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88.09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科学下第四章知识点在七年级的科学下册中,第四章是有关物质存在的章节。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许多关于物质的知识。
本文将会介绍该章节的几个主要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首先,我们要了解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只包含同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此外,纯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的化学结合形成的物质。
物质的性质其次,我们要了解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的外部表现,如物质的颜色、气味、密度、垂直、温度等。
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内部结构的改变,如物质的燃烧、氧化等。
物质存在的状态物质存在的状态也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一种密度高、无法流动的物质。
液体是一种密度较低、可流动的物质。
气体是一种几乎没有质量和体积的物质。
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大多数物质都是液体和固体。
然而,在我们的宇宙中,气体是最广泛存在的物质,因此,我们应该对气体有一个基本了解。
基本物质单位学习物质的时候,我们也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物质单位。
在物理学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
而在化学中,质量的单位是克,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当我们需要测量一个物质样品时,我们可以通过称量质量或者测量体积来确定物质的数量。
结论在七年级的科学下册中,第四章是一个涉及物质存在的章节。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物质存在的状态和基本物质单位。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结构和行为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在进一步研究物质时的基础。
1、太阳(是一颗恒星)1)直径:140万千米,d日=50d地2)与地球的距离:1.5亿千米.(光需走500秒)3)太阳活动:①类型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上,黑子越多,太阳活动强。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上日珥------发生于色球层,贯穿于日冕层.②具有周期性.(约为11年)③给地球带来不利影响.4)观察方法: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或涂黑的玻璃.2.月球(卫星)1)直径:3476千米.d月=3/11d地2)与地球的距离:38.4万千米.(光需走1.28 秒)3)①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②表面月陆处亮,月海处暗,布满环形山.③月球表面重力小,昼夜周期长,看到天空背景为黑色3.地球的自转.1)自转:绕着自身的中心轴线(地轴)进行旋转的运动叫自转.2)证据:地球上的人看到所有的日月星辰都以相同的周期东升西落.3)自转轴:地轴(地轴指向遥远的北极星)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约24小时.自转速度:匀速4.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昼半球和夜半球2)昼夜交替:①产生原因:地球的自转.②周期:24小时③晨线与昏线在地球表面不断掠过.5.地球的公转1)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叫地球的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星的位置看,是作逆时针方向运动)3)地轴倾斜(倾斜23.5°).4)公转周期:365天6.太阳高度角与太阳直射点1)太阳光线与水平地面的交角叫太阳高度角2)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反之亦然.3)严格讲,任何时刻,整个地球上只有一个点(地方)阳光垂直于水平地面,这个点称为太阳直射点点.4)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最大为90度,无影子.5)离太阳直射点越近的地方,太阳高度越大.6)一天中,太阳直射点沿纬线圈自东向西移动(因地球自转)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因地球公转)7.公转产生的现象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四季转换(对同一地点而言)3)昼夜长短的变化(对同一地点而言).8.月相1)地球上的人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表面形状叫月相.2)变化原因:月球公转:①周期为29.53天②方向:自西向东3)与农历的关系:初一---------------新月(朔)--------地-月-日初七、八--------上弦月-----------十五.六-----------满月(望)----------月-地-日廿二.三-----------下弦月-----------4)与月球自转无关.(月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5)节日的月相:春节(新月),端午节(接近上弦月),重阳节(接近上弦月)中秋节(满月)6)北半球看到月相:夏季偏南,冬季偏北9.日食1)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被遮掩的现象,叫日食2)原理: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月球的公转使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
第四章主要讲述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进而认识到物质的多样性和变化。
一、物质的微观结构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体的分子密排;液体的分子次紧密排列,有一定的流动性;气体的分子间距比较大,无规则运动。
2.分子: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
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3.原子:分子的组成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具有正、负、中性电荷。
4.元素: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根据原子的数量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单质(由一个原子组成)和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元素的原子组成)。
二、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可量测量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熔点、沸点等。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烂、酸碱中和等。
三、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仍保持原有的物质特征。
如物体的形状改变、物质的状态改变(如固体熔化成液体、液体凝固成固体)等。
2.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如物质的燃烧、金属的生锈等。
四、物质与能量1.物质的热性质:物质对热的反应。
热膨胀是物质的一种热性质,即物体受热后膨胀,散热后收缩。
2.物质的化学能: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吸收或释放的能量,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机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五、物质的分离和纯净1.物质之间的混合:物质混合是指不同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混合在一起,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2.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过滤、蒸馏、结晶等。
3.纯净物的制备:纯净物是指由纯净物质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分离混合物、化学反应等方法制备。
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微小颗粒:尘埃、花粉等微小颗粒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影响。
2.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导电、导热等性质,是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材料;非金属主要用于绝缘、陶瓷等方面。
3.矿物和矿石:矿物是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矿石是含有一些有用物质的矿物。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4章重要知识(浙教版新)1. 物质的变化过程与能量的输入输出- 物质的变化过程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分子结构的情况下,经历形态、状态、位置等方面的变化。
-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变化过程中,其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 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都需要能量的输入或输出才能发生。
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 化学方程式用于描写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
- 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结束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使用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反应物位于化学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位于右侧。
- 化学方程式还表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质量关系,称为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式。
3.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指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粹物质,它们在化学反应中无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 氧气、氮气等都是元素的例子。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
- 水、二氧化碳等都是化合物的例子。
4. 酸、碱及中性- 酸是指在水中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具有酸性。
- 碱是指在水中产生氢氧化物离子(OH-)的物质,具有碱性。
- 中性物质是指在水中不产生氢离子和氢氧化物离子的物质,pH=7.-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
5.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个自转周期称为一日。
-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个公转周期称为一年。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夏季和冬季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6. 人工合成材料- 人工合成材料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特定性质的材料。
- 人工合成材料可以分为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
- 无机材料包括玻璃、陶瓷等。
- 有机材料包括塑料、纤维素等。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科学第4章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一复习提纲
南极
北极 (北逆从南极上空俯视
3 ?地球自转的周期 (约24小
时)
昼夜交替
亮地球 ⑴ 阳高度也 件寸秋
亦迪夜长短的变化 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山白昼变成黑夜的界线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⑶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减/」
2.太阳高度:太阳太与高 午最大,杆影最短。
2.地球自转的方向:白西向东
1.地球的白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1)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叫做太阳高度太,简祢太阳高度⑴一天电太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O
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 365. 2422天 6 ?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 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
南半球冬至日
(3) 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知识点目录:1 地球的自转2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3 地球的绕日运动4 日历上的科学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一板块7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一节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1.地方时。
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经度)在同一时间时刻不同的现象,它是人为规定的。
例如:杭州是中午12时,英国伦敦才4时。
2.时区的划分。
(1)时区:分区计时制把全球划分成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2)划分法:以中时区为标准向东、向西各划分12个时区,其中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重合,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
中时区(零时区):以O。
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的15。
经度宽的地区。
西时区:中时区的西边分成12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等。
3.区时。
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又叫标准时。
例如:伦敦所在的O°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所以伦敦的地方时就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在东八区,东八区的区时就是该区的中央经线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1)区时的计算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加上时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减去时差(因为东边时区的区时总是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
太阳: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星球。
2、太阳表面温度:℃,中心温度万℃,日地距离: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秒。
3、太阳大气(由里至外):(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我们肉眼看到的是层,在日全食时可观察到和。
4、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年,成为太阳活动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年。
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①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使指南针不指南②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极光”现象④影响气候,造成洪涝,旱灾⑤使地面上紫外线增强。
5、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否则会对眼睛造成永久损伤。
6、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1)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
(2)用眼睛瞄准目标星体,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
(3)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
月球: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暗区是,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月球的表面布满了,主要是早期小天体撞击月球的产物,一些是古老火山的爆发形成。
2、月球的直径:3476千米,是地球直径的3/11倍,是太阳直径的1/400倍,月球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49,质量为地球的1/81。
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千米,约为日地距离1/400。
3、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昼夜温差大,听不到声音,天空的背景是色的。
月球上没有,因此没有生命,没有天气变化。
由于月球质量小,所以月球引力是地球的1/6。
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4、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万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太阳系:1、太阳系是由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慧星、流星体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的。
是太阳系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各天体按一定的形轨道绕日自西向东运动。
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知识要点1.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
(简记:北逆南顺)2.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球表面的一半,这就是白昼,而背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
4..地球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表日温度变化平缓,白天温度不会太高,晚上不会太低(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5.晨昏线:1)晨线--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2)昏线--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6.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如北京的时间指东经116°的地方时7.时区:每隔15度划分一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8.区时(标准时):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时间。
如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东经120°)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9.日界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的西侧(东十二区)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而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日期却差一整天。
10.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阳历:以地球饶日公转为依据;阴阳历:结合上面两种历法特点。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公历中每年的位置是固定的(最多相差1天),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地球绕太阳公转)来划分的,将四季更替周期划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天)为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的成分。
练习:(1)现有三种历法,分别是阳历、阴历和阴阳历。
而我国的农历是属于其中的阴阳历。
公历是以地球饶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阴历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
(2)公历年以公元记年。
一年12个月,每月30或31天。
但二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天。
(3)阳历每400年设97个日的年,303个日的平年。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太阳和月球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月球(卫星)2、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3、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本身不发光,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1)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四百分之一;(2)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3)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4)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造成.(6)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7)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第二节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北逆南顺)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三节地球的饶日运动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知识点
第一节太阳系和星系
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八大行星以及无数小行星和彗星组成的巨大
体系,其中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至远顺序排列,依次
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而
星系则是太阳系所处的银河系,它是由恒星、气体、尘埃等组成的,其中心部被称为银心,在观测中最为明显的是银河系的磁带。
第二节行星的运动
行星的运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运动,比较明显的是它们的公转
和自转。
公转是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运动,这一过程是按照规律
进行的,不同行星所需时间不同。
自转则是行星自身的旋转运动,这一运动也是按照规律进行的,并且自转的速度也不同。
第三节星座和星系
星座是指大片星域中作为视觉指标参考的星群,是构成天空的
基本单位。
而星系则是包括恒星、气体、尘埃以及黑洞等多种天
体的巨大体系,不同的星系间距离非常遥远,目前可以观察到大
约两万个星系。
第四节星际空间
星际空间是指星系内部分分离和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其中
包括黑洞、星云和星团等。
目前,对于星际空间的认识和了解还
很有限,但是可以通过观测天体来探究更多的信息。
总结
科学是一门探究自然世界的学科,对于我们的认知和了解带来
了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本章节介绍了太阳系和星系、行星的运动、星座和星系以及星际空间等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内容可以让我
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也展示了科学的神奇和伟大。
七年级第四章科学下知识点七年级第四章科学下知识点
七年级第四章科学下的知识点涵盖了科学的基础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为未来的高中科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以下是该章节的重要知识点:
1.每种物质都有它的特征和性质。
学生需要了解元素和分子的概念,以及不同种物质的颜色、味道、溶解性、密度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元素周期表。
学生需要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方式,并了解最常见的元素及其一些常见化合物的名称和结构。
3.分子结构。
学生需要了解分子的结构和组成方式,以及溶解度和化学反应速率等方面的影响。
4.化学反应。
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类型、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反应产物的计算方法。
5.能量转化。
学生需要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能量的守恒定律,以及能量转化时的能量损失等概念。
6.机械能和运动。
学生需要了解和运用机械能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力与能量的相互转换以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以上是七年级第四章科学下的核心知识点,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知识点的定义、基本概念、规律和计算方法。
通过巩固这些基础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高中科学学习。
2012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第一节物质的构成姓名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
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成人:50Kg—60Kg,大象6t;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①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①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g)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知识点复习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节太阳和⽉球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球(卫星)2、太阳:本⾝能发热、发光,是⽓体球,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表⾯温度约6000℃,中⼼达1500万℃.(3)太阳⼤⽓层从⾥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球层、⽇冕层.(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耀斑。
3、⽉球:地球唯⼀的天然固体卫星,本⾝不发光,灰⾊,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1)⽉地距离为38.44万千⽶,约为⽇地距离的1/400;(2)⽉球直径约为3476千⽶,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3)⽉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4)⽉球的表⾯明亮的是⾼原和⼭脉,暗⿊的是⼴阔的平原或盆地,分别称⽉陆和⽉海;(5)⽉球表⾯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是由陨⽯撞击或⽕⼭爆发造成.(6)⽉球没有⼤⽓层,造成⽉球上昼夜温差⼤,不能传声,⽆天⽓变化和四季变化,天空背景是⿊的.(7)⽉球表⾯上的物重约为地球的1/6.⾃转和公转周期都是27.32天。
( 8)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次登上⽉球。
第⼆节地球的⾃转1、地球的⾃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证据:(1)、北极星附近星空的连续曝光照⽚,(2)、⽇⽉星⾠东升西落。
2、地球⾃转的⽅向:⾃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向旋转。
(北逆南顺)3、地球⾃转的周期:约⼀天(约24⼩时)。
4、地球⾃转产⽣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的⼀半,被照亮的⼀半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为⿊夜,称夜半球,于是出现昼夜现象。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4.1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离地球最近的,的气体星球
2、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太阳与地球的生物息息相关
层(肉眼可见)(太阳黑子)
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层(耀斑、日珥)
层(太阳风)
4、太阳活动
①太阳黑子: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较暗的。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
太阳黑子最
多的那一年,成为太阳活动,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
. 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②耀斑:上突然增亮的斑块。
爆发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5、太阳活动的影响:
①耀斑增强时,会影响地球上的。
②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注: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
6、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月球本身不发光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7、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暗区是,分别被称为。
8、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9、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
气和水,表面只有岩石和碎屑。
注:①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山:没有大气的保护,月球遭受陨石肆无忌惮的撞击形成的
4.2地球的自转
1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12、地球自转的方向:。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
视,地球作方向旋转。
(南顺北逆)
1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
1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
15、 (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
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4.3地球的绕日运动
17、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不停地旋转,地轴(地轴与公转
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
即一年
18、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
影最短,(由于地球)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杆影(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
(由于地球)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3月21
日前后)直射赤道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来回移动
(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包括赤道)
(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③、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④、其他地区无直射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
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
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4.4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叫月相
22、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这一周期平均为,称为。
我国的农历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每月的为农历初一,为十五或十六。
23、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原因:月球的自转与公转
周期相同)
26、月相与农历:春节:农历(月);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接近);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接近上弦月);:农历八月十五(月);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满月)
4.5日食和月食
日食月食
概念太阳表面全部和部分被遮掩的现象月球表面全部和部分变暗的现象
原理当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且三者正好
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光
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
在区域看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球遮挡
当日、地、月三者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
时,且位于中间,月球进入地球的阴
影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日食与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原因: 。
29、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孔对着地球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周期(或速度)与绕地球公转周期(或速度)是相同的
30、日全食过程图像
月全食过程图像
注:①看天空(站在地球上向天看)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看地图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发生日全食、日环食时,过程中伴随是日偏食;发生月全食时,过程中伴随着月偏食 ③没有月环食:地球的阴影面积远大于月球,故不会产生环食
④日食:证明月球是圆的;月食:证明地球是圆的
4.6太阳系
注:①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离太阳最远的行星
② :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太阳为体积质量最大的天体),卫星最多(66颗) ③ :体积、质量第二的行星,卫星第二(62颗),土星的 主要由碎块和微粒组成。
④金星:又名太白金星、“启明星” “长庚星”,唯一逆向自转行星
⑤火星:与地球最相似,被称为“红色星球”,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征是干涸的河床
⑦星体运行的轨道一般都为 (包括行星,卫星,彗星)
⑧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的三个条件:
⑨太阳系中最大天体是:太阳;最大的行星是:木星
4.7探索宇宙
34、银河系:侧看: ;俯视: 。
银河系直径约 ,太阳系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 。
35、宇宙中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有千亿个,在银河系中,像太阳系一样的恒星系有几千亿颗。
36、人类可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130亿光年
三者的
位置
月亮位于太阳、地球的中间 地球位于月亮、太阳的中间 发生时
间
农历 (白天) 农历 (晚上) 类 型
(古铜色) 过程 亏损于西(右)面,复圆于东(左)面 亏损于东(左)面,复圆于西(右)面 持续时间
几分钟 一般1-2小时 可见区域 地球昼半球处于月影区的地方(部分可见),且不同地方所见类型不同
夜半球都可见,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