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8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的正式文学语言,被用于各种文化领域,如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熟练程度。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字词使用:文言文使用的字词比较古老,有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
同时,文言文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需要特别注意。
例如,“夫”、“斯”、“可也”等。
2. 语序结构: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一般采取主谓宾的句子结构。
同时,文言文中经常用倒装、省略等修辞手法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3. 文字规范:文言文中的字体应符合古代的字形规范,如“爲”字中的“臼”在下面,不在上面。
同时,文言文的标点符号也有不同,一般用句号、顿号、问号、叹号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使用较多,常常出现在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位置。
名词的数量和性数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变化。
同时,名词也有特殊的表示方式,如“吾”代替“我”、“予”代替“你”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使用较复杂,需要注意时态、语态、体态的变化。
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选择。
动词的体态有主动、被动和使动三种,要根据具体句子结构进行选择。
3. 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使用较为丰富,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或动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位置一般在被修饰的名词或动词之前。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容词和副词,如表示程度的“甚”、“颇”等。
4. 介词和连词:文言文中的介词和连词使用较多,可以起到连接句子、短语和词语的作用。
介词的使用需要注意其后面的成分,连词的使用需要注意其前后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词语理解: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来积累。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词汇,可以通过上下文和词源等方法推测其意义。
2. 句子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辞手法。
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指传统的中国古代汉字书面文的写法,使用的是古代的汉字、词汇和语法结构。
它具有严谨、精细、含蓄等特点,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我对文言知识点的总结。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多用古代汉字,辞藻丰富,修辞手法多样。
2. 语法结构严谨,词序有时不同于现代汉语。
3. 准确表达意思,注重文字的精确度和形象感。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主谓宾定状补结构:强调动作和受事,常常以“者”为主语。
2. 词序:文言文词序自由度较大,但一般遵循主谓宾的顺序。
3.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常常被运用。
三、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陈述句:陈述一个事实或者判断。
例如:“日月运行,顺天则飨;星辰宇宙,顺规则英。
”2. 疑问句:用于提问。
例如:“何为胸中万卷书,有为迢迢不可期?”3. 叹词句:表达人的兴奋、悲伤等强烈情感。
例如:“愿借阳光一束去,舍此安终老。
”4. 感叹句:表达对某种事物感到惋惜、惊叹、震惊等情感。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注意理解古汉字的意义和用法,对生僻字要加以学习和记忆。
2. 领悟古汉语的文化背景和意义,理解句子和篇章的隐含含义。
3. 注重作者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出处。
4. 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文言文的应用1.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和古籍。
2. 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词义的掌握,提高汉字的运用能力。
3. 丰富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能力,熟悉文言文的表达风格和特点。
4. 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言文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汉字书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选用和修辞手法。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高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不断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推动文言文的传承和发展。
一、背景常识。
1.《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东汉末年,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二、字词。
1.生字识记。
疲弊(bì) 陛(bì)下恢弘(hóng) 驽钝(núdùn)裨(bì)补阙quē)漏行(háng)阵和睦夙(sù)夜忧叹崩殂(cú)妄自菲(fěi)薄陟(zhì)罚臧否(pǐ)以彰其咎(jiù)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③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3.一词多义。
①效: a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b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②道:a路途:中道崩殂b方法:咨诹善道③所以:a. ……的原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b用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④于:a.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给:欲报之于陛下也c.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⑤以:a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以致:以伤先帝之明c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e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4.古今异义。
①卑鄙:a.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b.今义:品质低下、恶劣②痛恨:a.古义:痛心遗憾,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今义:深切地憎恨③开张:a.古义:扩大,例句:诚宜开张圣听b.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一天第一次成交5.词类活用。
①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例句:此皆良实②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例句:有所广益③亲、远:亲近,疏远,例句:亲贤臣,远小人④奸凶:奸邪凶恶之徒,课文指曹魏集团,例句:攘除奸凶⑤恢弘:扩大,例句:恢弘志士之气三、重点语句解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知识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知识三: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知识四: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知识五:常见古今异义文言文翻译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知识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二被动句: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五定语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知识七:常见固定结构一、表示疑问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二、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②何……为……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④如之何……怎么能……呢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⑥安……哉乎哪里……呢⑦不亦……乎不是……吗⑧……非……欤……不是……吗⑨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三、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⑤亦……哉也真是……啊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四、表揣度①无乃……乎欤恐怕……吧;②得无微……乎该不……吧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④庶几……欤或许……吧五、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③其……其……是……呢还是……呢六;其它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知识点1.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分别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组成。
其中,定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太宗即位,乃以文景之治开基,广大王畿,去官租,巨惠安危,陵亿万之众。
”2.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组成的复句。
并列句的连接词有“而”、“则”、“乃”等。
例如:“君子能容之,则小人不怨;小人不能容之,则君子有怨。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颠倒主谓语序的句子,其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倒装句包括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否定倒装等。
例如:“不听君子言,无论如何行,必受其殃。
”二、词汇知识点1.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理解。
例如:“乘”有“乘坐”、“乘势”等不同的意思。
2.常用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有很多,例如“而已”、“之”、“与”、“乃”等。
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三、修辞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而不在相见。
”2.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将议论穿插在叙述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相似或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上仅是文言文知识点的部分梳理,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我、余、予2、第二人称:汝、而、尔、若、乃3、第三人称:之、其、彼4、谦称: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朕、寡人”等。
5、敬称:公、陛下、殿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
可译为“您”二、一词多义的总结1、于(1)在(2)从(3)向(4)给(5)对、对于(6)到(7)比2、以(1)用、凭、靠、根据、按照(2)把(3)因为(4)在、从(5)以为、认为3、之(1)助词的(2)代词(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5)补充音节不翻译(6)动词去、往、到4、而(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翻译为“又”,(2)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接着”或者不翻译(3)表示修饰关系,不翻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翻译为“但是,却”(5)第二人称代词,可翻译为“你的”(6)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5、乃(1)就、这才、却、竟然、才、仅(2)用于第二人称翻译为“你的”(3)是、就是6、其(1)它的、他的(2)他、它(3)那、那个、那些、那里(4)其中的(5)大概、难道、希望(6)如果、还是(7)其加强语气的作用7、为(1)替、給(2)向、对(3)因为(4)表示被动(5)做(6)作为、当作(7)认为(8)是8、夫(1)成年男子(2)古代对男子的尊称(3)丈夫(4)这、那(5)发于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又放在句尾,表示感叹。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四、文言文翻译1、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翻译的六字方法:增、删、调、补、留、换。
3、难句翻译(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2)注意一词多义(3)注意词类活用(4)注意通假字(5)注意修辞典故4、文言文翻译常见的失误(1)不需翻译而翻译(2)应该翻译的词没有翻译出来(3)今义当古义(4)词语翻译的不恰当(5)省略成分没有翻译(6)不符合现代语法规则五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1)文中筛选法(2)概括评价法(3)抓住关键语句法。
文言文必备基础知识
文言文必备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需要学习常用的古代汉字和词语,掌握其基本意义和用法。
2. 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需要学习其特有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文言文中常用的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动宾结构等,以及特殊的倒装、插入和省略等语法现象。
3.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能够对文言文的篇章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解读。
需要掌握通读全文、分析词句、理解上下文等阅读技巧,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字典和辅助工具进行查找和研究。
4. 名篇诵读:学习文言文要多进行名篇诵读,比如《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的文言文著作,能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思想体系。
5. 补充阅读:除了名篇诵读外,还要进行一些补充阅读,可以选择一些文言文的课外读物,对文言文的应用和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6.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来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可以选择一些文言文的写作练习题,熟悉文言文的写作规范和风格。
通过学习以上基础知识,能够逐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运用技巧,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文言知识一、通假字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用字的简称,所以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将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通假字的类型:(1)“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莫”是会意字,表傍晚的意思,后来这个字借以表示否定,而本意却让给新造的“暮”字来表示了。
(2)“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无其字”而写成了另一音同或音近字,这种借用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中的“生”就是借为“性”的。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有些词义没变化或变化不大如人、山、水、树、牛、石头、云、土、星星、千、房子等。
这些词是人们生活与交往中最常用的词,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
这些词的词义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如作助词的“矣”,作人称代词的“吾”“尔”,作换牙讲的“龀”等。
有些只保存在文言色彩很浓的成语中,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等。
这样的词我们会感到很生疏。
但这样的词数量不大,只要充分利用文章的注释和工具书,认真识记,不难掌握。
(三)有些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保存了下来,但词义完全不同了。
如“牺牲”“交通”等词,古今都用。
但在文言文中,“牺牲”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如猪牛羊等;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指为某种事业或目的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交通”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交错相通,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总称。
对于这样一些词,我们千万不能以今义去代替古义,那样就会误解原文。
(四)有些词的词义古今有同有异文言中更多的词,古义与今义有同有异,表现在或者词义的范围有变化,或者词义的轻重有变化,或者感情色彩有了变化。
有的词词义的范围扩大了,如“河”,在文言文中一般专指“黄河”,而在现代汉语中,一切河流都可以称为“河”。
有的词义范围缩小了,如“兵”,在文言文中有三个常用义项:(1)兵器,武器;(2)军事;(3)军队。
在现代汉语中,“兵”主要指战士。
有的词,词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中的“痛恨”是“痛心遗憾”的意思。
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是“深切憎恨”的意思。
可见这个词的意思现在比原来重了。
在这样的地方,如果我们以今义去代替古义,就会误解文章的原意。
有的词感情色彩古今也不同。
如“爪牙”,原本是指得力的干将,从《诗经》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是褒义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它完全是个贬义词。
对于文言文中这些古今义有同有异的词,我们必须勤查工具书,以便准确地理解它们的意思。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在句子里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有时名词带了宾语或者补语,或者前边受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具有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才能充当的成分,(比如谓语),这时这个名词就有用为动词了。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用,如果它们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可能活用为动词,形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
如《狼》中“一狼洞其中。
”名词“一狼”与“洞”已经不是名词和名词的关系,而是主谓关系。
“洞”被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作谓语。
又如:《过故人庄》:“把酒话桑麻。
”中“话”和“桑麻”也不是名词和名词的关系,而是动宾关系。
“话”被活用为动词,译成“谈论”。
2、代词“之”“是”“我”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如果代词前面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被活用作动词,与代词形成动宾关系。
如:《桃花源记》:“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志之”是动宾关系,“志”活用作动词。
译成“做标记”3、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副词只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当名词被副词修饰时,特别是被否定副词修饰时,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了。
如《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将”是副词,“隧”被活用作动词,译成“钻洞”。
又如《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本是名词,受否定副词“弗”的修饰,活用为动词,译成“赐福”、“保佑”。
4、所字后面的名词被活用为动词。
“所”字经常放在动词之前,与这个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如“所思”、“所见”等。
当我们遇见名词前面有个所字时,就可以判断这个名词已经活用作动词了。
如《桃花源记》:“寻向所.志,遂迷。
”“志”原为“标志”、“标记”,这里活用作动词,指“做标记”。
又如《陈涉世家》:“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这里活用作动词,译成“用网捕获”。
5、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通常能愿动词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不能用在名词之前;它一旦用在名词之前,往往与名词构成合成谓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口技》:“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被活用为动词,译成“说出”。
又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被活用为动词。
译成“游泳”。
6、在一个文言句子中,有一个名词的前面或后面附有介词结构,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动词的前面或者后面作状语或补语。
如:《活板》:“则以纸..帖之。
”“以纸”为介词结构,在名词“帖”前,作它的状语,“帖”活用作动词,译成“用标签标出”。
又如《殽之战》:“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于周”时介词结构,放在名词“市”后,作它的补语,“市”活用为动词,译成“做买卖。
”7、同一名词叠用,多数是前一个作动词用。
如《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前一个“事”活用为动词,译成“做”。
(二)、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动词前,不作主语,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表时间的名词才能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除了表时间的名词可以作状语,其他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有时也能放在动词前边作状语工具、方式、方向、特征等。
具体有以下几种:1、表示比喻。
可译成“像……一(那)样地”“像……似的”的格式。
如《陈涉世家》“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狐”用在动词“鸣”前,作状语,译成“像狐狸那样”。
又如《狼》:“其一犬.坐于前。
”“犬”在动词前,作状语,译成“像狗那样地。
”再如:《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三个带点的字分别译成“像云那样地”“像声音的回声似的”“像影子那样地”。
2、表示对待对方的态度。
有“当作……那样”的意思。
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用在动词“事”前,作状语,译成“当作兄长那样”。
3、表示动作的处所。
一般译为“在……”的格式。
如:《赤壁之战》:“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水”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译成“在水上”。
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
”“瀚海”在句中表示动词“阑干”的处所,作状语,译成“在沙漠上”。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一般译为“用……”的格式。
如《活板》:“火.烧令坚。
”“火”在句中活用作状语,译成“用火”。
又如《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笼”作状语,译成“用笼子”。
再如《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的“箕畚”,译成“用箕畚”。
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或动作行为的根据。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中“面”译成“当面”。
又如《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法”译成“按照法律”。
6、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用“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等方位名词)。
一般译为“向……”的格式。
如《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在句中表示动词“出”的方向,作状语,译成“向西”。
又如《两小儿辨日》:“孔子东.游。
”“东”作状语,“向东”。
7、表示动作的频率或方式(“岁、年、月、日、时”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与平时不同)(1)表示动作的频率或经常。
如《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日”活用作状语,译成“每日”。
又如《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岁”、“月”分别译成“每年”“每月”。
(2)表示情况逐渐发展。
如《捕蛇者说》:“乡邻之生日.蹙”中“日”译成“一天比一天”。
(3)表示动作的方式。
如《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译成“按时”名词作状语,可以使语言形象而精炼,修辞色彩很浓。
用这种方式构成的短语,有的已成为成语。
如:虎踞龙蟠、蚕食鲸吞、风驰电掣、土崩瓦解、狼吞虎咽、龙行虎步。
有的逐步凝固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如:席卷、响应、瓜分。
(三)、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主要用来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具有了名词的语法功能,这时这个动词就活用为名词了。
如《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耕”在句中作动词“隶”的宾语,指“耕田人的户籍”。
又如《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有”原为动词“出产”,但在这里作了动词“食”的宾语,具有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活用为名词了,译成“出产的东西”。
(四)、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在句中做定语或谓语,如果它在文言文句中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了名词的语法功能,这时它就被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如《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在句中充当宾语,被活用作名词,译成“险峻的(大山)”。
(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平”活用为动词,译成“铲平”“挖平”。
(六)、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发出动作)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在通常情况下,句子中的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两者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如“我正在看书。
”谓语动词“看”的发出者是主语“我”,而“看”的承受者是宾语“书”。
而在使动用法中,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主语只不过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
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就是使动词。
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谓语动词“惊”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由主语“明月”发出的,而是由宾语“鹊”发出的,是“鹊”“惊”,主语“明月”的作用是使宾语“鹊”“惊”。
由此可知,谓语动词“惊”是使动词,译成“使……惊”。
名词、动词、形容词都能宾语活用为使动词。
如: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孟子二章》“域”本是名词,但带上了宾语“民”,而且是“民”“域”,因而“域”是使动词,译成“使(民)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