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失能相对成本估计
- 格式:pdf
- 大小:693.35 KB
- 文档页数:9
总第251期‘北京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中国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及养老服务需求预测程明梅㊀杨华磊[收稿日期]㊀2023-03-17[作者简介]㊀程明梅(1983 ),女,河南南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杨华磊(1986 ),男,河南平舆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㊂[基金项目]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630011) 新型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健康人力资本的影响机制与异质效应研究㊂[摘㊀要]㊀以全国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数据,结合CLHLS 微观数据库,对2050年以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预测㊂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失能率不断提高,其中在65岁以上㊁80岁以上及10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其平均失能率分别为28.98%㊁42.12%和76.04%;未来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2050年以前其所占比例会超过城镇总失能老年人口的25%,而且男性重度失能人口规模始终低于女性重度失能人口规模;未来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人员需求数量处于上升状态,预计2050年以前其每年需求的平均规模会超过500万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未来城镇失能人口将高于农村失能人口㊂因此,应尽快建立覆盖城镇居民的长期照护机制;针对不同的城镇失能人群构建差异化的长期护理模式;加快建设针对城镇失能老年人的专业照护人员队伍;完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规制㊂[关键词]㊀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人口预测;长期护理[中图分类号]㊀C913.6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4)03-0114-15[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40311㊀㊀一㊁引言㊀㊀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相当大的老年人口基数,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㊂逐年增长的老年人口比例,与此伴随的疾病谱转变,也给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㊂根据‘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披露,2030年老年人口慢性非传染病的疾病负担至少增加了40%,这无疑增加了老年人失能发生的概率㊂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失能状况尤其值得关注,长期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010-2020年,城镇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上涨了4%左右㊂根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老411中国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及养老服务需求预测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一个人在其老年阶段至少有15年的时间将以某种失能形式度过,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城镇失能老年人的规模数量及其照护需求将在未来呈明显的增长态势㊂而在针对中国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年龄㊁慢性病和经济收入已然成为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因素㊂[1-2]为了保障城镇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权益,中国政府一方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为全面解决养老难题提供可行方案㊂因此,在当前推进医养结合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战略背景下,了解城镇老年人未来的失能人口规模及养老服务照护需求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㊂当前,针对中国失能老年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失能率测量㊁失能人口规模预测及长期照护需求预测三个方面㊂其一,老年人失能率的测量㊂当前,关于中国老年人失能率的测量大多是以人口普查数据或全国性数据库为基础,如胡宏伟等以2008年㊁2011年的CLHLS数据为基础,利用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的测算方法,得到2050年失能老年人口占总体老年人口的比例会超过三分之二的结论㊂[3]杨明旭等基于2000年㊁2006年和2010年三期的SSAPUR数据,测算提出2000-2010年中国老年人ADL的失能率从8.92%下降到了8.13%㊂[4]朱大伟和于保荣采用蒙特卡洛模型,模拟结果显示,2020-2050年中国老年人失能率会从10.8%上升到13.7%㊂[5]雷咸胜以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测算得到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失能率为2.9%的结论㊂[6]而Wang等基于2011-2015年的CHARLS数据,通过构建老年人健康状态转移的马尔科夫模型,测算发现,老年人轻度失能㊁中度失能及重度失能概率分别为23.06%㊁4.23%和2.49%㊂[7]其二,老年人失能群体的规模预测㊂景跃军等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CLHLS数据为基础,测算得到2015-2054年的失能老年人规模会从1563万人上升到约4300万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规模会从330万人上升到1600万人㊂[8]王金营和李天然则基于人口预测数据和2002-2014年的CLHLS数据,测算得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的13.68%会成为失能群体,约为5205万人㊂[9]Zhang等通过建立蒙特卡罗模型,利用人口管理决策信息系统(PADIS),预测到2050年时失能老年人口总数将迅速增加到9140万人,其中30.03%为农村老年人,而农村轻度㊁中度㊁重度老年人口数量分别为1894万人㊁590.5万人和281.5万人㊂[10]Wang等的研究则采用2011-2015年的CHARLS数据,通过构建马尔科夫模型,推算到2060年中国老年人轻度失能㊁中度失能㊁重度失能三者人数分别为1.21亿人㊁3700万人和3000万人㊂[7]Zhang等通过建立老年人健康状况转移概率矩阵,同样基于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发现,2025年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规模将达到5260万人,其中轻度㊁中度和重度残疾老年人分别为370万人㊁80万人和120万人㊂[11]其三,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预测㊂在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方式的选择上,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主要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照顾类型[12-14],少数地区如青岛则试点将机构养老再次细分为护理性和病理性两种[15]㊂而在不同照护模式下,护理人员与失能老年人配置比例的确定,有的学者会参照相似国家如日本等国照护模式的人员配置比例[10],或者参照试点城市对失能老年人的护理人员比例配置[11];还有一部分学者会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来确定不同照护模式下护理人员的配置情况[16-17]㊂综上所述,当前学者已经从失能率测量㊁失能人口规模预测及长期照护需求预测三个方面对中国失能老年人口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第一,当前研究中国失能老年人口的文献,其测算大多基于中国地区的宏观数据,并没有过多涉及城乡老年失能人口的群体差异,尤其针对城镇失能老年人口服务需求预测的成果较少;第二,当前研究在预测城镇未来的养老服务需求方面,比如在机构51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4年第3期护理和家庭护理的参数设定上并没有考虑城镇的实际情况,这很可能导致城镇失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预测上的偏差㊂基于此,本研究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数据,通过CLHLS微观数据库估计中国城镇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失能概率,以此推算2050年以前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失能人口规模,并细分性别㊁年龄㊁失能等级等类型来揭示城镇老年人的异质性特征㊂在此基础上,设定不同方案下机构护理和家庭护理的选择比例,对2050年以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进行预测㊂准确地把握未来城镇失能老年人数量和养老服务需求是科学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㊂首先,通过对未来城镇老年人失能率及养老需求的预测,政府可以针对不同性别㊁年龄㊁失能等级的老年人制定更加精准的预防和保障政策,以最大化满足老年人在失能方面的服务需求,如在失能率更高的城镇地区给予更多投资,给予年龄更高的老年人更多的养老保障服务等㊂其次,本文的预测结果可以为研究失能问题的学者提供研究框架和其他一些启示,帮助他们更直观透彻地了解中国当下老年人失能人口的结构分布及养老服务需求,以此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㊂最后,医疗服务行业等也可以从本文的结论中得到启发,针对不同的失能老年人群制定特色化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和解决老年人失能问题㊂㊀㊀二㊁数据来源㊁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㊀㊀(一)数据来源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包括宏观层面的数据和微观层面的数据㊂宏观层面人口预测的基准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5年全国和各省份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未来总和生育率主要参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参数设定为1.3㊂具体表现为,在预测人口时,考虑到2019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老年人死亡和失能率影响较大,所以在存活率方面,本文主要采用2015年全国和各省份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㊂而初始的不同年龄㊁性别及城乡之间的基准数据来自第六次人口普查,其中2010-2020年间的0岁人口,即历年新出生人数,本文根据统计局的出生人数去填补; 1-100岁人口,本文根据上一年的0-99的人口㊁死亡率和人口的城乡迁移获得㊂在生育水平方面,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当前不同的生育水平对观察期,即2050年以前的失能老年人数量影响比较微弱,所以在生育水平方面本文采用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㊂微观层面的数据主要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库,CLHLS数据库调查范围覆盖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调查对象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35-64岁成年子女,调查问卷分为存活被访者问卷和死亡老年人家属问卷两种,失能率的测算主要基于CLHLS数据库㊂(二)城镇失能老年人口预测模型在预测城镇失能老年人口之前,必须知道未来的城镇人口,城镇人口预测模型的构建主要参考王广州和范维强等的研究㊂[18-19]根据历年来的人口普查数据,首先假定城镇妇女的生育年龄为15-49岁,城镇人口存活的最长寿命为100岁㊂城镇人口预测主要包括城镇新出生人口㊁上一年城镇存活人口及迁入城镇的人口三部分,假设n1i+1(0)表示第i+1年城镇新出生人口的男性数量,n2i+1(0)表示第i+1年城镇新出生人口的女性数量,n1i+1(j+1)表示第i+1年j+1岁的城镇男性人口数量,n2i+1(j+1)表示第i+1年j+1岁的城镇女性人口数量,则第i+1年的城镇总人口n i+1可以用公式表示为:n i+1=[n1i+1(0)+n2i+1(0)]+ð99j=0[n1i+1(j+ 1)+n2i+1(j+1)](1)假设γ表示城镇新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β1i+1(0)表示i+1年城镇新出生人口的男性存活率,β2i+1(0)表示i+1年城镇新出生人口的女性存活率,αi+1(j)表示第i+1年j岁城镇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则第i+1年城镇新出生人口的男性611中国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及养老服务需求预测数量n1i+1(0)可以用公式表示为:n1i+1(0)=γγ+1ˑβ1i+1(0)ˑð49j=15[n2i+1(j)ˑαi+1(j)](2)第i+1年城镇新出生人口的女性数量n2i+1(0)可以用公式表示为:n2i+1(0)=1γ+1ˑβ2i+1(0)ˑð49j=15[n2i+1(j)ˑαi+1(j)](3)假设m1i(j)表示第i年j岁农村男性人口数, m2i(j)表示第i年j岁农村女性人口数,δ1i(j)表示第i年j岁农村男性人口迁移到城镇的概率,δ2i(j)表示第i年j岁农村女性人口迁移到城镇的概率,β1i(j)表示第i年j岁城镇男性人口的存活率,β2i(j)表示第i年j岁城镇女性人口的存活率,则第i+1年j+1岁的城镇男性数量n1i+1(j+1)可以用公式表示为:n1i+1(j+1)=[n1i(j)+m1i(j)ˑδ1i(j)]ˑβ1i(j)(4)则第i+1年j+1岁的城镇女性数量n2i+1(j+ 1)可以用公式表示为:n2i+1(j+1)=[n2i(j)+m2i(j)ˑδ2i(j)]ˑβ2i(j)(5)由于失能老人多为高龄老人,根据CLHLS 数据库关于老年人的定义,本文假定城镇老年人口为65岁及以上的人口㊂假设第i年城镇j岁老年人失能率为εi(j),则第i年城镇j岁失能老年人的数量p i(j)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 i(j)=n i(j)ˑεi(j)(6)(三)参数设定1.生育率㊁存活率和城镇化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城镇分年龄的生育率,考虑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提供的总和生育率在1.3左右,设定当前农村总和生育率为1.5,城镇总和生育率为1.1,整体上平均生育水平为1.3左右,最终按照一定比例生成当前生育政策下分年龄的生育率㊂存活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城镇分年龄㊁分性别的死亡人数和存活人数计算得出,且假定以后不变㊂此处城镇化率特指常住城镇化率,分年龄从乡村迁移到城镇的概率采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城镇男女流动人口中年龄的分布率,同时假设当前每年农村人口的1%迁移到城镇㊂2.老年人失能的测量在当前躯体功能的研究中,是否失能通常从日常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和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两方面进行考察㊂ADL的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悉尼㊃卡茨(Sidney Katz)和他的团队提出的,各种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后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Katz指数㊁Barthel指数㊁PULSES㊁Kenny自理评定等多种测量工具,通常包括洗澡㊁穿衣㊁上厕所㊁转移㊁控制大小便和吃饭6项,涵盖了受访者日常生活必需的基本活动(表1)㊂而IADL则是指能够使个体独立生活㊁尽管不那么必需但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的日常活动,它通常包括打电话㊁购物㊁做饭㊁做家务㊁洗衣服㊁使用交通工具㊁吃药和管钱共8项内容,相应地也形成了Lawton-Brody㊁Rivermead㊁Hamrin㊁Frenchay和Nottingham等多版本的测量工具㊂表1㊀Katz指数评价量表编号内容选项1洗澡2穿衣3上厕所4转移5控制大小便6吃饭1=完全独立2=部分需要帮助3=完全依赖由于IADL在各测量工具间的评定内容有着细微的差异,其和2018年的CLHLS数据库的问卷内容难以一一对应,因此本文仅从日常活动能力即ADL基本六项层面进行预测,同时选择了对受访者健康状况下降非常敏感㊁也是使用最为广71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4年第3期泛的Katz指数进行评定㊂在CLHLS问卷关于日常活动能力六项问题中,提问方式均为 您在XX时是否需要他人/器具帮助 ,选项分为 完全独立部分需要帮助 完全依赖 三个,本文将 完全独立 记为1分,将 部分需要帮助 和 完全依赖 记为0分,六个问题累计得分为满分的视为无躯体障碍,不足满分的视为有躯体障碍㊂3.失能率要想了解未来城镇失能老年人口的数量及养老服务需求的情况,把握城镇老年人的失能率是关键㊂何文炯㊁胡宏伟和李延宇通过测算老年人的健康转移概率,研究得出老年人失能状况基本保持不变的结论㊂[20-21]同时参考田勇的研究[22],根据数据可及性,基于Katz指数评价量表,采用2018年CLHLS数据测算当前城镇老年人口的失能率及不同失能老年人等级分布比例㊂㊀㊀三、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预测㊀㊀要预测未来中国城镇失能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把握未来城镇失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基础㊂因此,基于上述建立的城镇失能老年人口预测模型,依据现实可行参数设定,首先模拟了2050年以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趋势㊂2050年以前城镇分年龄段㊁分性别的老年失能人口规模见表2,2050年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见图1㊂表2㊀2050年以前城镇分年龄段分性别的老年失能人口(单位:万人)年龄男性女性失能总人口2021203520502021203520502021203520506537.5571.1665.1725.7846.1744.2863.32117.33109.45 6656.7893.5292.8253.9186.8289.40110.69180.34182.21 6751.0592.1581.9628.8651.2147.4879.91143.37129.44 6818.9029.2838.2326.5939.7453.4945.5069.0291.72 6935.5561.3062.1443.5475.7476.8979.10137.04139.03 7046.3996.7291.6843.0288.3685.1789.41185.08176.84 7132.6767.6266.6428.9757.0558.8661.64124.67125.50 7228.0967.3858.8434.9782.5072.9963.06149.88131.83 7328.7957.6564.250.000.000.0028.7957.6564.25 748.329.5120.8244.0850.57107.5552.4060.08128.37 7516.9825.3945.3510.6516.1028.1527.6341.4973.50 7612.1017.2635.9327.9741.7784.4940.0759.02120.42 7719.5235.7461.3130.2157.3293.4549.7393.06154.77 7815.5733.2851.5321.2748.1571.4336.8481.43122.96 797.0714.0323.8321.6146.4975.4528.6860.5299.28 8016.1434.3060.5323.7151.9589.1539.8486.25149.68 8119.0441.7868.4924.2253.1286.2143.2594.90154.69 8217.3639.2578.8322.7653.11102.5840.1392.36181.41 8320.3641.1062.1223.8851.0976.2944.2492.19138.40 8412.6923.5747.3922.1643.3087.2234.8566.87134.61 811中国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及养老服务需求预测续表年龄男性女性失能总人口2021203520502021203520502021203520508513.4024.3950.8432.5965.70134.5245.9890.09185.368615.0727.7759.3223.3646.9896.7538.4474.74156.078715.6726.8572.6718.1733.2687.9433.8460.11160.60888.9215.1830.2625.1345.1989.1034.0460.36119.378912.1922.0526.7421.3340.2149.6233.5262.2676.36908.1715.5424.1414.5927.6344.5122.7643.1668.65918.0914.4721.0914.3325.4938.0322.4239.9659.1292 4.7910.0919.3713.8427.2355.9618.6337.3275.3493 3.17 6.4513.4711.3220.4946.5714.4926.9460.0494 3.09 6.8613.338.2717.2435.7411.3624.1149.0795 3.237.8716.767.8917.9238.9911.1125.7955.7596 2.54 5.8414.19 6.0611.8429.438.6017.6843.6297 2.03 5.6810.89 4.3310.3421.70 6.3616.0232.6098 1.43 4.539.52 3.368.5318.93 4.7913.0728.45991.16 4.227.512.15 5.9111.693.3010.1319.201000.86 3.44 6.39 1.76 5.0110.36 2.628.4516.74合计604.731153.191574.33766.611449.532240.381371.342602.723814.71图1㊀2050年以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㊀㊀(一)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预测根据表2及图1可以看出,从2050年以前的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来看,无论是男性失能人口,还是女性失能人口,其整体上呈现出一直上升的趋势,而且2050年以前男性失能人口规模始终低于女性失能人口规模㊂城镇失能人口总规模从2021年的1371.34万人上升至2050年的3814.71万人,2021-2050年期间城镇失能人口的91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4年第3期平均规模为2579.35万人㊂从性别来看,城镇男性失能人口总规模从2021年的604.73万人上升至2050年1574.33万人,2021-2050年城镇男性失能人口的平均规模为1103.16万人;城镇女性失能人口总规模从2021年的766.61万人上升至2050年的2240.38万人,2021-2050年城镇女性失能人口的平均规模为1476.19万人㊂从当前现状来看,在城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大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65岁的63.32万人先上升至66岁的110.69万人,之后又下降到100岁的2.62万人左右,总失能人口规模最大值出现在66岁,最小值出现在100岁㊂在性别对比中,可以看出女性失能人口及失能率偏高,男性失能人口由66岁的56.78万人左右下降到100岁的0.86万人左右;女性失能人口由66岁的53.91万人左右下降到100岁的1.76万人左右㊂从2050年以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中国城镇地区的失能总人口的增加,高龄失能老年人口规模也在增加㊂从性别对比中可以发现,女性失能人口整体上多于男性的趋势没有改变㊂从各年龄段来看,随着时间的变化,男性和女性失能的人口规模一直处于增加的态势㊂(二)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口规模预测由于失能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主要针对的是重度失能老年人口,因此在预测城镇失能人口规模的同时,还需预测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口的规模,以便为城镇失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的预测提供数据基础㊂基于上述预测的城镇失能老年人口的规模和结构,2050年以前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口规模见表3㊂表3㊀2050年以前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单位:万人)年份男性女性重度失能总人口年份男性女性重度失能总人口2021148.29224.57372.872036288.73440.34729.07 2022155.94235.76391.702037294.80460.01754.81 2023162.07248.22410.292038304.65473.79778.44 2024166.89257.38424.272039312.69495.40808.09 2025170.51264.50435.002040321.92515.10837.02 2026172.54275.54448.082041327.01520.27847.27 2027182.24284.77467.002042326.94542.01868.95 2028194.64304.01498.652043336.30548.47884.77 2029208.68322.06530.742044342.16565.88908.03 2030218.61333.84552.462045352.18579.72931.90 2031225.28352.60577.892046359.02591.62950.64 2032238.00373.88611.882047364.16609.73973.89 2033253.73389.40643.132048372.05629.891001.95 2034265.97414.46680.432049380.82639.061019.88 2035282.79424.63707.422050386.07656.311042.37㊀㊀根据表3可知,不论是城镇男性㊁城镇女性重度失能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口总规模,均呈现出一直上升的趋势,而且2050以年以前,男性重度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始终低于女性重度失能老年人口规模㊂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口总规模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老龄021中国城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及养老服务需求预测化日益严重,老年人口总数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老年人失能风险增加,疾病是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因素,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㊁糖尿病等若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治疗,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将会大大下降㊂随着社会的发展,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逐渐提高,这是因为交通及其他服务设施便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年人的运动频率,进而加速肌肉流失,以致65岁以上老年人失能风险增加㊂同时,中国公布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女性老年人口比男性老年人口数量多,失能率也高于男性,所以65岁以上女性老年失能人口高于男性㊂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口从2021年的372.87万人上升至2050年的1042.37万人,2021-2050年城镇重度失能人口的平均规模为702.96万人㊂从性别来看,城镇男性失能人口总规模从2021年的148.29万人上升至2050年的386.07万人,2021-2050年城镇男性失能人口的平均规模为270.52万人;城镇女性失能人口总规模从2021年的224.57万人上升至2050年的656.31万人, 2021-2050年城镇女性失能人口的平均规模为432.44万人㊂㊀㊀四㊁中国城镇失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预测㊀㊀在计算城镇未来失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之前,借鉴胡宏伟和李延宇的研究,假定城镇重度失能老年人选择机构护理的比重分别为30% (高方案)㊁20%(中方案)及10%(低方案)三种情景[17]㊂除此之外,根据胡宏伟和李延宇的研究及民政部发布的‘养老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规范“[17],假定1名重度失能老人需要1名居家照护人员或0.25名机构照护人员①㊂基于上述参数设定,对2050年以前城镇未来失能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进行预测㊂(一)城镇未来重度失能老年人口机构照护人员需求总体上来看,不同方案下城镇未来重度失能老年人口机构照护人员需求数量呈现出一直上升的趋势,但不同方案下的机构照护人员需求数量存在着差异㊂在高方案下,2021年,机构照护人员需求数量将达到27.97万人,此后在2050年达到最大值78.18万人,2050年以前每年机构照护人员需求数量的平均规模为52.72万人㊂在中方案下,2021年,机构照护人员需求数量将达到18.64万人,此后在2050年达到最大值52.12万人,2050年以前每年机构照护人员需求数量的平均规模为35.15万人㊂在低方案下, 2021年,机构照护人员需求数量将达到9.32万人,此后在2050年达到最大值26.06万人, 2050年以前每年机构照护人员需求数量的平均规模为17.57万人㊂(二)城镇未来重度失能老年人口居家照护人员需求总体上来看,不同方案下城镇未来重度失能老年人口居家照护人员需求数量同样呈现出一直上升的趋势,但不同方案下的居家照护人员需求数量存在着差异㊂在高方案下,2021年居家照护人员需求数量将达到261.01万人,此后在2050年达到最大值729.66万人,2050年以前每年居家照护人员需求数量的平均规模为492.07万人㊂在中方案下,2021年,居家照护人员需求数量将达到298.30万人,此后在2050年达到最大值833.90万人,2050年以前每年居家照护人员需求数量的平均规模为562.37万人㊂在低方案下,2021年,居家照护人员需求数量将达到335.58万人,此后在2050年达到最大值938.13万人,2050年以前每年居家照护人员需求数量的平均规模为632.67万人㊂(三)城镇未来重度失能老年人口照护人员总需求总体上来看,不同方案下城镇未来重度失能老年人口照护人员总需求数量依旧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不同方案下的照护人员总需求数量同样存在着差异㊂在高方案下,2021年,照护人员总需求数量将达到288.97万人,此后将在1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4年第3期2050年达到最大值807.84万人,2050年以前每年照护人员总需求数量的平均规模为544.80万人㊂在中方案下,2021年,照护人员总需求数量将达到316.94万人,此后将在2050年达到最大值886.02万人,2050年以前每年照护人员总需求数量的平均规模为597.52万人㊂在低方案下,2021年,照护人员总需求数量将达到344.90万人,此后将在2050年达到最大值964.19万人,2050年以前每年照护人员总需求数量的平均规模为650.24万人㊂考虑到当前的生育水平对未来失能人口及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均需要等到当前新出生的婴儿成年直至成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之后才会发挥作用,所以当前不同的生育水平对未来老年人口㊁失能人口和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都是65年以后的事情㊂在本研究的观察期,不同的生育水平不会影响未来失能人口和养老服务需求的预测;即在2050年以前,不同的生育水平下,老年人口不会改变,故失能的老年人口也不会改变,因此,结论对于不同生育水平的设置是稳健的㊂㊀㊀五、进一步分析㊀㊀在预测城镇失能人口㊁重度失能人口㊁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为了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对农村未来失能人口㊁重度失能人口及养老服务需求也进行相应预测㊂考虑到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预测依赖于对失能人口的预测,即农村重度失能人口与家庭照料人员和机构照料人员数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比例,一个重度失能人员需要1个居家照料人员和0.5个机构照料人员㊂同时,考虑到本文的重点是放在城镇失能人口和养老服务需求预测上,在此本文不再预测农村的养老服务需求㊂基于本文建立的失能老年人口预测模型,依据现实可行参数设定,模拟了2050年以前农村失能老年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趋势㊂2050年以前农村分年龄段㊁分性别的老年失能人口规模见表4,2050年以前农村失能老年人口规模见图2㊂表4㊀2050年以前农村分年龄段分性别的老年失能人口(单位:万人)年龄男性女性失能总人口2021203520502021203520502021203520506527.2335.0617.0920.0127.1014.9747.2462.1732.05 6635.6139.2520.4726.9131.9118.4162.5271.1638.88 6723.3628.4012.8317.2422.3810.8540.6150.7923.68 6817.2018.3912.3527.7431.7321.8744.9450.1234.21 6921.7325.9413.2234.3443.5423.1356.0769.4836.35 7013.3818.489.4721.7531.6816.9935.1350.1626.46 7116.9421.9212.7312.3417.6710.1729.2839.5922.90 7225.2437.9018.7932.9555.9128.5758.1893.8147.36 7330.0339.5324.2825.6237.9623.1955.6577.5047.47 7421.6415.2222.0216.5013.6918.9638.1428.9040.98 7518.2718.0621.2322.5724.1028.9940.8442.1650.22 7612.3512.3817.3824.5825.8638.6936.9338.2456.08 7718.6925.4928.2416.6624.7829.1535.3550.2757.38 789.4616.1715.5927.7050.6155.1237.1666.7870.72 7910.6116.9819.7215.0626.8432.2925.6643.8252.01 221。
中国老年失能人口规模预测及对策分析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老年失能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49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7.9%,而失能人群占老年人口的5%至7%,预计未来将会持续增长。
因此,预测中国老年失能人口规模并采取对策成为了当务之急。
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失能人口规模增长迅速总体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老年失能人口规模必然会呈现增长态势,而失能人口的增长速度会更加迅速,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群是失能人群的主要人口来源。
据统计,65岁以上人口中失能人口比例为58%,70岁以上失能率增长到80%以上,75岁以上失能率增长到90%以上,85岁以上失能率则达到近100%。
2.慢性病、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失能人群增多除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外,失能人群的增长还可能受到诸如慢性病、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据相关数据显示,80岁以上老人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口占比超过95%,而这些疾病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功能障碍和失能情况。
此外,由于老年人的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等方面往往比较脆弱,因此营养不良、外伤以及居住环境不合理等因素也将使得失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1.提升轻度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老年人群体中,轻度失能人群是最普遍的群体。
他们虽然无法独立完成某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行为,但伴随着家庭护理、医疗保障、社区团体等多种社会资源的迅速发展,他们依然可以得到相当的关注和支持。
因此,应尽可能提高社会、家庭、医疗等多种角色和资源的协同能力,来提升轻度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积极预防失能风险对于老年人来说,预防高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和提高营养水平是预防失能的重要方法。
因此,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宣传和监测,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加对于营养不良老人的营养干预,提高其营养水平;同时避免外伤的发生。
3.建立失能人口机构对于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应该建立失能人口机构,来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
养老成本预测分析报告养老成本预测分析报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成本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养老成本进行预测分析,为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提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养老需求逐渐增长,养老领域成本压力逐渐显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
而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51亿人,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三成。
这种高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二、养老成本趋势预测1. 养老服务费用: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服务需求将上升,养老服务费用也将持续增长。
预计未来10年内,养老服务费用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2. 医疗费用:老年人健康需求较高,医疗费用成为养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物价的上涨将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
预计未来10年内,医疗费用将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
3. 养老院建设和装备投入: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养老院的需求将迅速增加。
养老院的建设和装备投入将成为养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预计未来10年内,养老院建设和装备投入将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
三、养老成本预测通过以上对养老成本趋势的预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养老成本预测数据:未来10年内,养老服务费用将从目前的5000亿元增长至1.23万亿元;医疗费用将从目前的4000亿元增长至1.01万亿元;养老院建设和装备投入将从目前的6000亿元增长至1.94万亿元。
四、应对策略1. 加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待遇水平,减轻个人和家庭的养老负担。
2. 加大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院建设,提高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和设施设备水平,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3. 推行家庭养老照料服务,鼓励并支持老年人在家庭中接受养老照料,减少养老院需求,降低养老成本。
4. 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降低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减轻医疗费用压力。
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个文献综述赵红;任文静【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失能老年人口的护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失能人口长期护理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现有研究对我国失能人口状况、失能人口护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基于此,首先介绍分析我国老龄化发展的现状,然后从失能状况分析、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等方面入手,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发展现状,从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分担、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9(000)012【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长期护理保险;人口老龄化;文献综述【作者】赵红;任文静【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40引言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冲击日益严峻,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4亿人次,占总人口的17.3%,失能失智人口在4 000万人次左右,预计到了2050年,老龄化人口将达到4.8亿,占总人口的约35%,失能失智人口将超过上亿人。
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问题的有效措施。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青岛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截至2017年年底,已有超过7.5万人享受到了保障待遇,赔付护理金大约5.7亿元,基金的支付比例超过了70%。
本文首先梳理了已有研究对老年人失能情况的研究状况,进一步分析了现有的关于失能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以及现有研究中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分析和争论。
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及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等方面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找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方面继续深化研究的方向和空间,以及可借鉴方法和经验,并提出研究展望。
中国老年失能人口规模预测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老年失能人口规模预测及对策分析引言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失能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失能老年人口规模正逐年增长,这一趋势给社会、家庭和个体都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失能老年人口的增加不仅会增加养老负担,更会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构成重大压力。
随着老年失能人口规模的增加,如何有效预测未来的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仅仅依靠传统的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对老年失能人口规模进行科学的预测,并结合影响因素进行详尽的分析,为老年失能问题的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老年失能人口规模的预测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旨在为中国老年失能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和有效措施。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老年失能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及时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影响老年失能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老年失能问题。
通过对养老服务水平、老年健康管理和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提出可行性强、具有实用性的解决方案,为我国老年失能人口问题的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社会关爱、健康养老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为政府决策部门、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和个人提供有效的参考,共同为老年人口的健康和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老年失能人口规模预测及对策分析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失能人口数量逐渐增多,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巨大负担。
深入研究老年失能人口规模预测及对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老年失能人口规模预测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提前了解老年群体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未来的养老服务做好准备。
通过分析老年失能人口的影响因素,可以找出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老年健康管理和预防措施。
而对策建议部分则可以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加强老年健康管理和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中国老年失能人口规模预测及对策分析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年失能人口也在逐渐增加。
老年失能是指由于年龄原因或其他疾病等原因导致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依赖于他人或社会总需求的一种状况。
目前,我国老年失能人口已经超过了2000万,未来还会继续增长。
首先,需要预测未来老年失能人口的规模。
预计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数量将达到4亿人,而老年失能人口的比例则会逐步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现在我国每150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老人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障碍,而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会提高到每100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老人处于失能状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应对未来老年失能人口规模的增长。
对于老年失能人口,我们需要采取全面的护理和帮助措施。
在医疗卫生方面,我们需要增加对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在营养方面,我们需要鼓励老人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素的摄入,同时还需要加强老年人的体育锻炼,以增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防止老年疾病的发生。
在助残方面,我们需要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为老年人提供合理的抚养、护理和保健服务。
同时,在居住环境上,我们还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设施,增加老年人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会共建、家庭共建等形式鼓励社会志愿者和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周到的照顾和关爱,共同营造充满关爱和尊重的老年社会。
总体来说,对于老年失能人口的关爱和照顾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机制,同时也需要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老年人提供充分的精神和物质支持,助力老年人幸福晚年。
失能老人养老状况分析庄绪荣;张丽萍【摘要】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数据,对失能老人的养老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93%的失能老人都属于80岁及以上年龄组,女性失能老人的数量是男性失能老人的2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来自子女供给的占66%,来自政府和社团支持的仅占6%,77%的失能老人表示能满足生活需求.失能老人的医疗保险覆盖率为79%,但养老保险仅占18%.在照顾主体方面,88%的照顾来自家庭内部,54%的失能老人表示现有的照顾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方面,87%的失能老人选择与家人同住,近60%的失能老人倾向于与子女一起居住,其居住意愿受失能老人的年龄、失能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影响显著.【期刊名称】《人口学刊》【年(卷),期】2016(038)003【总页数】11页(P47-57)【关键词】失能老人;人口特征;居住安排;照顾主体;生活状况【作者】庄绪荣;张丽萍【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7张丽萍(1968-),女,黑龙江讷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由于我国育龄妇女生育水平持续、快速下降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3.3%,这表明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使得失能老年人口数量也迅速增加。
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逐渐凸显并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为3 3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9%。
其中,有1 084.3万老人属于完全失能老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6.25%,农村失能老人所占比例为68.13%,约738.7万人,占农村老龄人口的6.83%,城市失能老人所占比例为31.87%左右,约345.6万人,占城市老年人口的4.76%。
中国老年人失能相对成本估计徐丽萍王小林尚晓援郭平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也为消除贫困带来巨大的挑战。
老年阶段不仅收入下降,而且常常伴有失能,失能又增加了老年人的生活成本。
这些额外的成本究竟有多大?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干预以满足老年人失能的额外生活成本,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这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国际上已经普遍采用多种方法对老年人失能的相对成本进行测算,据此制定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老年人福利政策。
但中国尚没有对老年人失能相对成本进行全面测算的研究。
本文用生活水平法对老年人失能的相对成本进行估计,分析老年人失能相对成本的家庭、年龄、区域等特征,以便为政府制定针对失能老年人特点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
一、概念界定(一)老年人失能国际上关于失能的定义经历了从医学模式到社会模式的发展过程(Nagi,1965;Katz等,1963;William等,199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0;Denise,2003)。
中国关于失能的定义仍然基于医学模式,即“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这一定义强调了个体身心状态的特点对个体功能丧失的影响,但没有把社会因素对个体功能产生的影响考虑进去。
我们认为,老年人失能是老龄化过程中的特殊问题,一般属于退行性失能,即失能往往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内逐渐发生的,这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先天性残疾或非退行性失能。
由于退行性失能,老年人通常无法准确判断自己是否失能,或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失能。
老年阶段的失能会影响老年人的个人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活动。
但这部分老年群体往往不能被社会保护政策所覆盖。
为了更加准确地对老年人失能的成本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社会模式定义,即老年人失能是指老年人无法履行独立的基本日常活动的障碍,这个定义考虑了个体身心状态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对老年人的共同影响。
这些活动包括维持个人生存和履行主要的社会角色所必需基本日常的活动,即日常生活障碍、家务活动障碍和身体移动障碍三类(Wan 等,2007)。
其中每一项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赋值为1、2、3,分别代表不费力、有些困难和完全做不了。
在本文中,所有被调查老人在上述3个方面中,任意一项赋值非1的即定义为“失能”。
(二)老年人失能的相对成本老年人失能的额外成本是相对于非失能老年人而言的,因此本文将失能老年人的额外成本定义为一种相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含3个部分:一是由于失能产生的直接成本,如治疗、特殊照顾、特殊服务、辅助器材。
二是失能还面临其他相对的日常生活成本,如食品和住房、交通、通讯等花费,这些成本可能会高于没有失能时的费用。
三是由于失能产生的机会成本。
二、估计方法本文采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生活水平法估计老年人失能的相对成本(Burchardt 等,2005;Indecon ,2004;Poland 等,2005)。
(一)生活水平法生活水平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相同的收入水平和其他条件不变下,由于失能产生额外的成本,导致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低于没有失能者。
为了达到同样的生活水平,失能老年人家庭必须要有更高的收入以弥补因失能产生的额外成本,这个需要增加的收入就是本文所定义和要估算的老年人失能的相对成本。
生活水平法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图1中,曲线AC 表示收入与生活水平是正相关关系,即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会提高。
在没有失能的情况下,当收入水平为Y 2时,其对应的生活水平为S 1,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曲线AC 交于C 点。
在失能的情况下,当收入水平为Y 2时,老年人生活水平因失能的额外成本下降为S 2,即相同的收入导致更低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差为CB 间的距离。
失能的相对成本导致失能家庭的收入相对减少,由Y 2减少到Y 1,为了达到同样的生活水平,图1失能、生活水平与收入关系示意图资料来源:The Cost of Disability and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Saunders ,2006。
失能老年人家庭需要额外(Y2-Y1)的收入,即AB间的水平距离。
AB就是失能的相对成本。
该成本可以由斜线AC和垂线CB得到,运用回归技术可以估计失能的相对成本(Saunders,2006)。
(二)计量模型根据生活水平法的基本原理,本文设定计量模型为:S i=b0+b1I i+b2Dis i+b3P(j)i+b4Hc(l)i+b5Gender i+b6Urban i+b7Age(n)i+u i 假设误差项u i是独立、正态分布的,均值为0,标准差等于σ,即:u i~N(0,δ2),i∈(1…N)。
模型中S i为因变量,表示家庭生活水平。
解释变量包括家庭收入、失能变量及人口特征和家庭特征等控制变量。
I i表示家庭收入,Dis i为失能变量;P(j)i为区域变量,表示家庭所在的区域;Hc(l)i为家庭类型变量,表示家庭的结构特征;Gender i为性别变量,Urban i为城乡变量,Age(n)i为年龄变量。
系数b0,…,b7是待估参数,i代表家庭。
模型中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三)变量选择国际上关于生活水平指标的选择有不同的方法,其选择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生活水平指标是一个客观值,指标的确定过程要与失能状况无关。
二是生活水平指标对于收入的变化敏感。
例如,Berthoud等(1993)和Zaidi等(2005)采用家庭耐用品和储蓄的组合,来表示生活水平。
根据上述两个基本原则,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家庭耐用消费品衡量生活水平。
家庭耐用消费品包括电话、电视机、洗衣机、手机、电风扇、空调、计算机、电冰箱、微波炉、热水器、电暖气。
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被赋予1~3分,分别代表较低生活水平、中等生活水平和较高生活水平。
包含上述耐用消费品清单中的3项及以下为较低生活水平1;中等生活水平2代表4~8项,较高生活水平3代表9项以上。
本文中家庭收入是指家庭中同吃同住人口的总收入,在回归分析中,失能虚拟变量,1代表家庭中有一个失能老年人,0代表家庭中无失能老年人。
按照地理区域将全国分为六类地区,即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
家庭类型分为独自居住、仅与配偶居住、夫妇与子女同住和独自与子女同住四类。
老年人按年龄划分为三类,分别为60~69岁、70~79岁和80岁及以上。
(四)数据及失能老年人基本状况描述本文数据来源于《2006年表1变量的定义因变量变量定义S i家庭i的生活水平自变量I i家庭i的总收入Dis i虚拟变量,用0,1表示,1表示家庭中有一个失能老年人P(j)i j=1,…6,虚拟变量表示家庭所在区域Hc(l)i l=1,…4,虚拟变量表示家庭i的构成Gender i虚拟变量,表示老年人性别Urban i虚拟变量,表示城乡A ge(n)i n=1,…5,虚拟变量表示老年人年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郭平等,2009)。
抽样范围是中国大陆地区的31个省份,调查样本分布在其中的20个省份。
调查的范围涵盖了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85%。
调查对象为城乡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设计调查样本为20000户(人),发放个人调查问卷20000份,回收率99.8%。
其中,失能的老年人数为10827户(人),占被调查老年人的61.4%。
失能老年人中,女性占54%。
从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样本分布看,52.07%的老年人处于中等生活水平,低生活水平和高生活水平的比例分别为35.98%和11.95%。
因此,生活水平的样本分布既符合现实情况,也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见表2)。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失能老年人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均低于非失能人家庭,非失能家庭低生活水平的比例为8.73%,失能家庭的比例为17.17%。
失能老年人的家庭总收入低于非失能老年人家庭。
失能老年人家庭平均总收入为13279元,非失能老年人家庭平均总收入为20705元。
尤其在农村,失能老年人家庭平均总收入为9025元,比非失能老年人家庭平均总收入低4991元(见表3)。
这表明,尽管失能老年人的家庭具有更高的相对成本需求,但由于家庭收入更低,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将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
从家庭类型看,独自居住的老年人家庭收入最低,为9931元,如果存在失能则家庭收入会更低,为8042元。
夫妇与子女居住的家庭收入最高,为25913元,但同类家庭中如果有失能的老年人,则家庭收入将减少8841元(见表3)。
三、老年人失能相对成本估计结果(一)Ordered logit 回归分析本文中模型的因变量是序数变量的形式,即“低生活水平”、“中等生活水平”和“较高生活水平”,因此采用Ordered-logit 模型估计生活水平与收入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估计整个模型之后,我们的目标是获得“最佳均衡”。
经过似然比检验,模型中统计上不显著的变量被删掉。
表4显示了最优模型的估计结果,模型整体显著。
收入的回归系数β1=0.069,表示其他条件不变,收入每增加1000元,家庭生活水平增加的对数机会比率是0.069。
收入系数为正,表明收入与家庭生活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失能变量的估计系数β2=-0.460,符号为负,%表2老年人生活水平生活水平低中高城市11.5866.6321.78农村18.4955.6025.90总计35.9852.0711.95城市老年人总体13.1748.3038.54非失能8.7347.2644.01失能17.1749.2333.60非失能失能城乡城市24.74919.002农村14.0169.025总计20.70513.279分家庭类型独自居住9.9318.042夫妇居住18.38212.895夫妇与子女25.91317.072独自与子女居住18.50214.723表3老年人家庭总收入千元表明失能与家庭生活水平是负相关关系,失能导致家庭生活水平降低。
城乡变量的影响系数较大,表明与农村相比,城市老年人生活水平高的机会比率更大。
性别变量为负,表明与女性相比,男性老年人生活水平高的机会比率更低。
(二)估计结果根据上文计量模型回归的估计结果(见表5),限定其他条件,家庭类型为独自居住,年龄范围在60~69岁之间的男性老年人,为了达到同类非失能家庭的生活水平,一年需要相对增加6037元收入,这就是该类老年人失能的相对成本。
相同条件的老年女性失能的相对成本为5972元。
老年人失能的相对成本具有较为明显的家庭类型、年龄和性别等人口学特征。
1.老年人失能相对成本的家庭特征。
从家庭类型看,单身独居老人失能的相对成本普遍高于其他家庭类型的老人,并且失能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最高,约为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