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植物病原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形态观察最新
- 格式:ppt
- 大小:10.99 MB
- 文档页数:93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实训指导实验实训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了解昆虫的外骨骼、分节、分段情况及其各体段的基木构造和附器,认识昆虫纲外部形态的基本构造和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门具他纲区别,为昆虫分类奠定基础。
二、材料蝗虫、虫娄姑、蝉、金龟子、蝴蝶、蛾类、蜜蜂、蜻象、螳螂、步行虫、龙虱、蜘蛛、虾、蝦蚣、马陆等的浸渍或干制标本、多媒体课件等。
三、仪器和用具体视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锻了、解剖针、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四、内容与方法1.观察节肢动物门其他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昆虫纲的区别。
2.昆虫体躯外骨骼及分节、分段情况观察以蝗虫为例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蝗虫的体躯分节、分段现彖以及各体节间的连接悄况。
3.昆虫头部主要器官观察(1)昆虫复眼和单眼观察观察复眼和单眼的位直形态,数口各是多少?(2)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观察川放人镜观察蜜蜂等昆虫的柄节、梗节和鞭节的基本构造;对比观察其他昆虫触角的构造和类型。
(3)昆虫口器观察咀嚼式口器:以蝗虫为例,用解剖针拨动上唇,观察其活动方向,用锻了将上厉取下;用银了将上频取下,观察上频前端具齿的切齿和后端具粗糙面的磨齿;观察下频,连接于头壳下方略呈三角形的是轴节,其下是大而呈长方形的茎节,茎节下是两个能活动的叶瓣,内侧的坚硬,末端具齿的叫内瓠叶,外侧较钝的称外频叶,基节外缘着生一个分为五节的下频须;去掉下频后,后面是一片左右可分开的下唇,两侧着生一对分为三节的下唇须;取下上唇、上频、下频、下唇后,中央留下一囊状物,即舌。
刺吸式口器:以蜻彖为材料,在体视显微镜下川解剖针小心地把口针挑出。
紧贴在口针(喙)基部的一块三角形小骨片即上唇,在头的下方有一个分4节的管状下唇(喙),其背部有一条纵沟(槽),内包有4支针状的频针,在频针端部轻压,即可分成3条,具屮两条较扁的为上凱较関的一条为下频,由于钳合较紧,故不易分开,下频口针的愈合悖,其中有食物道和唾液道。
虹吸式口器:观察蛾、蝶类示范标本。
第一章测试1.有些病原物在侵入植物后先按兵不动等待时机,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时,才表现症状,我们称为潜伏侵染。
A:对B:错答案:A2.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是独立发生,互不相干的。
A:错B:对答案:A3.库柏发现了线虫在根部为害和植物体内寄生,地上部分的症状像植物得了病,因而我们称它为植物线虫病。
A:对B:错答案:A4.1870-1880年,英国人喝咖啡的习惯改变为喝茶的原因是什么?A:咖啡炭疽病的发生导致咖啡产业破产B:比较咖啡树英国更适合种植茶树C:咖啡锈病摧毁了斯里兰卡的整个咖啡种植业D:为了减少咖啡因摄入答案:C5.1861年,最终确认马铃薯晚疫病是由一种疫病菌侵染所致的科学家是?A:普洛弗特B:德巴利C:费休D:史密斯答案:B6.有些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改变了,或使用农药治疗,原来有的症状减退甚至消失。
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后,植物上的症状又重新出现。
我们称之为()A:复合侵染B:隐症现象C:并发症D:潜伏现象答案:B7.植物由于受到( )的侵扰,植物正常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受到严重破坏,表现出异常,使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
A:不良环境B:真菌C:病原生物D:侵染源答案:AC8.谷子白发病的症状是()A:B:C:D:答案:ABC9.以下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A:植物生理性病害B:温度过高引起的病害C:植物遗传性病害D:缺素症答案:ABCD10.病害三角的三个因素是()A:病原物B:环境C:人类D:寄主答案:ABD第二章测试1.子座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
A:错B:对答案:B2.植物70~80%的病害是由病原菌物引起的。
A:对B:错答案:A3.所有的锈菌都产生6种类型的孢子。
A:错B:对答案:A4.根据闭囊壳的附属丝形态判断,下列哪个属于白粉菌属()A:B:C:D:答案:A5.玉米褐斑病在玉米的叶鞘及叶基部出现稍隆起的紫褐色小斑,内有大量黄褐色粉沫,是病原菌的()A:分生孢子B:游动孢子囊C:子囊孢子D:休眠孢子囊答案:D6.下列选项中孢囊梗形态属于霜霉属的是()A:B:C:D:答案:B7.高等担子菌的双核菌丝还可以特化为三生菌丝,包括()A:生殖菌丝B:骨干菌丝C:联络菌丝D:钩状菌丝答案:ABC8.菌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A:减数分裂B:有丝分裂C: 核配D:质配答案:ACD9.下列对壶菌的描述正确的是()A:能侵入寄主、刺激寄主细胞膨大、畸形B:可以生活在水里,腐生,少数寄生在基质内或植物寄主细胞内部或外面C:营养体是多核、球形的单细胞D: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孢子答案:ABC10.子囊果里除了子囊,还有一些不孕丝状体,里面是没有子囊孢子的,按其生长的位置分为哪几种类型?A:拟侧丝B:侧丝C:顶侧丝D:缘丝答案:ABCD第三章测试1.下列对植物病原真细菌描述错误的是()。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园林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学习《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产与环境》《园林植物栽培》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病虫草害识别、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花卉栽培技术》《草坪建植与养护》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园林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预测预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园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标准及花卉园艺工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关键能力,反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为主线,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识别主要园林植物病虫草害,掌握园林植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初步具备有效控制园林植物生产中常见病虫草害的能力。
1.熟悉主要园林植物害虫,识别引发园林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物。
2.掌握园林植物害虫的预测预报、防治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流行规律、防治原理和基本方法。
3.在识别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础上,会制作简易的园林植物病虫害标本。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实验⼀植物病害症状观察植物得病后在⽣理和形态上均可以发⽣改变,患病植物外部形态的反常现象就是症状。
症状是诊断植物病害的重要依据之⼀,可分为病状和病症两种类型,通常把植物体本⾝的反常表现称为病状,⽽把病原⽣物在植物受害部位所形成的特征性结构称为病症。
由于病害种类、环境条件,发病部位和植物被害时期不同,病状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归纳起来包括五种类型:变⾊、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
病症则直接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如真菌⼦实体在寄主表⾯形成的霉层、⿊点、粉状物等,细菌表现出来的菌脓和菌痂;⽽植物病毒、植原体、等⽆病症表现。
病状作为病变过程的表现,其特征也是较稳定和具特异性的,这是利⽤病状诊断植物病害的基础;病症出现的明显程度,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但⼀经表现出来却相当稳定,所以根据病症能够正确判断植物病害。
⼀、⽬的要求本次实验⽬的在于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多样性,认识病害对农业⽣产的危害性,并掌握病症和病状的⼀般类型,以便在病害诊断中加以利⽤。
⼆、材料、试剂与仪器按照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变⾊、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和病症(粉状物、霉状物、⼩⿊点、⽩瓷状物、菌脓等)准备植物病害的盒装标本、瓶装液浸标本及新鲜标本。
各种症状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眼或放⼤镜观察下列各种病害标本,按上述症状划分⽅法,注意观察病状和病症特点及其症状类型。
烟草花叶病黄⽠花叶病甜菜黄化病毒病苹果绿缘褐斑病马铃薯晚疫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蔬菜幼苗猝倒病⽩菜软腐病⽢薯线⾍病棉花枯黄萎病⽔稻恶苗病枣疯病桃缩叶病马铃薯疮痂病⽟⽶丝⿊穗病⼩麦⽩粉病⼩麦秆锈病葡萄霜霉病茄⼦褐纹病油菜菌核病麦类麦⾓病苹果发根病棉花⾓斑病苋菜⽩锈病⼤⾖菟丝⼦黄⽠根结线⾍病三、实验操作病状类型:(⼀)变⾊Discolour:由于叶绿素发育受到破坏,⽽使叶⽚的颜⾊发⽣改变,这种变⾊可以是普遍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变⾊的细胞本⾝并不死亡。
1褪绿:叶⽚普遍变为淡绿⾊或淡黄⾊。
绪论1.我国约有森林病害1000多种,目前危害较严重的约60多种。
答案:对2.世界林木三大病害包括()。
答案:榆树枯萎病;板栗疫病;五针松疱锈病3.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性决定了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具有()特点。
答案:病害发生因素复杂;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加;病害分布及组成的特殊性;病害种类极其繁多;发生严重而频繁第一章1.导致植物发病的生物因子称为病原。
答案:错2.由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答案:对3.植物病害都要经过一个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最终都表现出一定的病征。
答案:错4.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识别的症状称为外部症状。
答案:错5.根据病害症状可对病害做出初步诊断。
答案:对6.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病征,而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无病征。
答案:错7.在有利发病的条件下,植物侵染性病害都可以产生病征;如细菌的菌脓,菌物的霉层。
答案:错8.生物病原主要包括()。
答案:菌物;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9.细菌病害常见特征是()。
答案:菌脓10.植物病害与伤害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植物病害的形成要经过()。
答案:病理变化第二章1.吸器是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枝,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
答案:对2.分生孢子器为一种无性子实体。
答案:对3.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卵孢子和游动孢子是菌物的无性孢子。
答案:错4.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和子囊孢子是菌物的有性孢子。
答案:对5.菌物的有性孢子是经过性细胞结合后产生的孢子,因此,有性孢子的细胞核是二倍体。
答案:错6.子囊菌的营养菌丝体基本上是单核菌丝体。
答案:对7.担子菌的营养菌丝体基本上都是双核菌丝体。
答案:错8.吸器、假根、菌索是菌丝变态结构。
答案:错9.蘑菇是担子菌,具有担子果;锈菌没有担子果,但也是担子菌。
答案:对10.真菌生活史一般只包括无性阶段或有性阶段。
答案:错第三章1.接触期的长短,因病害种类而异。
答案:对2.细菌只能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植物,而不能从表皮直接侵入植物。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病原菌物的形态结构,了解其生物学特性。
2. 学习植物病原菌物的分类、鉴定方法,为今后识别与鉴定植物病害打下基础。
3. 掌握植物病原菌物的传播途径、侵染过程及防治方法。
二、实验材料1. 病原菌样品:单胞锈菌属、胶锈菌属、柄锈菌属、栅锈菌属、黑粉菌属、丝核菌属、轮枝菌属、尾孢属、镰孢菌属、炭疽菌属、拟盘多毛孢属、茎点霉属、大茎点霉属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无菌水、无菌滤纸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病原菌形态:将病原菌样品制成临时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
2. 分类鉴定: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到相应的属和种。
3. 传播途径观察:通过实验,了解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如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传播等。
4. 侵染过程观察:观察病原菌在植物上的侵染过程,了解其侵染方式、侵染部位及症状表现。
5. 防治方法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病原菌物的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病原菌形态观察结果:(1)单胞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壁厚,褐色。
(2)胶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性孢子球形,锈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3)柄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4)栅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5)黑粉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6)丝核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无孢子。
(7)轮枝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梗轮生,分生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8)尾孢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座球形或椭圆形。
(9)镰孢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座球形或椭圆形。
(10)炭疽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盘球形或椭圆形。
(11)拟盘多毛孢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盘球形或椭圆形。
实验六、植物线虫病害症状观察及病原鉴定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学习常见植物线虫病害的症状及线虫形态观察识别鉴定方法。
镜检病原线虫形态特征1小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2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3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一)小麦孢囊线虫病二病原Heterodera avenae, Heterodera latipons,Heterodera filipjev雄成虫:细长,两端钝,体环清析,侧线4条,交合刺成对,微露尾端如爪。
雌成虫:阔柠檬形;头部有环纹并有6个圆形的唇片。
孢囊:柠檬形,褐色或黑褐色,阴门锥显著,双膜孔。
切开胞囊,内有许多卵粒。
卵椭圆形,无色或淡黄色,有的卵壳内可见盘曲的圆筒状1龄幼虫。
2龄幼虫:线形,侧线4条,外带形成网格。
头钝,唇区较高缢缩明显。
口针强壮,口针基球大。
中食道球卵形。
尾圆锥形,后部有较长透明区,末端稍钝。
(二)甘薯茎线虫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 二、病原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俗称马铃薯块茎线虫(potato tuber nematode)雌雄同型,线形,蠕虫状,虫体纤细,中等大小;成虫虫体>幼虫虫体;雌虫较粗大,雄虫稍细小;口针纤细,基部球明显;中食道球卵圆或纺锤形;食道腺一般长梨形,与肠交界清楚;尾部呈圆锥形,末端尖或钝雌虫:阴门开口于虫体后半部约75%--90%处雄虫:交合刺弓形,交合伞(抱片)包到尾部的1/4--3/4(五)松材线虫二、病原松材线虫萎蔫病的病原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雌、雄虫都呈蠕虫形,虫体细长,长1mm左右。
鉴定特征如下:(1)两性成虫虫体细长,唇区高,缢缩显著;(2)后阴子宫囊延伸呈袋状,长约为肛阴距的3/4;(3)阴门开口于虫体中后部75%处,上覆以宽的阴门盖;(4)雌虫尾端宽圆,无尾尖突或尾端指状(5)雄虫尾部由小的端生交合伞包裹,交合刺远端膨大如盘.。
实验三植物病原类型及病害症状观察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学习描述和记载植物病害症状的方法,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以及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材料和用具1.准备下列病害的标本、照片或挂图等: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病马铃薯晚疫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蔬菜幼苗猝倒病菜软腐病甘薯线虫病棉花枯、黄萎病水稻恶苗病桃缩叶病马铃薯疮痂病玉米瘤黑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秆锈病葡萄霜霉病茄子褐纹病油菜菌核病麦类麦角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稻瘟病番茄根结线虫病苋菜白锈病豇豆锈病油菜菌核大豆菟丝子 黄瓜根结线虫病水稻白叶枯病番茄条纹病毒病2、扩大镜、小刀及记载用具;3、水稻白叶枯病叶、脱脂棉、小烧杯、封口膜。
三、内容与方法(一)仔细观察并记录陈列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1、病状类型:(1)变色植物受到外来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花叶、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
主要表现有:①褪绿或黄化褪绿或黄化是由于植物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②花叶与斑驳花叶是叶片颜色不均匀地变色,且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如烟草花叶病。
如果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楚则称为斑驳。
(2)坏死坏死是由于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有:①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
②枯死:芽、叶、枝、花的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③穿孔和落叶落果:在叶片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使病斑从健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受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④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
⑤溃疡: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叶片或果实上。
病部面积大,中央凹陷,坏死深入到皮层,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
⑥猝倒和立枯:大多发生在各种植物的苗期,幼苗的茎基或根冠组织坏死,地上部萎蔫以致死亡,坏死引起突然倒伏的称为猝倒;坏死而不倒伏的称为立枯。
实验三:植物病原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形态观察及所致病害症状观
察(5-7)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细菌病害的症状及镜检,掌握对细菌病害的简易诊断方法;
2、了解植物病毒症状类型和诊断方法;
3、了解几种常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和他们与寄主在解剖学上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
1、杉木细菌性叶枯病的枝条;
2、病毒、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标本。
三、实验方法
1、镜检杉木细菌性叶枯病的发病部位,观察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特点;
2、观察病毒、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标本。
四、作业
1、绘细菌性叶枯病症状图?
2、绘病原菌及病组织菌脓溢出镜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