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表达
- 格式:ppt
- 大小:675.00 KB
- 文档页数:20
·能力培养·2016年4月21日,实验二小青年教师张苗苗应邀在张集中心校成功执教了《梦想的力量》。
其崭新的理念,简约的设计,扎实的训练,深得与会老师们的赞赏,特别是张老师品词析句的教学艺术,让我至今回味无穷。
《梦想的力量》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的努力,终于梦想成真的经过,表现了瑞恩善良、坚定、执着的美好童心。
课堂上,张老师紧扣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以自学为主,师导为助,既达到了淡化课文内容,长文短教,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的目的,又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略读和精读相融合,课堂上弥散着浓浓的语文味。
一、看图品词,培养表达能力为了介绍课文背景,感知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导课时,张老师出示了一组描写非洲的图片。
学生从图片中读出了非洲气候干旱、土地荒漠,人们生活贫困,激起了学生对非洲孩子的同情。
从“迫不及待”一词中感知了瑞恩的淳朴,善良。
按理说,张老师以图激情,以图促读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
然而张老师此时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试着概括非洲孩子贫穷的生活,并引导学生读中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没有——没有——也没有”,而用“没有——没有——甚至没有”来介绍非洲孩子的生活?张老师这一提问,直接把学生思维聚焦到词语的比较上,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直指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言语意图,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课堂上,学生品出了用“没有——没有——甚至没有”突出了非洲孩子生活极度贫困,“甚至”一词蕴藉着作者对非洲孩子的同情。
教学时,张老师敏锐地抓住了文本中这个极具训练价值的语言生长点,引导学生说说、品品,用语文的方法感知语言,在运用中内化了语言。
二、品词句,写批注,培养自学能力略读课的教学意图,就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一、基础知识:表达方法又叫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思想内容变成具体存在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文章的重要形式因素,也是衡量文章艺术性的重要条件。
表达的基本方式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一、叙述叙述是写作的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通常叫做顺序。
顺序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
顺叙的使用最为广泛。
(2)倒叙。
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
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
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
例如《背影》就运用了倒叙。
(3)插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二、描写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
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在作文中,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大种,人物描写又分为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景物描写有着渲染当时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外形各方面的特点的描写。
如何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关键词: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任何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一样,语文教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学习语文,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价值导向,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我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总体把握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每篇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等等。
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要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紧扣教材,认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在教学《钱学森》、《詹天佑》等课文时,教师就要围绕“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詹天佑为什么要修筑京张铁路”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体会到钱学森和詹天佑那种置个人利益于度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教育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心系国家、心系民族的爱国者。
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好文章是读出来的”,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2007年在临潼小教培训中心学习时,西安雁塔区特级教师田妍给我们朗读了一篇诗歌《我愿和你在一起》,田老师那柔美的语调和高超的朗读技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明白了课堂中朗读是多么重要。
在教学中,我借鉴田老师注重朗读的教学方法,通过自读、分角色读、美读等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习得方法领悟文本表达特色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叶老在这里告诉我们“内容寄托在形式里头,形式怎么样,也就是内容怎么样”。
因此学习一篇文章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
一、从文章的精妙处入手,引导学生领悟独特的表达特色(一)从题目入手,领悟独特的表达特色上课初始,我先结合课题引发学生思考:“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题目让人感觉这是描写作者童年的骆驼队。
”有的说:“在冬天的阳光下,感觉暖暖的,让作者想起了童年。
”有的说:“这个题目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以前没见过这样写的。
”我想:无论学生怎样说,这都是自己的一些看法与理解。
教师完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学习中让学生对课题影射的含义有所疑,有所感。
那么经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逐渐明白了作者使用这三个词语的用意。
从中真正揣摩、领悟到了这三个词语不仅描写了作者童年中印象最深的事物,表现了文章要写的事情的内容,更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情一种意境与心境。
(二)抓住重点段落,领悟独特的表达特色语文课标指出:教学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崔峦老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的讲话中曾说:课文题材、体裁不同,所处年段不同,特别是自身特点不同,因此,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抓住每篇课文的独特之处、有用之处有选择的使用教材。
当然这种选择与使用,除了要符合课标的要求,编者的意图外,更要参考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我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着重处理了课文第4、5、8、15、16这几个自然段。
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突然明白或领悟的成语
1. 恍然大悟:哎呀,我之前一直纠结那个问题,咋都想不明白,还好有人给我指点了一下,瞬间恍然大悟!就好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亮光一样。
比如我一直搞不懂一个数学题,经老师一讲解,我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么简单呀!
2. 茅塞顿开:有时候真的是这样,自己怎么都想不通,别人一句话就让你茅塞顿开!这感觉就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记得那次对职业选择很迷茫,朋友一番话,真让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自己该怎么走。
3. 醍醐灌顶:哇塞,那次听了专家的演讲,真的是醍醐灌顶啊!简直是给我当头一棒的清醒。
就像原本在迷雾中徘徊,突然被浇了一盆冷水清醒了。
比如在写作遇到瓶颈时,老师的建议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文思泉涌起来。
4. 如梦初醒: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迷迷糊糊的,直到有人点醒我们才如梦初醒呀!这多像是从一场长长的梦中突然醒来。
曾经我对一段感情执迷不悟,闺蜜的话让我如梦初醒,看清了现实。
5. 豁然开朗:哎呀呀,真的是太神奇了,听了别人的话,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仿佛从狭隘的山谷走进了广阔的平原。
像之前对生活的意义感到困惑,和长辈聊了后,就豁然开朗了,找到了新的方向。
6. 拨云见日:有时候我们眼前有很多乌云,但是经过别人的指引,就能拨云见日啦!这就好比赶走了乌云,太阳露出来一样。
有阵子我对未来很悲观,朋友的鼓励让我拨云见日,又充满了希望。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成语真的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在别人帮助下我们突然明白或领悟的状态呀,而且在生活中经常能体会到呢!。
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学习写作技巧表达方法和表达技巧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很好地去表达,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加强教学创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标签:表达方法表达技巧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要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开展阅读教学必不可少。
作为教师,我们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巧妙地将表达方法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方法如下:一、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写作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信息。
这时候,教师需要采取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组织教学。
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一般活泼好动,所以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写作内容,教会学生表达的方法。
例如,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命题作文:《我眼中的秋天》。
秋天到了,学生们把自己眼中的秋天表达出来,无论人物还是景色的变化都可以,可以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
这时候学生们就会主动思考:秋天是什么样子?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到,秋天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枫叶好似晚霞,农民伯伯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形成文体意识,关注表达技巧。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充实孩子们的生活。
于是,教师在开展文字表达技巧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组织学生郊游,将郊游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形成一篇有特色的文章;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结束后,上交一篇关于夏令营趣事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学生根据辩论赛的主题、观点等写一篇小作文;建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写一写观后感。
总之,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联系实际写作文,练习表达技巧,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因此,语文联系生活,便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的用法,在具体的习作中能学以致用。
例如,学生在完成一篇习作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互评作文,这样学生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同时,也能了解别人对题目的理解,以及采用的表达方式,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读写例话)
教学要求
学习这则“读写例话”,要让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汇报交流
(这篇“读写例话”有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阅读时要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自然段以《鸟的天堂》为例,讲好文章在表达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三自然段讲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
三、齐读课文。
四、联系自己学习《鸟的天堂》一课的体会,谈谈从中领悟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可以谈例话中涉及到的,也可以是例话中没有举到的,点点滴滴,只要是自己领悟到的,有那么点意思,教师都应肯定、鼓励。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谈谈对《第一场雪》或者其他课文的表达方法的体会。
教师多肯定学生的见解,爱护学生感悟表达的积极性。
五、小结: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要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表达顿悟的词在人生旅程中,很多时候我们会突然产生一种领悟,心灵的某种醒悟,这种瞬间的感悟和思索也被称为顿悟。
顿悟是一种灵感的加持,是一种凭感而论的体验,通常是对于问题、困惑和事物的突然领悟和感悟。
而表达顿悟的词则表明了一个人的想法、感受和思维的深度,它们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理解。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表达顿悟的词语,并深入了解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1. “悟道”悟道,来自于佛教,它是一种通过思维、洞察和觉醒来达到人生目的的体现。
它是通过对人类存在的真相的理解和思考来达到这个目的的。
悟道类似于一种启蒙,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本质和意义,使我们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2. “领悟”领悟是指对于某个问题或事物的真相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它通常是通过反思和观察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得出的结论。
领悟是一种灵感的加持,是一种凭感而论的体验,通常是对问题、困惑和事物的突然领悟和感悟。
3. “开悟”开悟是指达到了一种对周遭世界和自己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的认识。
它在于超越现实视野,在人的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开悟为人类深入思考自我、探索宇宙提供了一种启示和动力。
4. “参悟”参悟是一种以学习、研究、探索为基础的修行。
与领悟、开悟不同的是,参悟往往需要有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来达到对于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参悟强调的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得到的真理,它不仅是对于某个问题的理解,也是对于一个人生道路的发现和领悟。
5. “顿悟”顿悟是一种突然的感悟和领悟,通常发生在一个人在经历生命中的转折点或者受到某种触动时。
它是一种快速而深刻的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周围和整个宇宙的本质。
顿悟不仅是对于某个问题的领悟,还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未来的方向。
这些词语代表了人类对于生命的不同思考方式和领悟过程,每一个词语都对于生命和世界的全局性认识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在我们学习、体验和观察中,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和我们自己,期望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生命道路上的真正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