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 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2.35 KB
- 文档页数:2
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562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1分。
共15分)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 )P3A.非典型性反应 B.躯体化反应 C.兴奋反应 D.自由联想2.幻觉的定义是( C ) P17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 )P36A.认知行为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体液理论 D.刺激一反应理论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D )P39A.恐惧症 B.癔症 C.强迫症 D.神经症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C )P61A.6种 B.7种 C.8种 D.9种【艺林心教咨询微型:一八一二零一玖一玖玖伍】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 ) P64A.2-3% B.3-4% C.4-5% D.5-6%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 B )P88A.癔症 B.精神分裂症 C.疑病症 D.恐惧症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 D )P90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淡漠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思维联想散漫 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111C.行为幼稚愚蠢 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103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1B.神经性厌食者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艺林心教咨询微型:一八一二零一玖一玖玖伍】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B )P111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 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 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D )P159A.智力发育低下 B.社会适应困难111 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 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 )P165A.教育和训练 B.认知心理治疗 C.药物治疗 D.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14.谵妄的关键性精神病理改变是( D )P178A.感知觉障碍 B.思维不连贯 C.记忆力下降 D.意识清晰程度的下降15.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 C )P179A.谵妄 B.器质性遗忘 C.血管性痴呆 D.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一、如何界定变态心理。
(一)判断变态的基本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二)变态心理的定义。
1.变态心理(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
二、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
(一)对变态心理的认识1.早期的认识: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2.现代的观点(二)对变态心理的治疗:首先就要恢复他们的思考能力,而情绪上的恐惧被认为是最适应恢复紊乱思维的方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一、心理动力学派。
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维也那医生弗洛伊德。
他的理论习惯上也称为“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很多都是通过宣泄和领悟来提示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冲突的本质。
二、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
1.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2.人本主义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3.罗杰斯是最具影响力的人本主义学家。
罗杰斯创造患者中心治疗,后来被称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4.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提升了精神和心理的作用,在20世纪60、70年代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特别是人本主义,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5.存在主义疗法旨在发展人的独立性,目标指向的是意志力以及责任感。
三、行为主义模型1.行为主义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
行为主义的目标是希望从实验室里发现人类和动物学习的一般法则,并把这些法则运用到数学、工作、收容所,甚至整个社会。
因此,行为疗法不仅是一种研究异常行为的方法,也是一种世界观。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异常心理现象或异常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简称,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
精神病: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器质性病变或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
感知觉障碍:是指感知发生异常变化或明显失常。
它表现为认知上的困难、对感知材料的歪曲、感知错误以及感知活动动机的改变等。
空间感知觉综合障碍:是指对事物大小比例如空间结构的感知综合障碍。
顺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近期事件记忆差,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而远期记忆尚保存。
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过去的信息与时间梯度相关的丢失。
进行性遗忘:进行性遗忘即患者除有遗忘外,同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随大脑损害的不断加重,记忆损害也进行性加重,其受影响较大的是再认和回忆。
心因性遗忘:是指患者对新近重大事件(如创伤、丧亲)因震撼过大不堪回首而产生部分性选择性遗忘。
感知和识别能力缺失症:是指患者不能把客观物体作为整体来感知,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含义,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
感知错幻:病理性错觉:是指病人自己不能觉察,不能认识,更不能加以纠正,而且往往严重影响病人的行为的一类错觉,其是精神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
病理性幻觉:是指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反复出现的、大量的或持续时间很长,不以病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用事实向病人证明其不存在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
感知觉综合障碍:是指病人对客观事物能够认知,但对其部分属性,如大小比例、形状结构或时间空间的动静关系产生错误的知觉体验。
记忆增强:人处在病理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已经遗忘了的、久远的经验或根本记不起来的事情都能记得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一)试卷(课程代码0562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主义的发起人是美国心理学家(B)A、埃里克森B、华生C、罗杰斯D、弗洛伊德2、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是(D)A、幻视B、幻触C、幻味D、幻听3、病人听广播时坚信播音员在说他,而他的生活经历与广播内容并无明显联系,此症状称为(B)A、幻听B、关系妄想C、被控制妄想D、病理性象征性思维4、患者以一段编造的故事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内容丰富生动,富于幻想,但经常转瞬即忘,这种症状称为(A)A、虚构症B、妄想症C、幻想症D、错构症5、以虚无妄想或否定妄想为核心症状的一种综合症,称为(D)A、幻觉妄想综合症B、精神自动综合症C、遗忘综合症D、Cotard综合症(D)6、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不包括...A、睡眠障碍B、头部不适感C、内脏功能障碍D、内分泌紊乱持续(A)7、根据诊断标准,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症状至少..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6个月8、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以及自卑为特征的人格障碍是(C)A、偏执性人格障碍B、强迫性人格障碍C、焦虑性人格障碍D、表演性人格障碍9、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可能出现的心理症状是(D)A、中毒B、戒断综合征C、身体依赖D、精神病性症状10、精神分裂症的核心体验是(D)A、情感淡漠B、妄想C、偏执D、幻听11、有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缄默不语、不吃不喝,保持固定的姿势,对外界和体内的任何刺激没有反应,面无表情,流涎,称为(B)A、心境障碍B、木僵C、蜡样屈曲D、强迫观念12、某男,经常收集女性服装,并经常穿着女性服装自慰,以获得性兴奋,他可能患有(B)A、恋物癖B、异装癖C、性别认同障碍D、同性恋13、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显著特征是(C)A、躁狂B、兴奋C、冷淡D、攻击14、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多发生在(B)A、幼儿时期B、儿童时期C、青春期D、老年期15、导致老年痴呆的生物因素包括神经元异常、乙酰胆碱水平低下、铝含量增多和(A)A、遗传B、功能紊乱C、疾病D、脑室大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上填上正确答案。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562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个人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影响病人精神症状表现的因素属于(B)A、个体因素B、环境因素C、遗传因素D、生物学因禁2、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所击溃;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
这些症状描述的是(D)A、恐惧症B、强迫症C、神经衰弱D、惊恐障碍3、一个30岁的病人可能会记不清28~29岁这一段时间的事情,却能很准确地记起28岁以前的事情。
也就是说,从28~29岁这段时间的记忆从意识中分离出去了。
这属于(A)A、癔症性精神障碍B、癔症性躯体障碍C、急性应激障碍D、创伤后应激障碍4、言语空虚,缺乏细节,好夸张,以过分的感情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这种人格障碍是(C)A、依赖性人格障碍B、焦虑性人格障碍C、表演性人格障碍D、分裂样人格障碍5、阿片类药物戒断症的客观体征不包括(D)A、血压升高B、呕吐C、失眠D、疲乏6、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幻觉是(D)A、幻视B、幻嗅7、反复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每次可进大量食物,为防止体重增加和担心发胖的恐心理,又反复采取自我导吐或使用导泻剂为主要临特征的是(B)A、神经性厌食B、神经性贪食C、异食癖D、反刍障碍8、决定性别认同最主要的因素是(C)A、教养B、青春期激素C、胎儿期激素D、性器官的病耻感9、病人在任何场合下,只要一端起酒杯,就会失掉节制能力,往往每饮必醉,一方体,指的是酒依赖的突出特征之一的(A)A、对饮酒行为失去控制B、耐受性C、身体依赖性D、出现各种并发症10、不会出现心境高涨的心境障碍是(C)/77A、环性心境障碍B、双相障碍C、恶劣心境D、躁狂症11、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为(D)A、儿童情绪障碍B、广泛性发育障碍C、抽动障碍D、儿童多动症12、如果生母是精神分裂症病人,则子女很有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原因是(C)A、人脑功能的变化B、大脑结构异常变化C、遗传学因素D、神经生物因素3、虽然不是引起痴呆的直接原因,但对痴呆的发作和病程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D)A、乙酰胆碱水平低下B、脑损伤和营养不良C、遗传D、心理社会因素14、患者不能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可以学会简单的生活自理,可以掌握简单的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属于(C)C、中度精神发育迟滞D、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5、有些父母对子女很苛刻,但只要子女有病,就实行“特赦”,这种做法常容易使子女发展成(D)A、焦虑B、强迫症C、神经衰弱D、疑病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6、在解释异常心理与行为时,而需要综合考虑遗传学、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持这种观点的变态心理学理论是_____。
全国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562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这种观点属于变态心理学理论中的(A)1-6A.心理动力学派B.行为主义学派C.存在主义学派D.人本主义学派2.在心理障碍的评估方法中,属于临床访谈的是(B)1-10A.行为评估B.精神状况检查C.身体检查D.心理测验3.情感上感到无助,对生活缺乏控制感;认知上总预料到会出现某种可怕的事情,但说不清楚要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在生理上体验到慢性的肌肉紧张的个体可能患有(A)3-31A.广泛性焦虑B.特定的恐惧感C.神经衰弱D.疑病症4.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于是会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的观点是(B)3-36A.神经科学观点B.认知行为观点C.机能主义观点D.格式塔学派观点5.应激相关障碍不包括(B)4-51A.急性应激障碍B.慢性应激障碍C.创伤后应激障碍D.适应障碍6.与表演性人格障碍常常伴随出现的是(C)5-67A.冲动性人格B.依赖性人格C.反社会性人格D.焦虑性人格7.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或抑郁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性发作,如在躁狂症后又有抑郁症或混合性A.恶劣心境B.双相障碍C.躁郁症D.抑郁症8.心境障碍的常见类型不包括(D)6-74A.躁狂症B.恶劣心境C.环性心境障碍D.情感淡漠9.蜡样屈曲、木僵、违拗等属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中的(C)7-90A.思维和知觉障碍B.情感障碍C.意志行为障碍D.自知力缺乏10.睡眠中被恐怖性的恶梦突然惊醒,对梦境中的恐怖性内容能清晰回忆,梦境体验十分生动,通常包括的内容涉及对身体、安全或自尊的威胁的是(A)8-113A.梦魇B.睡游症C.夜惊D.嗜睡症11.性偏好障碍的主要类型不包括(D)9-129A.恋物癖和异装癖B.暴露癖、窥阴癖和摩擦癖C.施虐狂和受虐狂D.同性恋和双性恋12.精神活性物质分类中麻醉药品不包括(C)10-139A.阿片类B.可卡因类C.致幻剂类D.大麻类13.在童年时期就明显表现出来的精神障碍,病人的智力和适应性功能都低于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与人沟通、生活自理、家庭生活、社会技能等。
变态心理的名词解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对人类心理活动进行研究和探索。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是指那些与普通心理状态相比显得异常、扭曲的心理现象。
本文将着重对变态心理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指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的差异。
它常常表现为一种扭曲的人格特征或者不正常的性欲倾向。
变态心理既不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也影响个体的自身健康和他人的利益。
二、变态心理的分类在变态心理学中,变态心理可以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变态心理类型:1. 变态人格障碍:这类变态心理表现为人格异常、个性扭曲等。
常见的变态人格障碍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为不守法律、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边缘人格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
2. 变态性倾向:这类变态心理表现为对性欲的异常追求和扭曲,不符合正常的性关系。
常见的例子包括恋物癖,性虐待和性虐待狂等。
3. 变态兴趣:这类变态心理指的是对与一般人兴趣不同或奇特的事物具有异常的执着和偏爱。
例如,对暴力、恶心的事物产生兴趣,喜欢看血腥恐怖影片等。
三、变态心理的成因变态心理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以下是常见的几个成因:1. 遗传因素:遗传上的因素可能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些变态人格特征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
2. 环境因素:个体的成长环境对心理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不良家庭环境或过度暴力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导致变态心理的形成。
3. 学习经验:变态心理的形成还与个体的学习经验密切相关。
例如,一个人在孩童时期受到虐待可能会形成变态心理。
四、对变态心理的处理与治疗当存在变态心理时,正确的处理和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1. 支持与理解:面对变态心理的个体,我们应该给予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寻找支持的力量。
2. 心理治疗:专业心理医生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患者了解和处理内心的困扰。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
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和精神障碍的学科领域,主要关注人类的异常思维、情感和行为。
•变态行为(aberrant behavior):指个体表现出与社会规范和常态行为相悖的行为表现,具有非常规、不正常的特征。
•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原因、类型、症状和治疗的学科领域。
•异常心理现象(abnorm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a):指与正常心理过程有显著差异的心理现象,包括情绪异常、认知障碍等。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人类心理扰乱和功能障碍的一种形式,表现为情绪、行为、认知、社交和个人自理能力等多个
方面的异常。
示例解释
•例如,某个人对尸体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表现出摸尸体的冲动,这种行为被视为变态行为,属于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另外,某人长期处于悲伤、沮丧的情绪中,睡眠质量下降,丧失兴趣等,这些异常心理现象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需要精神病理学专家进行诊断和治疗。
•还有一种例子是不断反复洗手,担心受到细菌感染,而这种强迫行为可能是强迫症的症状,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
以上只是部分列举的名词和解释,变态心理学作为一个涉及精神障碍和异常心理的学科,有着广泛的个案和症状。
研究变态心理学对于理解和改善人类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夸大了的。
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幻觉:即不真实的知觉,常常伴发于妄想。
习得得无助感:指完全无望的感觉和谁也无法改变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意识。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一)》试题和答案05626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变态心理学(一) 试卷和答案(课程代码05626)本试卷分为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的“选择题答题区”内按要求填涂,答在试卷上无效。
2.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内按照试题题号顺序直接答题,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判别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基本标准是(B )1-3A. 适应不良B.痛苦或损伤C. 其他人感到不适D.违背标准2.病人幻视,并伴有意识障碍,多出现于(A )2-17A. 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B.精神分裂症C. 癔症D.躁狂症3.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B )2-19A. 躁狂症B.精神分裂症C. 癔症D.抑郁症4.病人所谈内容大多为既往记忆残余,在提问者诱导下将其串联在一起,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其内容丰富、生动,甚至荒诞不经,常转瞬即忘,这是( C )2-21A. 记忆减退B.遗忘C.虚构D.错构5.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能引起正常人悲伤或愉快的事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完全丧失,这种心理障碍是( C )2-22A. 抑郁B.情感倒错C.情感淡漠D.焦虑6.50岁农村母亲,目睹其犯罪儿子在家中被警察抓走,突然抽搐发作,但无意识丧失、咬舌、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这是( C )4-45A. 瘴症性运动性障碍B.急性应激障碍C.癔症性躯体障碍D.创伤后应激障碍7.50岁农村母亲,听到在城市打工的儿子遇到车祸后,两耳再也听不见别人说话声,但有人在身后喊她,她能回头去看,这是( B )4-45A. 癔症性运动性障碍B.癔症性感觉障碍C. 急性应激障碍D.创伤后应激障碍8.癔症性精神障碍中的分离过程不包括( C )4-47A. 记忆缺失B.现实感丧失 C. 适应障碍D.身份改变9.震后获救幸存的母亲,常反复想起在自己身边遇难的女儿,做相关的恶梦;她尽力回避任何与地震、女儿有关的东西;对生活丧失希望和信心,这是( C )4-52A.癔症性精神障碍B.癔症性躯体障碍C.创伤后应激障碍D.急性应激障碍10.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明显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这是( B )5-63A.偏执性人格障碍B.分裂样人格障碍C.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D.冲动性人格障碍11.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其特征是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完美主义及内心有不安全感,这是( A )5-68A. 强迫性人格障碍B.焦虑性人格障碍C. 依赖性人格障碍D.表演性人格障碍12.幻听是其最常见的幻觉,是其核心体验,常与幻听对话,做倾听状,常自语、自笑,这是( C )7-90A. 抑郁症B.躁狂症 C. 精神分裂症D.癔症13.病人认知技能和情感相对完整,妄想和幻觉为主要症状,这是( A )7-91A.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B.青春型精神分裂症C.紧张型精神分裂症D.单纯型精神分裂症14.睡眠中突然出现的一种短暂的恐惧和惊恐发作,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现象,这是( A )8-112A. 夜惊B.梦魇C.睡行症D.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15.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这种心理障碍是( C )9-125A. 男性性指向障碍B.男性性偏好障碍C. 男性性别认同障碍D.女性性别认同障碍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85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心理障碍评估的基本要素是信度、效度和___标准化_____。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定变态的基本标准:痛苦或功能不良;不适应性/适应不良;不合理性;不可预测性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统计的极端性;令观察者不适;对道德或理想标准的违反。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就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
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应对属于意识层面,心理防御机制属于潜意识层面。
但也存在着内部联系:两者都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
常见的八种心理防御机制:压抑;转移;投射;升华;退化;否认现实;反向作用;文饰作用(合理化)代偿作用,又称过度补偿: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
这是一个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过程。
如有些残废人可导致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
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
森田疗法:它主要解释了所谓“神经质症”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提出了针对“神经质症”的治疗方案。
神经质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具有某种并非器质性原因造成的症状,而这种症状针对其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学习造成障碍。
患者对症状具有内省能力,一直在做着克服症状的努力,有着强烈的求治动机。
分类:普通神经质、强迫观念症、发作性神经质。
森田疗法认为神经质症的形成是因为本来存在着的疑病素质(神经质症出现的基础),在偶然事件的诱因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
造成神经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现实,从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加强所导致的。
森田疗法的原则: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精神交互作用:就是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感起来,这一敏锐的感觉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注意,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使这种感觉越强大起来。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一)试卷(课程代码0562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这种心理障碍的评估方法是(B)A、临床访谈B、心理测验C、身体检查D、行为评估的是病人的症状(A)2、关于精神症状的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A、受意识的控制B、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C、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D、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或社会功能损害3、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C)A、意识冲突B、观念冲突C、无意识冲突D、行为冲突4、急性应激障碍是以分离症状、焦虑、警觉性高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它发生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性事件(A)A、一个月之内B、两个月之内C、三个月之内D、六个月之内5、总要求别人替他做大部分的决定,替他做重要的事情,并且对他的生活负大部分的责任。
这种人格障碍属于(B)A、焦虑性人格障碍B、依赖性人格障碍C、分裂性人格障碍D、强迫性人格障碍6、大多数已经入院接受治疗的病人都会断然否认自己有异常行为。
这些病人将他们的“问题”归因于和别人的恩怨或者是“坏运气”,这种对症状的无意识,被神经心理学家叫做疾病失认,也是(C)A、自知力完整B、自知力不足C、自知力缺乏D、自知力增强7、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B)A、意向倒错B、意志行为减退C、木僵D、蜡样屈曲8、Read等人发现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听,特别是自杀性的命令性幻听关系密切的原因是(C)A、家庭互动模式B、生活压力C、儿童性虐待D、家庭经济状况9、梦游又叫做(C)A、嗜睡症B、夜惊C、睡行症D、梦魇10、决定性别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是(D)A、家庭结构B、婴儿期养育C、生理结构D、胎儿期激素11、来自体外,能够影响人的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可导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C)A、激素类物质B、神经递质C、精神活性物质D、抗生素12、咖啡因属于精神药物中的(B)A、镇静催眠药B、中枢兴奋药C、抗焦虑药D、致幻剂13、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较难区分于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的(D)A、言语变化B、异常变化C、行为变化D、正常变化14、痴呆的认知缺陷更为明显地表现在(A)A、记忆力衰退B、兴奋C、自制力衰退D、冷漠15、影响老年人各种能力降低的生理易感性因素不包括(C)...A、器官老化导致的生理改变B、大脑结构功能的改变C、社会支持的失去D、激素分泌水平的变化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上填上正确答案。
1.变态心理学: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3.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4.学习障碍:是一种在学业方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的不适当的发展状态,可以表现在言语,数学,运动等不同方面.5. 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和机能受阻,这种障碍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又可能包括器质性的改变.6.心理动力学模型: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把人看做是由内部和外部力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网络所推动的.弗洛伊德的模型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天性并不总是理性的,行为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7.共病:是指两种疾病共同存在8.创伤后应激障碍: 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9.闪回:PSTD患者有时可能会生动的看到当时的情境,并伴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好像创伤再次发生.10.社交恐怖症: 又名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11.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12. 强迫症:又称强迫-冲动性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13.广泛性焦虑障碍: 具有队一系列生活实践或活动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担忧14.心境障碍:明显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种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的改变15.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怒为主16.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17.双向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发作有可能有抑郁发作的疾病18.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患者可以再数年内一直属于轻躁狂或抑郁状态中,症状和恶劣心境一样较轻微,以致其成为了病人的一种生存方式19.自杀:是指有意识,自愿,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20.扩大性自杀: 是指已经有强烈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由于怜悯他们的亲人,包括自己的配偶和子女,所以他们在自杀之前可能先将他们的配偶或者子女杀死后再自杀21.自杀未遂: 指出现了自杀意念的人采取了自杀行动,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成功,获得挽救22.人格障碍:是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的偏离正常和人格结构的缺陷.23.性心理障碍: 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24.易性症:是一种性别认同障碍,属于性身份障碍.易性症患者认定自己应有的性别与现有的性别特征和性别和性别身份相违背.25.性别认同障碍: 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26.精神分裂症: 是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27.儿童多动症: 它是指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其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明显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综合征.28.精神发育迟滞:是以智力较低,适应功能较差为主要特征的障碍29.惊恐障碍: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的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30分离性障碍: 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身份识别,记忆或遗失破坏或分离而这些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都是整合的.。
2002年下半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试卷及答案课程代码:05626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1、轻度智力迟滞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A、55~75B、55~69C、50~69D、60~692、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A、压抑B、退行C、学习D、过度补偿3、最早、最系统的应用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的学者是(C)A、盖伦B、希波克拉底C、克雷佩林D、高尔登4、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 C )A、兴奋B、抑制C、先兴奋后抑制D、先抑制后兴奋5、苯丙酮酸尿症又叫( D )A、猫叫综合症B、唐氏综合症C、特纳综合症D、弗伶综合症6、在重新顺应量表中,分值最大的应激事件是( B )A、离婚B、配偶死亡C、夫妻分居D、被监禁7、在对急性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统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是(D)A、思维鸣响B、被害妄想C、情感淡漠D、缺乏自知力8、大麻属于( C )A、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B、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C、致幻剂D、挥发性溶剂9、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造成抑郁的原因是(A)A、自我惩罚B、习得的无助感C、高度的成就需要D、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10、世界上自杀率最低的国家是( B )A、美国B、墨西哥C、日本D、匈牙利二、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5分)11、可以用来治疗急性躁狂的药物包括有( B C )A、阿米替林B、氟哌啶醇C、氯丙嗪D、丙咪嗪12、精神分析治疗的疗法包括( B D )A、系统脱敏法B、自由联想C、理性情绪疗法D、阻抗分析13、悖德型病态人格的主要表现包括(A B C D)A、缺乏罪恶感B、冲动性行为C、缺乏正常的人间情感D、不能吸取教训14、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妄想包括( A B D )A、迫害妄想B、关系妄想C、原发性妄想D、影响妄想15、性高潮障碍包括( B D )A、阳痿 B、早泄 C、射精疼痛 D、迟泄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6、吸食阿片上瘾不易戒断的因素有(逃避现实)、(寻求刺激)、(避免痛苦)。
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关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重的情绪和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主要有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
进食障碍的主要类型1.神经性厌食:是指个体担心发胖而故意节食,以致体重显著下降,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2.神经性贪食:是指反复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每次可进大量食物,为防止体重增加和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又反复采取自我导吐或使用导泻剂为主要临床特征。
神经性厌食的诊断标准1.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2.常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
3.部分病人可以用胃胀不适,食欲下降等理由,来解释其限制饮食。
4.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
有的病人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5.症状至少已经3个月。
6.并非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病人节食也不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症状。
神经性贪食的诊断标准1.神经性贪食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以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导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2.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心理病理机制、性别和年龄分布。
3.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发病年龄教神经性厌食晚。
4.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
5.并非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不是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
进食障碍的可能原因1.生物学因素a)进食障碍是在家庭中产生的。
b)生物学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内分泌功能和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
许多研究证实,下丘脑在该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进食障碍病人存在着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变态心理(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称为知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自知力的概念: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断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疑病症的概念:疑病症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在CCMD-3中,躯体形式障碍时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恐惧症:也称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社交恐惧症: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过于害羞,通常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特定的恐惧症:是指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不合理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明显妨碍了个体的机能。
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强迫观念: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这些念头非常讨厌,且很难被消除或被控制。
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时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癔症性躯体障碍也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吧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为分离障碍,这种障碍的症状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是指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1. 躁狂发作 - 躁狂症2. 双相障碍3. 抑郁发作 - 抑郁症4. 持续性心境障碍抑郁症的临床描述1. 情绪症状:悲伤与自责是最明显的情绪症状,焦虑也很常见。
另外,还有满足感的丧失、对生活乐趣的麻木等症状;2. 认知症状:抑郁症病人往往对自己持消极信念,经常以悲观绝望的态度看待未来;3. 动机症状:抑郁症病人在起床、开展工作甚至在娱乐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他们通常有着矛盾的情绪,而且难以做决定;4. 躯体症状:抑郁症病人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失调等症状。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1.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这种低落与所处环境不符,表现为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
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2. 病情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4. 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症标准至少2周。
抑郁症与自杀1. 自杀的流行病学状况:抑郁症最具灾难性的后果就是自杀。
2. 自杀的预防a) 对个体的自杀进行评估b) 心理社会学家也加入到防止自杀的队伍中来c) 除了防止个体自杀,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自杀者的朋友和亲戚进行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人要面对羞愧、内疚、遗憾甚至是社会的疏离躁狂症的临床描述躁狂症的主要特点是欣快的或易怒的想法、疯癫的行为以及失眠。
症状表现在情感、认知、动机和躯体方面。
躁狂病人的情绪处于自大的或者非常愉快的状态;躁狂的想法与高涨的情绪是相符的,往往非常宏伟;躁狂病人的行为处于疯癫的状态,在一连串过分活跃的行为之后身体疲乏,变得嗜睡。
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在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的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没有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的。
思维联想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
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疑病症: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解离症状,之所以叫解离,是因为这种障碍的症状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
癔症性遗忘:包括广泛的或全面的遗忘症、选择性或局限性遗忘症、逆行性遗忘症、顺行性遗忘症。
癔症性遗忘症不同于器质性遗忘症,器质性遗忘症有其躯体基础,多由已知的神经系统的损伤所导致,且没有癔症性遗忘所表现出来的多种类型。
癔症性漫游:称分离性漫游症。
是一类以突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以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表现为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里同时存在多个身份。
癔症性躯体障碍:把压力转化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特征性的症状为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
偏执性人格障碍(病人会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总认为别人要害他,其显著地特点是猜疑和偏执。
)
分裂样人格障碍(病人表现出从社会关系中分离的模式,他们对人冷淡、不热情、淡漠。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
)
冲动性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随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显多于女性。
)
表演性人格障碍(个体常常外表迷人,热情,好交际,但其他人认为其是不真诚,肤浅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特点就是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特征是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完美主义及内心有不安全感)
焦虑性人格障碍(病人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以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
)
依赖性人格障碍(病人总要求病人替他做大部分的决定,替他做重要的事情,并且对他的生活负大部分的责任。
)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
睡眠障碍:指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
梦魇:指在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然后对梦境中的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并心有余悸。
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关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重的情绪和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
神经性厌食:只担心发胖而故意节食,体重下降,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性别认同障碍: 也称为性身份障碍。
是指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和其性别认同的感觉不一致。
恋物癖:指一个无生命的物体引起的性唤起。
异装癖: 男性个体持续地穿女性的衣服,并以此来达到性唤起。
施虐狂和受虐狂:施虐狂者会对他的同伴反复地、故意地施加痛苦和虐待;受虐狂者则反复、故意地承受别人对其身体的伤害、生命的威胁.
露阴癖: 露阴癖是指在多种场合下对没有防备的陌生人暴露生殖器,以此达到性兴奋。
窥阴癖:指一些个体想方设法额偷看女性在裸体、脱衣或性交活动时的情景,并以此达到性唤起的目的,窥阴癖者的行为时秘密进行的。
摩擦癖: 指习惯性和癖好性通过接触或摩擦异性身体而获得性感满足的一种性偏好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摄入人体后影响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物质。
药物滥用: 指违背了公认的医疗用途和社会规范而使用任何一种药物。
药物依赖:俗称成瘾。
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
耐受性: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戒断症状: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
阿片类药物:只任何天然的或合成的,能够对集体产生类似吗啡效应的一类药物。
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的智力和适应性功能都低于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孤独症: 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多见于男孩,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运用和理解言语困难)、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儿童情绪障碍:指在儿童时期发病,以焦虑、抑郁、恐怖及强迫等情绪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分离性焦虑:儿童与亲人\家庭或其他熟悉的环境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
谵妄: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注意受损和认知损害
痴呆: 是认知功能全面、逐渐地衰退,经常伴有抑郁、兴奋和冷漠等情绪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