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第一章区域定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要点提升1 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分析区域先要从位置、要素特征进行分析,再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进行评价,最后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
1.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相结合来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同时要能对区域的空间位置进行描述,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
2.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1)区域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矿产资源等。
(2)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区、排列格局等。
(3)气候包括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等。
(4)河湖水文状况包括河网密度、空间分布、流量大小及变化、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及水能蕴藏情况等。
(5)土壤包括土壤类型、肥沃程度等。
(6)植被包括植被种类、数量、分布等。
(7)矿产资源包括种类、富集程度、开发条件等。
3.区域人类活动主要特征分析(1)农业生产活动:包括农作物种类、分布、熟制、种植方式、农业发展的利弊条件等。
(2)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工业部门、工业中心分布、工业发展利弊条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等。
(3)商业、交通状况:包括商业中心的分布及布局原则、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及选择等。
(4)生活习惯:主要是民居、饮食、服饰及文化特点等。
(5)区域整治和开发:主要包括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建设等国土整治内容。
(2018•北京卷)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上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解题探究】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应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方面分析。
据图可知,京杭大运河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工程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这些河流均自西向东流,且河湖南多北少,因主要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淮河以北为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相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为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标解读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展示一个区域图,巧妙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区域”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步骤1:导入新课→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研析知识“区域的特征”步骤9:师生互动完成“探究3”【问题导思】1、2、3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题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3图1.2的解读,讲解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1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10:教师通过【例3】讲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步骤11: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5题,检查理解情况→步骤12: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时作业(一)】(见学生用书第1页)1.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地理必修三学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 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第一章区域定位区域定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地理事物轮廓定位法、地理要素特征定位法、地理事物规律原理定位法等。
在考试时优先选择最熟悉的定位方法,再利用另外一种或两种定位方法进行验证,以提高定位的准确率。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线和纬线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牢记各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1.亚洲亚洲是七大洲中跨越的纬度最广的大洲。
南亚的控制性经纬线经线记住7—8—9,即东经70º~80º~90º,纬线记住1—2—3,即北纬10º~20º~30º。
2.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赤道把非洲分为南北两半,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南非高原和撒哈拉沙漠;东经20º把非洲分为东西两半,注意0º经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几内亚湾,开罗的经纬度是东经30º,北纬30º。
3.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0º经线经过英国伦敦,60ºE经过乌拉尔山脉,南欧三大半岛分别经过0º经线、10ºE和20ºE,40ºN经过地中海,北极圈经过欧洲北部。
4.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经度范围60ºw~120ºw,纬线30ºN经过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北部海岸线,北纬50º大致经过美国和加拿大的分界线。
5.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经线范围:40ºW~80ºW,纬线:赤道穿过亚马孙平原。
6.澳大利亚的控制性经纬线经线范围:120ºE~150ºE,纬线:23º26′S经过澳大利亚中部。
下列歌诀、顺口溜易于记忆,可帮助掌握重要经纬线(3条特殊的纬线、7条重要的经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
(自己结合地图册多看)23°26′N: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
必修3第一章1-3节复习学案一、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指;第二产业是指和;第三产业是。
【练习】读下列“某市产业结构变化表”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表”,回答有关问题。
表一某市产业结构变化表表二某市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表(1)表一中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说明了该市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该市重工业比重的变化特点是;轻工业比重的变化特点是。
(3)1978年以后,该市重工业比重逐渐下降,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可信的是:()A、该市重工业产值下降导致重工业比重下降B、该市轻工业发展的速度较重工业快,导致重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C、该市缩减了重工业的工业项目,导致重工业产值比重下降D、该市农业比重下降,使农业机械的使用量下降,进而影响重工业的发展(4)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资料。
从表二中的该市轻重工业的变化情况可以推知,该市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列表比较三个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练习】1、区域发展的阶段与主要工业部门搭配正确的是A、工业化起步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加工制造业为主体B、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大增加C、工业化阶段——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D、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没有任何工业部门2、下列分别属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是A、普通服装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电子工业B、木材加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电力工业、印染工业C、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冶金工业D、采矿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飞机制造工业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回答9~10题。
()9、在区域发展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10、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202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考点1、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考点2、区域的空间结构考点3、区域的产业结构考点4、区域发展阶段考点5、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及发展差异考点6、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考点1.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识记)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
3)区域具有一定的、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课堂练习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A、显著的差异性B、明显的连续性C、基本的相似性D、相同的特色2、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A、矿区-交通优势B、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C、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D、文化区-商业功能3、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一定是明确的界线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典型例题有人以经济地理为主要基础,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七大经济区。
据此完成第1~2题。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致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显著的性。
()A.相似差异B.绝对一致相似C.差异整体D.地带非地带考点2.区域的空间结构(理解)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结构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案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基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知识点梳理】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气候,松嫩平原是气候;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作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难推广,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能力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答案】一、什么是区域:1、空间、地理差异、指标。
2、区位、形状。
3、地理环境、方向。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气候条件、土地条件。
2、入海口、中部。
3、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水稻、黑。
4、水田、旱田、综合、重化工业。
第一章区域定位区域定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地理事物轮廓定位法、地理要素特征定位法、地理事物规律原理定位法等。
在考试时优先选择最熟悉的定位方法,再利用另外一种或两种定位方法进行验证,以提高定位的准确率。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线和纬线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牢记各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1.亚洲亚洲是七大洲中跨越的纬度最广的大洲。
南亚的控制性经纬线经线记住7—8—9,即东经70º~80º~90º,纬线记住1—2—3,即北纬10º~20º~30º。
2.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赤道把非洲分为南北两半,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南非高原和撒哈拉沙漠;东经20º把非洲分为东西两半,注意0º经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几内亚湾,开罗的经纬度是东经30º,北纬30º。
3.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0º经线经过英国伦敦,60ºE经过乌拉尔山脉,南欧三大半岛分别经过0º经线、10ºE和20ºE,40ºN经过地中海,北极圈经过欧洲北部。
4.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经度范围60ºw~120ºw,纬线30ºN经过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北部海岸线,北纬50º大致经过美国和加拿大的分界线。
5.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经线范围:40ºW~80ºW,纬线:赤道穿过亚马孙平原。
6.澳大利亚的控制性经纬线经线范围:120ºE~150ºE,纬线:23º26′S经过澳大利亚中部。
下列歌诀、顺口溜易于记忆,可帮助掌握重要经纬线(3条特殊的纬线、7条重要的经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
(自己结合地图册多看)23°26′N: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
第一章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地理事物轮廓定位法、地理要素特征定位法、地理事物规律原理定位法等。
在考试时优先选择最熟悉的定位方法,再利用另外一种或两种定位方法进行验证,以提高定位的准确率。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线和纬线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牢记各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1.亚洲
亚洲是七大洲中跨越的纬度最广的大洲。
南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记住7—8—9,即东经70º~80º~90º,纬线记住1—2—3,即北纬10º~20º~30º。
2.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赤道把非洲分为南北两半,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南非高原和撒哈拉沙漠;东经20º把非洲分为东西两半,注意0º经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几内亚湾,开罗的经纬度是东经30º,北纬30º。
3.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0º经线经过英国伦敦,60ºE经过乌拉尔山脉,南欧三大半岛分别经过0º经线、10ºE和20ºE,40ºN经过地中海,北极圈经过欧洲北部。
4.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度范围60ºw~120ºw,纬线30ºN经过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北部海岸线,北纬50º大致经过美国和加拿大的分界线。
5.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范围:40ºW~80ºW,纬线:赤道穿过亚马孙平原。
6.澳大利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范围:120ºE~150ºE,纬线:23º26′S经过澳大利亚中部。
下列歌诀、顺口溜易于记忆,可帮助掌握重要经纬线(3条特殊的纬线、7条重要的经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
(自己结合地图册多看)
23°26′N: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
0°纬线:刚果苏门前,亚马加里面。
23°26′S:南非澳洲南美洲,拉普巴拉向南流。
20°W:冰岛以西格陵兰,大西洋中东部穿。
0°经线:零度经线大不列颠,伊比利亚几内亚湾。
20°E:斯堪的纳维亚山,波罗的海巴尔干,波德平原地中海,刚果盆地好望穿。
40°E:东经四十度,东欧平原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原边。
60°E:北乌拉尔山,南阿拉伯海,中穿伊朗和咸海。
120°E:兴安渤海台湾海峡,澳大利亚西部穿。
180°经线:白令海中,新西兰东。
二、根据海陆位置进行空间定位
(1)熟悉海陆分布状况:利用海陆位置定位,必须熟悉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即要明确陆地与陆地之间,大洋与大洋之间,陆地与大洋之间相临、接壤及包围的情况。
(2)掌握大致位置: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
(3)根据沿某条纬线和经线的海陆地形剖面图进行空间定位。
赤道,南、北回归线以及0°经线。
特别熟悉南北美洲与澳大利亚的三分结构特点。
三、根据相对位置进行空间定位
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若能确定某高原东部为太行山,即可确定其为黄土高原。
天山的北面为准噶尔盆地,南面为塔里木盆地。
四、根据轮廓特征进行空间定位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洋,小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
首先,要熟识区域轮廓,尤其侧重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
其次,要熟识海陆轮廓,主要是大洲、大洋的轮廓。
第三,要能区分重要水域轮廓特征,如对著名的湖泊(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更要特别关注。
在实际应用中,常把重要区域的轮廓特征和经纬度结合起来使用。
五、根据重要地理要素特征进行空间定位
1.利用地理景观特征定位
受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可以确定其所在地区的位置,如植被、传统民居等。
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
如自然景观中日本的⑰富士山和樱花、南极洲的企鹅等;人文景观中法国巴黎的⑱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广州的五羊雕塑,北京的万里长城,洛阳的龙门石窟,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泼水节等。
2.依据图例、注记定位
该方法常常作为一种辅助定位的方法,但有时也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干线、城市、洲界、国界、省区界线等图例和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地名信息对定位很有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
如出现“珠穆朗玛峰”,则可确定该区域是青藏高原,如出现“西安”,则可确定该地形区是渭河平原等。
六、根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原理进行空间定位
1.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定位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
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日影朝向,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
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河流径流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光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2.利用地理原理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是受地理原理支配的,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就可以间接推导出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如根据某个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就可推测该地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