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3地球与经纬网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主备人教学目标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参与备课人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知识与技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能地理位置。
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过程与方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法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探所、克服困能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价值观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教学重难点2、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难点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教学课时安排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上课前,我悄悄地将一个小地球仪放到了第五列同学的桌洞里。
那么,谁能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出小地球仪放在谁的桌洞里呢?利用学生相当侦探的(学生来了兴趣,纷纷进行猜测,甚至有的要翻看位洞)这样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让我们看看哪些同学符合这一条件。
(第五列的六位同学起立,学习兴趣。
生继续猜测)看样子,只有一个条件是十分困难的。
那么,我再告诉大家一条信息,这个小地球仪也是放在第三排同学中。
示意第三排同学起立。
(学生目光纷纷投向位于交叉点的同学,这位同学拿出小地球仪)可以看出,给出一条竖线,再加一条横线,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定位,单单一条是不可以的。
其实,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经线可以看作地球仪上的竖线,接下来要学习的纬线,就可以看作是地球仪上的横线了。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纬线1、看课本,自主学习。
借助经线的学习过及其特点吧!学生看课本,完成表格内容的学习和1、请大家看课本第 9 页内填写。
程,自主学习纬线,容,并参考经线特点的学习表格 1:经纬线的特点完成表格1。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经度的划分。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地轴、赤道和两极,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通过在地球仪上描绘经线,了解经线的特点,学会确定某点的经度。
3.通过观察0°经线、180°经线、20°W经线、160°E经线穿过的陆地和海洋,知道以20°W经线和160 °E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原因,学会根据经度判断某地所在的东西半球。
【重难点】经线的特点和经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精讲。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难点突破地球仪(展示不同种类的地球仪)。
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同种类的地球仪那么地球仪有几部分构成和它又有哪些作用呢?教师手持地球仪,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要求(教材P7活动):(1)找出地轴、南极、北极和赤道。
(2)拨动地球仪,说说地轴和两极是怎样确定的。
教师要补充: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方,如果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其前后左右都是南方;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方,如果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其前后左右都是北方。
(3)看看地球仪上纵横交织的网格线,说说它们有什么用处。
此题学生目前回答有些困难,只需要说明这些纵横交织的线是经纬线即可。
(4)学生抬头观察地球仪思考:如果让你把地球仪切割成相等的两半,你会沿着哪切?球仪中地轴、赤道、北极、南极和赤道。
3.利用讲台上的大地球仪、多媒体鼓励学生上讲台指出地球仪中的地轴、赤道、北极、南极和赤道。
4.利用地球仪找到北极点和南极点在脑海中体会:北极点上,其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南极点上,其前后左右都是北方。
5.学情预测:大部分学生能想到沿赤道分割,能把地球仪切割成相等的两半。
习惯,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空间立体概念。
第2节地球仪和经纬网教学目标1.观察地球仪,说出纬线和纬度的划分,明确纬线的特点、纬度的排列规律。
(重点)2.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难点)3.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明确纬度的排列规律;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学会判读经纬网。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法。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地球仪、双面胶、红黄蓝色纸条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手持地球仪)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是什么?还学习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点有哪些?线有哪些?我们已经学习了经线,何谓经线?它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纬线。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要及时的在地球仪上指出相关内容。
)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并认真观看教师在地球仪上演示,加深印象。
地球仪南北极点经线和纬线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半圆形的弧线。
特点是形状是圆;长度不等;指示南北方向。
以地球仪为载体复习提问,意在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进而自然过渡到纬线的学习。
学案导学教师要求学生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1)在书上标注知识;(2)完成助学上“学习程”;(3)标记疑难问题。
一、纬线特点提问:1、经线的特点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
学生回答:形状、长度、指示方向、位置关系四个方面。
活动1:观察地球仪,学生分经线和经度这部分知识已经学完,在此基础上学习纬线和纬度对学生来说,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知识,所以并不困难。
学生利用学习经线重难点突破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的?纬线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描述。
引导学生对比经纬线特点,完成表格。
提示学生观察时,以赤道为分界线,从赤道向南、向北长度各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后,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几位同学的作品,并作评价。
1.3 地球的运动(三)制作人:刘进轩使用时间:9月20日【学习目标】1.了解经纬网的一些基础知识2.明确晨昏线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且能区分晨线和昏线、昼夜和昼夜交替。
3.理解地方时的含义,能熟练换算地方时。
【学习重点】1.晨昏线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2.地方时的计算【基础导学】经纬网基础知识(1)划分: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度。
赤道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
赤道的度数为,两极点的度数为。
(2)分布特点:北纬的度数向北是(递增或递减);向南是(递增或递减)。
南纬的度数向南是(递增或递减);向北是(递增或递减)。
2.经度的划分和经度的分布规律。
(1)划分:经线是连接南北极点的半圆弧线,由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度。
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的度数相加为。
(2)分布特点:东经的度数自西向东是(递增或递减);西经的度数自西向东是(递增或递减)。
昼夜交替及晨昏线1.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周期?2.晨昏线概念:是半球与半球的分界线。
3.晨昏线的判读方法:首先确定地球自转方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那条线为线,由昼进入夜的那条线为线。
4.晨昏线的画法,在下图中的B图和C图上绘出晨昏线。
NS地方时1.由于,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不同经度的地方就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
2.地方时换算公式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小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分钟,即每向东15度,则地方时加小时,向西1度,地方时减分钟。
【问题探究】1.判读下图晨昏线?2. 若地球不自转仍公转,有昼夜更替现象?【反馈练习】1.有关昼夜交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存在昼夜交替现象B.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会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C.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D.昼夜交替的周期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生存和发展2.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A.甲一A B.乙一B C.丙—一C D.丁—D3.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转,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经度相同,地方时仍相同②北京的地方时仍早于伦敦的地方时③太阳将西升东落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4.当北京时间为12时20分时,北京(东经116°)的地方时是A.12时20分 B.12时36分 C.12时4分 D.12时16分5.当伦敦(0°)地方时为中午12时时,时间为20时的城市是A.悉尼(150°E) B.上海(120°E)C.洛杉矶(120°W)D.阿克拉(0°经线附近)7.当北京时间为2005年6月7日8时时,纽约(74 W)正是A.旭日东升B.正午时刻C.夜深人静D.暮色笼罩8.读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α、∠β的度数是,从其大小及其所对应的弧长分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是。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4.了解时差和季节的形成原因。
5.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6. 五带的划分.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 地转偏向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2.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讲授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虽然在教室里坐着,实际上我们每天移动了八万里。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球在运动、在自转。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新授课程(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讨论问题(展示flash课件:地球的自转)①绕转的中心是,其空间指向有何特点?②自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自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自转的周期是,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
明确: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其空间指向不变,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不同。
(2)地球的自转示意阅读图1.15,根据该图,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①地球在绕地轴作自转运动,②地轴的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初中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河北武邑中学教师课时教案
地球的极半径6357km,赤道半径6378km,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约4万km,表面积约5.1亿km ²。
地球并非正圆球,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仪
由于地球太大,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称为地球仪。
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
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三、经度和纬度
1.纬线: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1)都是圆(形成纬线圈)(2)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3)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4)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相对的)。
3.纬度:(1)人为规定赤道为0°纬线(2)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起点,向南为南纬度,
向北为北纬度,各划分90°
(3)特殊的纬线:赤道—0°纬线,地球上最长的纬线,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
(4)高中低纬的划分:低纬0°→ 30°中纬30°→ 60°高纬60°→90°(5)五带的划分:极圈和回归线。
4.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又叫子午线。
通过对地球仪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5经线的特点:(1)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半圆)(2)两条正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绝对的)
6.经度:(1)规定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
(2)经度的划分:以0°经线为起点,向东为东经度,向西为西经度,各划分180°。
(3)划分东西半球的标准: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教学
小结
(1)地球的大小和形状(2)地球仪(3)经度和纬度
教学
反思
(1)内容多,时间紧,时间分配不合理(2)对重点内容的讲解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