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24.96 MB
- 文档页数:68
第一章宪法学基本原理1.宪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怎样的特征?(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如国家制度及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设置及相互关系等),而法律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制定:宪法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而普通法律的制定一般由常设的立法机关负责;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制宪机关成员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以上同意,有的需全民公决,而普通法律的通过一般只要代议机关的议员或代表半数通过。
修改:1.特点主体; 2.修改宪法的通过程序更严格; 3.修改宪法内容的限制(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2.如何理解“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是从部门法意义上按法律调整的对象所作的一种学理分类。
两种含义:(1)不成文宪法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
(一般立法程序、效力与规定其他内容、调整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相同)(2)成文宪法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
(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作为宪法的表现形式,宪法性法律应当是指不成文宪法国家规定宪法内容、作为宪法组成部分的一系列法律。
宪法性法律仅具有一般法律效力而不具有高于法律的效力。
3.如何理解宪法制定、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关系?宪法制定是指宪法制定主体依照一定的理念、基本原则和程序并通过制宪机关创制宪法的活动。
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宪法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依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宪法制定不同于宪法修改,后者是在原有宪法的基础上对宪法内容作全部或部分的变动,但不改变原有宪法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都是使原有的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协调二者之间关系的方法。
第1章 化学热力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2.A 3.C 4.B 5.D 6.C 7.C 8.C 9. A 10. C 11. A 12.C (二)填空题1.40;2.等温、等容、不做非体积功,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 3.>,<,=,> 4.增大、不变 5.不变 6.3.990 kJ·mol -1(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 10. × (四)计算题1.解:(g)O N (l)H 2N 4242+O(l)4H (g)3N 22+(l)H N 42摩尔燃烧热为2.解:)mol ·(kJ 28.254166.963.502)84.285(401f B r --=-⨯--⨯+=∆=∆∑HH ν)mol ·(kJ 14.627211r-Θ-=∆=H Q pK1077.3109.9824.37333mr r ⨯=⨯--=∆∆=-S T 转)mol ·(kJ 78.34357.86)15.137(36.3941f B r --=---=∆=∆∑G ν)K ·mol ·(J 9.9865.21056.1975.191216.21311B r ---=--⨯+==∆∑νNO(g )CO(g )+(g)N 21(g)CO 22+)mol ·(kJ 24.37325.90)52.110(5.3931f B r --=----=∆=∆∑H ν此反应的 是较大的负值,且)(,)(-∆-∆S H 型反应,从热力学上看,在 T 转的温度以内反应都可自发进行。
3.解:外压kPa 50e =p ,11p nRT V =,22p nRTV =,2e p p = 系统所做功:定温变化,0=∆U0=+=∆W Q U ,所以Q =1 247.1(J ) 定温过程pV =常数 ∆(pV )=0 所以 0)(=∆+∆=∆pV U H 4.解:查表知CaO(s) + SO 3(g) = CaSO 4(s)求得同理求得 因为 所以根据经验推断可知,反应可以自发进行。
《速度的测量》知识点检测及课后习题第一部分●知识点检测及答案1.如图所示是速度的测量的实验装置,斜面的右端用木块垫起来。
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释放,滑到底端金属片的位置。
(1)为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和 。
实验的原理是 。
【答案】 刻度尺 停表 v=s t(2)在实验前应熟悉停表的使用,如果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这样测量的时间会变小,导致测量的速度会 。
【答案】 大 解析:如果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会使小车运动时间偏小,但是距离不变,根据v=s t 可得速度变大。
(3)若小车开始运动后很快到达终点,导致计时太短,误差较大,为克服此弊端,我们可以将木块 移,降低斜面坡度,以减小误差。
【答案】右 解析:为方便计时,应使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小一些,时间长一些,因此右移木块,降低斜面坡度。
(4)实验中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每次测量应让小车从斜面 由静止释放。
【答案】同一位置(或顶端)解析:实验中许多次测量,为了保证每次实验小车运动时通过的路程和从斜面顶端出发时的速度相同,必须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小车(5)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 。
【答案】便于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便于测量时间。
(6)实验完成后,我们得到了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速度变化规律,下列四幅图片中最能反应此规律的是 。
(填序号A 或B 或C 或D )【答案】C 解析: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7)第三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方向容易偏离,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答案】将斜面更换为导轨或者将斜面更换为斜槽。
2. 在速度的测量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释放,借助测量工具就可以间接测量出小车在AB 、AC 、BC 段的速度。
(1)上图中AB 段的长度为 cm ,如果测得的时间为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是 cm/s 。
【答案】40.00cm 25.0 解析:小车运动的距离s AB =80.00cm-40.00cm=40.00cm ,t AB =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AB AB s t =s6.100.40cm =25.0cm/s 。
《采薇》课后练习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
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
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
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
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
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观潮》一、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和同学交流。
答: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观察描写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的景象:江面上很平静,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潮来时”的景象:潮的声大,潮头有数丈之高,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横贯江面。
给人的印象就是如巨雷般的大潮像千军万马席地而卷,在呐喊、嘶鸣中奔来。
狂潮拍石,如同几里岸边同时金钟齐鸣。
“潮头过后”的景象:潮头汹涌,漫天卷地,余威犹在,恢复平静,水位上涨。
我印象最深的是“潮来时”的景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二、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第二课《走月亮》一、阿妈牵着我“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中浮出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
提示:山草、野花、月光倒映在溪水里,随着溪水流动着,就像是“流着山草、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把阿妈比作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着。
这样写形象生动,写出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让读者更具体地了解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含义。
习题11-1 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 ,速度为v ,t 至()t t +∆时间内的位移为r ∆,路程为s ∆,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r ∆(或称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
(1)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B ) (A )r s r ∆=∆=∆(B )r s r ∆≠∆≠∆,当0t ∆→时有dr ds dr =≠ (C )r r s ∆≠∆≠∆,当0t ∆→时有dr dr ds =≠ (D )r s r ∆=∆≠∆,当0t ∆→时有dr dr ds == (2)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C )(A ),v v v v == (B ),v v v v ≠≠ (C ),v v v v =≠ (D ),v v v v ≠=1-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间位于位矢(,)r x 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1)dr dt ;(2)dr dt ;(3)dsdt;(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A )只有(1)(2)正确 (B )只有(2)正确 (C )只有(2)(3)正确 (D )只有(3)(4)正确1-3 质点作曲线运动,r 表示位置矢量,v 表示速度,a 表示加速度,s 表示路程,t a 表示切向加速度。
对下列表达式,即(1)dv dt a =;(2)dr dt v =;(3)ds dt v =;(4)t dv dt a =。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D )(A )只有(1)、(4)是对的 (B )只有(2)、(4)是对的 (C )只有(2)是对的 (D )只有(3)是对的 1-4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B )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 (B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 (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D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1-5 如图所示,湖中有一小船,有人用绳绕过岸上一定高度处的定滑轮拉湖中的船向岸边运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有新鲜感的词句”是指运用比拟、比照、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有关词句,使用修饰限定方法写具体形象的有关词句,以及进行细致描述细节的有关词句。
而这样的词句,学生读后感到写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
这句话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
句子中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2、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
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过着幸福的学习生活。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3、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一句课文作了提示“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是想象的句子。
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向……”,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4、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写出了操场上到底怎样热闹,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也前来看热闹。
《测量学》习题答案一、测量基本知识[题1-1] 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答: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确定地球表面各种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的科学。
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测定和测设。
测定——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与计算将地物和地貌的位置按一定比例尺、规定的符号缩小绘制成地形图,供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使用。
测设——将在地形图上设计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题1-2] 熟悉和理解铅垂线、水准面、大地水准面、参考椭球面、法线的概念。
答:铅垂线——地表任意点万有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称重力,重力方向为铅垂线方向。
水准面——处处与铅垂线垂直的连续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
参考椭球面——为了解决投影计算问题,通常选择一个与大地水准面非常接近的、能用数学方程表示的椭球面作为投影的基准面,这个椭球面是由长半轴为a 、短半轴为b 的椭圆NESW 绕其短轴NS 旋转而成的旋转椭球面,旋转椭球又称为参考椭球,其表面称为参考椭球面。
法线——垂直于参考椭球面的直线。
[题1-3] 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的基准面是什么答:绝对高程的基准面——大地水准面。
相对高程的基准面——水准面。
[题1-4] “1956 年黄海高程系”使用的平均海水面与“1985 国家高程基准”使用的平均海水面有何关系答:在青岛大港一号码头验潮站,“1985 国家高程基准”使用的平均海水面高出“1956 年黄海高程系”使用的平均海水面。
[题1-5] 测量中所使用的高斯平面坐标系与数学上使用的笛卡尔坐标系有何区别答:x 与y 轴的位置互换,第Ⅰ象限位置相同,Ⅰ→Ⅱ→Ⅲ→Ⅳ象限顺指针编号,这样可以使在数学上使用的三角函数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照常使用。
[题1-6] 我国领土内某点A 的高斯平面坐标为:x A =,Y A =.33m,试说明A 点所处的6°投影带和3°投影带的带号、各自的中央子午线经度。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涂尔干说:“教育史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A.教育具有社会性)。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 C.实施终身教育)。
3.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4.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
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二、辨析题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正确。
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与人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密切相关。
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公民素质也就越高,就越能具有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同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履行民主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因此,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三、简答题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个体的主体性;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独特性;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开发个体的创造性。
四、分析论述题“每逢新学期开始,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凤凰镇寄宿制小学的学生……”试结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对此加以深入分析。
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
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讲思考题习题2.有人说“我在说谎”,他是否属于所有说谎人所组成的集合?试分析说明之。
解:设说谎人集合为A ,诚实人集合为B ,则这人既不属于A ,也不属于B 。
因为①如果属于A ,他现在说“我在说谎”,说明他是诚实人了,则不属于A ,故矛盾。
②如果属于B ,他现在说“我在说谎”,说明他是说谎人了,则不属于B ,故又矛盾 从而可知这人既不属于A ,也不属于B 。
这其实说的是罗素的“理发师悖论”,这也说明集合是不能够随便定义的!习题4.证明长度为1的线段和长度为2的线段的基数相同。
证明1:设△ABC 的中位线为1l 和△ABC 底边2l ,且线段12,l l 的长度分别是为1和2,设A 是线段1l 上的点集,B 是线段2l 上的点集,如图所示,显然A~B ,故结论成立。
证明2:设长度为1的线段为区间A=(0,1),长度为2的线段为B=(0,2),建立A 到B 的一一映射:y=2x ,这样A~B ,即基数相等。
习题6.求集合{1,2,3,,100}M = 的所有子集的元素和之和(规定空集的元素和为0)。
解:由幂集()P M (即M 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的元素可知,要求幂集()P M 的元素和之和只要知道集合M 的每个元素在幂集中出现的次数即可求得,下面就来求各元素出现的次数:①幂集()P M 中的空集∅,个元素出现的次数为0,②幂集()P M 中的单个元素集合如{1},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为099C ,因为这时可以认为先从集合M 中任取一个元素确定下来,还需从集合M 中余下的99个元素中任取0个元素,故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为099C ;③幂集()P M 中的两个元素集合如{1,2},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为199C ,因为这时可以认为先从集合M 中任取一个元素确定下来,还需从集合M 中余下的99个元素中任取1个元素,故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为199C ;以此类推……..,有④幂集()P M 中的100个元素集合如{1,2,,100} ,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为9999C ,因为这时可以认为先从集合M 中任取一个元素确定下来,还需从集合M 中余下的99个元素中任取99个元素,故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为9999C ;所以幂集()P M 的元素和之和为:019999999999(123100)()50502S C C C =+++++++=⨯习题7.证明:由直线上互不相交的开区间作为集A 的元素,则A 至多为可数集。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后练习题答案(北师大版)第一章勾股定理课后练习题答案说明:因录入格式限制,“√”代表“根号”,根号下内用放在“()”里面;“⊙”,表示“森哥马”,§,¤,♀,∮,≒,均表示本章节内的类似符号。
§1.l探索勾股定理随堂练习1.A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625;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44。
2.我们通常所说的29英寸或74cm的电视机,是指其荧屏对角线的长度,而不是其长或宽,同时,因为荧屏被边框遮盖了一部分,所以实际测量存在误差.1.1知识技能1.(1)x=l0;(2)x=12.2.面积为60cm:,(由勾股定理可知另一条直角边长为8cm).问题解决12cm2.1.2知识技能1.8m(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10m,一条直角边为6m,求另一边长).数学理解2.提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和等于一个梯形的面积:联系拓广3.可以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随堂练习12cm、16cm.习题1.3问题解决1.能通过.2.要能理解多边形ABCDEF’与多边形A’B’C’D’E’F’的面积是相等的.然后剪下△OBC和△OFE,并将它们分别放在图③中的△A’B’F’和△D’F’C’的位置上.学生通过量或其他方法说明B’E’F’C’是正方形,且它的面积等于图①中正方形ABOF和正方形CDEO的面积和。
即(B’C’)2=AB2+CD2:也就是BC2=a2+b2。
,这样就验证了勾股定理§l.2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随堂练习l.(1) (2)可以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2.有4个直角三角影.(根据勾股定理判断)数学理解2.(1)仍然是直角三角形;(2)略;(3)略问题解决4.能.§1.3 蚂蚁怎样走最近13km提示:结合勾股定理,用代数办法设未知数列方程是解本题的技巧所在.习题1.5知识技能1.5lcm.问题解决2.能.3.最短行程是20cm。
4.如图1~1,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解得x=12,则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为13尺。
部编⼈教版四年级语⽂上册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部编版四年级语⽂上册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课《观潮》⼀、说说课⽂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选择印象最深和同学交流。
答:课⽂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观察描写钱塘江⼤潮。
“潮来前”的景象:江⾯上很平静,观潮⼈的⼼情急切。
闷雷滚动、⼀条⽩线“潮来时”的景象:潮的声⼤,潮头有数丈之⾼,声如“⼭崩地裂”,形如“⽩⾊城墙”、“⽩⾊战马”,横贯江⾯。
给⼈的印象就是如巨雷般的⼤潮像千军万马席地⽽卷,在呐喊、嘶鸣中奔来。
狂潮拍⽯,如同⼏⾥岸边同时⾦钟齐鸣。
“潮头过后”的景象:潮头汹涌,漫天卷地,余威犹在,恢复平静,⽔位上涨。
我印象最深的是“潮来时”的景象:那条⽩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
再近些,只见⽩浪翻滚,形成⼀堵两丈多⾼的⽔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来;那声⾳如同⼭崩地裂,好像⼤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上依旧风号浪吼。
⼆、读下⾯这⾸诗,从课⽂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
浪淘沙唐·刘禹锡⼋⽉涛声吼地来,头⾼数丈触⼭回。
须臾却⼊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那条⽩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
再近些,只见⽩浪翻滚,形成⼀堵两丈多⾼的⽔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来;那声⾳如同⼭崩地裂,好像⼤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第⼆课《⾛⽉亮》⼀、阿妈牵着我“我”⾛过“⽉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流着⼭草和野花的⾹味,流着⽉光……”你的头脑中浮出了怎样的画⾯?课⽂中还有哪些画⾯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
提⽰:⼭草、野花、⽉光倒映在溪⽔⾥,随着溪⽔流动着,就像是“流着⼭草、野花的⾹味,流着⽉光”。
这⾥⽤了暗喻的⼿法,把阿妈⽐作美丽的⽉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着。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S版)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大海的歌1.略2.大海的特点:蓝得神奇、千变万化、宁静美丽。
3.(1)描写了天倒映在水中,海天一色的景象。
(2)描写了大海恢复平静时的景象。
(3)描写了明月、星星镶嵌在海中的宁静幽美的景象。
☆我们可以先把自己亲自看到或在电视、电影里等看到的大海的景象回忆一下,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描写展开联想,再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仿照课文的格式写下来。
例:海上的风是大画家,他一来,就挥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二、帽子和鸟窝1.略2.翔翔和他的小伙伴非常可爱。
因为他们非常热爱小动物,知道保护鸟类等小动物。
3.略三、吹泡泡2.第三自然段写了吹泡泡的过程,用几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然后、再”将整个过程串联起来,这中间对“制”与“吹”的过程用几个贴切的动词一步一步进行了叙述。
我们试着按这样的步骤和方法去吹泡泡,一定会感到无限快乐的。
3.略☆我们在一个小瓶里倒入几滴洗发水,然后在里边注入些水,搅拌一下,用一根吸管蘸着吹起泡泡来。
那一个个又圆又轻的泡泡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美丽极了。
四* 沙滩上的童话海滩上有一座城堡,城堡周围有高高的围墙,围墙外有一片茂密的树林。
城堡里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抢去了美丽的公主。
公主遭受着痛苦与不幸,哭个不停。
“我们”计划着怎样解救公主,意见统一后,“我们”就从四面八方挖地道,终于挖到了地道下面,在地下装上火药,轰塌了城堡,炸死了魔王,救出了公主。
编童话略。
五山雀1.略2.“我”是根据山雀的叫声来猜想它们的对话的。
两只山雀非常可爱,它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很值得我们学3.这几句话写“我”走到露出小尾巴的那个地方,堵住树洞里的小山雀。
“悄悄地”“绕”“偷偷”说明“我”十分小心,生怕惊动了它们。
☆我家的大母鸡吃东西时十分有趣。
它先在地上啄一会儿,再抬头看看四周,像是在巡视敌情。
假如它的食物旁边有别的杂物,它就用嘴左右扫一扫,接着继续吃下去。
第四章词汇“词汇”思考和练习一三、用“替代法”证明“驼绒”是两个语素,“骆驼”是一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跟“绒”都可为已知语素所代替,也可跟已知合,如:(1)驼绒平绒呢绒鸭绒(2)驼绒驼毛驼峰驼铃(1)组说明“驼”被“平、呢、鸭”替换,“绒”可跟上述语素组合,(2)组说明可以被“毛、峰、铃”替换;所以“驼”、“绒”是两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不能被替换,也就是说“骆”不能跟任何其他语素组合,它不具备语素的资格。
由于语言中同一层次的单位才能组合,语素不能跟非语素组合,所以在这里“驼”也不是语素,“骆驼”只能算一个语素。
四、分别指出下列字中的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单独作语素的字。
柿素眉蜻狗羊鸭习鹃祝闪平虎狼自由语素:狗、羊、学、祝、闪、平、狼半自由语素:绩、柿、素、眉、虎、鸭、习没有不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作语素的字:蜻、鹃五、划分出下文中的词(在词下划一横线,成语不划,不分析)。
如果是合成词就注明它的构成方式。
(略)六、指出下列的双声词、叠韵词、音译词。
仓促灿烂沙发孑孓恍惚婆娑铿锵扑克涤纶秋千踟蹰拮据婀娜腼腆双声词:仓促孑孓恍惚秋千踟蹰拮据叠韵词:灿烂婆娑腼腆音译词:沙发扑克涤纶’七、指出下列复合式合成词的类型。
痛快认真抓紧房间革命飞快解剖石林开关领袖工人碰壁戳穿司令雪崩动静无论烧饼粉饰体验奶牛牛奶功用用功(一)联合型:人民解剖开关领袖美好丝毫伟大动静衣服功用(二)偏正型:痛快飞快石林雪白工人烧饼粉饰(三)补充型:抓紧房间照明戳穿(四)动宾型:认真革命碰壁司令无论用功(五)主谓型:雪崩体验八、试举出yi音的五个同音语素,用每个语素各造三个合成词,同时注明其结构类型(一)一一定(偏正) 一律(偏正) 统一(补充)(二)衣衣服(联合) 大衣(偏正) 衣领(偏正)(三)依依靠(联合) 依赖(联合) 依然(附加)(四)医医院(偏正) 医术(偏正) 医疗(联合)(五)揖揖让(联合) 作揖(动宾) 拜揖(联合)十、下面句子里加着重点的词中间也插进了其他成分,你认为对吗?①为了完成全年计划,昨天厂里又动了一次员。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古诗两首课后习题第2题参考答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找春天课后习题朗读课文。
说说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参考答案:春天像小姑娘,她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嫩绿的眉毛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熟练地弹奏着动人的音乐,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读下面的句子,试试怎样读更好。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第一句话中,“探”字把“小草”写活了,“眉毛”写出了春天的生机。
朗读时把小草当成一个调皮的孩子,用上扬的语调把春天灵动的气息读出来。
第二句话中,“看”“听”“闻”“触”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描述春天来临时的景象。
重读“看”“听”“闻”“触”。
带着兴奋、喜悦的语气来读,读出对春天浓浓的喜爱之情。
选做: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仿照第4~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说一说。
参考答案:小鸟在枝头唱歌,那是春天的歌声吧?小草铺满了大地,那是春天的衣服吧?小燕子在空中翻飞,那是春天的文字吧?3开满鲜花的小路课后习题答案: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再看看课文插图,仿照例句说一说。
例1:◇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
◇房子旁边_有一条弯弯的小路。
◇山坡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村子表面有一条明亮的小河_。
例2:◇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
◇房子旁边_长着一大丛绿油油的灌木。
◇山坡长着一大片嫩绿的小草。
◇小路上走着一群快乐的动物_。
3、课文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美好的礼物?联系糊口,说一说还有哪些是“美好的礼物”?答:文中“美好的礼物”指长颈鹿寄给鼹鼠先生的花籽。
因为花籽也是快乐的种子,长颈鹿把快乐传递给鼹鼠,鼹鼠无意间把快乐传递给了大家,所以说是美好的礼物。
能够给他人带去快乐,能够温暖人心的礼物就是美好的礼物,如:为环卫工人送水,参加植树养树活动,贫困山区的孩子在寒冬收到热心人捐送的棉衣,为劳累的妈妈端来一盆热热的洗脚水……4爷爷植树课后习题默读第3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