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故乡的芦苇》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故乡的芦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内容课文《故乡的芦苇》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探讨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2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故乡的芦苇》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进行讨论。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总结。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故乡的芦苇》的情节内容与主题思想的把握。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感悟能力的培养。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成果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感悟表达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感悟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评价: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清晰明了。
感悟表达能力评价: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课文《故乡的芦苇》文本。
作者相关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题材,写一篇类似的散文。
引导学生进行绘画或摄影创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第六章:课时安排与教学进程6.1 课时安排本教案设计共需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故乡的芦苇》的内容和意境。
2.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节奏。
3. 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节奏。
教学难点:
1. 领会诗歌中的抒情意境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故乡的芦苇》的诗歌本。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和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回忆他们的故乡,并带入诗歌的内容。
例如:“你们还记得你们的故乡吗?故乡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步骤二:朗读诗歌(10分钟)
教师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跟读。
重点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抒情意境和节奏。
步骤三:理解诗歌(15分钟)
1. 学生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
- 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诗中的芦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
- 诗歌中有哪些描写芦苇的词语?
- 诗歌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步骤四:感悟诗歌(15分钟)
1. 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意境进行表达:例如:“诗中的芦苇是怎样的?你觉得为什么芦苇倒映在水面上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感觉?”
2. 学生可以以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
步骤五:评价反思(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诗歌理解和表达方面的不足。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选取《故乡的芦苇》中的一段诗句,进行朗读和表演,以增强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故乡的芦苇》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对故乡芦苇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观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芦苇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体会作者对故乡芦苇的喜爱之情。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芦苇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芦苇的特点。
(2)简介作者及课文背景。
2.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
(2)教师辅导,纠正读音、停顿不当的地方。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节奏。
3.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
(2)教师针对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4.学生机读课文(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辅导,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5.小组讨论(1)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讨论作者对故乡芦苇的喜爱之情。
(1)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7.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对生字词的掌握较好。
2.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得到提高。
3.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4.课后作业要注重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5.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比喻吗?谁能举个例子?生:比喻就是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比如课文里说“芦苇像绿色的海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理解课文描绘的故乡芦苇的美景,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芦苇的喜爱。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展示芦苇,引导学生观察芦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课文朗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3.理解课文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针对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4.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并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教师选取部分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印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写作练习教师出示写作题目:“我的家乡”,要求学生以课文为范例,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写作。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为家乡的美丽景色出一份力。
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写五遍。
家长签字确认。
2.课后作业:观察家乡的景色,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日记。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芦苇有这么深的感情呢?”教师:“请大家看看这个词‘芦苇’,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并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它是由‘艹’和‘吕’组成的。
《故乡的芦苇》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芦苇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掌握芦苇的主要用途。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故乡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认同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芦苇的概述介绍芦苇的学名、科属、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等基本知识。
2.2 芦苇的用途讲解芦苇在生活、工业、艺术等方面的应用,如席子、苇编、绘画等。
2.3 故乡的芦苇景观描述故乡芦苇的生长区域、景观特点,以及与故乡文化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芦苇的基本知识、用途和故乡的芦苇景观。
3.2 教学难点理解芦苇在故乡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观察、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4.2 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芦苇的直观认识。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以故乡的芦苇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兴趣。
5.2 讲授新课按照教学内容,讲解芦苇的基本知识、用途和故乡的芦苇景观。
5.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谈谈对故乡芦苇的认识和感受,分享与芦苇相关的故事或经历。
5.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芦苇工艺品制作,如苇编、绘画等,体验故乡芦苇文化的魅力。
5.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引导他们关注和保护故乡的生态环境。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芦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故乡芦苇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6.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评价方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6.3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和总结反思中的表现,以及对芦苇相关知识的掌握。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芦苇制品加工厂,实地了解芦苇的加工过程和产品制作。
7.2 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故乡芦苇的文学作品,加深对故乡芦苇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故乡的芦苇》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故乡的芦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故乡芦苇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故乡的芦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芦苇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环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故乡的芦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芦苇的特点。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感受故乡的美好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故乡的芦苇》,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中提到的芦苇的特点,展开讨论。
(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芦苇的特点。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深入学习(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进行赏析。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芦苇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故乡的芦苇为题材,进行写作练习。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5.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故乡的芦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故乡的芦苇》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故乡的芦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深厚感情。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芦苇在文中所代表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美好事物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故乡的芦苇》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分析芦苇在文中所代表的意义。
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家乡习俗和风土人情的理解。
2. 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深厚感情。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故乡的芦苇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芦苇在文中所代表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
4. 情感体验(1)学生谈自己对故乡芦苇的情感。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对课文《故乡的芦苇》有了初步了解,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深厚感情。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故乡的芦苇》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芦苇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用途。
培养学生对故乡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芦苇的认知和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以芦苇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通过阅读《故乡的芦苇》,让学生了解芦苇在故乡的重要性。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2.2 芦苇知识介绍:介绍芦苇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用途,让学生了解芦苇的生态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芦苇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芦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芦苇与故乡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芦苇的美。
分析课文中的描绘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芦苇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芦苇的生长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芦苇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主学习评价:评估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芦苇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
4.2 学生互评和自评: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互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故乡的芦苇》5.2 图片素材:芦苇的图片5.3 视频素材:芦苇的生长过程视频5.4 艺术材料: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第六章:教学实践6.1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提前观察和收集芦苇的相关资料,了解芦苇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素材,确保教学资源的齐全。
按照教学计划,有序进行课文解析、芦苇知识介绍和实践活动等环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故乡的芦苇》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芦苇的特点及其在故乡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芦苇的外貌特征。
(2)运用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经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芦苇的特点及其在故乡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芦苇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经验,培养合作与表达能力。
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芦苇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实物:准备一些芦苇标本或实物,以便学生观察。
3.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芦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芦苇。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芦苇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课件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3)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
3. 课堂互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故乡芦苇的记忆和故事。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芦苇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4. 实践环节(1)让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校园内的芦苇,记录芦苇的特点。
(2)回到教室,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进行分享。
教科版《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认识、会写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芦苇吗?(生答)2、师介绍芦苇。
3、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他留下了甜蜜的回忆。
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看看?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文)二、师感情读课文(或放录音)1、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指名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师过渡: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其难忘的是芦苇呢?㈠赏芦苇美景(学习2—4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你在读中感觉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引导说出:绿、,师相机板书)3、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①指名读句子②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引出:比喻句)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两个比喻句呢?③师指导朗读④师: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老师真想来感受感受,让我读一次,好吗?⑤师读生观察。
读后问:你观察到什么?你从老师朗读中感受到什么?⑥生反复练读:分组读、指明读、齐读等⑦练说叠词请生说一说句中运用了哪些叠词,你还能说出别的叠词吗?师:在这三段中,你还有喜欢的句子吗?出示句子: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
①哪些同学喜欢它,就站起来读一读。
②全班齐读。
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句子吗?谁站起来说一说。
(引导说说拟人句)㈡忆童年趣事(学习5—7自然段)。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doc第一篇: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doc9、《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故乡吗?2、生齐读课3、(出示课件)介绍芦苇。
二、初读课文1、请轻轻的翻开书82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说一说课文内容(板书:美景趣事)三、品读课文(一)巧用衬托引出最爱1、作者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很多很多。
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写了哪些景物?2、你认为哪些景物最美?他们都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3、如果将3—7自然段改为“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那棉花……”这样的句式好不好?(课件出示)能说说理由吗?4、省略号表明什么?5、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美景之中吧!(课件出示景物)师配乐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那美景呢?6、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吗?(二)分析美、趣体会快乐1、赏芦苇美景(学习8—9自然段)。
(1)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2)师小结:2、忆童年趣事(学习10—13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看一看作者说了哪几件趣事?给这些小事起个名字吧!(板书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2)生汇报自学情况师: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并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全班交流,师随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3、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4、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三)体味情感升华主题第二篇: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黑河市第四小学国亚卓设计理念:小班化教学是相对于大班额教学来说的。
我个人认为,小班化教学最大的优势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力求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故乡的芦苇》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芦苇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芦苇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懂得珍惜家乡的自然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把握芦苇的象征意义。
(3)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生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故乡芦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3)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芦苇的象征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知识。
(2)教师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教师讲解芦苇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4.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生字词。
(2)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景物作文。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xiexiebang推荐)第一篇: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xiexiebang推荐)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大家见过芦苇吗?(生答)出示课件(芦苇)指名读旁注2.师:我们生活在北方,很难见到芦苇。
但在长江口外,东海之滨,却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作家樊发稼留下了甜蜜的回忆。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故乡的芦苇。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细读深究,品读悟情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82页,用喜欢的方式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重点描写芦苇的段落。
师:指名读8——10自然段,我们边听边体会,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最深,可以动笔画下来。
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最深?生: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一片片,一簇簇。
”因为我感觉把芦苇比作碧玉,又像绿色的轻云,所以颜色很美。
板书绿美师:出示课件(比喻句)自己读看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我觉得“一片片,一簇簇"写出了芦苇很多。
师:你体会出了句子里蕴涵的深层意思,真会读书,你能把这种体会通过美读表现出来吗?师:能给老师一次机会吗?我也想读读。
(范读)师:还有你感受深的句子吗?生:“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这一句我感受很深,可以看出芦苇很多。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抓住词语来理解,真不错。
板书多师:男生读,读出芦苇的多读出美。
师:芦苇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不禁美还有可爱的一面呢?每年春天一到他就怎样呢?生: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
因为我觉得“探”字用了拟人的写法很生动,很形象,也写出了芦苇顽强的生命力。
师:哪些同学喜欢这句,站起来读一读师小结: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乡村芦苇图,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真让人向往。
带着刚才的感受我们美美的齐读这三个自然段。
(齐读)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故乡的芦苇》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芦苇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故乡自然景观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芦苇的生长环境:水边、湿地等。
讲解芦苇的特点:高大、坚韧、空心等。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芦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芦苇的外观。
提问回答:引导学生思考芦苇生长环境和特点。
第二章:故乡的芦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的芦苇分布情况和历史文化。
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芦苇的分布情况:河流、湖泊周边。
讲解芦苇在故乡历史文化中的作用:编织、建筑、燃料等。
2.3 教学方法视频播放:播放故乡芦苇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芦苇的生长环境和故乡风情。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芦苇在故乡历史文化中的作用。
第三章:芦苇的利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芦苇的多种用途。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2 教学内容讲解芦苇的用途:编织品、建筑材料、生物燃料等。
展示芦苇制品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了解芦苇的利用价值。
3.3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展示芦苇制品,让学生亲手触摸,了解其质地。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创作芦苇制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章:芦苇与环境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芦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2 教学内容讲解芦苇在水质净化、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
介绍芦苇生长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芦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案例。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芦苇保护环境。
第五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芦苇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珍惜家乡的自然资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芦苇在故乡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芦苇保护做出贡献。
5.3 教学方法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行动倡议:鼓励学生为保护故乡的芦苇行动起来,如参与芦苇保护活动、宣传芦苇的价值等。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教案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
文章采用了先叙述后抒情的写法,首先用清丽脱俗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儿时与芦苇有关趣事的回忆,通过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
全文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着童年的欢乐生活。
生动感人,主题鲜明,同时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构想本文的设计构想很简单也很朴实,芦苇之美部分的学习重在文本体会,趣事部分重要自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排比部分重要积累,通过读文和师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用文字表达的美与趣,培养学生语感,初步体会读书带来的美与惬意。
教学目标1.认识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及词语。
通过自读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三件趣事。
2.通过反复品读,结合课文体会“恬静”“飘逸”“缤纷的记忆”等词语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趣事。
4.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5.学习抓重点词语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读书和想象画面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揭示主题板书:故乡。
对于游子来说,故乡是抹不去的情丝。
《诗经》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杨柳,王维有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梅),余光中有言“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长江水)(课件展示,学生读诗句)故乡的一景一物都融在了游子的血液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事物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
对于作家樊发稼来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芦苇。
老师板书(芦苇)。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识字,整体感知1.自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五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设计
教学
目标
认识、会写11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意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
一、听写词语
二、导入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五、积累词语六、整体感知课文七、小练笔
学生写词语,并纠正。
根据学习目标,读课文。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生字,词语。
组内总结记字方法,延伸形近字。
代表发言
找出相关词语,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体会作者童年的美好的回忆,诗一般的句子。
你的童年里有什么?仿照4——7自然段写一写。
板
书
设
计
1、故乡的芦苇。
9、《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故乡吗?
2、生齐读课
3、(出示课件)介绍芦苇。
二、初读课文
1、请轻轻的翻开书82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说一说课文内容(板书:美景趣事)
三、品读课文
(一)巧用衬托引出最爱
1、作者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很多很多。
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写了哪些景物?
2、你认为哪些景物最美?他们都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3、如果将3—7自然段改为“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那棉花……”这样的句式好不好?(课件出示)
能说说理由吗?
4、省略号表明什么?
5、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美景之中吧!(课件出示景物)师配乐朗读
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那美景呢?
6、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吗?
(二)分析美、趣体会快乐
1、赏芦苇美景(学习8—9自然段)。
(1)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2)师小结:
2、忆童年趣事(学习10—13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看一看作者说了哪几件趣事?给这些小事起个名字吧!(板书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
(2)生汇报自学情况
师: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并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
全班交流,师随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3、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4、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三)体味情感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