面吸附能力又高的丝煤在常温下吸氧能力特别强。
(4)煤中含硫量。
在同牌号煤中,含硫化物越多,越易自燃。
因为煤中所含黄铁矿在低温氧化时生成硫酸铁和硫酸亚铁,使煤体膨胀而变松软,增大了氧化表面积;黄铁矿氧化热也促进煤的自燃。
(5)煤的粒度、孔隙度、瓦斯含量及导热能力也是影响自燃倾向的因素。
2.影响煤自燃的地质、采矿因素(1)煤层厚度。
煤炭自燃火灾分析及采取的安全措施煤炭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自燃的危险性。
煤炭自燃火灾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煤炭质量、储存环境、温度、湿度、气流、微生物、发热自燃物等因素。
下面我们将对煤炭自燃火灾进行分析,并介绍采取的安全措施。
一、煤炭自燃火灾的成因1.煤炭自身属性煤炭是一种复杂的有机物体,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挥发分、水分和氧化物。
这些物质在空气的存在下,通过氧化反应会产生热量,若处理不当会导致煤炭质量下降和引发自燃。
2.储存环境煤炭在储存时将收到一系列的环境影响,如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湿度、温度等。
湿煤的水分与煤的内在热能反应相结合,造成了进一步的热量释放。
若存放环境通风不良,氧气供应不足,煤炭内的氧气也会过度消耗,因此难以维持内部平衡。
当煤堆内温度升高时,煤炭内的水分将开始蒸发,进一步加剧煤体内温度升高,从而导致自燃火灾的产生。
3.微生物煤堆中会存在大量微生物,它们对煤炭的分解产物活跃和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和茁壮的煤。
微生物分解的成分包括仍未分解的有机分子、代谢产物和微生物的生物物质。
当煤堆处于适温和适湿度的情境下,会给微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这将产生进一步热能,造成煤的自燃。
二、采取的安全措施1.定期检查煤堆的评价和检查将有助于预防煤炭自燃火灾的产生。
为了避免自燃火灾,需要通过视察、观察、有针对性的检测,进行煤堆的检查。
如发现发热的煤,应及时清理和处理。
2.加强通风通过对煤堆进行通风,有助于煤堆内外环境空气的交换,促进水分和紫外线的清除,平衡煤堆内部环境。
应适当调节通风风量,控制通风时间,保证煤堆内部空气流动,消除堆内吸附的湿气和挥发物。
3.储存温湿度控制煤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都将影响煤的自燃。
应保持储存地点通风,环境干燥,温度控制在20℃以下。
在储存煤炭过程中,必须将煤质分界、保持检定数据、记录储存时间等信息。
4.消防设施煤炭自燃火灾的应急处理必须是消防和安全管理的责任所在。
安全技术之煤炭自燃机理及防治措施汇报人:日期:•煤炭自燃概述•煤炭自燃机理•煤炭自燃的防治措施目录•安全技术措施•案例分析•研究展望01煤炭自燃概述•煤炭自燃是指煤在无外界氧气和热源的条件下,因自身内部的氧化作用而产生的热量不能被及时散发,导致热量不断积累,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时,煤就会自燃的现象。
煤炭自燃通常发生在地下较深的位置,不易被发现。
隐蔽性煤炭自燃往往突然发生,给矿工和设备带来很大的危险。
突发性煤炭自燃不仅会烧毁煤炭资源,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对矿工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危害严重人员伤亡煤炭自燃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和高温烟尘,会危及矿工的生命安全。
环境破坏煤炭自燃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会污染环境,对周边生态造成破坏。
经济损失煤炭自燃会导致大量的煤炭资源被烧毁,给煤矿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02煤炭自燃机理煤炭自燃的化学反应过程氧化反应01煤炭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释放出热量和二氧化碳。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逐渐升高,加速了氧化反应速率,最终导致煤炭自燃。
热解反应02在高温下,煤炭中的大分子结构发生裂解,产生挥发分和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和二氧化碳,导致煤炭温度进一步升高。
燃烧反应03当煤炭温度达到着火点时,煤粉颗粒与氧气发生剧烈的燃烧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燃烧反应释放的热量促使煤炭温度持续上升,最终导致煤炭自燃。
煤炭自燃的物理过程水分蒸发煤炭中的水分在逐渐升温的过程中不断蒸发,形成水蒸气。
水蒸气的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降低煤炭的温度,但同时也会使煤炭暴露出更多的表面面积,加速了氧化的过程。
裂缝扩展随着煤炭内部温度的升高,不均匀的温度分布会导致煤炭产生裂缝。
这些裂缝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扩展,使得氧气更容易进入煤炭内部,加速了氧化反应速率。
热传导煤炭在自燃过程中,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从外部向内部传递。
热传导的发生会导致煤炭温度分布不均匀,容易在局部区域形成高温,加速煤炭自燃的过程。
煤堆自燃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汇报人:2023-11-21CATALOGUE目录•煤堆自燃现象概述•煤堆自燃原因分析•煤堆自燃的防治措施•未来展望与持续改进措施煤堆自燃现象概述01•定义描述:煤堆自燃是指煤堆在无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内部自热或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自发燃烧的现象。
煤堆自燃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环境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安全隐患自燃导致煤炭燃烧损失,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
煤堆自燃可能引发火灾,对周边设备和人员安全带来威胁。
030201某煤矿堆场由于管理不善,煤堆发生自燃,火势迅速蔓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案例一某电厂煤堆存放时间过长,内部自热引发自燃,严重影响电厂正常运行。
案例二一港口煤炭堆场由于气候条件及不当堆放方式,导致煤堆自燃,火灾持续多日,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案例三煤堆自燃的典型案例煤堆自燃原因分析02煤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分、挥发分等易燃物质,当煤堆存放时间过长,这些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量,可能导致自燃。
煤的自燃倾向性当煤的水分含量过高时,煤堆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发,易造成温度升高,从而引发自燃。
水分含量粒度越小的煤,比表面积越大,与空气接触充分,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自燃。
煤的粒度环境温度高温环境下,煤堆内部热量积累加速,易引发自燃。
煤堆与空气接触充分,氧气供应充足,促进了煤的氧化反应。
煤堆的堆积方式影响空气流通和热量散发,如堆积过于紧密,可能导致热量积累引发自燃。
降低煤堆的存放时间、控制煤的水分含量、减小煤的粒度、降低环境温度、限制氧气供应、改善煤堆的堆积方式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降低煤堆自燃的风险。
氧气供应堆积方式为防治煤堆自燃,可采取以下措施煤堆自燃的防治措03施氧化抑制剂的使用在煤堆表面喷洒氧化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煤的自燃。
煤堆压实通过压实煤堆,减少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降低自燃风险。
控制煤堆温度和湿度通过定期监测煤堆温度和湿度,并进行合理调节,以防止煤的自热和自燃。
煤炭自燃应急处理预案煤炭自燃是指煤炭在贮存、运输等过程中自发燃烧的现象。
煤炭自燃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
因此,制定一份有效的煤炭自燃应急处理预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预防、监测、报警、扑救等方面,对煤炭自燃应急处理预案进行详细探讨。
一、预防措施1.加强煤炭管理。
建立完善的煤炭进出库台账,做到明知明码,确保煤炭质量合格。
对于有自燃倾向的煤炭,应及时分类处理,避免与正常煤炭混合贮存。
2.严格控制贮存环境。
煤炭贮存场地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免长时间曝露在潮湿环境中。
定期进行防潮防水工作,确保煤炭质量不受影响。
3.加强安全防火措施。
设置显眼的禁烟标识,严禁任何火源进入贮存区域。
提供足够的灭火设备,如灭火器、灭火器车等,以备突发情况使用。
二、监测措施1.定期巡检煤炭贮存区域。
由专门负责的人员定期巡查煤炭贮存区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着重检查煤堆中是否有自燃迹象,如温度升高、煤堆出现烟雾等。
2.安装监测设备。
采用先进的温度监测系统对煤炭贮存区域进行全天候监测。
一旦发现温度异常升高,及时报警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扑救措施。
三、报警措施1.建立有效的报警机制。
在煤炭贮存区域设置自动报警装置,一旦探测到煤炭自燃迹象,立即启动报警系统。
同时,建立应急通讯联系链,确保报警信息及时传达到相关人员。
2.制定明确的应急响应流程。
根据报警信号的不同等级,对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进行划分,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四、扑救措施1.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煤炭自燃事故,立即启动煤炭自燃应急处理预案,确保扑救工作能够迅速展开。
2.迅速疏散人员。
首先确保人员安全,将工作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并组织人员对周围区域进行封锁,防止事故扩大。
3.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
根据煤炭自燃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方式,如利用泡沫灭火机、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同时,确保灭火器材充足,并配备专业消防人员进行扑救。
4.监测与检查。
对灭火后的煤炭贮存区域进行仔细检查,确保煤炭不再发生自燃。
煤层自燃安全防治措施概述煤炭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化石燃料,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煤炭的化学组成特性,煤层自燃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一旦发生煤层自燃,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煤炭生产中必须采取一系列安全防治措施,以确保煤炭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
本文将介绍煤层自燃的原因及其安全防治措施。
煤层自燃的原因煤层自燃是由于煤在长期存放过程中,与空气等物质接触,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热能,达到自燃点而自燃。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含水量:煤的含水量对于煤的自燃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煤的含水量较大时,不容易发生自燃。
2.煤的化学成分:煤中的S、Fe、Mn、Cu等元素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催化煤的氧化反应,促进其自燃。
3.煤质:煤的组分及其分布与煤的自燃性密切相关,如高挥发份、高粘度、低灰分等均是煤的自燃性好的因素。
4.存放环境:空气流通、湿度等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煤的自燃。
防治措施1. 煤炭采取保温处理对于长期堆放的煤炭进行保温处理是预防煤层自燃的有效措施。
将煤炭堆放在封闭的煤仓中,加热热风或加热电器将煤的温度升高到70℃以上,并且保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使煤的水分蒸发,切断煤层自燃可能发生的温度支持,实现有效地控制煤层自燃。
2. 排放废气煤炭中的氧气是煤层自燃产生的基础条件,通过排放废气可以有效地切断煤层自燃的氧气供应。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废气控制非常重要,必须专业设计和设备来控制废气的排放。
利用高效过滤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废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 加强煤层监测通过设立煤层自燃监控系统,可以及时地发现煤层自燃的迹象,为采取措施提供依据。
现代煤矿往往配备了煤层自燃检测、报警、监管装置。
通过精准的煤层监测,早期发现自燃隐患,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煤层自燃的发生。
4. 保持通风在爆炸危险较大的地方设置通风设备,通过激流管、皮斯道夫等方法,保证煤矿的通风畅通,降低煤矿爆炸的风险。
2024年煤炭自然发火的防治引言:煤炭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全球的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煤炭的自然发火现象一直以来都是煤矿安全管理的一大难题。
煤炭自然发火不仅会造成煤炭资源的损失,还会引发严重的矿井火灾,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煤炭自然发火的防治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2024年煤炭自然发火的防治措施,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一、煤炭自然发火的原因分析:煤炭自然发火是指煤炭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由于煤体内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自燃现象。
其主要原因如下:1. 煤炭中的黏土矿物的影响:煤炭中的黏土矿物容易吸湿,造成煤体水分过高,进而导致煤炭自然发火。
2. 煤炭中的有机质和氧化剂的作用:煤炭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会与氧化剂反应,产生热量,从而引发煤炭自燃。
3. 煤炭储存条件的问题:不合理的煤炭储存条件,如通风不畅、温度过高等,也容易造成煤炭自然发火。
二、煤炭自然发火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地防治煤炭的自然发火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煤炭质量的检测和筛查:通过对煤炭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筛查,尽可能排除质量不合格的煤炭,减少煤炭自然发火的风险。
2. 优化煤炭储存条件:确保煤炭的储存环境符合安全要求,包括通风良好、温度适中、湿度控制等,以减少煤炭自然发火的可能性。
3. 定期开展煤炭的透气性检测:通过定期检测煤炭的透气性,及时发现煤炭自然发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煤炭自然发火的发展。
4. 加强煤炭的湿降处理:对于容易自燃的煤炭,可以采取湿降处理的方法,将煤炭的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减少煤炭自然发火的可能性。
5. 提高煤炭消防设备的配备和使用率:加大对煤矿消防设备的投入,提高消防设备的配备和使用率,增强煤炭自然发火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煤炭自然发火防治的建议:为了更加有效地防治2024年煤炭自然发火现象,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煤炭质量监管:加大对煤炭质量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提高煤炭的质量,减少煤炭自然发火的风险。
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的安全技术措施煤矿生产过程中,煤层自燃发火是十分常见的事情,一旦发生,就会给矿山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因此,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防治煤层自燃发火是非常必要的。
1. 预防自燃发火•了解煤层自燃发火的规律和原因,遵循煤层自燃发火的基本规律。
•加强通风管理,特别是排除积风,避免有毒有害气体积聚,提高通风的效果,降低煤层温度。
•对于易燃易爆物品,应建立专门的检查记录,明确负责人,及时予以处理,彻底消除隐患。
•搞好煤层温度调查,并定期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煤层温度。
•对于暴露地表的煤体要及时覆盖或用注浆等措施进行隔离,减少氧气的进入。
2. 检测自燃发火•建立检测体系,完善自动监测系统,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
•对煤层自燃进行常规的检查,发现异常状况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定期对煤层自燃监测仪器进行检测和校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3. 处理自燃发火•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利用各种降温方法,如通风降温、水封降温、用冷空气吹降温等。
•将煤体进行隔离处理,如注浆、封闭等。
•积极采取灭火措施,如动火喷雾灭火、炸药灭火、泡沫灭火等。
•加强应急措施,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协同救援、转移、撤离等工作。
4. 加强管理与人员培训•加强对煤层自燃发火的宣传,普及防范知识,提高对自燃发火的重视程度。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管,确保安全措施的落实。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水平。
总之,防治煤层自燃发火是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预防、检测和处理等技术措施的实施,提高了自燃发火的及时处理能力,更好地保障了矿山生产的安全。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预防煤炭自燃的采矿技术措施(正式)及通风措施(正式)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2216-81 预防煤炭自燃的采矿技术措施(正式)及通风措施(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预防煤炭自燃的采矿技术措施开采具有自然发火倾向的煤层时,应采用合理的采煤技术,才能防止煤的自然发火。
1,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和采煤方法。
开采有自燃倾向的煤层,应采用石门、岩石大巷的开拓方式,这样可以少切割煤层,少留煤柱,又便于封闭、隔离采空区。
如须在煤层中开拓巷道而且服务年限较长,则应进行砌磁。
2.对具有自燃性的煤层,应采用后退式回采,禁止前进式回采。
要选用回采率高、回采速度快、采空区容易封闭的采煤方法。
所以长壁式采煤方法适于开采有自燃倾向的煤层。
充填法管理顶板,有利于防火。
3.合理布置采区。
在有自燃倾向性煤层中布置采区时,应根据煤层自然发火期的长短和回采速度来确定采区的尺寸。
如果不考虑煤层的自然发火期,盲目加大采区的走向长度,往往还没有采完,采空区就已自燃。
4.提高回采率,坚持正规循环。
回采率愈低,丢煤愈多,回采愈不正常,愈容易自然发火。
所以应坚持正规循环,加快回采速度,清扫工作面浮煤,提高回采率,并及时放顶或充填。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煤炭自燃火灾分析及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2991-21 煤炭自燃火灾分析及采取的安全技
术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煤层自燃火灾是指在有自燃倾向的煤层内,在适宜的供氧储热条件下而氧化发热、升温,当温度超过其着火点时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煤自燃火灾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具有自燃倾向的煤呈破裂状态堆积存在;透空气供氧维持煤的氧化过程不间断地发展;在氧化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热量大量蓄积,难以及时放散。
1.决定煤自燃倾向性的因素
(1)煤的炭化变质程度。
煤的炭化程序越高,其自燃倾向性越小;褐煤矿井自燃发火次数低于烟煤矿井;烟煤矿井中长焰煤和气煤自燃危险性大,而贫煤则较小。
(2)煤中水分。
一定含量的水分有利于煤的自燃
(小于4%),而湿度过大(小于4%),则会抑制煤的自燃。
(3)煤岩成分。
煤岩成分中,含丝煤越多,自燃倾向越大,因为具有纤维构造而表面吸附能力又高的丝煤在常温下吸氧能力特别强。
(4)煤中含硫量。
在同牌号煤中,含硫化物越多,越易自燃。
因为煤中所含黄铁矿在低温氧化时生成硫酸铁和硫酸亚铁,使煤体膨胀而变松软,增大了氧化表面积;黄铁矿氧化热也促进煤的自燃。
(5)煤的粒度、孔隙度、瓦斯含量及导热能力也是影响自燃倾向的因素。
2.影响煤自燃的地质、采矿因素
(1)煤层厚度。
据统计,80%的自燃火灾是发生在原煤层开采中。
厚煤层容易发火的原因,一是难于全部采出,遗留大量浮煤和残柱;二是采区回采时间过长,大大超过煤层的自燃发火期。
(2)煤层倾角。
煤层倾斜越大,自燃危险性越大,急倾斜煤层发火次数多。
(3)地质构造。
在断层、褶曲、破碎带、岩浆入侵地区,其自燃火灾频繁。
这是因为煤体碎裂吸氧条件好,氧化性能高所致。
(4)开拓采煤条件。
用石门、岩石大巷开拓,切割煤层较少,煤柱也留得少.自燃发火的危险性小;使用回收率高的采煤方法,采空区残煤少,也不易发火。
回采速度慢,拖的时间长,地压增大、氧化面积大,时间长于自燃发火期,很容易产生自燃火灾。
(5)通风条件。
漏风大不仅有效风量低,而且向采空区、煤柱区渗漏供氧,促进了煤的自燃发火。
3.煤层自燃发火期
它是自燃危险程度在时间上长短的量度,自燃发火期越短的煤层,自燃发火危险程度越大。
煤层自燃发火期是指开采过程中暴露的煤炭,从接触空气到发生自燃的一段时间,一般以月为单位,也有以天为单位。
4.煤自燃的征兆
(1)煤炭自热的初期阶段的征兆有:煤温有所升高,
但在临界温度60~80℃以下;出现C02、CO气体;空气中氧浓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大。
(2)煤炭自热的后期阶段的征兆有:火源点附近的空气湿度增大,出现雾气,煤壁挂水珠,类似“出汗”现象。
出现煤炭氧化和干馏的产物,如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乙烷(C2H6)、乙烯(C2H4)、丙烯(C3H6)、乙炔(C2H2)以及苯(C6H6)、荼(C10H8)等。
煤温、水温、气温都有所升高。
流出的水酸性增大。
芳香族的碳氢化合物气味(煤油味)是井下自燃最可靠的征兆。
(3)测定空气成分、气温、岩温用以预报自燃。
煤自热到自燃的激烈氧化过程中,火区附近的空气成分会发生变化:氧的浓度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并先后出现一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
围岩温度的变化要在一定深度的钻孔中测定;空气温度可用普通温度计测定你,空气湿度用干湿球温度计求算。
5.防自燃的开采技术措施
(1)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和采煤方法
优先采用石门、岩石大巷的开拓方式,以减少矿层或煤层的切割量,便于少留矿柱(煤柱),易于及时封闭和隔离采空区。
还宜采用岩石上山,区段巷道重叠布置,区段巷道分采分掘布置的开拓方式。
(2)坚持先上层后下层,自上而下的开采顺序和由井田边界向中央后退式回采方式。
选用回采率高、回采速度快、不留煤柱、采空区容易封闭的采煤方法。
(3)合理布置采区。
可根据煤的自燃发火期的长短和回采速度来决定采区尺寸。
必须保证在煤体自燃发火期到来之前回采完毕并及时封闭采区。
(4)提高回收率,降低煤炭损失,减少采区残矿残煤,提高回采程度,清扫工作面浮煤,及时充填采空区。
6.通风防火措施。
有自燃危险的矿井,以风控火,
应采取如下措施:
(1)实行机械通风,建立稳定可靠的通风系统,加强通风管理。
(2)采用分区通风,避免串联,及时调节风流,控制和隔绝火区,缩小火区范围。
(3)最大限度地降低风压、减少漏风,及时安设调节风门、风窗、密闭墙等通风构筑物,并正确选择安设地点,保证施工质量。
(4)加强通风系统的测定和管理,特别注意有自燃危险区域的风量、风压、风向、漏风状况、空气中瓦斯浓度、一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5)均压通风。
调节风门均压,减少并联网路漏风,即在工作面回风巷道里安装调节风门,降低工作面压差,减少风量。
改变工作面通风系统进行均压,即由上、下巷道进风,中间回风道回风的“W”形通风,这样由于工作面压差减少。
采空区内自燃带范围压缩,窒息带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前移,控制了浮煤的自燃。
对有可能发生煤自燃而已封闭的区域,使用封闭区均压措施,可防止火灾的发生和复燃。
具体方法是并联支路与调节风门均压;局扇与调节风门均压;主扇与调节风门均压,连通管均压以及改造通风系统均压等。
7.预防性灌浆
(1)采前预灌
对特厚煤层或因老空区过多而极易自燃的煤田最好采用采前预先灌浆。
(2)随采随灌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可同时向采空区灌浆,以防止遗煤自燃和胶结冒落的矸石,形成再生顶板,为下分层开采创造安全防火条件。
随采随灌可用埋管灌浆、插管灌浆、洒浆等方法。
(3)采后灌浆
开采自燃不十分严重的厚煤层时,可在上分层工作面采完后,封闭停采线的上下出口,然后在上出口的密闭内插管大量灌浆,以充填易自燃的空区。
8.阻火剂防火
阻火剂可采用无机盐化合物如氯化钙(CaCl2)、氯化镁(MgCl2)、氯化铵(NH4Cl)、氯化钠(NaCl)、三氯化铝(AlCl3)以及水玻璃等溶液。
采用架间喷洒阻化挤和采空区注凝胶(是阻火剂的一种)的方式灭火。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