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06.28 KB
- 文档页数:1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ketosis)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高产奶牛的哺乳初期,尤其是产后2-6周的高峰期。
以下是关于奶牛酮病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详细介绍。
原因:1. 营养不良:奶牛在产后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乳汁的合成和生产,如果摄取的饲料中能量不足,就容易发生酮病。
2. 糖利用不良:产后哺乳期由于能量需要的急剧增加,奶牛体内葡萄糖供给不足,导致肝脏解合成脂肪的速度大于其氧化消耗,从而产生大量乙酰CoA。
3. 体内饲料转化异常:产后奶牛饲料转化率下降,导致体重减轻,脂肪和蛋白质不能储备到产奶高峰期,乳汁产量下降。
临床表现:1. 食欲不振:患牛食欲下降,饮水量减少,不爱咀嚼。
2. 体重减轻:产后奶牛因摄食和能量代谢的不均衡,体重下降明显。
3. 乳量下降:奶牛酮病患牛在产后发病的几个星期内,乳量下降明显。
4. 呼吸困难:酮病牛由于能量不足,导致肝脏产生大量的酮体,酮体在呼出气中挥发,导致患牛出现乙醇呼吸的现象。
5. 长毛、贫血:奶牛酮病时,患牛毛发变长、呈干枯无光泽,皮肤弹性变差,贫血现象明显。
诊断:1. 临床症状:根据患牛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
2. 尿液测试:通过尿液测试检测酮体含量,高于正常范围可以确认酮病。
3. 血液测试:通过血液测试检测血液中的酮体含量和糖含量,判断是否存在酮病。
防治:1. 饲料管理:给予充足而均衡的饲料,提供多种营养物质,特别是能量和矿物质,以满足产后奶牛的需要。
2. 补充营养剂:通过补充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剂,提高奶牛体内的能量水平。
3. 运动管理:合理安排奶牛的运动和活动,促进能量的消耗和代谢。
4. 环境管理:保持奶牛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压力和恶劣条件,有利于减少酮病的发生。
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高产奶牛的哺乳初期。
其原因主要是营养不良、糖利用不良和体内饲料转化异常。
临床表现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乳量下降、呼吸困难、长毛和贫血。
2020年第9期 吉林畜牧兽医81·草食动物·CaoShi DongWu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曲 静辽宁省朝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朝阳 122000奶牛的酮病主要是由于奶牛产后日粮中能量饲料供应不足,导致奶牛自身脂肪大量动员,产生的酮体过多蓄积而引起的一种代谢疾病,以酮血、酮尿、酮乳为主要特征,伴随着血糖降低、泌乳减少以及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继发营养不良与屡配不孕等。
1 酮病分类奶牛酮病根据发病时间、体况及血糖含量等可分为三类:I 型、II 型及富丁酸青贮型。
1.1 I 型酮病I 型酮病主要发生在奶牛产后1~1.5个月,大多由于奶牛产后能量摄入不足引起,跟I 型糖尿病相类似,都显示出患病动物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很低。
但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前者是由于低血糖,而后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
患I 型酮病的奶牛,虽然通过动用体脂功能,血液中的酮体浓度会呈现急剧增高的趋势,但是肝脏机能正常,可以将酮体转运出肝脏,这种情况比较容易治疗,及时补糖即可恢复正常。
1.2 II 型酮病II 型酮病与II 型糖尿病相类似,患病动物体内胰岛素浓度、葡萄糖浓度都很高,区别在于II 型酮病高浓度的葡萄糖可能只是暂时的。
II 型酮病又称奶牛肥胖综合症,由于奶牛产前管理不当,奶牛产前体脂动员过度,导致肝脏脂肪浸润,形成奶牛脂肪肝,这是II 型酮病的主要病因[1]。
II 型酮病的患病奶牛血清中的酮体浓度没有I 型的高,但是逆转脂肪肝,恢复肝功能治疗周期长,预后不佳。
1.3 富丁酸青贮型酮病此类型的酮病发病是由于奶牛采食了富含丁酸的饲料引起的。
在制作青贮料的时候,如果饲料水分较高导致梭菌大量生长,梭菌会将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成丁酸,饲喂奶牛后会引发酮病。
富丁酸青贮型酮病的特点是群发,当饲养环节发现酮病发病激增,就应该先检查青贮料的丁酸含量,一旦确认饲料有问题,应立即停喂。
2 临床症状轻症的奶牛呼出气体、乳汁和尿液有酮体的气味,并无其他明显的临床特征。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多发生在高产期奶牛身上。
下面将介绍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1. 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生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营养不良:奶牛高产期对能量的需求较高,如果饲养管理不当,造成能量供给不足,容易引发酮病。
- 过胖:高产期奶牛容易出现能量摄入过多,导致脂肪过多堆积在肝脏和体内,阻碍葡萄糖生成。
- 过度挤奶:过度挤乳会导致奶牛的能量消耗过大,进而引发酮病。
- 压力:包括转舍、环境改变、运输、疫苗接种等,都可能引起奶牛的压力增加,进而诱发酮病。
2. 临床表现:奶牛酮病常以以下症状表现:- 食欲减退:患病奶牛通常食欲下降,不愿进食。
- 乳量减少:奶牛酮病会导致乳量明显减少,有时甚至不产奶。
- 体重下降:患病奶牛体重会明显减轻。
- 异常精神状态:奶牛酮病患者在行动和反应方面会表现出异常。
- 尿液异常:尿液呈甜味,酮体含量增高。
- 其他症状:发腾、毛色暗淡、肌肉发质差等。
3. 诊断与防治:-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通过检测尿液中的酮体来确诊。
- 防治:治疗的目标是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纠正代谢障碍。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提供高能量饲料:如玉米、麦麸等,增加奶牛的能量摄入。
- 适量补充葡萄糖:可以通过输液或口服给予。
- 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预防酮病的发生。
- 预防压力:避免奶牛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提供稳定的饲养环境。
奶牛酮病的发生与营养不良、过胖、过度挤奶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食欲减退、乳量减少、体重下降等症状。
诊断主要通过检测尿液中的酮体来确诊。
预防与治疗的关键在于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纠正代谢障碍,并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减轻奶牛压力来预防酮病的发生。
第227期 NO.227 十一月 November 202052中国乳业 China Dairy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文/王炳杰(吉林省梅河口市牛心顶镇畜牧兽医站)摘要:奶牛酮病是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营养代谢病,高产奶牛或分娩3~6 胎的奶牛患酮病的几率更高。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牧场会通过多种手段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而奶牛酮病不仅造成产奶量和消化机能下降,还容易引发奶牛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
对奶牛酮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进行概述,并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奶牛酮病;临床症状;诊断;防治奶牛酮病是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危害较大的营养代谢病,常见于分泌后第10~60天的高产奶牛,发病率高达34.0%;分娩第3~6胎的奶牛也易患该病,主要表现为酮乳、酮血、酮尿,因此,该病又称为奶牛“酮尿病”或“酮血症”。
奶牛酮病不仅会造成奶牛机体功能失调,使得奶牛产奶量低、血糖低、消化机能差,还会引发奶牛抗病力弱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导致牧场不得不淘汰患病奶牛,直接损害了牧场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重视奶牛酮病的防治。
1 病因分析1.1 日常饲养管理不当长时间饲喂乙酸、丁酸含量过高的饲料,饲料质量过差,突然更换日粮配方等不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容易打乱奶牛自身健康的消化功能,使得瘤胃和体内血液中酮体物质堆积,无法正常代谢,最终引发奶牛酮病。
1.2 营养失衡日粮结构不合理,如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过高,而缺乏碘、钴、磷等矿物质,失衡的营养结构会诱发奶牛机体进行大量的体脂代谢,从而产生大量的酮体而使奶牛患病。
1.3 过于肥胖一方面,奶牛由于缺乏适量的运动而过于肥胖,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干扰了胰岛素的正常分泌,不利于体脂的代谢;另一方面,奶牛在干奶期食用了大量的高能量饲料,使得体内脂肪含量蓄积而造成肥胖,体内糖代谢过程紊乱而诱发酮病的产生[1]。
1.4 其他疾病饲料中毒、真胃变位、创作性网胃炎和脂肪肝都会引发机体消化系统代谢机能减退,从而加剧了奶牛血液内酮体的含量,继而诱发奶牛酮病。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ketosis)是奶牛产后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发生原因复杂,临床表现严重影响牛的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对于维持奶牛健康、提高产奶量至关重要。
一、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1. 能量不足:奶牛在产后会出现大量泌乳,而且常常因剧烈的产后应激而食欲减退,导致摄食不足。
奶牛的体内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导致脂肪组织分解产生过多酮体而引发酮病。
2. 营养不均衡:奶牛产后需要大量的优质饲料和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来维持身体功能和泌乳,如果饲料配方不合理或者采食不足,可能导致奶牛出现饮食失调,进而引发酮病。
3. 水分不足:奶牛在产后,由于泌乳量大、食欲减退等原因,常常导致饮水不足,体内水分紧张,血液黏稠度增加,阻碍正常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酮病的发生。
二、奶牛酮病的临床表现1. 食欲减退: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常常表现为食欲减退,不愿意进食。
2. 体重减轻:因为能量供应不足,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体重会迅速减轻。
3. 行为异常: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可能表现出行为异常,如焦躁不安、低头垂耳、无精打采、走动困难等症状。
4. 乳产量下降: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可能会出现乳产量下降、奶脂与乳糖含量下降等症状。
5. 尿味异臭: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尿液可能会呈现异味,通常为一种刺鼻的水果味。
6. 酮体检测:通过尿液或血液中酮体的检测,可以明确诊断是否患有酮病。
三、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1. 诊断方法:奶牛酮病可以通过体检、生产状况观察、尿液或血液中酮体的检测来进行诊断。
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以免病情加重。
2. 预防措施: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奶牛酮病的关键。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该注重合理的饲料配方,保证奶牛能够摄取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
要保证奶牛的饮水量充足,确保水的质量卫生,防止水质受到污染。
对产后奶牛进行认真的护理和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就诊治疗。
养殖与饲料2023年第6期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奶牛养殖已经成为畜牧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但当前奶牛酮病仍然频发,导致泌乳量显著降低,同时还可能继发多种疾病,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奶牛酮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症,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
该病的发生主要与血液以及机体内葡萄糖的缺乏有关,以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乳产量下降,食欲下降,体重减轻,间断性地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该病多发生于产后第1个泌乳月内,各胎次的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夏两季多于春秋,高产牛多于低产牛。
通过深入了解奶牛酮病的诱发因素,根据患病牛只的临床表现,进行疾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等,对降低奶牛酮病带来的危害,推动奶牛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奶牛酮病的诱发原因1.1奶牛高产母牛产犊后4~6周出现泌乳高峰,但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在8~10周,在这期间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不能够满足泌乳消耗所需,奶牛产乳量高,体内糖消耗过快、过多,造成糖的供应与消耗不平衡,使血糖降低,引发奶牛酮病。
1.2饲养管理不当在养殖过程中,若饲养管理不当则非常容易引发奶牛酮病,如青贮饲料中所含的乙酸过多、饲料质量较差以及频繁地更换饲料等,均可能导致奶牛发生应激反应,影响其正常的消化机能,进而导致奶牛机体内的酮体数量大幅度增多,最终诱发奶牛酮病[1]。
此外,如果奶牛饲料中的营养搭配不合理,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当饲料中含有的蛋白质或者脂肪过多时,或者饲喂高蛋白、高脂肪饲料时间过长,会导致奶牛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不均衡,奶牛体内的脂肪积累过多,脂代谢发生异常,导致体内的酮体含量增多,诱发酮病。
1.3奶牛过度肥胖母牛产前过度肥胖,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会使机体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的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如果干奶期的奶牛营养过剩,则收稿日期:2023-02-02作者简介:李祥,男,1986年生,兽医师。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出现在哺乳期奶牛中。
她是由于慢性负能量平衡、高脂尿和乳酸酸中毒等因素导致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
以下是奶牛酮病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的详细信息。
一、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管理不当:营养不良、低能量饲料的摄入量过高、蛋白质质量不佳、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缺乏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奶牛酮病的发生。
2. 奶牛胰岛素分泌异常:代谢结束后,奶牛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水平降低,导致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地利用,使葡萄糖的利用减少。
3. 奶牛代谢活性降低:可能由于某些细胞酶的缺失或活性降低,导致一些急性酸中毒、炎症等病情的出现,进而引发奶牛酮病。
二、临床表现奶牛酮病患者有以下表现:1. 有香味的呼吸:由于酮体排泄引起的状况。
2. 饲料摄入量减少:3. 全身疲惫:奶牛表现出全身无力和活动减少的症状。
4. 目光呆滞:奶牛可以表现出凝视定格、反应迟钝等状况。
5. 体重下降:奶牛因食欲不振、饥饿或腹泻等原因体重显著降低。
6. 乳流量降低:奶牛的乳流量下降,并降低蛋白质、脂肪和乳糖含量。
三、诊断1. 临床症状: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述的全身疲惫、饮食量减少、体重下降、目光呆滞和香味呼吸等。
2. 在使用药物时,到了尿液颜色发黑的常常。
3. 实验室检查:在奶牛血液中进行β羟基酪酸(BHBA)检查,血液中β羟基酪酸水平在1.2~2.0mmol/L之间,可视为奶牛酮病前期。
如果在这个水平以上,基本可以确定是奶牛酮病。
四、预防和治疗1.提供合适的饮食:根据奶牛的生理需求,提供适当的饲料,包括高质量的青草、饲料和矿物质等。
饲喂量应逐渐递增,以避免突然饲喂过多而引起过多的酮体积累的情况。
2.运动:增加奶牛的日常活动量,能够加强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葡萄糖在体内的利用。
3.补钙:补充钙质量以帮助补充代谢中的钙质。
4.药物治疗:在严重的情况下,奶牛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药物,如酮病患者、增强胰岛素分泌,从而对症治疗。
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预防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预防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预防酮病症状常在母牛产犊(延长母牛的产犊时间将会影响牛奶产量后几天至几星期出现,包括食欲缺乏,便秘,粪便上覆有黏液。
精神沉郁,凝视,体重显著下降,产奶量也降低,乳汁易形成泡沫,类似初乳状。
有与呼吸、排尿相同的酮气味,加热更明显。
病牛迅速消瘦。
病牛呈拱背姿势。
大多数病牛嗜睡,少数病牛可发生狂躁和激动,但还能饮水,表现为转圈、摇摆、舐嚼和吼叫,感觉过敏,强迫运动及头执拗。
这些症状间断地多次发生,每次持续1小时。
往往呈现低糖血症、酮血症、酮尿症和酮乳症。
尿呈浅黄色、水样,易形成泡沫。
诊断对于临床上比较典型的酮病病例,可根据其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特有的酮体气味作出初步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可用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尿、乳中有无酮体存在。
其方法是取硫酸铵100 g、无水碳酸钠100 g和亚硝基铁氰化钠3 g,研细成粉末,混匀; 然后取粉末0.2 g 放于载玻片上,加尿液或乳汁2~3滴,加水做对照,出现紫红色者为酮体反应阳性,不出现红色者为阴性反应。
牛酮病的实验室诊断,血液酮体简称血酮,指血液中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BHBA)之和。
奶牛血糖含量在500 mg/L以下,血酮升高到200 mg/L以上及出现临床症状可诊断为临床型奶牛酮病,血酮在100 mg/L~200 mg/L为亚临床酮病,60 mg/L~100mg/L为可疑酮病。
由于子宫炎、乳房炎、创伤性网胃炎、皱胃变位等引起食欲下降时,血酮水平亦可增高,注意鉴别诊断。
血糖水平由正常的50毫克/100毫升下降到20~40毫克/100毫升。
由于其他疾病继发的酮病,血糖水平在40毫克/100毫升以上,并往往在正常值以上。
血酮水平由正常的10毫克/100毫升以下,升高至10~100毫克/100毫升,而继发性酮病虽亦增高,但很少高于50毫克/100毫升。
尿酮定量试验,由于尿浓度变动范围很大,测定结果可能不满意。
2013年第07期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由于产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全身性功能失调的营养代谢性疾病。
1病因分析(1)日粮中的精料与粗料搭配比例不合理,如一种日粮是饲喂精料过多,特别是蛋白质饲料过多,而粗料特别是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饲喂不足;另一种日粮是低蛋白质、低能量的饲料饲喂过少,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也饲喂不足。
加上高产奶牛处于泌乳盛期,更会加剧营养物质的不足或缺乏。
(2)牛的营养物质消化生理特征是瘤胃内发酵(瘤胃消化)。
在瘤胃内发酵中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通过瘤胃壁上皮细胞吸收其中乙酸和丁酸转变为β-羟丁酸等酮体。
瘤胃内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比例越大,便使血液中酮体含量相应地越多,容易成为食饵性酮病。
(3)基于乳腺组织由乙酸参与乳脂合成的过程中氧化还原机能紊乱,自发产生过多的乙酰乙酸等酮体,在诱发低糖血症的同时,成为乳房性酮病的病因。
(4)由于糖皮质激素减少,影响瘤胃黏膜上皮细胞对丙酸的吸收以及对糖原的利用,致使血糖含量减少,出现低糖血症;当奶牛在分娩后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明显减少,这就使脂肪酸β-氧化过程增强,生成大量乙酰辅酶A ,其结果使血酮含量增多。
2临床症状食欲降低或废维。
喜蝎污水、尿液,异嗜脏物或泥土,厌食精料,仅吃少量干草或其他粗饲料。
粪便恶臭,酸度增高,外附粘液;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可视粘膜黄染;瘤胃弛缓,蠕动微弱,收缩欢数减少。
体温正常或下降(37.5℃)。
心跳次数可超过100次/min ,心音微弱,心律不整;体重减轻,缩腹;产奶量骤减;特别是高产牛产奶量减少或无乳,乳具酮味。
神经症状突然发作,上槽后不采食,于棚内乱转,目光怒视,横冲直撞,站立不安。
全身紧张,颈部肌肉强直,兴奋狂暴,有的牛在运动场内乱跑,称之为“疯牛”。
有的牛呈沉郁症状,不愿走动,呆立槽前,低头耷耳,目光暗淡,似沉睡态,对外界反应迟钝。
3实验室诊断酮病病牛的血糖含量为18~40mg/100mL ,继发性酮病病牛不低于40mg/100mL ,甚至还有的比酮病病牛更多(健康奶牛的血糖含量为40~93mg/100mL)。
2022年1月第1期(总第212期)草食家畜(双月刊)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陈古丽1,王杰1*,冯学俊2,任禾2,参都哈西1,哈力旦木1,陈世军1,黄炯1,沈辰峰1,韩涛1,杨学云1(1.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3;2.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125)摘要:奶牛酮病是新疆部分地区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病。
为提高奶牛酮病的防治效果,首先必须明确原发性奶牛酮病的临床诊断要点:一是仅高产和刚分娩数周的奶牛发病;二是日粮碳水化合物不足,蛋白过高;三是乳汁和尿液有丙酮(烂苹果)气味;四是奶牛分娩前肥胖,发病后迅速消瘦;五是神经症状反复间歇性发作;六是血清、尿液和乳汁酮体呈阳性;七是血液常规检查结果特征为贫血,Eos%和Lym%升高,Neu%降低;八是血清生化检测结果特征为GLU 降低,ALT 、AST 和LDH 升高。
采取以直接补糖、补充产糖物质、调整糖代谢、保肝解毒、抗酮、提高瘤胃丙酸产量、增强瘤胃机能、补钙、补液、调整酸碱平衡及镇静等为原则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本病例收效甚好,故特撰此文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奶牛;酮病;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77(2022)01-0028-08酮体(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酮病(ketosis )又称为醋酮血症(acetonaemia ),是反刍动物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而发生的以酮血、酮尿、酮乳和低糖血症为特征的碳水化合物与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以消耗性和神经性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1,2]。
奶牛酮病是规模化奶牛场的常发病,严重影响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1发病情况2021年3月份,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大丰镇某农民饲养的奶牛发病,临床上以呈现顽固性消化紊乱,呼气、泌尿和泌乳散发出烂苹果气味和神经症状为特征。
调查发现,该农民自配饲料喂牛,为提高产奶量,其日粮以豆饼、葵花饼粕和少量麸皮组成精料为主,精料中没有添加玉米。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预防奶牛酮病主要发生于经产而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其产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有些牛久治不愈和反复发病终致淘汰。
常在产后几天至几周内出现,以消化紊乱和精神症状为主。
患畜食欲减退,不愿吃精料,只采食少量粗饲料,或喜食垫草和污物,反刍停止,最终拒食。
粪便初期干燥,呈球状,外附黏液,有时排软粪,臭味较大。
后多转为腹泻,迅速消瘦。
精神沉郁,凝视,步态不稳,伴有轻瘫。
有的病牛嗜睡,常处于半昏迷状态。
但也有少数病牛狂躁和激动,无目的地吼叫,向前冲撞,空口虚嚼,眼球震颤,颈背部肌肉痉挛。
呼出气体、乳汁、尿液有酮味(烂苹果味),加热后更明显。
泌乳量下降,乳脂含量升高,乳汁易形成气泡,类似初乳状。
尿呈浅黄色,易形成泡沫。
叩诊肝储浊音区扩大。
(一)亚临床症状公牛表现为进行性消瘦;母牛泌乳量下降,发情迟缓等,尿酮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某牛场调查结果通过对发病奶牛采食饲料进行调查,其基本配方大致相同,粗饲料几乎全喂的是干玉米桔杆。
精饲料的配方为:玉米50%、豆饼20%、胡麻饼(有的户给葵花饼)15%、麸皮12.5%、食盐1%、石粉1.5%。
根据临床症状和饲喂饲料情况调查,病牛是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料过多引起的奶牛酮病。
1、预防首先应加强对病牛的护理,调整饲料,减喂油饼类等富含脂肪类饲料,如豆饼、胡麻饼、葵花饼等,增喂甜菜、胡萝卜、优质干草等富含糖和维生素的饲料,限制高能量的浓厚饲料的进食量,增加干草喂量。
通常按干物质计,精粗料比例以30:70 为宜;按混合料计,以每日 3 千克- 4 千克,青贮15 千克-20 千克,干草量不限。
适当运动,对妊娠后期和产犊以后的母牛,应适当减少精料喂量。
2、治疗给病牛补糖和含糖物质,促进糖源异生,解除酸中毒;调整胃肠机能。
牛羊胃动力(牛羊健胃散)250g 内服。
25沧50獅萄糖注射液500ml —1000ml,地塞米松磷酸钠40ml, 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ml—1000ml,辅酶A500国际单位,混合一次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或少量多次,注射使用,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收稿日期:2015-10-29作者简介:汪国栋(197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大专,兽医师。
奶牛酮病的诊断和防治汪国栋(哈尔滨市双城区畜牧兽医局,哈尔滨150100)摘要:奶牛酮病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日粮中糖和生糖物质不足,造成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
笔者重点介绍奶牛酮病的病因、症状、病理学变化、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奶牛;酮病、诊断;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2-0062-011 病因分析根据病因,酮病可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
前者是因能量代谢紊乱,体内酮体生产增多;后者是因其他疾病,如皱胃变位、创伤性网胃炎、子宫炎、乳腺炎等引起食欲下降、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脂肪代谢紊乱,酮体增多。
2 主要症状病牛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升高,血糖浓度下降;呼出气酮味(烂苹果味);消化功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
3 病理学变化奶牛低血糖、高酮病以及尿液和乳汁中出现酮体是酮病的特征。
采用Rothera's(罗氏)反应检测乳汁和尿液中的酮体,可做出诊断。
将一滴奶或尿液加入盛有小量罗氏反应剂的白色槽或白色卡片上。
罗氏反应剂由3g 硝普钠、3g 碳酸钠和100g 硫酸铵组成。
反应试剂由粉红色变成紫色时可确定酮体的存在,病牛尿液中通常含有低量的酮体,因此只有乳汁也呈阳性时,才能确认为阳性。
根据有无明显的临诊症状,将酮病分为临诊酮病和亚临诊酮病。
健康奶牛血清中酮体含量一般在17.2mmol /L(100mg /L)以下,亚临诊酮病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在17.234.4mmol /L(100200mg /L),而临诊酮病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在34.4mmol /L(200mg /L)以上[1]。
4 诊断和鉴别根据奶牛泌乳早期的病史,如产奶量突然下降,体重下降,拒食精料,体温、脉搏和心率正常和瘤胃蠕动正常,可做出诊断。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摘要】奶牛酮病是奶牛繁殖过程中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酮体过多积累引起的代谢紊乱。
发生原因包括高产奶牛体能不足、高产高油料饲粮、急性营养亏缺等因素。
临床症状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消化不良等表现。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科学饲养管理、合理饲料配比、提高饲料消化率等。
对奶牛酮病的重视至关重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保障奶牛健康和生产效益。
在日常饲养中,应注重预防为主,定期检查奶牛健康状况,避免发生奶牛酮病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奶牛酮病、发生原因、临床症状、防治措施、重视、概述1. 引言1.1 奶牛酮病概述奶牛酮病,又称为脂肪性肝病或酮症,是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
该病主要是由于奶牛产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其主要特征是血液中酮体浓度升高。
奶牛酮病不仅会直接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还会增加饲养成本,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奶牛酮病在奶牛产后60天内最容易发生,此时奶牛体内葡萄糖需求增加,同时由于产后机体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导致糖异生功能异常,使脂肪分解代谢过快,从而产生过多的酮体,引起血液中酮体浓度升高,出现酮症症状。
奶牛在疾病、营养不良或环境应激等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酮症。
了解奶牛酮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们将详细探讨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应对这一常见疾病。
2. 正文2.1 发生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结构不合理:奶牛饲料中粗纤维不足,容易导致饲料的消化率过高,造成消化代谢紊乱,从而引发奶牛酮病的发生。
2. 营养不良:奶牛在产后由于体力消耗较大,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容易引起体内酮体的生成过多,从而诱发奶牛酮病。
3. 疲劳或应激:奶牛在分娩后容易受到疲劳或应激的影响,从而影响体内代谢的平衡,使得酮病的发生几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