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战略对比共2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73 MB
- 文档页数:24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第10期(总第154期),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抗战的胜利,使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声望达到巅峰,但当蒋介石调遣部队开赴日伪军占领区受降时,却严命中共领导的武装不得参与受降,这种单方面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行为遭到中共方面的强烈反对。
为了获得更多的占领区,尤其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国共双方大打出手。
从1945年9月开始到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军的战事从未停止,由美国出面促成的军事调停小组几乎形同虚设,使得原本应该在战后转入建设的中国失去了和平的机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蒋介石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在取得来之不易的抗战胜利果实之后,又坚定地继续发动“剿共”战争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蒋介石对3个月内“剿灭共匪”盲目充满信心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番。
一边整军一边备战为了限制中共军队在抗战胜利后的发展,蒋介石在8月13日,也就是抗战胜利的前两天就做出了新的军事部署,他命令第1战区所属部队向洛阳推进,第2战区所属部队向太原推进,第3战区所属部队向杭州推进,第5战区所属部队向郑州、开封、新乡推进,第6战区所属部队向武汉、宜昌、沙市推进,第7战区所属部队向汕头推进,第9战区所属部队向南昌推进,第10战区所属部队向徐州、海州推进,第11战区所属部队向保定、石家庄、北平、青岛、济南、德州推进,第12战区所属部队向察、绥、热三省推进,第2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广州推进,第3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南京、上海推进,第4方面军所属部队向长沙、衡阳推进,新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负责东北的接收。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下令向解放区推进,美国政府也调动大量运输舰和运输机帮助国民党军队向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等地输送军队,为蒋介石在全国各地的接收创造有利条件。
蒋介石的一系列举措不仅遭到了中共方面的强烈抗议,还遭到大量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反对,全国人民普遍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和独裁。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国共两党抗战成绩的比较共产党方面于本日发表两个重要文件,其一题名为“国共两党抗战成绩的比较”,其二题名为“共产党抗击的全部伪军概况”。
蒋介石先生在其所著“中国之命运”一书中曾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
今观此二项材料,究竟真如蒋先生所说呢?还是相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凡属国人,必须明辩之矣。
兹将两个文件分列于次:国共两党抗战成绩的比较共产党抗击了全部侵华敌军共三十六个师团六十万人的58%(三十五万人),国民党仅仅抗击42%(二十五万人)。
共产党又抗击了全部伪军六十二万人的90%以上(五十六万人),国民党仅仅牵制伪军不足10%。
其详情如次:第一,日寇侵华全部兵力,就1943年6月分材料,共计二十七个半师团,十五个独立旅团,两个独立骑兵旅团。
如以两个旅团折合一个师团计算,共为三十六个师团兵力。
其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即八路军、新四军所抗击者为二十一个师团,占总兵力58%。
国民党军队所抗击者为十五个师团,占总兵力42%。
此种比例,仅就分布状况计算:如按作战实情计算,则共产党军队所抗击者较上述数目还多些。
至于海南岛、广九路区域共产党游击部队所抗击的敌军,尚未计算在内。
第二,华北敌军十一个师团,十个独立旅团,两个骑兵旅团,合计为十七个师团。
共产党军队(八路军)抗击了83%,国民党军队仅仅抗击17%。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而国共两党在这场战争中的合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个政党之间的合作,更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体现。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在面对共同敌人时,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
因此,两党在抗战初期便达成了合作共识,共同抵制日本的侵略行径。
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两党高层之间的合作,更是两党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合作。
无论是在军事行动上,还是在政治斗争上,两党都紧密合作,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在军事行动上,国共两党相互协作,共同组建了抗日军队。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抗日军,中国国民党也组建了国民革命军。
两党的军队在战场上互相支援,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蒋介石等领导人通过密切合作,确保了军队的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这种军事上的合作为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斗争上,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识,共同推动了国家的抗战进程。
两党在政治上相互谅解,尊重彼此的利益和立场,共同制定了抗战的政策和战略。
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中国国民党的抗战政权,同时也在解放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政治基础。
两党通过政治斗争的合作,使中国人民在团结一致的力量下,成功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合作,国共两党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两党共同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经济,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两党也共同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环境。
然而,国共两党的合作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双方在一些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上存在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党的合作。
但是,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妥协,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两党的合作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结果。
关于国民党政权为什么在抗战胜利后短短四年时间迅速崩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海外有一派观点把此原因归结为: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力量发展太少,而共产党得到了空前充分的发展。
笔者认为,这固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行全民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但国民党通过抗战,其统治力量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其力量要比共产党强大很多。
国民党之所以失去大陆,共产党之所以得到大陆,并不是力量的多寡,而是人心的向背。
得民心者得天下。
国民党在抗战中虽然进一步巩固了其独裁统治,但同时也逐渐丧失了民心;而共产党在力量壮大的同时,赢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这就注定了战后历史的走向,注定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拟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策略对比中,探寻国民党是如何丧失民心,共产党是如何赢得民心的。
一如何处理国共两党关系,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政治策略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抗战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民党被迫同意国共合作,参加统一战线,与中共联合抗日。
但是,国民党固有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它与中共的矛盾不可能因联合抗战而冰消瓦解,国共合作并没有改变其反共方针,联共抗日对国民党来说既是对日抵抗中的一种需要,又是在政治联合中“溶化”共产党的一种手段。
联合中,国民党总是希望共产党被削弱甚至被消灭,它的手法就是溶共、限共和武装反共三大政策。
但是,在抗战过程中,共产党、八路军力量不但没被融化和消灭,反而发展壮大起来。
于是,从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开始,国民党将政策重心转向反共、限共,采取了一系列限共策略。
在组织上,不许国民党区域有共产党组织和人民运动,加强“军统”、“中统”等特务机构的活动,大肆逮捕、囚禁和杀害共产党员、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
在军事上,以统一军令、统一指挥为名,要求八路军、新四军绝对“服从上级司令部之指挥调遣”。
在地域上,国民党否认各边区的存在,限制缩小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作战范围,并以“收复失地”的名义侵占解放区,或对解放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国共合作与分歧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国共合作与分歧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国内政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共两党在战争期间进行了长时间的合作,但也存在一些分歧。
本文将从国内政治的角度剖析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与分歧。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共合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和统治,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尊严。
面对外敌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因此,国共两党在国内政治上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二、合作中的分工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抵抗日本侵略。
国民党倡导团结抗战,发动全国人民参与战争,并承担了大部分的军队和政权。
中国共产党则在农村地区发起游击战争,动员民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分歧与矛盾的产生尽管国共两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重大的分歧和矛盾。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政治权力竞争。
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对于新中国的建立和政权掌握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这就导致了国共两党在战争结束后的政治斗争,最终走向了内战。
四、国共合作的局限性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合作过程中的分歧和矛盾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冲突和分裂。
这使得国共两党在战后无法继续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是走向了敌对对立的阶段。
五、对合作的评估与反思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内政治,国共合作是中国战胜侵略者的重要因素,但也是导致国共分裂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对国共合作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合作与团结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内部矛盾和分歧则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利益点,并通过对话和妥协解决矛盾,才能使国内政治保持稳定和谐的状态。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在国共合作与分歧中经历了许多曲折。
抗战时期国民党党内民主与共产党党内民主比较研究
高聪颖;卜凡
【期刊名称】《甘肃理论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均调整本党政策以适应战时环境,为了积聚各自政党的力量,两党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在党内民主发展上显示了迥异的特点。
无论是在党内民主制度设计、理论体系、功能等方面两党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本文试图对两党党内民主作一比较。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高聪颖;卜凡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1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党内民主问题的理论探索
2.民国时期国民党党内民主制度刍议
3.西方政党党内民主的特点与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考
4.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5.党内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及现实启示——以历次版本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为考察对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和对比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大革命”。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共产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字:背景原因条件意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而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准备建立统一战线。
2、原因: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