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05.09 KB
- 文档页数:6
《满江红》教案教案:《满江红》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满江红》。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岳飞的《满江红》一词,理解其历史背景和词作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背诵《满江红》,理解词中的关键字词,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满江红》的词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满江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深入理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词作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满江红》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悲壮激昂的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岳飞和《满江红》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满江红》,注意读音和语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满江红》的词意和作者情感。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建议。
4. 讲解分析(10分钟)教师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分析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词作内容。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课后朗读、背诵《满江红》。
《满江红》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教材第四章《宋词风采》中的《满江红》。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作者介绍、词牌解析、词文鉴赏、思想感情分析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满江红》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词牌特点;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满江红》的艺术魅力;3.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词牌解析、词文鉴赏、思想感情分析。
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词中的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满江红》。
2. 讲解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岳飞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历史背景。
4. 词文鉴赏: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满江红》,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意象等,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5. 思想感情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等。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一道关于《满江红》的鉴赏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现场完成一首《满江红》的鉴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内容:作者:岳飞时代背景:南宋词文鉴赏:修辞手法、意象思想感情: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满江红》中的思想感情。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能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南宋时期的词作品,了解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牌解析2. 词文鉴赏3. 思想感情分析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一、词牌解析2. 句式:上片、下片均为七言、九言、十言、十二言句式,呈现出长短句的特点。
《满江红》教案满江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满江红》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满江红》的内容,并能正确朗读诗歌。
3. 掌握《满江红》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4. 分析《满江红》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满江红》的内容和意义。
2. 能够正确朗读《满江红》。
3. 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满江红》的诗歌文本。
2. 相关课外阅读资料,包括明朝朱熹和李自芬的相关介绍。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满江红》的诗歌文本,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首诗。
2. 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满江红》可能是一首怎样的诗歌。
第二步:背景介绍1. 教师简要介绍明朝朱熹和李自芬的背景。
2. 阅读相关课外阅读资料,了解《满江红》的产生背景。
第三步:诗歌理解1. 教师逐句讲解《满江红》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齐读《满江红》,并注重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第四步:词语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满江红》中的重要词汇,如「赤壁」「满江红」等,并解释其含义。
2. 学生根据课文理解,运用这些词汇造句。
第五步: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如「焚舟破釜」等,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2. 学生讨论《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第六步:诗歌欣赏1. 教师播放《满江红》的音乐或诵读,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进行讨论。
2. 学生个人或小组朗读《满江红》,并进行感受交流。
第七步: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2. 学生回答课堂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自我评价。
五、课后延伸1. 学生可进一步了解明朝朱熹和李自芬的生平和其他作品。
2. 学生仿写《满江红》,创作自己的诗歌。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朗读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这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教学章节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部分。
主要内容为分析《满江红》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满江红》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瑾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满江红》。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满江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讲解秋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家国情怀。
4. 诗歌鉴赏:a.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画面美。
b. 讲解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c. 逐句解析,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满江红》的鉴赏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满江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内容:a. 诗歌背景:秋瑾生平、创作背景b. 诗歌意境:分析诗中的画面美c.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比喻等d. 情感表达:剖析作者的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满江红》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a. 意境:诗中描绘了一幅英勇抗争、壮志凌云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b. 修辞手法:通过对仗、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她的思想和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满江红》。
具体内容包括:诗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诗词全文的解析,以及诗词中重要词句的深入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满江红》的作者、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通过对诗词的解析,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词中的重要词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如“怒发冲冠”、“凭栏处”等。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意义和背景知识的掌握,以及诗词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岳飞的历史图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诗词背景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满江红》,了解诗词的基本意义。
3.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词,讲解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模仿岳飞“怒发冲冠”的形象,体会其激昂的情感。
5. 例题讲解:讲解诗词中的重要词句,如“凭栏处”、“潇潇雨歇”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作者:岳飞3. 背景:南宋,抗金4. 重点词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5. 诗词意义:抒发爱国情怀,抨击投降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示例:(1)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2)感悟:《满江红》表达了作者岳飞坚定的抗金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令人敬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背景知识的掌握,提高诗词解析的深度和广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岳飞的其他诗词作品,了解南宋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中重要词句的理解。
《满江红》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满江红》的背景及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满江红》的历史背景。
2. 分析《满江红》的文学价值。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岳飞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解析《满江红》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3. 分析《满江红》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诗意。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满江红》的诗意。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教学步骤:1. 逐句解析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
3. 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熟练背诵《满江红》。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记忆能力。
教学内容:1. 指导学生背诵《满江红》。
2. 检查学生背诵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跟读、背诵诗词。
2. 安排课堂默写,检查学生背诵效果。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拓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创作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满江红》的创作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步骤:1. 分析《满江红》的创作特点,如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等。
2.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创作,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检查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诗词背景、诗意解析等。
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布置作业,如背诵、默写、诗词创作等,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2. 提高学生对《满江红》深入分析的能力。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诗意,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岳飞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中的对仗、押韵等韵律特点。
2.3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岳飞的事迹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解答课后问题。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词语含义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抄写诗歌要求学生抄写《满江红(怒发冲冠)》,加强记忆。
4.2 作文练习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3 预习下一课预习《七步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诗歌和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历史故事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6.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课文《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愤慨,对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以及对妇女解放的追求。
教学时,应着重分析词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词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分析词的语言特点,领会词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词的语言特点,领会词的艺术魅力。
难点:理解词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情景引入:播放《满江红》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
然后,提问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词的背景,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创作这首词的动机。
分析词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等,让学生领略词的艺术魅力。
3.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如《满江红》中的名句,分析其含义、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词,提高文学素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如:请学生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表达效果。
5. 课堂互动(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秋瑾背景:外国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主题:愤慨、担忧、追求特点: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抒发真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满江红》,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含义。
答案:略2. 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表达效果。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满江红》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分析《满江红》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感受其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满江红》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3.诗歌的朗读、背诵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语法。
2.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满江红》的作者岳飞,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岳飞是哪个朝代的将领吗?他有什么著名的抗金事迹?二、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满江红》,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语法,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诗歌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纠正发音和背诵。
第二课时一、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岳飞在《满江红》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观点。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2.鼓励学生创作以《满江红》为主题的绘画、书法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三课时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满江红》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二、课后作业1.背诵《满江红》。
三、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诗歌鉴赏、朗读、背诵等方面的表现。
3.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和革命精神,通过诗词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秋瑾的生平和革命精神2. 诗词《满江红》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分析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秋瑾的革命思想和诗词创作的关系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诗词《满江红》的译文和注释2. 学生教材:诗词《满江红》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秋瑾的照片、革命事迹图片和相关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秋瑾的革命精神。
2. 诗词鉴赏: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对诗词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秋瑾的革命思想和诗词创作的关系,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诗词《满江红》的主题和秋瑾的革命精神,强调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秋瑾和《满江红》的读后感,深入思考诗词中的革命思想和自己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深入了解秋瑾的其他诗词和革命事迹,进一步感受秋瑾的革命精神。
2.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秋瑾和《满江红》的理解和感悟,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 题满江红总课时一课时教 具教案、学案、多媒体课件主备人朱先平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 、通过学习,提高爱国热情
一、课前活动展示:
1、搜集岳飞的故事。
2、搜集古今有关岳飞的名句。
二、新授
1、北京关王庙:人物剪影
2、岳飞真迹
3、岳飞简介:
据传说:岳飞出生时,一只大鲲鹏鸟在微明的月光中凌空而过,并发出声声尖厉的鸣叫,随后掠空而去。
父亲极为高兴,便决定为儿子取名为岳飞、字鹏举,有大鹏展翅高飞之意,寓意着儿子就像这大鹏鸟一样乘风搏浪,鹏程万里。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
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
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
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
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
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岳母刺字靖jing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qin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lu)徽宗,钦qin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北宋灭亡。
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上书:不要南下,要北上抗金初战勇猛
金军中流传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罪名:莫须有
4、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
读书时应该音停而意不断,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组内轮读后推出读得最好的,在全班展示。
朗读指导(见课件)
5、鉴赏
(1)翻译: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
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
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口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2)、结合课本注解与日常积累,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细细品味。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愤怒得头发直竖冲开高冠,凭借着栏杆之处,潇潇的雨声刚好停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抬头朝着远方放眼,仰起首来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奋发图强的志气激动剧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回顾过去
“三十功名尘与土”,岳飞正值30岁,回首往昔,数十年抗战,艰危险绝,尘满征衣,但对国家的贡献还很小,当下的功名、事业犹如粪土,微不足道。
他作为领兵大将,当然是自谦之词。
瞻望前程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展望抗金斗争,任重道远,须披星戴月,日夜奋战,长期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千古名句,既是作者自勉,又用来激励抗金将士,明确指出,抗金不能再等了,等到须发白了,就来不及了。
这是对坚持抗金救国的广大军民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上片小结抒写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靖(jing)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是宋钦(qin)宗赵桓huan的年号。
其父宋徽hui宗,得知金兵入
侵的消息,吓的急忙将皇位传给太子(钦宗),想南下避难。
钦宗即位,改元靖康。
就在这一年底,金兵攻入,掠夺宋宫廷、国库和民间的金银财帛bo后,于靖康二年四月俘虏徽、钦二帝北撤,北宋自此灭亡。
这就是岳飞说的“靖康耻”。
岳飞认为,靖康大耻至今未雪,臣子之恨,何时泯灭?用反诘句,以加强语气,表现了与敌人的仇恨不共戴天。
驾长车ju踏破、贺兰山缺.
带领军队,驾战车直捣敌人巢穴。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壮志饥餐”和“笑谈渴饮”都是岳飞的激愤之语,夸张手法的运用进一步表达了对女真族统治集团蹂躏中原,涂炭生灵的切齿之恨和战胜强敌的决心。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以此收尾,既表达“精忠报国” 的思想,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情调激昂,感人肺腑。
下片小结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三、总结
1、这首词,通篇贯穿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主义气概。
如果说苏轼的词豪放,那岳飞的词则是雄壮。
它表现了一个爱国将士的凛然正气和崇高境界。
有了这种正气和境界,才能写出这种千百年传唱不衰的好作品来。
2、朗诵。
让我们怀着对岳飞的敬仰之情,用最美的声音来诵读他的词吧。
(分小组诵读比赛,2分钟准备)
四、拓展
1、珍惜时间、奋发有为的名言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岳飞想到了陷落在金人铁蹄下的半壁江山,想到自己的壮志难酬,不禁伤事忧怀,无法成眠,万般思绪字字泪,写下了《小重山》一词。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林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风格不同。
感情一致。
3、朗诵
新满江红(大屏幕显示)
登高楼,凭栏远眺,碧空万里,大地茫茫,不禁豪气顿生,仰天长啸:“问苍茫大地,谁是英雄?”大和民族?中华民族?斯拉夫民族?日耳曼民族?大和民族,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闻名于世;中华民族,坚强忠贞,爱国之心,谁人不敬?日耳曼民族,剽悍野蛮,哪个不惧?回顾历史,愤涌心头,百年屈辱,难以言尽。
大和,侵我国土,戮我人民,掠我财富;斯拉夫,侵我北疆,掠我矿藏,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何时归还?日耳曼,烧我圆明园,占我山东,夺我主权。
可恨啊!可恨!中华之软弱仁义,何时能有大和之强权,日耳曼之剽悍,斯拉夫之忠贞?
风云突变,刚才碧空如洗,此时风起云涌,心中尽涌悲凉之意,仰天长叹:中华何时能报南京喋血之仇,雪圆明园被抢之耻,解香港被割之
恨?中华何时能居众民族之首,笑傲寰宇?环视茫茫中国,心中大痛。
我悲,我叹,我恨,我痛,皆有何用?
毛泽东少年狂呼:“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仅凭栏问中华大地:“谁能指挥我铁甲雄师,卫我国土?谁能指挥我海上战舰,蓝天雄鹰,游弋于四海晴空?谁能敢立下豪言壮志:我中华永远雄踞世界的东方?”
谁能?谁能?谁能?!
我们能!我们能!!我们能!!!
我们每一个具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能!
看吧,有一天,我们的铁甲雄师、海上战舰、蓝天雄鹰,驰骋疆场,冲锋杀敌。
报我仇,雪我耻,消我恨。
哈哈!何等激动人心!何等豪迈!请相信:我们的五星红旗一定会永远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