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摩擦起电1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7.2 静电现象知识梳理1.摩擦起电(1)定义: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2)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产生了电荷,只是将电荷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2.两种电荷(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的是电荷;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的是电荷;(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3.常见的静电现象干燥天气脱毛衣时有“噼啪”声、闪电、静电复印、静电植绒等.一、选择题1.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是由于()A.电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B.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C.质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D.质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2.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如图).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上的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则A、B金属箔张角的变化情况是()A.A和B都不变B.A变小,B张开C.A变大,B不变D.A闭合,B张开3.下列事例中,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A.春天花开时,会闻到扑鼻的花香B.夏季雷雨时,天空中划过的闪电C.秋天夜晚,脱毛衣时常听到“噼啪”声D.冬季晴天,梳头时常看到头发随塑料梳子飘动4.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排斥乙,乙吸引丙,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过后,丝绸所带的电荷与丙物体所带电荷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带正电B.乙带负电C.丙带正电D.甲带负电5.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A.小球A带正电B.小球B带正电C.小球B可能不带电D.小球A可能不带电6.电脑显示屏表面比它下面的电脑桌表面有更多的灰尖是因为()A.显示屏是用具有吸附灰尘能力软强的材料制成的B.房间里灰尘的自然堆积C.显示屏工作时,显示屏表面温度较高D.显示屏工作时,显示屏表面带电,容易吸附灰尘7.如图所示的“吸引现象”中,与静电无关的是()A.图甲,梳头后塑料梳子能吸引小纸屑B.图乙,干燥天气,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C.图丙,用气球摩擦头发,头发会随气球飘起D.图丁,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8.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如图所示,已知丙带正电,则A.甲、乙均带正电B.甲、乙均带负电C.乙带正电,甲一定带负电D.乙带正电,甲可能不带电9.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图所示),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子B. 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得到电子C. 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异种电荷D. 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子向橡胶棒转移10.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后,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希望做成如图的各种情形,其中无法完成的是()A B C D二、填空题11.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越梳越蓬松:这是因为头发带了___电荷(填“同种”或“异种”),这种使头发带电的方法称为___.1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_____电.将该橡胶棒靠近带负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小球将会被___________.13.如图,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将一块橡皮大小且不带电的“碳海绵”吸起,这说明了“碳海绵”的密度______,该玻璃棒带______电.14.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___(填“正”或“负”)电,如图将它与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_________(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排斥.15.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 分别靠近悬挂的轻质带电小球B 和C ,发现B 被排斥,C 被吸引,则__带正电.用久的电风扇布满灰尘,主要是由于风扇旋转与空气发生____,带电体具有_______的性质.16.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细的水流,会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惊奇的现象,这是由于梳子摩擦后___,会吸引细细的水流;当梳子靠近带负电的小球,小球被排斥,说明梳子带___电.17.气球与羊毛衫相互____后会吸引头发,这说明气球带了电荷;如果将两个带同种电荷的气球靠近时,会出现相互____的现象.18.早在公元前500年,人们就发现了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_______的转移;1973 年,科学家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并总结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___________.19.两块竖直放置并相互平行的金属板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现从两板之间的上方释放一个带负电的小球,如图所示.请画出小球从图示位置运动到两板下方这一过程的大致路径.v L三、实验题20.高斌同学参观科技馆时,对一组静电实验兴趣浓厚,回来后他进行了探究,结合探究的环节他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图.(1)从图甲(或图乙或图丙)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________和________,可知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的多少有关;(3)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图丁可得出的结论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教案: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摩擦起电就是创造了电荷教学目的1、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互相作用.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4、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根底上,分析^p 、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才能.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中和现象.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互相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化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根底,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法建议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根底上,通过实验分析^p ,使学生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开展学生的逻辑推理才能.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交换资料、互相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实验,可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根底的特点.对于学习根底较好的学生,还可采用演示和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并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注重浸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才能和创造性素质.1.新课的引入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实验现象要新奇有趣,器材简易,并且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样可以做到教学上的首尾照应,选择两片吹塑纸进展实验,一片吹塑纸固定,另一片吹塑纸摩擦后_近固定的吹塑纸,两片吹塑纸互相_近.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习兴趣的目的.2.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的实验例如塑料尺跟头发摩擦,塑料笔杆跟衣服摩擦等,但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要注意实验操作的标准性,由于静电实验容易受绝缘及潮湿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进展示范.对于学习根底较好的学生,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根底.3.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参考教材做好演示实验.对于学习根底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的边学边实验,并将实验分为两步:〔1〕通过学生实验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这个实验教材上是用细线吊起玻璃棒或橡胶棒,容易晃动,不便操作,也浪费时间,为了方便省时,可以用废旧墨水瓶内灌注水泥沙浆,并直立插入一支削好的铅笔〔削端朝上〕,将软木塞中心挖孔,塞入一很小的试管,固定好,将试管套在铅笔的项端,在软木的另一端中间挖一条凹槽,放置玻璃棒或橡胶棒,以免滚动.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支座由于摩擦小,稳定性好,效果良好,学生也容易操作.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p ,可以预先设计表格.对表格中记录的现象进展分析^p 和比较,注重浸透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作用规律.〔2〕提出自然界有没有第三种电荷的问题,讲解人类发现采用任何方式使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所以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存在.〔3〕通过探究性实验研究自然界只有这样两种电荷.上一点的分析^p 是我们设计实验的根底.实验时可以分别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或支在支架上〕,选择各种不同的其他材料互相摩擦,然后分别_近上述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到总是跟其中一个相吸引而跟另一个相排斥,从而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4.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用不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不张开.用带电物体接触金属球以及引入电量概念的实验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做,一是可使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验电器,二是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正负电荷的中和由教师演示,接着引出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探究活动取一个铝盒罐盖(其它金属盒盖均可),在火焰上平稳地给它加热,放一段蜡烛在铝盖的中心,直到它部分熔化并粘牢以做把手.取一略大于铝盖的塑料或碟〔唱片盘〕,把这个盘或碟放在桌子上用一块毛皮或法兰绒快速地擦盘面十几下,然后,一手持铝盖把手,将铝盖平放在塑料盘面上,另一手指接触铝盖后马上分开,提起铝盖,铝盖就带电了.手持氖管接触铝盖,氖管就发光.假设手指_近铝盖,会看到火花产生,还会有些击痛感.如此反复起电,可做数十次,再用毛皮擦盘面,又可做数十次,而且电量比一般摩擦起电要大.这种起电叫感应起电,这种装置叫起电盘.摩擦起电两种电荷这一教案[END]。
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
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
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
物理学充分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本知识点的重点是摩擦起电的原因。
2、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3、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摩擦起电、原子结构。
4、本知识点主要讲述摩擦起电的原因,它是研究电学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摩擦起电的原因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规则2: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第七章《7.2 静电现象》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相互排斥玻璃棒相互靠近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相互排斥橡胶棒相互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探究归纳:(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正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3)负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是电荷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知识点三:带电体检验的方法1、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3、用验电器检验(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验电器的使用:(1)验电器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2)用验电器检验带电体不能知道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A、a带正电,b带负电,c带负电B、a带负电,b带正电,c带正电C、a带正电,b带正电,c带负电D、a、b、c 均带正电【答案】D【变式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A、甲一定带负电B、丙一定带负电C、丙可能不带电D、甲可能不带电【答案】C例 3. 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答案】C【解析】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乙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将它们相互摩擦甲会得到电子,甲因多余电子带负电,乙失去电子,乙因缺少电子带正电,分开后再让甲乙相互接触,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甲乙会相互吸引。
故选C。
【总结升华】本题考察了摩擦起电的实质,原子得失电子,使物体显示电性。
不同的物质的原子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对外显负电性;束缚能力弱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使物体显正电性。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7.2静电现象【知识梳理】一、摩擦起电1.电荷: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3.带电体的性质: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注意:(1)轻小物体的判断标准是:质量小,体积小的物体。
如:灰尘、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以及明确描述为轻质的小物体等;(2)除了摩擦起电外,还可以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二、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后所带的电荷,如图1所示;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所带的电荷,如图2所示。
图1图2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靠近相互排斥,异种电荷靠近相互吸引,如图3所示同正同负一正一负图3三、验电器1.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构造:如图4所示。
图4(3)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图5图6图7当验电器未接触带电体时,金属箔自然下垂,如图4所示;当带电体接触未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推斥而张开,如图5所示;带电体所带的电荷越多,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越大,如图6所示;无论金属箔带正电还是负电,只要所带的电荷量相等,那么金属箔的张角就相同,如图6、7所示。
四、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用塑料梳子梳理头发,头发随梳子移动闪电冬天手碰触其它物体时,会被电到脱毛衣时啪啪响五、静电的利用和防范静电除尘静电消除器避雷针把手掌放在墙壁、地面上或者洗手以去除静电【易错点】1.摩擦起电并非创造了电荷。
物体通常不显电性,是因为物体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而当摩擦后部分电荷发生了转移,导致物体上正负电荷数量不再相等,物体上哪种电荷数量更多,物体就显哪种电性,与其摩擦的另一物体则显相反的电性。
2.电荷的中和: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接触后不显电性的现象。
摩擦起电的原理1、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
得到电子的带负电;以上对物理中摩擦起电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物理中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点讲解同学们对物理中导体和绝缘体知识还记得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导体和绝缘体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元电荷: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19;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电荷量(电荷)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2、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通过上面对物理中电荷量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的巩固学习,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初中物理验电器知识点讲解关于物理学中验电器知识的内容学习,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
验电器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两种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3、基本性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 [摩擦起电的原理]初中物理验电器知识点整理关于物理学中验电器知识的内容学习,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
验电器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以上对验电器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知识是没问题的哦。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中和现象.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法建议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交换资料、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实验,可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采用演示和学生探索性实验相结合并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1.新课的引入
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实验现象要新奇有趣,器材简易,并且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样可以做到教学上的首尾呼应,选择两片吹塑纸进行实验,一片吹塑纸固定,另一片吹塑纸摩擦后靠近固定的吹塑纸,两片吹塑纸相互靠近.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的实验
例如塑料尺跟头发摩擦,塑料笔杆跟衣服摩擦等,但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由于静电实验容易受绝缘及潮湿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进行示范.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参考教材做好演示实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的边学边实验,并将实验分为两步:
(1)通过学生实验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
这个实验教材上是用细线吊起玻璃棒或橡胶棒,容易晃动,不便操作,也浪费时间,为了方便省时,可以用废旧墨水瓶内灌注水泥沙浆,并直立插入一支削好的铅笔(削端朝上),将软木塞中心挖孔,塞入一很小的试管,固定好,将试管套在铅笔的项端,在软木的另一端中间挖一条凹槽,放置玻璃棒或橡胶棒,以免滚动.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支座由于摩擦小,稳定性好,效果良好,学生也容易操作.
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可以预先设计表格.对表格中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注重渗透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作用规律.
(2)提出自然界有没有第三种电荷的问题,讲解人类发现采用任何方式使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所以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存在.
(3)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自然界只有这样两种电荷.
上一点的分析是我们设计实验的基础.实验时可以分别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或支在支架上),选择各种不同的其他材料相互摩擦,然后分别靠近上述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到总是跟其中一个相吸引而跟另一个相排斥,从而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用不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不张开.用带电物体接触金属球以及引入电量概念的实验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做,一是可使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验电器,二是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正负电荷的中和由教师演示,接着引出电荷量的概念及单
位.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探究活动
取一个铝盒罐盖(其它金属盒盖均可),在火焰上平稳地给它加热,放一段蜡烛在铝盖的中心,直到它部分熔化并粘牢以做把手.取一略大于铝盖的塑料或碟(唱片盘),把这个盘或碟放在桌子上用一块毛皮或法兰绒快速地擦盘面十几下,然后,一手持铝盖把手,将铝盖平放在塑料盘面上,另一手指接触铝盖后马上离开,提起铝盖,铝盖就带电了.手持氖管接触铝盖,氖管就发光.如果手指靠近铝盖,会看到火花产生,还会有些击痛感.如此反复起电,可做数十次,再用毛皮擦盘面,又可做数十次,而且电量比一般摩擦起电要大.这种起电叫感应起电,这种装置叫起电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