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地貌特征思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一、地势总体变化(最直观):西高东低,举例说明——最西端咯喇昆仑山脉均高6000米,祁连山均高为4000 米,秦岭山脉2000-3000米之间,向东到华北平原平均海拔不到50米,充分体现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变化特征。
地势变化特征:我国地势由西向东下降呈阶梯状、跳跃式下降的特征,由两组山脉构成的地貌界限,把我国陆地划分为三级阶梯。
第一级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具体组成)五大基本地貌类型在我国具有大面积分布其中山地33%,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分布密集。
高原26%,主要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我国最大,世界最高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海拔1000-1400米;黄土高原我国第三大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海拔在1500-2000米。
云贵高原我国第四大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发育,海拔1-2千米。
盆地19%,主要分布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国第一大内陆盆地,分布有达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半封闭内陆型盆地,操场辽阔,畜牧业发达。
柴达木盆地,青海省北部,是典型的断陷构造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巨型内陆盆地。
各种矿产资源丰富。
四川盆地,面积较柴达木盆地稍大,相差不大,位于四川省东部,典型的构造盆地,沉积有大量的紫红色砂页岩,有“红(紫)色盆地”之称。
平原12%,平原地势低平,坦荡。
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主要分布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盆地。
其他面积相对较小的平原还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成都平原、河套平原等。
丘陵10%,北方主要是分布在辽东半岛辽东丘陵,山东半岛的山东丘陵,在南方地区分布较集中,统称东南丘陵,其中包括江南丘陵、闽浙丘陵及两广丘陵。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中国地貌一、地貌的基本特征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
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
2.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
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中国地貌特征软件二班欢欢摘要: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外力共同作用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本文讲述了中国地貌特点及分类,人口分布、城市选址、农业发展等经济建设与地貌分布间的关系。
以及民族地区地貌与全国地貌的异同,同时介绍了几个世界著名地貌以及它们的特征分布。
关键词:中国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经济建设,著名地貌一、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1、类型复杂多样有被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
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
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是全国最低的洼地。
广西、和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湟水流域,经六盘山麓、鄂尔多斯高原,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围,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黄土地貌。
在长白山、大岭、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
如长白山峰顶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口湖;在黔东南、桂中、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
中国大陆民族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多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著名的海湾有湾,湾淤泥质海滩为红树林海岸。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
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青藏高原上。
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中国位于东亚,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东临东海和黄海,南界琼州海峡与南海相望,西濒中亚的帕米尔高原和阿尔泰山脉,北至东北平原和阴山山脉,同时拥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高山地带。
中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东临太平洋,是连接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桥梁。
它与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相邻,地处世界经济发达地区,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
中国的地理位置还使其成为气候、生态和地质多样性的宝库,有世界上最大的冰川、高原和河流。
中国的地貌特征丰富多样,包括了平原、高原、山脉、丘陵、湖泊、河流等。
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是广大的平原地带,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这些平原地区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拥有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资源。
中国的西部则是高原地区,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这些地区海拔较高,地势较为险峻,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植物物种。
中国还拥有众多的山脉,著名的有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秦岭、太行山等。
这些山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壮丽的自然风景,还对中国的水资源和气候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国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达到了8844.43米,是世界著名的登山胜地。
除了山脉和平原,中国还有众多的湖泊和河流,著名的有长江、黄河、西湖、洞庭湖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00公里,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重要支撑。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总的来说,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非常丰富多样,这使得中国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国家。
《中国地理》第一章绪论1.中国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季风影响显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然历史发展独特、人类影响活动深刻,资源丰富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迅速地域差异显著。
第二章自然结构一、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二、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②山脉众多,起伏显著(南北,东西,北西,北东)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二、中国地貌格局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及其影响:三、中国水热结构的特征:1.气温:冬季西北风,极地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南北差异大夏季东南风,气温上升,暖湿气团控制,全国气温上升2.降水:①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②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其特点是:降水量越大变率越小;降水量越小变率越大(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和季节,降水变率小;湿润地区雨季;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山地迎风坡背风坡)四、几种天气变化及影响1.寒潮:①成因:北极地区冷空气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造成大风降温风速猛增,偶尔伴有雨雪天气②影响:在黄河以南地区冻雨给交通、通信、工业带来影响;很多地区出现冻害,有时的暴风雪甚至给牧区带来严重灾害2.梅雨:成因:初夏太平洋副高脊北移到北纬20度附近此时大陆低压强青藏热低压形成,西南季风盛行,而中纬度冷空气南下锋面发生波动造成江淮流域降雨3.台风:赤道辐合带和东风波,使大量湿热空气上升释放潜热五、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②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③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④土地利用强度大退化现象严重⑤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六、土地资源结构1.耕地数量与质量:①总体偏低,分布集中,经济发展区域与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复合②中部东部地区等别较高,西部东北地区等别较低耕地限制类型:受洪涝限制、盐碱限制、土质过黏过沙的限制、水分限制与温度限制2.后备耕地资源:①后备耕地资源数量与分布a.区域分布:以西北干旱地区最多,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较少且分布零散;b.社会经济: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开发历史短经济欠发达地区;c.水热条件:一年一热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②后备耕地资源质量:较差可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地(改良困难)七、中国水资源特征:1.总量大,类型多2.时空分布不均①空间分布:很不均匀,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②时间分布:受季风环流影响,年际和年内变化都很大☆水资源总量: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中国地下水划为:松散沉积物孔隙水、裂隙水、孔隙裂隙水和岩溶水。
地形的主要特征1.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中国近海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的海底全部、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属浅海大陆架。
目前,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大陆架上进行的。
1.山脉山地延伸成脉状即为山脉。
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中国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及特征
平原
平原地形是指海拔200米以下,平坦开阔的区域,一般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逊平原。
中国的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
丘陵地形是指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有一定的坡度起伏
的区域。
世界上最大的丘陵是哈萨克丘陵。
中国主要的丘陵有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
丘陵(包括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和浙闽丘陵)。
山地
山地地形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
脉状分布。
山地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
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最大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
高原
高原地形通常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
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
当然现实中有些高原的海拔也不到1000米,比如
德干高原平均海拔为500-600米。
世界上海拔最高得高原是青藏高原。
盆地
盆地地形主要特征是四周高,中部低,因盆状得名,没有具体的海拔要求。
世界上最
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
中国的四大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地理知识点--中国的地形1.我国的地形特征:①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③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①第一级与第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②第二级与第三级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②西高东低使大河东流入海,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③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大河形成巨大落差,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④地形类型多种多样,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山区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水电业)。
(2)不利影响:①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较小,耕地资源不足;②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经济发展滞后;③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地和高原,不利于农业发展;④山区易发地质灾害。
4.山脉成为地形区界线,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5.我国地形区之最:6.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地带附近,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
7.我国的主要地震带有: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的山地。
8.我国的火山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
9.滑坡灾害——分布在山区的陡坡。
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地形坡度陡;岩石破碎,坡面物质疏松(断裂面、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
10.泥石流灾害——分布在山区的沟谷。
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地形崎岖,地面物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
11.描述某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从海拔、地势起伏状况(包括起伏大小,哪里高、哪里低或由某方向某方倾斜等)、地形的种类及分布、特殊地貌类型及分布等方面说明。
12.某地地势特征主要指——起伏大小(相对高度大小),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哪里高、哪里低或由某方向某方倾斜)等。
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理地貌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地理资源的国家,地理地貌特征是其独特的标志之一。
中国地理地貌特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也对中国的人文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高原、平原、河流、海洋以及山脉等不同层面对中国地理地貌特征进行探讨。
一、高原中国境内的高原地区广泛分布于西部和西南地区,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高原是相对平坦而较高的地区,拥有广阔的地表面积和富饶的资源。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地貌特征之一。
其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同时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如长江和黄河。
高原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变化多样,对于中国的农业、畜牧业以及水资源的分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平原中国以其广阔的平原地貌而闻名于世,平原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南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著名的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和城市建设。
这些平原地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三、河流中国地理地貌特征中最显著的要数众多的河流。
中国境内有众多重要的河流,如长江、黄河、珠江等,这些河流不仅对水资源的分配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江是中国最长、最重要的河流,它连接着中国南北,对于交通运输和水利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虽然水量不如长江,但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曾经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四、海洋中国是一个拥有大片海洋的国家,东海、南海和黄海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区域。
这些海洋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如鱼类、贝类等,还是重要的交通通道,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中国的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带得益于海洋的资源,发展迅猛。
同时,海洋也对中国的气候和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山脉中国拥有众多的山脉,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和祁连山脉等。
这些山脉给中国带来了壮观的自然景观,如雪山、峡谷等。
中国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地理地貌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地貌特征既有雄伟壮丽的高山巍峨,也有秀美绵延的丘陵平原,更有神秘莫测的喀斯特地貌。
中国的地貌形成历史悠久,各地地貌类型之间相互交织,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地理景观。
本文将对中国的地理地貌进行系统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地貌。
一、中国地貌概况中国地貌类型繁多,总体上可以分为高原、山地、平原和丘陵等几种主要类型。
中国地貌的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部平原西部高原的特点,整体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态势。
中国的地理地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高原中国的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地区,如青藏高原、巴蜀高原、云贵高原等,是中国地势最高、水系最丰富的地区。
青藏高原是中国地势最高的地方,被誉为“世界屋脊”,其景观壮美,是中国西部地理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山地中国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如秦岭、河山、大巴山、武夷山等,这些山地地势险峻、地貌特征突出,被誉为中国的“屋脊”。
中国的山地地貌既有雄伟壮丽的高山,也有秀美绵延的丘陵,还有神秘莫测的喀斯特地貌,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3. 平原中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这些平原地势较低、地貌特征平坦,适宜农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中国的平原地貌常常与水系结合,形成了丰富的农田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4. 丘陵中国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如丹霞山、船山等,这些丘陵地势较低、地貌特征多样,常常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中国的丘陵地貌呈现出秀美绵延、迷人多姿的景观,成为中国地理地貌的一大特色。
二、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及特征1. 高原中国的高原地貌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地区,如青藏高原、巴蜀高原、云贵高原等,这些高原地势险峻、地貌复杂,常常与高山和深谷交相辉映,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观。
中国高原地貌以青藏高原为代表,其特点是地势最高、面积最广,地形最为陡峭,气候条件最为恶劣,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地理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
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
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与祁连山北麓相接的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
这些盆地和高原由于深居内陆,干燥少雨,盆地中戈壁、沙漠广布;河渠沿线,绿洲农业,断续分布,为弟二级地形阶梯。
在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第三级地形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这里地势低平,长江以南为低山丘陵,广大地区海拔不超过500米,地面起伏不平,平坦的河谷平原、盆地与低缓的丘陵、低矮断续相连的低山交错分布。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3。
从最西的帕米尔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地带,从最北的黑龙江畔到南海之滨,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着地貌形态类型空间分布的格局。
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岖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内,连同起伏和缓的丘陵合计来算,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
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分布范围广泛,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南北走向的山脉、②东西走向的山脉、③北西走向的山脉、④北东走向的山脉。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
分布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 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