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9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下册理解性默写(二)班级: ______________ 4名:_______________ 数_________________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 体现作者博爱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 体现作者生活困窘的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 茅草被顽童抱走后,表现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二)卖炭翁1. 诗中表现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的诗句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 揭露宫市制度对老百姓剥削的诗句是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 表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漫长艰辛的句子是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三)《石壕吏》1. 概括全诗内容的句子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 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 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 从侧面表现老妇被带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北冥有鱼》1•“扶摇直上”这一成语出自“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一句。
2. 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发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的疑问(五)马说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 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 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 运用设问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六)《礼记》二则1. 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近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 与“学学半”相近的句子教学相长也。
(七)课外古诗词1. ,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2. 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 。
《卖炭翁》中考理解性默写
《卖炭翁》(白居易)
1.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而复杂心理。
2.《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他劳动艰辛的句子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卖炭翁》表现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反常心理的句子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卖炭路途的艰难的句子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5.《卖炭翁》中形象地写出了宫使狐假虎威、横行霸道、巧取豪夺的丑陋行径的句子是:手把文书中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
1.诗中描绘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
是: ________,________。
3.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表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卖炭翁》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卖炭翁》理解性默写、简答卖炭翁》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4、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赏析题: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答: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答:“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答: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答: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唐诗三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2021部编版八下24课】24.唐诗三首一、XXXXXX的《石壕吏》写道:暮色降临时,一个官员在石壕村夜晚抓捕人贩子。
一个老人越过墙逃跑,老妇人出门看热闹。
官员大声呼喊,老妇人哭泣悲痛。
老妇人向官员述说了她的遭遇:她的三个儿子中,一个在邺城守卫,一个的书信传到了,而另一个在最近的战斗中牺牲了。
她现在只有一个孙子陪伴在身边,孙子的母亲已经去世,所以她无法照顾他。
老妇人请求官员放她回家,但官员却告诉她要去河阳做苦力,只能在天亮前备好早餐。
夜晚安静下来,只听到老妇人的哭泣声。
第二天天亮,官员和老人告别,老妇人被带走了。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XXX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环境。
在八月的高空中,狂风呼啸,吹走了他茅屋上的三层茅草。
茅草飘散到江边和郊外,高处挂着,低处漂流。
南村的孩子们欺负他老了,无力反抗,但他不会为了他们的恶作剧而报复。
他只能抱着茅草进入竹林,口渴喉干,却无法呼喊。
当风停下来,天空变成了灰黑色,秋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他的被褥已经多年没有暖过了,像铁一样冷。
他的孩子因为屋子漏雨,不得不睡在裂缝里。
床头上漏水了,雨水像麻一样纷纷扰扰。
他因为战乱失去了妻子和儿子,无法入睡,整夜沾湿。
他希望能有一座大房子,可以庇护所有的穷人,不受风雨侵扰。
呜呼,如果能看到这样的房子,他的破屋也足以死而无憾了。
三、卖炭翁XXX的《卖炭翁》中,描述了一个炭匠在南山中伐木烧炭的生活。
他的脸上满是尘土和灰烟的颜色,头发和胡须都变成了灰色,手指也被烤黑了。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24.唐诗二首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二、卖炭翁/白居易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
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理解性默写: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⑤、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参考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卖炭翁》理解性默写、简答
《卖炭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4、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赏析题: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答: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答:“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答: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答: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是:(),()。
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2.表现村中群童顽皮捣蛋的天性句子是:1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
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3.表现诗人面对村中群童的顽皮捣蛋感到无力又无奈(),()。
处境的句子是:(),()。
13.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4.通过描写风云突变的天气,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5.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描写了下雨前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
6.诗中的“(),()”,两句与“屋漏偏遇连夜雨”的境况相同,写出了诗人秋雨长夜的窘困处境。
7.概括诗人自战乱以来辗转飘零,居无适所,无法安寝的生活遭际的句子是:(),()!8.揭示全诗主旨,表现诗人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9.公元760年,饱经离乱的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
第二年,一场秋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但他心系天下苍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的感慨,唯愿人民安居乐业。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诗表达出诗人渴盼天下大治、物阜民康的崇高情怀。
11.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关注高房价、关注民生,其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4.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5.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知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的呼唤。
16.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此相照应,体现了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突出表现了诗人心系天下、牺牲自我的理想和精神。
《卖炭翁》理解性默写
1.《卖炭翁》中“,,”写出了老翁痛不欲生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2.“,”两句表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的艰难。
3.点明向卖炭翁买炭的人的身份的句子是:?。
4.“,”两句写出了宫使们利用公文,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
5.“,”两句写老人拖着饥饿疲倦的身体,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6.说明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是:
,。
7.最能反映宫市的霸道不公的句子是:,。
8.“,”是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表现了他的辛苦劳作。
《卖炭翁》默写答案
1.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3.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4.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5.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7.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一、理解性默写: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二、选择题: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D )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分析:D、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铺垫。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C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性默写1.描写八月恶劣的天气,给诗人造成惨重损失的句子是:(),()。
2.表现村中群童顽皮捣蛋的天性句子是:(),()。
3.表现诗人面对村中群童的顽皮捣蛋感到无力又无奈处境的句子是:(),()。
4.通过描写风云突变的天气,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5.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描写了下雨前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
6.诗中的“(),()”,两句与“屋漏偏遇连夜雨”的境况相同,写出了诗人秋雨长夜的窘困处境。
7.概括诗人自战乱以来辗转飘零,居无适所,无法安寝的生活遭际的句子是:(),()!8.揭示全诗主旨,表现诗人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9.公元760年,饱经离乱的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
第二年,一场秋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但他心系天下苍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的感慨,唯愿人民安居乐业。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诗表达出诗人渴盼天下大治、物阜民康的崇高情怀。
11.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关注高房价、关注民生,其中有代表借用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诗(),()表达了“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1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13.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4.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5.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知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的呼唤。
16.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此相照应,体现了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原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
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
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理解性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二、《卖炭翁》白居易
【原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
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主题思想】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理解性默写:
1、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4、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