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902.50 KB
- 文档页数:12
新生儿溶血健康宣教引言新生儿溶血是指出生后发生的红细胞破坏现象,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向社会大众宣传有关新生儿溶血的知识,帮助提高人们对该情况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新生儿的健康。
新生儿溶血的定义新生儿溶血是指在婴儿出生后,由于与母体血型不兼容,导致母体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的情况。
这种溶血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贫血、黄疸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引起新生儿溶血的原因1.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阴性、父亲为Rh阳性,胎儿为Rh阳性,母体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
2.ABO血型不合–母亲为O型、父亲为A/B/AB型,胎儿为A/B/AB型,母体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
新生儿溶血的表现新生儿溶血可能会表现为以下情况: - 黄疸:新生儿皮肤、巩膜呈现黄色。
- 贫血:红细胞破坏导致贫血症状。
- 肝脾肿大:肝脾功能异常,出现肿大。
预防新生儿溶血的措施1.产前筛查–孕妇在孕期定期进行血型、Rh因子等相关检查,了解母体与胎儿的血型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抗体筛查–对高危孕妇进行抗体筛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3.预防注射–Rh阴性孕妇需在合适的时机接种抗Rh免疫球蛋白,防止母体产生过多抗体。
总结新生儿溶血是一种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有效避免的疾病。
通过提高公众对新生儿溶血的认识,加强对孕妇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溶血的发生率,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希望每位孕妇都能重视孕期保健,做到及时筛查、积极预防,为健康宝宝的诞生创造良好条件。
以上是关于新生儿溶血的一些健康宣教内容,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MN溶血病(附二例报告)李雪波曾燕李刚(作者单位:山东省立医院儿科)新生儿MN溶血病是一种少见的溶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黄疸出现常在24h内,并呈进行性加重、涉及全身,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肝脾肿大,精神淡漠,若诊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或留有不同时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现将我院近年来所见二例报告如下:病例一:患儿女,日龄2天。
因皮肤巩膜黄染1天余,由外院转入。
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40周,胎膜早破10h以上,胎位不整,行剖宫产。
出生体重3.3kg,Apgar评分,1min 10分。
出生后24h时排出墨绿大便与正常色泽小便,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否认遗传性疾病与传染性疾病史。
体检:患儿生长发育营养正常,神志清,反应欠佳。
前囟平坦2×2cm,全身皮肤粘膜苍黄,皮肤黄染涉及手心及足心。
口唇无紫绀,呼吸节律规整,巩膜呈中度黄染,瞳孔大小等圆,对光反应可。
颈部未见异常,皮下脂肪中等,两肺无干湿性啰音,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部平软,肝脏肋缘下2cm,质软,脾脏未摸及。
两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四肢肌张力正常。
女性外阴,大阴唇遮盖小阴唇,肛门存在,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均存在。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1.4×109/L,RBC 2.65×1012/L,Hb 106g/L,PLT 105×109/L,RC 0.1%。
血清总胆红素312.5μmol/L,直接胆红素14.7μmol/L,间接胆红素306.4μmol/L。
微生物检报告:USR阴性。
血清蛋白电泳报告:属正常范围。
血型血清学检查:患儿血型:B,MN,Rh(+),母亲血型:AB,N,Rh(+),父亲血型:B,M,Rh(+),直接AGT阴性,释放试验弱阳性,游离抗体:阳性。
母婴血中测到lgG及lgM抗M抗体。
诊断为新生MN溶血病。
经过静脉输丙种球蛋白、白蛋白、光疗、输血及其综合治疗。
住院10天,痊愈出院。
病例二:患儿男,日龄1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