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名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 格式:pdf
- 大小:500.51 KB
- 文档页数:26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大尺度公路建设技术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交通运输部提名意见:我国是全球高海拔多年冻土唯一集中连片分布地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
长期以来,受制于冻土融沉冻胀这一世界工程难题,自20世纪50年代,青藏高原首条冻土公路—青藏公路等4条进藏国道通车以来,交通行业再未上马重大道路工程建设项目。
面对国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青藏两省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强烈呼声,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均列入进藏高速公路通道。
为保证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大尺度公路能落地、建得成,近十年来国家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及青藏两省区先后投入研究经费1.5亿元,设立14项课题,由13家设计、科研、高校、建设等单位,在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大尺度高等级公路建设急需的工程理论、设计方法和冻融控制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首次创建冻土工程尺度效应理论,提出冻土工程能量平衡设计方法,攻克大尺度冻土路基冻融变形控制、大断面桥隧构造物抗冻防融等关键技术,系统创立我国独有的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大尺度公路建设技术,支撑建成全球第一条多年冻土高速公路,有效控制冻土工程病害率<6%。
该项目系原始创新,研究环境艰苦,技术难度大,涉及专业领域广,经科技部、中国公路学会组织成果评价鉴定,项目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提出的冻土工程尺度效应理论奠定了大尺度公路冻融灾害防控理论基础,提出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应用于我国多年冻土区公路升级改造3500km,新建共玉、花大高速公路1100km,推广应用于中巴公路建设。
项目成果是近40年来我国交通领域公路冻土工程技术的升级与突破,大幅提升我国冻土工程的国际影响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显著。
交通运输部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研究属交通运输领域。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在我国长期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巨大压力,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态服务需求的形势下。
该项目针对城镇绿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效用难以发挥,建设管养理念技术落后导致绿地建设生态化水平低下、管养消耗浪费严重等问题,以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为主题,集中了全国风景园林界权威的25家高校、科研与规划设计院所,投入428位科研人员,研究资金7258万元,进行了广泛、前沿、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完成综合示范工程6项。
该项目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科学技术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1.城镇绿地生态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生态绿地网络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原理,从信息采集、分析评价、动态模拟、决策支持四个方面集成创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信息化综合支撑技术和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评价与优化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精准化、动态化、综合化科学技术水平。
(1)形成了基于标准化和精确化的城镇绿地生态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包括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多点-多源数据采集和多维空间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城镇绿地时空信息快速、实时获取与更新关键技术,构建了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于一体的城镇绿地生态价值综合评估与管理信息系统。
(2)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空间扩展动态模拟预测技术,识别了影响城市绿地扩展的智能体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城市绿地时间和空间配置规则。
(3)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技术,提出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分析评价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模式与优化构建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空间增效与构建技术;开发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管理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4)首次构建了完整的郊野公园规划技术体系,对于改善我国城镇生态环境、丰富人民群众游憩活动类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一、项目名称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科学院提名意见: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7个项目为依托,通过近 10 年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布局优化决策方法;开发了宏观尺度的城市群空间集约拓展与布局仿真决策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观尺度的城市生态 -生产一生活空间功能识别与集约利用决策关键技术,研制了微观尺度的城市中心区空间集约优化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与优化决策的理论和技术空白。
成果被鉴定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出版著作 11 部,发表论文201 篇,其中 SCI 收录 60篇,EI 收录 45 篇,论文被下载 29.49 万次,被引用 10827次。
先后在 7 个典型城市群和 50 多个典型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中成功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成果原创性强,技术推广价值大,对推动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的贡献突出,应用前景广阔。
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0 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21 项。
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的重要报告26份(其中被中央总书记、总理等批示 15 份),为推动中国城市群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决策支持贡献。
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或现场直播 50 余次,社会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 201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技术领域。
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本项目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7 个项目为依托,将地理学(宏观)、城乡规划学(中观)、建筑学(微观)三大不同空间研究尺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起来,通过12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决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我国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和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的技术难题。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创制及应用二、提名意见(600字)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为解决饲用抗生素耐药性与残留行业难题,聚焦替代物品种与功能单一、效果不稳、成本偏高的主要问题,经17年持续系统研究,突破产业化制造技术瓶颈,提出治疗与预防用抗菌肽初筛标准并创制新型抗菌肽;基于抗菌肽入胞、内外膜破坏及胞内靶标作用形成高效杀菌和低耐药分子基础与理论框架;建立基于高基因剂量、高效切割的高产关键技术。
利用水酶及菌酶联用法创制新型寡糖制剂,拓展功能,满足短消化道动物需求;创制基于肠杆菌科病原菌外膜蛋白的高保护率亚单位通用疫苗,创新疫苗发展方向;创建粕基新型复合替抗产品中抗营养因子、致敏蛋白和转基因成分特异灵敏检测法,为食物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首创具有耐酸/氧/高温/抗氧化/解毒素/防腹泻功能的约氏乳杆菌、布拉酵母、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并实现产业化,实现替抗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建立菌酶联用工艺,确保替抗原料质量稳定品质可控。
以上成果有效促进饲用抗生素替代,推动畜牧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
项目获授权专利61项,形成行业标准3项,在Nature、Cell Reports、SciRep、Antimicrob Agents Ch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63篇(其中SCI 87篇),共被引用2584次,其中SCI引用864次。
提名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我国抗生素使用总量16.2万吨/年,为美国5.76倍,其中52%用于畜牧业,面临病原菌耐药性、畜产品抗生素残留等质量安全问题。
国务院已严令饲用抗生素全面退出。
该项目基于饲用抗生素替代国家需求,聚焦替代物品种与功能单一、效果不稳、成本偏高的主要问题做出以下创新:1. 首次提出治疗与预防用抗菌肽初筛标准,首创仔猪防腹泻用LfcinB、β-rpBD2、Arenicin类抗菌肽,降腹泻50%;及奶牛乳腺炎和鸡坏死性肠炎用MP1102、MP1106和AgPlectasin,活性增15倍优于杆菌肽锌;创建高基因剂量、高效切割高产关键技术体系,产量达2.3 g/L,纯度达93%;发现N系列肽一对二硫键对构效关系的必须性及穿膜解构DNA双效机制和类细胞凋亡现象。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创新团队)公示内容一、团队名称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南海油气高效勘探开发创新团队二、提名意见该团队在中国南海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实践一直处于前沿地位,是国内外公认的领先团队。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该团队紧密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围绕海洋油气地质理论创新和安全高效开发,坚持协同创新和集体攻关,引领了该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团队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
经过20年的发展,该团队坚持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精神,已经成长为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组织管理高效、人员分工明确、上中下游有机结合、创新能力突出的科研队伍。
团队从南海勘探技术瓶颈和海上油气开发特点出发,在海洋油气地质理论和复杂构造安全高效开发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获授权专利83件,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531篇,其中SCI/EI收录174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3篇,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宣讲50余次。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共计13项。
该团队指导发现了10个大中型气田,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57亿方,天然气地质储量5220亿方,支撑了南海油田连续九年油气产量1000万方(当量)及持续稳产,实现产值数千亿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战略做出重大贡献。
该团队技术创新突出,应用效益显著,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授奖条件,提名该团队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三、团队简介该团队成立于1998年,现有成员1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公路学会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
该项目从我国汽车强国梦的战略目标和汽车智能化的战略部署出发,针对我国辅助驾驶技术缺乏核心技术储备的现状,开展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
创新性的提出了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和事故链阻断的理论方法,攻克了从环境感知、驾驶员状态识别、辅助预警到通信和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前方碰撞预警和车道偏离预警、驾驶员失去行为能力时接管车辆的控制权、基于车路协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交通信息共享和安全防控等驾驶辅助功能,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人-车-路”协同驾驶辅助的理论和核心技术体系。
项目技术成果打破了辅助驾驶相关产品的国际垄断和核心技术封锁,有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出行便携性和舒适性等民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智能汽车及智能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引领作用。
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近百篇。
关键技术在行业相关产品中得到应用,为相关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申报材料内容真实,材料完整,附件齐全,完成人员排序合理。
在道路交通安全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有重要创新,学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成果转化程度高,对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实践验证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鉴于以上所述,郑重提名“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主要技术内容:发展智能汽车是解决交通安全危机和通行效率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关键技术二、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该项目结合我国水环境综合整治、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发展需求,针对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特有的,高标准稳定达标要求与污水水质水量构成复杂、无机泥砂含量高、碳氮比例严重失调、冬季水温普遍偏低并存的复杂技术难题,历经20多年研究开发和工程实践,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切合我国特有水质环境条件和不同时期排放标准的污水深度除磷脱氮新型工艺流程、单元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产品,全面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超大规模应用。
项目解决了我国特有/而发达国家未曾遇到过的城镇污水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复杂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低碳氮比污水深度除磷脱氮及节地节能降耗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建设、优化运行和再生水利用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先进工艺流程、新型设备产品及工程实施经验,工程应用规模高达6000万m3/d以上,工程建设投资近2000亿元,推动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跨越式创新发展,引领了我国城镇污水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水质永续与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与生态健康的未来发展方向。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项目成果属于土木工程城市给水排水领域。
在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863计划和重大专项支持下,通过20多年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和持续改进,研发出一系列适合我国不同时期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和再生水利用要求的深度除磷脱氮工艺流程、单元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产品,并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大规模推广应用,切实解决了我国特有,而发达国家未曾遇到过的、动态复杂多变条件下的城镇污水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等复杂技术难题。
主要创新成果:(1)通过长期现场研究和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发现我国城镇污水SS/BOD5比值普遍偏高严重影响污泥活性与能耗物耗、BOD5/ TN比值普遍偏低严重影响生物脱氮、冬季水温普遍偏低影响氨氮与总氮达标、回流污泥硝酸盐过高影响生物除磷、水质水量波动影响运行稳定性,结合大数据验证,阐明了主要成因与核心机理;(2)针对前述复杂因素相互交错和叠加影响所带来的高排放标准稳定达标技术难题,国际首创“强化预处理→新型初沉发酵池→回流污泥反硝化/多级改良A2/O→悬浮填料强化硝化→化学协同除磷→机械/深床过滤”污水深度除磷脱氮集成工艺流程及精细化管理技术,同步实现高标准稳定达标与节地节能降耗;(3)国际首创系列化改良A2/O除磷脱氮工艺,实现碳源优化配置与损耗控制、化学与生物除磷协同,增强了系统灵活性与稳定性,有效解决了污水BOD5/TN比值明显偏低、水质水量波动大和季节性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出水氮、磷难以稳定达标的关键技术难题;(4)国际首创强化城镇污水惰性悬浮固体组分去除和内部碳源利用的新型初沉(发酵)池工艺系统,实现污泥产酸发酵功能与初沉池融合,降低后续系统污泥产率,提高污泥活性和快速碳源比例,脱氮能力相应提高20%以上;(5)创新研发悬浮填料强化硝化新型工艺系统及设备产品,实现不新增生物池容条件下的提标改造,反硝化区比例可提高30%以上,有效解决冬季低水温氨氮硝化不稳定和总氮难达标问题;(6)创新研制具有全拦截功能的平板式、内进流式和转鼓式超细格栅等新型设备,有效解决头发丝、细微纤维、塑料片等惰性杂质所导致的仪器设备缠绕磨损、阀门管道堵塞腐蚀等问题;(7)研发出具有自动清洗及连续过滤特征、占地小、能耗低的新型纤维转盘滤布滤池系统,替代砂滤池,技术经济性能指标超过国际同类产品。
附件:提名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一、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新技术及产业化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质量协会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开创了家用空调器新的技术研究方向,在行业内首次开发出了1-6HP全系列新型磁阻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摆脱了变频空调对战略储备稀土资源的依赖。
项目攻克了新型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的多项技术难题,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抗退磁及可靠性保障技术以及空调器的噪声抑制技术,已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5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8项。
项目技术已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应用该项目技术的空调产品销售4627.1万套,新增销售额1420.9亿元,新增利润192.4亿元,新增税收155.9亿元,项目近三年节省国家战略储备稀土资源1861.6吨。
该项目引领了我国空调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显著提高了我国空调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加速了我国变频空调的普及速度,为国家推进低碳、节能、环保的政策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目前中国家用空调年销量达到1.08亿台,空调的能耗巨大,中国空调年耗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12%,高效变频空调成为行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高效变频空调采用稀土压缩机,而稀土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价格昂贵,同时稀土开采也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国家出台了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政策。
如何摆脱变频空调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成为了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项目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明了采用铁氧体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的变频压缩机(简称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高效控制系统,开创了变频空调技术的新方向,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了不使用稀土永磁体的1-6HP全系列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核心技术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发明高磁阻转矩的压缩机电机结构,提出永磁转矩和磁阻转矩最大化设计方法,构建空调最大效率控制体系,解决了铁氧体永磁材料性能低导致的空调能效下降的难题。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3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第89号公告: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45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通用项目30项,专用项目4项)。
从2017年开始,国家科技奖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这也意味着受理项目最终仅有20%左右能够获奖。
根据往年国家科技奖的评奖流程,2018年国家科技奖的初评结果将在6月底揭晓,2019年初正式公布获奖名单。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材料领域的详细名单: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材料科学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基于纳米热力学的吸附材料表面能/吸附能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晓雷、李元元、成会明2定向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与宏量制备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钱旭红、彭孝军、岳光溪3聚合物-无机杂化胶体复合微球的设计制备及其组装与性能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杨德仁、孙晋良、解孝林4聚变堆金属材料氢致起泡机制与控制方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段文晖、龚新高、郭林5应力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及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李贺军、贾金锋、温维佳6高效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及界面调控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利祥、马於光、陈立东7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新颖的外场作用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守善、高鸿钧、包信和8纤维状光伏及能量存储器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周其凤、石高全、胡文平9面心立方及相关材料弹塑性行为与原子层次机理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10新型实用化超导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11多功能稀土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性能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12限域反应构建晶态氧化物能量转换材料及调控机制华东理工大学李春忠13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上海大学吴明红14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张荻15组分间强耦合作用的构建及其在石墨烯基能源杂化材料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汪信16平面三角构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设计与生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叶宁17微孔有机聚合物构建新策略及其应用华中科技大学谭必恩18基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调控与器件设计中山大学童叶翔19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调控及其机理西南交通大学周绍兵20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效应与调控西北工业大学刘峰21功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多级构筑与性能定制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王戈22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张跃23生物医用功能材料武汉大学张先正24稳定纳米结构金属及其优异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25功能纳米颗粒与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其器件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蔡伟平26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27原位电镜纳米表征方法及其材料科学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28低维材料和器件的加工与新奇物理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顾长志29石墨烯结构及物性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30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31低导热陶瓷的材料设计与热物理性能清华大学潘伟32新型结构碳基复合材料形成机理及电化学行为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太原理工大学许并社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目录-材料与冶金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曦、张维岩、罗先刚2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及其制备技术苏州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李述汤、邱勇、黄乃正3聚合物搪塑成型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蹇锡高,张希,谢在库4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关键技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屠海令,徐红星,刘云圻5微波与光通信旋磁集成材料与元器件技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6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北京科技大学张深根7高精度宽带钢冷轧机板形智能测控系统燕山大学刘宏民8空间碎片与高能粒子探测和防护关键材料及应用燕山大学刘日平9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海峰10新型抗高温氧化耐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及强韧化关键技术吉林大学姜启川11新型高强、高韧稀土镁合金研发及关键工程技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孟健12金属熔体中夹杂物和气泡高效电磁净化技术与装备上海大学任忠鸣13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孙宝德14浮法在线高效制备氧化物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浙江大学韩高荣15锂矿石提锂制备系列高纯锂盐新工艺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李良彬16超宽密度分布、复杂变化梯度材料的模块化制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武汉理工大学沈强17大型复杂薄壁轻合金结构件真空增压精铸技术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18磁共振成像仪用超导线材制备技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平祥19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20压水堆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材料损伤关键测试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21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性能钢技术钢铁研究总院董瀚22特种工程塑料PA10T聚合新技术-固相悬浮聚合技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险波23环保用多孔炭微结构调控及其织物立式炭化活化一体化生产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明铂24大尺寸、高均匀、近净成型红外玻璃工程化制备成套技术与典型应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祖成奎25环境友好无钒稀土基脱硝催化剂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南京工业大学祝社民26生态环保微生物矿化胶凝材料和功能性混凝土及其应用东南大学钱春香27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中南大学赵中伟28氧化铝微扰动平推流晶种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贵州理工学院苏向东29X70HD大应变管线钢管及应用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吉玲康30低成本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严大洲3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韩敏芳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非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型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工艺关键助剂技术与应用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刘宽胜2聚丙烯高性能化技术及其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桂生3高效光学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戴宁4高性能聚乙烯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功能化应用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吴福胜5高纯单晶硅生长炉用热场部件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中南大学廖寄乔6高强超薄浮法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规模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开发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任书明7基于单芯片技术的全光谱白光照明材料和器件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肖志国8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高安全功能隔膜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厦门大学赵金保9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断热节能复合板块墙体成套技术西北民族大学曹万智10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同济大学肖建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少雄2高热强性热轧无缝钢管精细组织控制技术与应用天津大学刘永长3绿色高服役安全桥梁钢创新型制造体系及技术引领型应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义栋4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及常规岛系列用钢的研制与开发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勇5天然气开采用耐蚀合金管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张忠铧超高强度钢丝微结构调控机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南京林业大学蒋建清7稀土永磁材料防腐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向东8碳酸稀土结晶新方法及抛光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南昌大学李永绣9超低硫冶炼关键技术及在特殊品种钢中的应用武汉科技大学陈奎生10大型高效环保捣固焦炉机械成套设备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文峰11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清华大学潘峰12炼铁全流程铁矿石评价体系构建及难处理矿高效利用重庆大学白晨光13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戴成武14超纯净高稳定性轴承钢关键技术创新与智能平台建设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钱刚15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周德光16金属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徐科17清洁兰炭-金属镁规模化联产技术与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新哲18锌清洁冶炼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蒋开喜19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史志荣20600kA级超大容量铝电解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吕定雄21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中南大学郭学益22大容量矿热炉生产低硼磷工业硅关键技术及应用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23多形态钴资源高效绿色制造锂电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示范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陈雪华24高效节能强化平行流电解技术及产业化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周松林25三代7000系航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超厚板工业化制造技术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熊柏青26具有桩钉效应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郑开宏27高性能稀土汽车催化剂/器制备及应用天津大学沈美庆28高性能特种金属线材制品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刘礼华各高校材料领域受理情况清华大学8北京科技大学5上海大学3西北工业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3天津大学3中南大学3大连理工大学2华东理工大学2浙江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2武汉大学2燕山大学2吉林大学2复旦大学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香港科技大学1北京大学1北京工业大学1南京理工大学1中山大学1西南交通大学1太原理工大学1苏州大学1香港中文大学1武汉理工大学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南京工业大学1东南大学1贵州理工学院1厦门大学1西北民族大学1同济大学1南京林业大学1南昌大学1武汉科技大学1重庆大学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昆明理工大学1从受理名单来看,材料领域总共受理101项,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作为第一或共同参与项目达到了20项,而清华大学作为高校之首,仅材料一个方向就受理了8项之多,紧随其后的北京科技大学也以5项的受理项目遥遥领先,另外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也都受理了三项。
关于提名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面向智能制造系统的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
当前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自动化装备柔性欠佳、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产品快速更新、定制化以及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需求。
采用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在面向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中迫切需要解决机器人在适应性、网络化、智能化、安全性和移动化方面的问题。
该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合,历时多年的技术攻关,形成了在机器人柔性移动作业、机器人组件、智能编程和碰撞检测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研制了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等机器人产品,实现了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的示范与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国产机器人在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占有量。
主要创新如下:1、发明了机器人高精度柔性作业的主动柔顺控制方法,采用机器人动力学和重力项的补偿技术,实现了机器人六维力/力矩控制技术,提高了机器人高精度装配、打磨等作业的适应性。
2、提出了一种机器人组件化、模块化设计方法,建立了机器人功能组件、模块化、开放式通信接口的设计规范,形成了国家标准,实现了即插即用的机器人技术组件,解决了机器人系统快速集成问题。
3、研发了一种基于视觉技术的免示教作业系统,解决了复杂工件的实时三维建模与重构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机器人的免示教作业编程,减少了机器人生产线现场调试时间。
4、发明了高效、可靠的机器人碰撞检测与保护方法,采用基于扰动观测器和神经元网络训练器的视觉碰撞检测方法,在加速度矢量和位置矢量组成的多维空间中建立了更可靠、响应更及时的机器人碰撞检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应式行为规划的机器人安全保护方法,提高了机器人运行和人机协作的安全性。
5、研发了机器人全方位移动的关键部件和导航控制系统,开发了一种基于双滑动轴浮动支撑机构的机器人全方位移动的关键部件,减小了机器人行走时产生的振动;实现了一种基于无线远程通信技术的机器人高精度导航控制系统,解决了移动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导航的准确性,提高了机器人移动作业能力。
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3项,发表SCI/EI论文40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制定了国家标准8项,研究成果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辽宁省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奖1项。
项目成果在华晨中华、康佳电子等数家生产企业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线130余条,并出口到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十几个国家,改变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近三年项目完成单位新增销售收入34.3亿元,新增利润9.5亿元,部分应用单位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近88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客观评价1.项目验收意见专家组对“数字化车间及智能物流系统在电能计量行业中的应用”项目验收认为:“项目完成了国家批复的建设内容和技术指标,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车间及智能系统集成平台、应用套件及核心关键智能部件,成果已在辽宁、四川、山东等电力行业推广应用,示范作用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专家组对“新型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验收认为:“项目完成了任务书中规定的全部任务,攻克了机器人优化设计、轨迹控制、平稳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新型焊接机器人、新型搬运和装配机器人四大类十一种机器人产品,实现了机器人在汽车焊接、汽车曲轴锻压、数控加工、激光柔性加工等生产线的示范应用,完成了机器人产业化指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专家组对“对型机器人产品产业化示范应用”课题验收认为:“课题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任务,实现了课题目标。
”专家组对“汽车自动变速箱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课题验收认为:“课题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任务,实现了课题目标。
”2.科技查新报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对项目的主要科技创新点进行国际联机检索,查新发现:“除查新项目委托单位及协作单位发表的文献外,国内外未见相同文献报道。
”3.技术检验报告本项目研制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经过了辽宁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国家煤矿防爆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辽宁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的测试,包括性能、功能、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等。
检验报告显示项目产品性能和功能指标达到实际应用要求。
4.科技奖励、专利、论文等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项,制定国家标准8项。
研究成果“工业机器人主动柔顺控制方法及装置”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自动引导车(AGV)系统”和“面向智能制造的机器人数字化工厂核心部件及自动化成套装备”分别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面向数字化工厂的搬运机器人智能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一等奖、“新型工业机器人及数字化制造装备研制”获辽宁省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奖。
发表SCI/EI论文40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多篇文章被多个机器人或自动化领域高档次杂志的论文引用。
如机械臂多目标任务规划的相关文章,提出了在线任务级别的避奇异点机械臂规划,及提升移动操作平台稳定性的在线规划方法,被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F:3.502)、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IF:4.357)等高档次期刊文章引用。
提出了基于2.5D地图的非平坦路面的导航算法,能够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导航,被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IF:4.882),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IF:4.036) 中文章引用。
提出了基于各项异性分析的全向轮运动规划算法,提高了机器人效率和性能,被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F:7.168),IROS会议中文章引用。
5.产品用户评价沈阳华晨中华汽车有限公司:“…点焊机器人的使用可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白车身焊点质量并提升生产线产能…已成功取代国外进口点焊机器人,打破国外品牌点焊机器人在汽车白车身焊接生产线上的垄断”。
北京新联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于移动机器人柔性很大,可以根据实际修车情况任意增减车辆来满足生产,整个车间视觉效果非常好,员工工作环境改善…非常有效地减低安全隐患”。
6.国家重点新产品“伺服焊接机器人SRD210B”被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国科发财[2014]295号)。
7. 媒体报道随着本项目研制的智能型工业、移动、复合等机器人产品,以及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的示范与推广应用,媒体对本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CCTV《大国重器》、《超级工程》以及经济信息联播对新松机器人产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国重器》报道:新松机器人以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制出拥有核心自主智能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机器人产品,撑起民族机器人产业的脊梁。
2015年4月9日《光明日报》报道:“在移动机器人方面,过去国外企业凭借先进的非接触感应式充电技术,长期独占国内市场。
新松研发的混合式充电新技术,让新松移动机器人一举拿下95%的国内市场份额,还实现了批量出口”。
2015年5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2007年,新松移动机器人成功纳入通用汽车的全球采购平台,出口至欧美13个发达国家,改写我国机器人产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2013年,公司份额占国内机器人市场的10%—15%。
在移动机器人这个细分领域,做到了全球最大。
新松已经是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机器人销往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2月23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报道:“国际首创的复合型机器人日前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批量投产。
仅美国一家客户的订单就已连续追加到50台,填补了高端机器人市场的国际空白”。
2017年3月12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制造浮现‘新版图’,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新松机器人公司为代表,沈阳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在国产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
四、推广应用情况项目成果已经在华晨中华、康佳电子、金杯汽车、四川电力、辉山乳业等多家国内知名的汽车、食品、电力企业推广应用,2015年至2017年项目生产的直接经济效益34.3亿元,新增利润9.5亿元,仅华晨中华汽车有限公司和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即取得间接经济效益63.9亿元,间接利税2.2亿元。
五、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八、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多年来一直在机器人相关领域长期合作,双方致力于机器人模块化、导航技术及智能化等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
通过联合科技攻关,先后掌握了机器人组件化、模块化设计方法、移动机器人关键运动部件设计、基于视觉的高精度识别与引导机器人抓取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丰硕的创新技术成果。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了项目联合开发协议,分别为“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系统”、“双臂机器人控制与3D仿真软件开发”,在搬运机器人3D模型的具有碰撞检测功能的运动学仿真和虚拟搬运演示、双臂机器人3D仿真、快速自身碰撞检测等相关技术方向进行合作。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完成了《机器人软件功能组件设计规范》国家标准(GB/T33263-2016)的制定,规范了机器人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为实现以机器人和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提供了技术支撑。