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一个德国的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24.65 KB
- 文档页数:6
《格林童话》德国格林兄弟格林兄弟在19世纪初搜集、整理的德国古老传说和民间故事,共收入童话200多篇。
童话中有可爱的白雪公主、善良的小矮人、夫真的小红帽、可怜的在姑娘,以及狠毒的继母、狡猾的大灰狼和贪婪的渔夫妻子等。
书中的《小红帽》讲的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第一次被狼欺骗,差点与祖母一起送命,第二次不再上当,还和祖母一起除掉了恶狼。
故事启迪读者吃一堑长一智,要一天比一天聪明。
《白雪公主》讲的是纯洁美丽的白雪公主多次受到狠毒的后母残忍迫害,最后后母受到应得的惩罚,告诉人们害人没有好下场。
书中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精彩故事,让你在品读的同时也学到做人的学问。
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故事情节优美,相信一定会令广大少年儿童爱不释手。
《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安徒生是一个世界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19世纪第一位赢得世界声誉的丹麦作家,也是世界上最负有盛名的童话作家之一。
他一生用浪漫主义手法写过168篇童话,被译成80多种文字,受到世界各国儿童和成年读者的衷心喜爱,他也因此被誉为童话大师列于世界文学家之林。
他的童话赞美了人类的勤劳、勇敢、坚强的毅力、牺牲精神、克服困难的决心,如《野天鹅》中的艾丽莎、《拇指姑娘》中的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
他也揭露了人间的贪婪、愚蠢、虚荣、骄傲,如《皇帝的新装》、《夜莺》等。
安徒生的童话想像丰富、故事生动、语言活泼,诗意浓厚,不单是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也为了启发成年人,因此,它不仅为儿童,也为成人所喜爱。
在他的童话中,他以满腔热情表达了他对人间的爱,对人间的关怀,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对人类进步的赞颂。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天方”是从前中国对阿拉伯的称呼。
这本书中的故事,多是阿拉伯地区国家的传说。
公元9世纪时,是阿拉伯帝国的全盛时期,它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有着独特而辉煌的文化。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地区的古代民间传说。
从9世纪开始,经过搜集整理,至16世纪结成集子。
2023年《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2023年《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1《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讲了在德国一座灰色的大宅中一群老鼠的故事。
有凶暴无能的大头领威利巴尔德,他有两个坏点子很多的帮凶,他们三个在一起给老鼠们带来了很多的苦难:让大家不停进行艰苦的训练,还去做让钟表停止摆动的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最主要的是冤枉莉莉,并把它赶去图书馆,让她自生自灭,这些都让人很气愤。
但是,他们也有一些聪明的主意,象撒豆子,收豆子;拉窗帘,关窗帘,虽然很累人,作用也不大,但是他们肯动脑筋,想出这样的办法也让我很佩服。
大头领们的不为大家着想、凶暴的管理最后也失败了,因为他们不得人心。
我最崇拜的是莉莉,面对被抛弃,她没有哭,也没有闹,而是自己找办法,学习阅读,并从中学会很多东西,帮助同伴们玩玩具,躲过危险;她还愿意分享,给大家读故事,把知道的东西和同伴们分享;她不骄傲,不愿做头领,让大家一起决定所有的事情。
我很崇拜她,我也明白了,只要努力,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023年《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2我读了《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这本书,感触颇深,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从前的一个灰色的大宅子里,住着一群老鼠,每晚灯熄人寝之后,老鼠们就从洞子里爬出,在各个房间奔跑嬉闹,在厨房和储藏室里大啃大嚼。
可是有一天,一只名叫威力巴尔德的超级大老鼠在其帮凶的拥戴下,自立为鼠帮老大,从此改变了老鼠们自由的生活,但是威力巴尔德的法西斯主义作为终究未能逃脱覆亡的它命运。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也最讨厌的就是鼠帮大首领——威力巴尔德。
喜欢是因为它有一条十分漂亮而又强有力的大尾巴,身体健壮。
讨厌它,是因为它是一个法西斯主义的典型代表,太霸道,依仗自己有一群帮凶以强凌弱,为所欲为。
而书中的小白鼠莉莉确是一个又聪明又智慧的可爱小精灵,它博学谦让,懂得很多人类常识,在一个关键时刻还拯救了那一群老鼠,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小家伙。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团结协作,不应该以强凌弱。
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
《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
《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童话故事,它讲述了一群勇敢的老鼠在困难面前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友谊、勇气和团结的道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生活在德国的老鼠,它们生活在一个美丽
的小镇上,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生活。
然而,一天,一群可怕的猫突
然出现在小镇上,威胁着老鼠们的生活。
老鼠们感到非常害怕,他
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摆脱这个困境。
但是,面对困难,老鼠们并
没有束手就擒,他们决定团结一致,共同对抗猫的威胁。
在团结一致的力量下,老鼠们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划,他们利
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把猫赶走了。
从此以后,老鼠们再也
不用害怕猫的威胁,它们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友谊、勇气和团结的道理。
首先,故事告诉我们,团结一致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面对困难
的时候,我们应该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困难,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其次,故事还告诉我们,勇气和智慧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老鼠们在面对猫的威胁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最后,故事还告诉我们,友谊是非常重要的。
在困难的时候,朋友们会给予我们力量和帮助,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和害怕。
总的来说,《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是一部充满温暖和正能量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勇敢、智慧,团结一致,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过上幸福的生活。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学会团结、勇敢,过上幸福的生活。
德意志的概念提出德意志概念是一个广泛用于描述德国文化、历史、国家身份和民族特征的概念。
它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历史、语言、艺术、哲学、道德、法律、民主等。
德意志概念源于历史上的德意志民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超越了单一的国家身份,成为一个更广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表达。
首先,德意志概念与德国的历史紧密相关。
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如日耳曼部落的形成和发展。
中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这种历史的持续性为德意志概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启发了许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如赫尔德和黑格尔,对德意志国家和文化的研究。
其次,德意志概念与德语语言和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语是德意志民族的母语,也是德国的官方语言。
德国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德意志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德和席勒的作品,强调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德意志精神的推崇,如兄弟格林的民间故事和诗歌。
德意志概念还包括德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
德国人以勤勉、严谨和效率著称,这与德国的制度和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法治和道德的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贯穿于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此外,德国人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是德意志概念的一部分,德国在环保领域一直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与德意志概念密切相关的是德国的哲学和思想家。
从康德到尼采,德国的哲学为德意志概念提供了深度的思考。
德国的哲学家致力于研究人类和世界的本质,这种思考方式对德国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德国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也在德意志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德国在音乐、戏剧、艺术和建筑等领域的贡献是无可忽视的。
最后,德意志概念还包括对民主和人权的坚定支持。
德国历史上的独裁统治,如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德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伤害。
因此,德国人对于民主制度的重视和对人权的尊重成为了德意志概念的一部分。
2023年《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15篇《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1今年暑假里,我读了《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是德国维里。
费尔曼的著作。
它讲述了在一所灰色大宅中活跃着的一群老鼠,每到灯熄人寝之后,老鼠们便从洞子里爬出,在各个房间里奔跑嬉戏,在厨房和储物间里大啃大嚼,无法无天。
快乐自由。
无拘无束的生活。
后来它们受到最最强大的老鼠大头领威力巴尔德的管制和压迫,变得没有思想,越来越麻木。
最后在小老鼠莉莉的努力下,大家又恢复了以往的快乐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对小老鼠莉莉特别喜欢。
它在老鼠群中非常独特,全身白毛,眼睛呈红色,所以,经常被众鼠排斥,当它被驱逐到了图书馆时,在饥饿和孤独的环境下,它没有自暴自弃,它在那儿学到了许多知识,它学会了阅读,它是一只了不起的老鼠。
老鼠莉莉让我知道了阅读有多神奇,多重要,我也要向莉莉那样阅读书籍,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2俗话说得好“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自从我读完《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这本书后,就彻底地对老鼠改变了想法。
这本书描述的是一群生活在灰色大宅里的德国老鼠,有小老鼠莉莉、最最强大的威力巴尔德、狡猾的尤瑟夫、大块头海尔曼、卡琳、卡尔、菲列普、菲里德利克……小老鼠莉莉在老鼠群中非常独特,全身白毛,眼睛呈红色,所以,经常被众鼠排斥,特别是首领威力巴尔德总刁难莉莉,即使莉莉为众鼠贡献了很多,但威力巴尔德与它的手下(尤瑟夫、海尔曼)很多,。
说到尤瑟夫,它经常给大头领出馊主意,而大头领总不假思索采用它的办法,而莉莉的好办法却受到群众的排斥。
所以,有一次,莉莉犯了错,被驱逐到了图书馆,但是,它在那儿学到了许多知识,所以,它一有出去的机会,便给众鼠讲故事,这件事被狡猾的尤瑟夫知道了,它立即向大头领控诉道,大头领也禁止了,知道有一次,莉莉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菲列普,可没过多久,菲列普便被群众扔到了窗外,莉莉非常伤心,决定与威力巴尔德对着干,所以,它又开始讲起了故事。
格林童话的历史背景解读在现代社会中,格林童话是无数个孩童童年的美好回忆。
这些经典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是一本智慧的百科全书,深刻地影响了很多人。
然而,只有了解格林童话背后的历史背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深意。
本文将为您揭示格林童话的历史背景,帮助您更好地欣赏这些传世之作。
1.德国浪漫主义的兴起格林童话创作于19世纪初,正是德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时期。
浪漫主义崇尚自然、感情和民族精神,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格林兄弟是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他们深受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致力于收集和保存德国民间故事。
2.民族自豪感的觉醒当时的德国正处于法国的占领下,民族自豪感极为薄弱。
格林兄弟将目光投向民间文化,希望透过收集民间故事,唤起德国人对自己民族传统的认同感。
这也使得格林童话具有了浓郁的民族色彩,成为德国民族复兴运动的象征之一。
3.批判现实社会的力量尽管是童话故事,然而格林童话并非毫无深意。
它们常常含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在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权力、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揭示。
例如《灰姑娘》故事中,灰姑娘通过善良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呼唤着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4.文化的传承与保存格林兄弟在搜集民间故事的同时,也把这些故事重新书写并出版。
他们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整理和改编,使之成为永恒的经典。
这种文化的传承与保存,成为帮助后世保留德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5.教育与娱乐的完美结合格林童话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们而创作的,旨在教育和娱乐结合。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人物性格塑造、道德教育和情感表达来引导孩子们的思考和成长。
例如,童话中的主人公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通过勇敢和智慧的表现,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结起来,格林童话的历史背景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民族自豪感的觉醒,以及社会现实的批判。
格林童话不仅是德国民族复兴运动的象征,也是对社会不公的呼喊。
同时,格林童话的创作和出版也帮助传承和保存了德国的传统文化。
最重要的是,格林童话以教育和娱乐相结合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指导,教导他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读书心得——《格林童话》中中世纪德国社会的浪漫主义《格林童话》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等故事更在世界各国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人们普遍把它看作给儿童的睡前故事,认为它不过是哄小孩子的“王子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的天真桥段。
事实上小时候我不仅仅当成睡前故事听了,认字后还把自己家里那本《格林童话》看得“厚”了一倍,真正无数次地看了又看,读了又读,书页看旧了脏了书壳也掉了,没少招惹有爱书洁癖的妈妈的责备,她收走我再翻出来,不记得有多少次了,吸引儿时我的正是那些美好的大团圆结局,以及主人公们总能得到各种各样神奇的帮助。
我太喜欢了!我估计那时妈妈一点也不理解我对《格林童话》的“手不释卷”。
而儿时的我不理解的是,童话背后所包含的那些现实基础。
以至于今天我手拿自己儿时的《格林童话》,动念写写它,却不知道自己看的这是哪个版本了。
实际上,《格林童话》是德国浪漫派文学重要的代表作。
其中的故事主要诞生于中世纪时期,19世纪被格林兄弟整理编撰而成。
它极其忠诚地反映了中世纪时德国的社会现状,有极强的两面性,是一部值得深入分析的作品。
本文将从《格林童话》中的三种矛盾入手,试着分析一些幼时没有看懂的内涵。
一、体现出价值观的两面性善恶因果的公平性善良正义,勤劳勇敢的人在《格林童话》中总会有很好的结局,而企图阻挠正义主角的反派永远都没有好下场。
小红帽安全地回家了,所有的好姑娘都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大灰狼被开膛破肚,所有的恶毒巫婆,继母都遭到了残酷地惩罚。
这样的结果让读者非常满意——善良的人应当有这样的奖赏,坏人则是活该,罪有应得。
实际上这样的结局几乎是所有浪漫主义文学通用的标准结局。
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绝对公平的价值观体现:付出一定会有回报,“老天不开眼”这样的事一定不会发生。
在现实中,这样绝对的美好和公平当然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往往是“好人不长命,祸害留千年”。
童话中的“因果论”也只能是人们聊以自慰,教育孩子向善时的幻想而已。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叙述方式与意境表达作者:聂宁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0期内容摘要:《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德国诗人海涅漂泊异乡20年后,根据两次回国见闻所创作的政治长诗。
在宏深壮阔的民族历史维度下,海涅极大地构筑了德国19世纪的政治统治阶层面貌及意识形态格局,并以此为基底,讽刺、审视德国历史进程中腐朽败落的黑暗时期,同时又以尖锐、顽强的叙述风格,抒发个人政治论断与价值倾向。
这一叙述体系,既是历史的、革命的,是主体力量的迸发与果决,同时也正在逐层架构起应然的历史格局和未来图景。
关键词:德国民族历史意象讽刺政治变革个体意志一.原乡情结中的政治信念海涅虽经历了近20年的异乡生活,但他对主观情感的把握在文字间得以自然流露又有所保留,而保留的那部分却能让人相信他爱国主义情怀的深邃与真实。
“我觉得我的胸怀里,跳动得更为强烈,泪水也开始往下滴。
”他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磨难与哀伤、所有的主观化思绪与情感依托在踏上故土的那一刻就早已化为泪水融进了祖国的泥壤之中,为祖国所包容和吸收。
在主体亲历与自我形成的情感状态下,海涅在浓烈的故土情丝中发出了对祖国最美妙的愿景与期望:“一首新的歌,更好的歌,啊朋友,我要为你们制作!我们已经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国。
”海涅的感叹与呐喊,是时代格局中个人意志力量的理性体现,他以张扬性的话语向我们呈现自我的价值偏向与追求。
诚然,再凶猛的烈火也会有减弱与熄灭的结局,只靠纯粹的原乡情怀而无现实依托是无法把希望得以延续与壮大的。
因此,纯粹的故土情怀是诗人海涅意志得以保存的原始力量,更多的意志力量将以此为基点得以建构、修葺与坚固。
原始力量的滋长是需要“我”拥有如猎犬般的警觉与雄鹰般锐利的双目去体会周遭环境的转变的。
这种环境的转变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之下突出显示为政治格局的转变与迁移。
踏入国境,“我”受到了普鲁士关税人员的检查,搜查了一切物品,寻找违禁的书籍。
毫无疑问,国家设立思想形态上的关卡,禁止一切外来思想的传入与散布是荒谬且无用的。
标题:德国新天鹅堡:童话般的城堡德国的新天鹅堡,如同一位童话中的公主,矗立在阿尔卑斯山脉的群峰之间,散发出梦幻般的魅力。
这座壮丽的城堡以其神秘、浪漫的气息,成为了德国旅游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新天鹅堡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背靠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面朝碧波荡漾的湖泊。
这座城堡的设计充满了奇幻和浪漫的元素,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故事中。
这座城堡的建造者是天才建筑师路德维希二世,他热爱中世纪传说和童话故事,因此将城堡设计成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新天鹅堡的外观如同一只优雅的天鹅,白色的墙壁、蓝色的屋顶、红色的塔尖,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城堡内部同样精美绝伦,精美的壁画、华丽的吊灯、细腻的雕塑,每一处都透露出高贵和奢华的气息。
城堡中的镜厅尤其引人注目,数百面镜子镶嵌在墙壁上,折射出绚丽的光影,让人流连忘返。
新天鹅堡的建造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路德维希二世为建造这座城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尽管他的父亲并不支持这座城堡的建设,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
最终,这座城堡成为了他的陵墓,也是他留给世人的一份宝贵遗产。
新天鹅堡的美丽不仅在于其外观和内部装饰,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和传说。
这座城堡与中世纪的童话故事紧密相连,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寻找心中的童话故事。
这座城堡的存在也让人们更加珍视童话中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
新天鹅堡所在的地区是德国最美丽的风景区之一,周围环绕着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翠绿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泊。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城堡的美丽。
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游客可以选择自驾、公共交通或者参加旅行团等方式前来参观。
除了新天鹅堡外,这里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值得一游,例如旧天鹅堡、路易斯湖等。
这些景点共同构成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童话世界,让游客在这里度过一个难忘的假期。
总的来说,德国的新天鹅堡是一座充满奇幻和浪漫气息的城堡,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童话故事的象征。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读书笔记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有哪些主要内容1、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憎恶与讽刺。
诗人对普鲁士军人可笑的装束和呆板的动作也进行嘲讽。
对普鲁士国王为他们设计的军盔上那个尖顶,诗人预告了它的命运:“一旦暴风发作,\/这样一个尖顶就很容易\/把天上最现代的闪电\/导引到你们浪漫的头里2、对封建制度的帮凶,宗教进行讽刺。
诗人来到莱因河畔的科隆市,在朦胧夜色里浏览市容。
在审视“阴森森的高高耸起”的科隆大教堂时,他把这座被教会势力当作他们“神圣”的象征、苦心经营了300年之久的大教堂称为统治德国的“精神的巴士底狱”。
现在那些教堂协会的无赖们企图继续马丁·路德中断过的建筑,“把这专制的古堡完成”。
诗人警告说,这个企图是愚蠢的忘想,因为不久的将来,人们不仅不会把它完成,而且还要把教堂内部当作马圈使用。
3、对国粹主义者“复活日耳曼精神”的讽刺。
诗人向他讲述法国大革命,当讲到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被斩首时,红胡子皇帝怒火满腔,他说这些行动违背了一切礼仪。
对诗人直接称他为“你”,也大发雷霆,指责他是大逆不道。
诗人与红胡子皇帝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他气得大声喊叫起来:“你只不过是一个古老的神异。
去睡觉吧,没有你,我们也要解救自己,因为我们根本用不着皇帝。
4、讽刺德国资产阶级的怯懦、平庸以及对封建势力的妥协。
资产阶级庸俗社会现实的守护女神汉莫尼亚与诗人相遇。
诗人诉说了自己长年流亡巴黎、怀念祖国的心情。
汉莫尼亚这个富有肉感的风骚女人,请诗人喝甘蔗酒浆,用甜言蜜语劝诗人留在德国,不要去巴黎。
她说现在的德国,人民享受着思想自由,只有写书和印书的人才受到限制,没有专制行为,即使是最恶劣的煽动犯,也只有通过法庭才剥夺他的公民权;在监狱里没有一个人因为饥饿而死亡…她认为这些都是美好的现象,是德国的进步。
扩展资料:诗歌成为海涅的武器,他在作品中对德国进行讽刺、嘲弄和攻击。
然而,掩藏在这痛恨之下的,却是海涅对德国无法割舍的赤诚的爱。
德国童话故事Most fairytales are overrun with wicked witches, entrapped princesses and dashing young princes.邪恶的女巫、受困的公主、年轻勇敢的王子,这是大多数童话故事里都有的人物。
But a new collection offers a different take on the classics - without the Happily Ever After.但是最近有一部童话集却―不走寻常路‖,跳出了那种―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形式。
The stories were compiled by German historian Franz Xaver von Sch?nwerth in the 1880s - around the same time as the Brothers Grimm folk tales - from across the Bavarian region of Oberpfalz.这部童话集中的故事由德国历史学家弗朗兹·克萨韦尔·冯·希昂韦斯收集而来。
希昂韦斯和格林兄弟生活在同一时期,他在德国上普法尔茨地区收集到的这些故事与格林童话形成了鲜明对比。
And now the collection, which lay undiscovered in a local archive for 150 years, is set to be published in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the Guardian reports.而现在这部被作为地方档案收藏了近150年的童话集首次被译成英文并出版。
While the well-known Grimm fairytales often feature a vulnerable princess and dragon-slaying hero, Sch?nwerth reverses their roles - offering readers powerful female and vulnerable male characters.格林童话童话中描绘的多是柔弱、易受攻击的公主和英勇的王子之间的故事,而希昂韦斯收集的这套童话却与此正相反,它们塑造的则是强有力的女性形象和柔弱、易受攻击的男性形象。
童话仙境――德国莫里茨堡夏日里的莫里茨堡,空气中弥漫着甜美的花香和优雅的木香,林荫小道两旁是原汁原味的日耳曼建筑,主干道边上的面包房和香肠店飘出喷香的德国风味……田园牧歌般的德国萨克森州,每年都以莫里茨堡音乐节拉开八月的狂欢序幕。
在这里举行的室内乐庆典为期两周,盛大到足以让十公里开外以文化和商业著称的“德国最美城市”德累斯顿也黯然失色。
莫里茨堡音乐节由德国大提琴演奏家杨?沃格勒(Jan Vogler)和他的兄弟凯(Kai)以及朋友彼得?布伦斯(Peter Bruns)以创建于美国佛蒙特州(Vermont)的室内音乐节――万宝路音乐节(Marlboro Festival)为蓝本,于1993年创立。
杨?沃格勒回忆道:“当时我们很年轻,初衷是希望能演奏所有经典的室内乐作品。
”要知道,杨可是当今国际乐坛的大提琴翘楚,二十岁就已成为德国德累斯顿交响乐团有史来最年轻的大提琴首席了。
莫里茨堡曾经是以喂养马匹和养殖鲤鱼而著名的德国小镇,现在却以莫里茨堡音乐节作为自己辉煌的文化大使,吸引那些热爱室内乐的听众们前来旅游。
音乐节还设立了“世界巡演”和“专属录音”项目,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经验丰富的作曲家前来助阵,如英国作曲家托马斯?阿戴斯(Thomas Ades)、英国作曲家马克-安东尼?特内奇(Mark-Anthony Turnage)和德国作曲家沃尔夫冈?里姆(Wolfgang Rihm)等,都曾是莫里茨堡的座上宾。
作为冉冉升起国际乐坛新星,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尼古拉斯?阿尔斯戴德(Nicolas Altstaedt)就常视音乐节为磨砺他的“艺术兵工厂”。
他说:“只有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你才能集中精力与搭档们配合,成为一个更好的音乐家。
这里可以扩大你对音乐的想象,打破艺术局限,重塑无限可能。
”而杨对音乐节最为赞赏的就是这种关系融洽和共同进步的氛围。
他说,如果要总结莫里茨堡音乐节的成功之道,那就是好灵感通常来自协作。
协作精神让音乐家们聚集在楚而夫瓦尔德(Churfuerstliche Waldschaenke),这是一家建于十八世纪的旅馆,紧挨着苍翠繁茂的弗里德瓦尔德森林(Friedewald Forest)。
★这篇《童话故事:铁汉斯(德国)》,是⽆忧考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从前有⼀个国王,他的王宫附近有⼀座⼤森林,⾥⾯有各种野兽。
⼀天,国王派⼀个猎⼈到森林中去射⼀只⼩⿅,猎⼈去了没有回来。
第⼆天,国王⼜派两个猎⼈去找他,也没有回来。
第三天,国王命令所有的猎⼈带着猎狗再去找,结果全都没有了踪影。
从此,再没有⼈敢到森林⾥去了。
过了许多年,有⼀个陌⽣的猎⼈来见国王,⾃告奋勇要求到那座森林中去,国王开始不答应,后来经他再三要求,就同意了。
这个猎⼈带着他的猎狗⾛进森林⾥,⾛了⼀会⼉,猎狗发现了野兽的脚印⼉,追了⼏步,前⾯出现⼀个⽔池⼦,只见从⽔⾥伸出了⼀只⼤⼿,把猎狗拽了下去。
猎⼈回去找了三个⼈带来⽔桶,把池⾥的⽔舀⼲了,看见池⼦底下躺着⼀个野⼈,全⾝跟铁锈⼀样颜⾊,披着长头发。
他们把野⼈捆上带回王宫,国王叫⼈把野⼈锁在院⼦当中⼀个⼤铁笼⾥,说谁要敢打开铁笼就处以死刑,钥匙由王后亲⾃保管。
从此,这座森林就安全⽆事了。
国王有⼀个⼩王⼦,有⼀次他在院⼦⾥玩⼉,他的⾦球掉到了铁笼⾥。
⼩王⼦让野⼈把球还给他,野⼈说:“你把铁笼门打开,我就把球还给你。
”⼩王⼦说:“不⾏,国王不许这样做。
”第⼆天,他也没有把球要回来。
第三天,国王去打猎,⼩王⼦跑来对野⼈说:“我愿意打开铁笼门,可是不知道钥匙在哪⼉呀?”野⼈说:“钥匙放在你母亲的枕头底下。
”⼩王⼦把钥匙偷来了,⼿指都弄疼了才把铁笼门打开,野⼈把球给了他,然后要逃⾛。
⼩王⼦⼤喊:“你别⾛,国王回来我就活不了了。
”野⼈把⼩王⼦放在肩头,飞快地逃回森林中。
国王回来,发现铁宠空了,王后的钥匙不见了,⼩王⼦也失踪了,于是派⼈去找,但是没有找到。
野⼈对⼩王⼦说:“我叫铁汉斯,有许多财宝,你放了我,得罪了你⽗亲,回去也活不了了,就在这⾥和我⽣活吧。
”第⼆天铁汉斯把王⼦带到⼀⼝井旁说:“你坐在这⾥看守这⼝井,当⼼不要把任何东西掉到⽔⾥,不要把⽔弄脏,每天晚上我来检查。
《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1不久前,我读了一本书:《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这是一本以老鼠间发生的可笑故事来反映法西斯当年的恶行,让青少年懂得抵制法西斯主义。
这本书讲了一座灰色的大宅子里面生活着一群老鼠,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便从洞里跑出来,它们快活的尖叫、在各个房间里玩耍嬉戏;它们在厨房、餐厅里寻找食物;它们在书房里滑滑梯、躲猫猫。
然而,一只名叫威利巴尔德的老鼠成为大头领后,老鼠们痛苦的日子就开始了,它不断地让老鼠们做苦力一直到最后……老鼠们为什么要听威利巴尔德的命令呢?那是因为威利巴尔德以猫恐吓鼠群们,鼠群为了得到保护不得不臣服于威利巴尔德。
然而,真的有猫吗?谁都没有看见真正的猫,猫其实是一个心魔。
心魔一旦进入了你的心里,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正如茨威格所说:"恐惧是一面哈哈镜,它那夸张的力量把一个十分细小的、偶然的筋肉悸动变成大的可怕、漫画般清楚的图像,而人的想象力不小心一旦被激起,又会像脱缰的马一般狂奔,去搜寻最离奇、最难以置信的各种可能。
"面对心魔,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有!面对心魔,只要我们有知识,就不怕。
正如文中的莉莉就是用学到的知识拯救了鼠群。
它不仅学会了识字,还学会了阅读。
通过对说明书的阅读知道了美食其实就是个陷阱,而威利巴尔德却一无所知,导致它失去了那一根长有力的尾巴。
这就验证了美国作家爱默生所说:"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
"有了知识,我们便不再惧怕心魔!面对心魔,你准备好了吗?《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读后感2暑假是短暂的,也是寒冷的,寒假的短暂比起读一本书的时间,它就会变得很长,而在这长又寒冷的假期里,正需要一本好书来打发假日的无聊,更需要一本好书来为这寒冷的冬天洒上一丝温暖的阳光。
于是,我果断地拿起了《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这本童话。
其实我很喜欢老鼠,也许是之前养过仓鼠的缘故,总对老鼠有一种敬佩的感觉,以因为它矫健的身影,聪明的脑袋总可以在"家"里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作者:于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1期摘要:海涅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抒情诗人、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他以笔墨为武器为德意志的自由、独立、和解放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海涅的后期作品无不渗透出对人民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其中最辉煌的篇章当数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诗歌笔锋犀利尖刻,情感真挚浓烈,想象飞扬驰骋,又夹杂着幽默的民间文学风格,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融合。
诗人借助自己的所见所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统治下德意志的腐朽落后,人民生活饥寒交迫,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只能通过一场暴力革命,将封建制度和反动教会彻底推翻。
长诗由27章组成,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将以第一章为例。
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革命主题入手,解析这首芒刺闪耀,剑与火凝成的战歌。
关键词:海涅;浪漫主义;抒情诗;政治讽刺作者简介:于潇,女,1990年1月21日生,汉族,硕士研究生,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02前言从19世纪30年代末起,德国工人反对资产阶级剥削的斗争广泛展开,工人们开始了自发性的起义和罢工。
在这迅速发展的解放运动中,德国最进步的浪漫主义诗人,德语灵魂里,继歌德后的“太阳”——海涅,实现了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成为了勇敢的革命鼓手,用尖锐的政治讽刺诗向反动腐朽的普鲁士王朝宣战。
1843年10月,度过了12年流亡岁月的海涅重回故土,在目睹了阔别多年后千疮百孔、发展停滞的德意志之后,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若要救国,必不可养痈成患,须先将疮口切开,让污秽公之于众,才能激发人民的反抗意识。
因此,诗人创作出了一生中最杰出的诗篇——《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在这首长诗中,诗人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把现实与浪漫的虚幻图景交织起来,在尖刻而俏皮的讽刺中揭露了德国腐败的政治现状,抨击了以贵族地主阶级、僧侣阶级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批判。
童话:一个德国的概念语言和文化背景无疑会影响人们对许多概念的认知,比如“童话”这个中文概念。
很多人想当然地把“童话”当成一种讲述冒险和魔法故事的儿童文学体式,但童话并不一定讲述冒险和魔法故事,也不是一种完全隶属于儿童文学的文体。
最初的童话脱胎于荒蛮时代的神话和民问故事,被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驯化为高雅精致的仙女故事,经由十八世纪末德国浪漫派的重新发现,被誉为诗的典范(诺瓦利斯),又在十九世纪随着格林兄弟收集的民间童话和霍夫曼、豪夫及安徒生等人的作品逐渐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成为市民家庭炉火旁和儿童卧室里的必备书——这种文体的意义在千百年问不断变迁,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百年正是关键时期,这段历史的主角无疑是几代德意志文学家和学者。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童话”一词一般指的是民间童话。
这是一种特殊的叙述作品,其前身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民间故事,是无法阅读书写的百姓口口相传的简短故事,给人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内容离奇,可信度不高。
童话一般被视作一种口头流传的文学形式,但鉴于流传至今的民间童话多是有文字记录的,我们能够读到的民间童话篇目只是多少保留了一些口头文学的特征。
十八世纪末,一些德意志文学家和学者看到,自十八世纪上半叶启蒙主义在欧洲兴起以来,拘泥于书本的教条式理性横行跋扈,他们为此忧心忡忡,担心人类细腻的情感和瑰丽的想象力被过度的理性所排挤。
于是,文学家兼理论家弗雷德里希·施莱格尔及其兄长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诗人诺瓦利斯、小说和剧作家路德维希·蒂克等人开展德意志浪漫派运动,号召人们把目光转向一个理想化的古代黄金时代,即一个用诗和童话代替教条和公式的虚构年代,以求用诗和幻想中的无限代替书本上的有限,用懵懂时代天真无瑕的完整无缺代替现代世界分门别类的支离破碎,用反思的理性和艺术的诗意重建一个更高级的黄金时代,让艺术精神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导——在这场回溯过往的浪漫派大潮中,许多德国文学家、学者收集整理各地的民间文学,希望在文化中找到德意志人的精神根源,从民间文学中重塑日耳曼神话,将名存实亡的神圣罗马帝国下属的三百多个小公国用文化凝聚在一起,恢复中世纪统一帝国的荣光。
雅各布和威廉·格林兄弟二人收集的《儿童和家庭童话》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成果。
格林兄弟典雅又不失朴实精练的语言风格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让这些童话文本被读者视作“童话”的范本。
既然源自平民百姓口口相传的简短故事,童话的语言一般朴实粗犷,便于人们直接讲述;而且,读者不难发现,很多经典童话的情节套路都差不多:主角为某项任务而离家,得到神奇力量的帮助,完成任务,遇到第二个甚至第三个难题,再次在神奇力量的帮助下解决难题,最终得到奖励。
这种结构上的程式相当于童话的骨架,程式中的每一个小步骤——如神奇动物的帮助——在文艺学上被称作“动机”,相当于童话的每一根骨头。
讲童话的人可能早就把自己多年前听过的故事细节忘光了,只记得这副骨架,就给这些梗概即兴添加各种细节,让童话成了一种变化无穷却又万变不离其宗的鲜活民间艺术。
童话固定的结构模式和多次重复的元素也是其抽象风格的一种体现。
童话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不会模仿现实世界,而是把世界转变为一种抽象的形式,它不会描述,只是列举。
童话中没有渐变或杂糅的形象,常常出现的是经过简化后明晰固定的物质(如金属、石头)和特定的数字。
除了抽象风格之外,童话还具有一维性、平面性,孤立与联结一切,升华与含世界性等本质特性。
在童话中,神奇事物理所当然地出现,凡间世界和超凡世界处于同一维度上,童话中的凡人对本应属于超凡世界中的事物没有丝毫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童話角色没有肉体属性和内心世界,喜怒哀乐只能用行动和语言体现出来,没有时代地域特征。
童话的人和物都是各自孤立的,彼此间不存在固定的从属关系,因而也可以和别人或他物自由地产生关联,如格林童话《七只乌鸦》中的“小妹妹”把玻璃门的钥匙弄丢了,但她的手指正好和门钥匙是同一个形状,两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物件,却能产生奇妙的关联。
童话可以自由地囊括现实和虚构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可这些被吸纳进童话世界的事物失去了原有的具体指代,升华成为童话情节提供功能性作用的符号。
诅咒不再具有宗教方面的意义,爱情也不再意味着感情交流。
民间童话的讲述者不会探究这些现实元素的真实含义,只是把它们镶嵌在自己的故事中,当作童话结构中一个可以拼接替换的组件。
百姓讲故事,当然最愿意讲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
因此,魔法童话或冒险童话一般被视作最为典型的童话。
很多西方学者对这一文体进行定义时也把童话和“神奇”联系起来,用“神奇事物”“奇迹动机”等属性来定义童话。
不过,这些学者都承认,“神奇”这个属性只能描述一部分童话文本,而且神奇事物的出现也不能将童话区别于与之相近的民问传说、宗教传说和神话等文体。
也有一些学者尝试着避免使用“神奇事物”定义这种文体,如吕蒂称:“童话是一种世俗性的冒险叙事,具有精炼升华的风格形式。
”不过,这种定义仍然无法摆脱将“冒险”视作童话核心的窠臼。
吕蒂在《童话》中指出,也可以用与其他常见民间文体进行比较的方式描述这种文体。
比如,传说把神奇事物叙述为不可思议的神奇事物,记录现实中超越现实的时刻,且对这种超现实深信不疑(如都市怪谈、圣徒传说等)。
神话的出现源于人类认识能力低下,旨在用人类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巨大可怖的世界,以神或具有神之力的英雄为主角。
寓言常以动物为主角,旨在教育读者,需要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联想现实世界的情况。
轶闻则幽默诙谐,语言粗俗,对世间的不平之事付以嬉笑怒骂和辛辣讽刺,是底层民众发泄情绪的一种手段。
这几种民间文学都或多或少地跟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童话在体裁内容上却自由得多,没有现实层面上的意义。
这种区分方法让人隐隐约约地感到,童话和现实的关联是了解童话本质的着眼点。
童话原本是一种民间的口头文学,其内容自由地游离于现实之外,人物和情节都是单薄的,叙述中充满了模式化的规则套路。
既然如此,今天的读者为什么还会聆听和阅读童话?其实,童话的魅力正是在于这些套路模式和单薄的动机符号。
在童话单维平面的外衣之下、强烈模式化的结构骨架之中,有一根贯通一切的经脉来源于现实:童话遵循的是现实的因果逻辑,是现实世界观的产物,或者说,是人们利用来自现实的符号碎片按照逻辑关系建造出来的一个新世界。
抽象单一的样貌让人面对这个新世界感到疏远,但不至于感到茫然无措。
反之,童话的世界里除了最基本的因果逻辑之外没有现实社会中的重重束缚,它替听众/读者实现人最原始的愿望——毫无顾忌地得到幸福,在这里,你只需沉浸在这种没有真实感的自由中,按照自己最熟悉的逻辑做梦。
童话确实是一种关于熟识和疏远的艺术——梦的艺术。
因此,童话文本即是一个有一定强制力的封闭世界,民间童话的常见开头“从前”(Once upon a time),类似于和读者签订契约,让读者自觉进入一个遵循因果逻辑却异于现实的疏远氛围中,主动接受童话中的程式和规则,与童话角色一样不为神奇事物的出现而惊讶或不安。
而文本结尾的程式“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And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则标志着这种疏远氛围的终结,读者可以回到现实世界。
把关于童话的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我们得到一个童话概念:童话是一种特殊的叙述文体,其一维的世界、平面的角色、抽象的风格把客观和主观世界进行符号化的改造凝练,营造出一种疏远于现实的氛围。
在数种欧洲语言中的“童话”概念里,最符合这一文体内涵的是德语概念M~irchen,这个词来源于中古德语中的Mar,原指不可信的短篇作品,强调的是童话的叙述属性。
安徒生使用的丹麦语中,表示“童话”的eventyr来源于拉丁语的adventura,强调的是冒险性质的故事情节。
当然,安徒生的一百五十六篇童话中,真正讲述冒险故事的数目并不多。
而且,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并非上述平面抽象的民间童话,而属于作者童话。
英语中表示“作者童话”的概念literary fairytale借鉴的是德语的Kunstmairchen,后者意为“艺术童话”或“人造童话”,强调的并非这类童话的艺术性,而只是说明这些童话文本不同于匿名的民间童话,是某个有名有姓的作者按照民问童话某些特定属性进行的创作,如模仿童话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特意援用来自民问童话的素材和动机(如富凯的童话《温蒂娜》使用水妖和中世纪骑士等素材),使用民间童话中常见的重复模式(如蒂克童话《金发的艾克贝尔特》中鸟儿歌唱重复出现了三次),或故意戏仿甚至背离以往童话模式(如蒂克《穿靴子的猫》中的观众角色对童话情节的批评,以及王尔德《夜莺与玫瑰》故意设计了跟安徒生童话《夜莺》完全相反的结局)等,更有一些作者试着艺术化地重新构建童话的所谓“自然性”,故意模仿民间童话朴素的语言和简单的情节。
只有当这些来自民间童话的素材和模式被读者观察到时,作者童话的文本才会被视作童话。
作者童话类似于一种建立于民间童话之上的“元童话”。
一个作者在创作童话之时有意或无意地借鉴民间童话,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对自我和他者的比对。
这个在复杂文本中重塑单纯的过程和浪漫派再造诗意年代的理想不谋而合,诺瓦利斯甚至认为,一切文学作品最后都应变成童话,既然诗的本质是纯粹和自由,童话即诗的最高形式。
作者童话创作的高峰因而出现于德国浪漫派。
不过,作者童话并非浪漫派的产物。
作者让自己的童话成为意有所指的复杂文本,和只有一重含义的民间童话相比,多了一重作者的自我意识。
作者利用作品展现自我——上帝和君主以外的主体,虽然这在现代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只是人文時代兴起之后的新情况。
作者童话也确实出现于新时代之初,即十六世纪的意大利。
一般认为,意大利作家斯特拉帕洛拉的文集《宜人的夜晚》(Le piacevolinotti,一五五0至一五五三年间出版)中的二十一篇童话是新时代最早的作者童话。
当时中世纪走向尾声,人文主义逐渐兴起,人们书写和阅读的精神需求逐渐增强,斯特拉帕洛拉仿照薄伽丘《十日谈》的诙谐风格和框架叙述结构,在欧洲民问童话的启发下创作了这本通俗读物。
到了十七世纪,印刷物逐渐普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一千零一夜》等具有异域风情的东方故事由法国传遍整个欧洲,阅读具有无穷想象力的童话成了一种新的潮流。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作家查尔斯·贝罗和多尔诺瓦夫人等人创作的仙女童话(conte de fee)以宫廷和贵族女性生活为蓝本,融合西方民间和东方童话素材,最大限度地迎合了读者对幻想和高雅品位的需求,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合在市民聚会和贵族沙龙上讲述。
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中叶,仙女童话风靡全欧,甚至一度让个别狂热读者对仙女产生疯狂迷恋之情。
德国作家克里斯多弗·马丁·维兰德的小说《罗萨尔瓦的堂·西尔维奥历险记》(一七七二)就讽刺夸张地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西班牙贵族少年堂·西尔维奥耽于仙女童话不可自拔,带着用人进行堂吉诃德式“冒险”,最终认识到自己的狂热偏激,回归理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